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必须要平仄吗?

 我来答
一星学术
2024-02-21 · TA获得超过87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59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82.5万
展开全部
只要不是去参加古代科考,就没那必要了!
当然,这是当代知名诗人白言的见解:
《平仄律-论古体诗词变革》
李 科
摘 要:本人自幼爱好诗词写作,更知道古体诗词对平仄的文体要求和韵律的朗朗上口。但过去各地语言发音差异很大及派系之分和如今的普通话普及,以及现代诗的出现与活跃,我个人认为纯粹的古体诗难以复兴,但决不能丢弃。而应该改变结构,适应社会,从而实现古体新词,古体新意,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诗词;平仄;韵律;古诗;宋词
中图分类号:H058 文献标识码:A
平仄,当你看到或听到时想到的便是唐诗宋词。此词寻也有据,但道亦不明。就如凡入学的人都知道诗词要遵循平仄格律,但老师只是说出个“平平仄仄”的公式来。对于这样一个模糊但又似乎玄虚的词仿佛更让文学界的人捉摸不透而又视为家珍,频频研讨辩论,硬是要搬出个“法度”,方显才华。对于平仄,也有很多抱有学习和疑虑的人请教与我,我的回答是:诗有诗样,朗朗上口即可,不必过于拼凑平仄,贵在意境,优则流芳。
我为何如此认为,首先我想声明诗词虽有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框架,但并无统一的理论限制。当然诗词本可以有,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而没有真正形成。但留下了很多精心于形成体系创建者的遗物,其经典就是当今所说的平仄。
一、诗歌及平仄起源
1 诗歌起源
诗歌(诗词)真正的起源是没有的,或者说起源于上古,因为它不是刻意的创作,而是在生活中无意的天成,是对生活、情感、宗教、道理等的叙述而产生的具有韵律的语言形式。《尚书 虞书》言道:“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 乐记》又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见诗歌开始并没有所谓的格式,是自由的,就更不要说牢锁般的平仄了。
2 平仄起源
诗歌的起源是因为体裁模糊的界限和上古的无法记载而不必确定,但至于平仄的起源就纯粹是人为的了。在讲究“天下无不严与律”的封建社会,人们开始刻意的寻找或颁布诗歌的律(《而庵说唐诗》《切韵》),当然在只有文学的社会,出于人才择优的需要,形成并颁布平仄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它的形成是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不过可惜形成之初就因为诗歌的历史悠久和体系庞杂而出现了语种[1,2](粤语九声)和诸子百家的平仄派系[3,4],以及从开始的四声二元化转变为阴阳(平)上去(仄)。但自始至终各家各派都立于专研,各持一端,尤其是到了宋代的词家学派,为追寻平仄就更是复杂深奥(或许和现在相似,只是我们不再创律,而是连他们的律也理不清了)。之后的诗词就一直被律所缠绕,直到模糊不清,甚至由于平仄等原因而逐渐暗淡。而难得研究诗词的却为了平仄争执不休。
而且近体诗的平水韵也是南宋刘渊依据前人诗歌归纳而来,也只是一些大致的共性,是先有诗后有律。前人的诗并不可能严格按照后人所创的平水韵来写!
由此看来,所谓的律一直就是可以没有的,并且放到当今社会就更是没有必要的了。所以无需过于追求平仄。
二、似有律、实无法
1 不合旧律
当我们单独看某首特定的诗词和平仄解说时,似乎严格按照格律且朗朗上口(此处不举例)。但其实不然,平仄虽难言明,但源于诗词,固然与很多诗歌相符,关键是看看不符合平仄的诗歌水平如何。当我们众观优秀诗词或大家之笔时,如果自我主动的去对比平仄,不难发现,其中不乏有无仄之作。就拿李白的七言绝句《山中答俗人》为例: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此诗容易看出为仄起首句押韵式,现将应有的平仄与此诗的平仄对比于表1:
表1:《山中答俗人》平仄对比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原平仄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水韵 仄平平仄平仄平 仄平仄仄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仄平平?
中华新韵 仄平平仄平仄平 仄平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平
从表1中可以看出,此诗并没有遵循平水韵,但此诗甚为有名且是大家之作。至此可能有人说哪处有拗救,若如此救来救去,或拗救不能解释再“造出”新理论,理论是无穷的,但如此早已失去了诗歌的意义。此般例证举不胜举,其实大家心中都知道不符合平仄的诗句,只是不舍放弃或认为这是学术至高。其实不然,诗词关键在于意境,试问凡优秀传承之佳句,基本都是大师一时兴起之杰作,他们无暇更不会放下兴致去思索平仄。
2 无需新韵
至于中华新韵,古代的诗歌自然不会符合,但新韵的出现也只是过于繁琐和刻意追寻法章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我不加研讨,至于表1中列出,只是想表明真无必要,我们鲜懂平水韵不也一样能体会古诗的美并记忆于心吗?况且不说后人不会遵从。假若真的普及大众,那么只知新韵的后人如何来评价和欣赏唐宋诗词的美轮美奂呢?只是给后人对平仄韵律添加了更多的扑朔迷离。
三、现代诗兴起
为何在谈诗词平仄时说现代诗,这是因为联系密切。首先现代诗的兴起与古典诗的衰退形成鲜明对比,其次是从现代诗的兴起中可以诊断古诗词衰退之病症。现代诗,起源于清末,发展与新文化运动,得名于1953年“现代诗社”的创立。
1 一衰一兴
首先声明现代诗不是外国诗,而是源于对外国诗的白话翻译,此处不多说。但它的出现恰好是古典诗词衰落的时期,此时人们逐渐放弃了平仄压抑的古诗词而选择了不拘泥格律和韵律的现代诗,使其迅速发展并占据主流。目前现代诗的派系风格很多,也有部分格律和韵脚诗,但总体形式自由,意涵丰富,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词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这就是为什么现代诗被大众和主流文学接受的原因。
2 魅力不减
但我们留意不难发现,虽然也有不少现代诗语句被我们熟知,比如“第一不如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等等。但这些也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或“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等语句被人们更喜欢言语。这说明古诗的句式和适当的押韵更适合中国文化,更具有潜藏的魅力。只是现在过于在乎平仄等原因而没有旷古的杰作而已!
四、论当代诗词发展
要论述如何改变和发展,首先要明确诗歌和平仄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看诗的人,诗歌是对生活中一切的抒情,而韵律则是为了上口传唱。所以诗歌不需过于繁琐的追求严章律法,看诗人不懂平仄。只要意境优美,形成共鸣,押韵上口即可。
对于写诗的人,希望诗歌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把平仄作为评价诗词的标准而把人们喜爱乐传但不符合平仄的说成垃圾,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从而不敢也不想从事诗词创作!就更不用说平仄不是诗生来就有的,而是后来被套上的外衣。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平仄是时代的产物,不是什么法宝。古诗格式在民众心中依旧不可替代,要谋求发展,一定要弃短扬长,丢掉不符合实际的平仄,放下沉重包袱,推开绊脚的石头,使古体诗再次回归到诗歌原本的位置,就定能逐步被创作人喜好,都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赞成韵律,不推崇平仄。古诗词句式和意境从来就没有落伍过,只是少了优秀的创作人和优美、贴切、意味深长的诗句。而通过与现代诗的兴起对比发现,古体诗衰落的病根在于平仄等历朝历代施加的牢锁过于沉重所致。然而当我们细心品味古诗时,却发现我们记下、欣赏、运用的不是它们的平仄格律,而是它们的优美旋律和经久不衰的意境。所以为了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一定要正视面对,实事求是,放下包袱,才能体会古诗词的真谛和继续弘扬并创造出不朽的名篇!对于平仄,纯粹是诗歌发展史,可当历史来学,但不能当真经来念!
参考文献:
[1] 张文勋.白族文学史:修订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254.
[2] 段宝林.中国民间诗歌格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23.
[3] 王力.汉语诗律学[M].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6.
[4] 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87.
收稿日期:2011 - 08 - 30
作者简介:李科(1985 -),笔名白言。男,江苏南京人,当代知名诗人,著有诗集《墨语》等。
海猎o
2022-07-23 · TA获得超过991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5万
展开全部
诗词是必须要平平仄仄的吗?

