概念与词语

 我来答
少盐刮油c0
2022-06-27 · TA获得超过551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53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78万
展开全部
前阵子读一篇文章,发现了几个错别字,然后自己很自然地就跳了过去,没有任何对作者的不满,也没有指正啊之类的想法。

原因是这样的,自从读了《逻辑学导论》之后,我就区分出了“概念”和“词语”。什么是概念呢,就是一个东西的最本质。而词语,是对概念的描述。这两个是有区别的。比如“生你的那个人”是一个本质概念,用词语来表示的话,就是“妈妈”、“母亲”、“mom”之类。所以概念和词语是有区别的。不成型的词语,也可以表示一个概念,比如还不会说话的小孩子有时候喊“啊啊”,你就会知道他实际上在叫妈妈,虽然用词不一样,但你就是知道他说的是妈妈这个概念。

读文章的时候,重要的是明白文章要说的内涵,而词语只是坐着为了说明内涵而不得不使用的载体。所以一个作者说“我们要努力公作”,你能很轻易理解他说的其实是“工作”而非“公作”。能理解到内涵就够了,不必强求载体一字不差。

为什么我提倡要区分“概念”和“词语”呢?因为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思考,不会被大脑中的第一念头给误导。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两位作者由于对心理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里提到,人类倾向于快速思考,而快速思考的结论往往是不明智的。

之前有人在我家门口卖二手书,我看到一本旧得发黄的书,马上叹了一口气“这书也太破了”。这里,我就是错误地把“书”当成了“知识”。而事实上,一本书破旧,并不代表里边的知识是旧的,是烂的。而通常的快速思考过程中,书与知识是等同的。所以我才下了一个快速结论“这书(知识)是破烂的,不能买”

再后来,我在逛一个二手书摊的时候。听到旁边有个妹子问老板,那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多少钱,老板说了35之后,她嫌贵没买,走掉了。这时候我就想,如果是以纸张计算的话,三百多页的纸卖35确实是贵了,如果是以这本书里的知识计算的话,35简直太划算了——我个人只掌握了七个习惯里的2个,即使这样,我觉得我愿意用几千块钱去交换这两个知识点

有时候,单一的词语会表示多个概念。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了,就像是“东西”,既可以指方向,也可以指代物品,还可以拿来骂人。

可是对那些我们不熟悉的词语呢,有时候我们第一眼看到之后,会默认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个词语,而且自己以为是解释的通的。

比如“黑天鹅”这个词,我们能声称自己理解它了吗。可能首先我们理解它代表了“黑色的天鹅”这个概念。知道的更多一点的人,可能明白它是著名作者塔勒布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可是“一种现象”的描述准确吗?肯定不准确啊。这就类似于让你给别人说一下“电脑”这个概念,你跟别人说这是“一种通了电能运行的机器”。对于“黑天鹅”的概念,我在读了塔勒布的《黑天鹅》《反脆弱》《随机致富的傻瓜》三本书之后,每一次对这个概念都有新的认识,然后突然想到刚读完《黑天鹅》的时候,我沾沾自喜,以为我用整本书来理解一个简单的概念,还不是理解的透透彻彻了。结果后来再读该作者的其他著作,发现自己还是不懂。

所以这就是自以为知道了词语,就知道了概念的典型错误。也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可怕的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我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词的时候,我的想法是,我一般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不骂人,而且大多数都是以夸人,所以这个非暴力沟通我做到了啊

后来在不同地方总共听到了3次这个词语之后,我理解了这个词也许没有那么简单。我只是根据词语去猜它的概念了。于是开始读《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过后就被作者的理解深深折服。在形成了自己对于“非暴力沟通”的概念解释之后,我再次觉得,如果我认为我理解了某个词的内涵,那可能是“自以为是”

自此以后,对新词或者“感觉不对的老词”,我认为都得保持空杯心态,努力地去探究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