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坚守任上,功成不身退,祸至而为天下叹者,何也?

 我来答
刚阳文化
2022-06-07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1万
展开全部
  本文系03月13日•阅读随想

         撰文/渊澄取映

  我想知道商鞅这么聪明,为啥不听劝告?为啥不低调些以远灾呢?像范蠡那样辞官隐退,甚至逃到他国去耕田经商,起码保住了性命,不是更好么?

参考:

    文〈孤臣〉

  如果商鞅一开始就算好自己生死,那后来就不该逃跑,反倒应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束手就擒。

 「 惠王即位。公子虔等人告商鞅“欲反”,王下令捕之。鞅亡至边关,欲住店,店主以“未带证件”拒之。鞅叹曰:为法之弊一至此哉!遂逃向魏国,魏人怨其曾欺公子卬而破魏师,拒其入境。鞅复入秦,潜至商邑,与徒属发邑兵攻打郑县。王发兵来剿,鞅兵败战死,尸首送至咸阳,车裂示众。王怒未消,又诛商鞅全家。」

  —— 本段据 《史记•商君列传》 修订而成

  ——— 孝公王道不用、霸术见亲,则慧若卫鞅者,其日后之天命可自知矣。盖行霸道者,必由严刑峻法,亦必遭人记恨。鞅既自知天命,后被诬遭缉,又何必逃亡?欲住店而证件未带,纵慌乱所致,寝于野可乎?曾辜负楚国,今逃命却欲往楚,岂非大谬?返封地举属兵攻城,使诬反成真,王怒而见杀心。发兵以重罪,此则何苦耶?兵变战死而为天下笑,家殒族灭而愧祖先德,此则绝人寰之至矣,慧如商君者,岂不预知哉?况商君官爵显赫,家大业大,府内眷属必不下百人。而使其悉遭屠戮者,商君之失乎?真不仁也。|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得见赵良,良谓其已「危若朝露」。良虽以谔谔之言详实以告,奈何商君弗从。经五月,孝公卒,太子立,商君被诬谋反,危在旦夕。然此间有足足五个月光景,商君若嗅得危情而欲遁世全身,五月之期,足以举百口之家 迁往他国之世外山林矣。商君未行此策,犹固守不知变,终应赵良之语,“亡可翘足而待也”。商君,孤臣也。其在朝不结党羽,且遭权贵嫉恨。其若以归耕、疾恙等请辞,且上还封地、属兵,则在朝无势、在野无权,秦王可高枕无忧矣。其既躬耕于幽谷云麓,与世无争,又何惧宗族贵戚之陷构耶?|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孟尝三窟俱就,才保数十年无纤介之祸 ;商君一窟未凿,却犹不听劝阻引火烧身。此二者盖云泥之别也,福祸之差,岂丈尺可量?|

  商君,智士也,岂行险徼幸之辈?然则为相十载 即身死名坏而族灭者,岂又可言「非为此辈」乎?商君于秦有大功绩,千古之褒贬亦未曾息。然其被诬出逃而战死者,纵历百代,犹惹人叹惜。|

[注]: 上图中小篆,「不为损刑」之「刑」误写为「行」。

译文: 从前立过战功,后来犯法〔败,败坏法纪〕,不会因念从前功绩而减刑。从前有过善行,后来犯下过错,不会因念从前善举而姑息。

[注]:

  “亏法”之“亏”字,此作「违背、亏负」讲。亏于法,违背、亏负于成法。

  “亏于法”此或言“愧于法”也。若因念旧有之功绩、善举而姑息之、从轻发落,则愧对于成法也。

  然依后世观点,若非触及底线或大奸大恶之罪孽,皆可以其昔日之功绩、善举相折相抵,以将功折罪。不过此多限于王上宠信之近臣。

  而商鞅之观点,大抵是:立功必犒赏,且奖赐之财物丰厚。犯罪必判罚,且所依之刑律严苛。功既已受赏,则无相欠;罪则必受罚,以正视听。功罪分论,赏罚别行,是其所以犒赏必盛、判罚必严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