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受五戒和不受戒有什么区别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皈依,一次即可。受五戒,如果第一次未受到戒体,可以受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乃至更多次,直到受到所谓戒体,是指授受戒法之后,受者体中,得到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为“戒体”。此戒体虽属色法,但外表无相,故又名“无表色”。关于戒体,《释氏要览》是这样解释的;戒体,又名苾刍性。梵语三跋罗。俱舍明了等论皆译为护。即是无表思(思即是第六识相应善思也。又名无表色。有止恶防非功能。故云护)。金刚钞云。出戒体有三。初克性出体。即无表思一法也。通种子现行。次相应出体者。即同时二十二法。皆有防恶发善功能故(二十二法者。谓。遍行五。一触。二作意。三受。四想。五思别境有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惠。善有十一。谓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并同时心王即意识也)。后眷属出体者。即身口意三善业也。摄论云。菩萨戒。以身口心三业为体。声闻戒以身口二善业为体。
深圳市海测科技有限公司
2018-06-11 广告
2018-06-11 广告
AUMA,德国经济展览和博览会委员会。德国经济展览和博览会委员会在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和消费者保护、营养与农业部协助下,为德国官方参与国外展会计划做筹划准备工作。在该计划范围内,德国政府为德国企业去国外展会共同参展提供可观的经济支持,同时也为德...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深圳市海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展开全部
皈依,一次即可。受五戒,如果第一次未受到戒体,可以受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乃至更多次,直到受到所谓戒体,是指授受戒法之后,受者体中,得到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为“戒体”。此戒体虽属色法,但外表无相,故又名“无表色”。关于戒体,《释氏要览》是这样解释的;戒体,又名苾刍性。梵语三跋罗。俱舍明了等论皆译为护。即是无表思(思即是第六识相应善思也。又名无表色。有止恶防非功能。故云护)。金刚钞云。出戒体有三。初克性出体。即无表思一法也。通种子现行。次相应出体者。即同时二十二法。皆有防恶发善功能故(二十二法者。谓。遍行五。一触。二作意。三受。四想。五思别境有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惠。善有十一。谓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并同时心王即意识也)。后眷属出体者。即身口意三善业也。摄论云。菩萨戒。以身口心三业为体。声闻戒以身口二善业为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受戒后有戒体的保护,能更容易断恶修善。不受戒就没有戒体,语言行为就很容易造恶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受戒,就能更好地积德行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皈依,一次即可。受五戒,如果第一次未受到戒体,可以受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乃至更多次,直到受到所谓戒体,是指授受戒法之后,受者体中,得到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为“戒体”。此戒体虽属色法,但外表无相,故又名“无表色”。关于戒体,《释氏要览》是这样解释的;戒体,又名苾刍性。梵语三跋罗。俱舍明了等论皆译为护。即是无表思(思即是第六识相应善思也。又名无表色。有止恶防非功能。故云护)。金刚钞云。出戒体有三。初克性出体。即无表思一法也。通种子现行。次相应出体者。即同时二十二法。皆有防恶发善功能故(二十二法者。谓。遍行五。一触。二作意。三受。四想。五思别境有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惠。善有十一。谓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并同时心王即意识也)。后眷属出体者。即身口意三善业也。摄论云。菩萨戒。以身口心三业为体。声闻戒以身口二善业为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