诗词是一种有内涵有深度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跟礼法紧密结合,可以说,一个不知礼的人是没有办法凝萃出深度的诗词表达

而我们要学习诗词,首先要有诗词的角度,我们要通过角度去融入诗词

我们说到诗词,一般都会想到李白、杜甫、苏轼、孟浩然等人,很正常,这都是巨子大家

而说到诗词的格式呢?则有五言 五律 七言 七律以及各个词牌名所代表的词的格式

而诗词的起源就是很久远了,你说它在夏商西周可以,说它在隋末唐初也可以

不过总要有一个重心,我认识的诗词的则是通过闻一多先生的指引,从“初唐四杰”开始的,而真正意义上的诗词呢是超出了“类书”得范畴,类书呢?是唐太宗比较喜欢的一种格式,喜欢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有一人,名为虞世南,就是类书诗的代表人物,并且由于类书诗写的好,被太宗引为知己——“与我犹一体”

甚至在虞世南辞世之后呢,顿然生出“钟子期死 伯牙不复鼓琴”之叹

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铺垫呢?只因为为了后期对类书诗的评论

类书诗,是一种另类的史料记载,多为通过华丽的辞藻记载事物而架构所成

这就要求这种类型的诗必须要符合君王的身份,从而因过分的修饰而忘记了诗意所在,跟明朝的青词有异曲同工之处,区别在于一个是给君王看的,一个是给神仙看的,这种陋习在上官仪的“六对”“八对”达到极点

也因此为“初唐四杰”的出现埋下伏笔

四杰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风光,结局也是各有各的惨

我们只说诗词方面,卢、骆擅长七言,王杨专攻五律,这是两种形式

在我们看来,抒情不必太长,多一分显肥,少一分显瘦,五言八句的五律就恰到好处

而这两派的真正区分则在于他们的使命,但也正是因为使命,奠定了五律的地位

卢、骆是宫体诗的改造者,以放纵摧垮堕落,以大胆改变羞涩,以自由代替限制,所以,他们必须以赋为诗,以一种歌唱的形式来作为他们体裁的表达

而王杨呢,则是从应制诗中找出道路,如何从空泛到丰满,如何从浮华到深情,这是王杨必须做的

在我们现在看来,王杨卢骆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在当时的人们眼里卢骆之风过于自由,没有了应有的严谨,故而,在地位上不及王杨的五律,而五律也被认定是唐诗的最主要形式,并沿用至今

其实,还是因为礼的概念深入人心,太过于自由便没有了礼的空间,人而无礼,不异禽兽,这是礼学的核心观点

因此呢,诗词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抒情为主的五律格式,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没有像八股文一般死死地设定了框架,而是可以自由的填充,不必太顾及礼、政、时文等等

也因此,我们如今所坚持的平仄仄仄平平,也只是诗词发展史中的一段,不必太过于拘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