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格拉底》
展开全部
读《苏格拉底》
听到老师讲课时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 “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 ,觉得很不一样。对苏格拉底其人的思想表示钦佩,始终有颗谦虚与求知的进取之心,这对一般人来说知易行难。我还曾将此借为自己座右铭,以自省自觉。记得小时候听爸爸讲过关于苏格拉底怕妻的笑话:正当苏格拉底在街上与人聊兴正浓,他的妻子过来一盆水泼在他头上,一点儿面子都不给留。旁边人正待看苏格拉底如何反应,只见他镇定自若地擦去头上身上的水,淡定地说:打雷之后必会有大雨倾盆。”后来又读其学生柏拉图的《理想国》,看到一个不停提问不停探索却永远被问不倒的苏格拉底,甚至一本书都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套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地展开,不知疲倦,真真见识了其“助产婆式”提问的厉害,而其中许多名言被奉 为经典……苏格拉底在我心中是个神秘的庄严的智慧的存在,而且有一层朦胧色彩,我还是不知道真实的苏格拉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他不是一般人身,难道他是神一样的存在?
偶然机会我遇到了《苏格拉底》,利用周末两天时间一气读完了它,一个有血有肉的苏格拉底在心中渐渐呈现,他智慧,勇敢,谦虚,进取,先知,在阅读过程中一度使我想起鲁迅,想起曼德拉,想起耶稣……想起那些智慧超群却有原则的人物。尤其是他最后被判处死刑,本来在好友周详的逃亡计划的帮助下他有很大可能避免死亡,但他并不为之所动,毅然决然地接受了法律对他的审判,坦然面对死神。这让我有些不解。
此书共分五部分:不朽的哲人,哲人所处的环境,前期生涯,后期生涯,苏格拉底的思想。最后又附有“苏格拉底年表”。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苏格拉底的故事,这其中每章都夹杂着与内容有关的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及名人故事等,所以读来不枯燥,而且有时还感受现实的故事环境中带有一种神话的美感。我喜欢这样的神话氛围中阅读现实,在现实中又糅进一丝神秘的感觉,使人能摒除干扰地在文字的世界里徜徉,而不觉得有时间空间的羁绊。
(一)
苏格拉底是个不朽的哲人。 苏格拉底说 : “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大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 他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 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被判处死刑的大哲学家。 他有足够时间逃亡,他的至交好友克里同曾一再劝他远走他乡,但是苏格拉底并不为之所动,坦然迎接死亡。他认为自己应该依照公理、正义而行,不能被舆论所左右。在苏格拉底的道德观中,逃亡是不正当的行为。 苏格拉底的信念是,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用道德来衡量,力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打击,都不能改变信念。 因此,他不会因逃亡而破坏了他一生所遵行的原则。他的死也正是他生命最光辉的顶点。处决苏格拉底的11人刑吏官的一个手下走到他身边说:”苏格拉底,你和其他的囚犯真的很不同啊。当我接到上司的命令,要他们服毒的时候,他们不是对我耍赖就是诅咒我,而你从来没有埋怨过我。自从你来到这里以后,我就了解了你是这牢狱里所有的人当中,最高尚、最温和、最伟大的人物,这也是我现在才相信的。你是一个明白整理的人……请你保重,也请你用轻松冷静的心情来接受这无法改变的事情。“那人说完后,就哭着离开了。而苏格拉底对他的朋友克里同说:那个人的心地十分善良和亲切……像他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太容易找到了!我由衷感激他。”他喝下毒药后,在场的好友都无法遏制自己情绪,痛哭流泪,悲伤至极,只有苏格拉底表现得十分从容,镇定自若。他死前最后一句话说:“克里同,我还欠阿斯克勒庇俄斯(医学之神)一只雄鸡,请别忘记还给他!”
为何苏格拉底可以这样平静,甚至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迎接死神的到来呢?他有这样的表现是有理由的。因为苏格拉底深信,人死后,只是离开了他现在所处的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这就是冥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阴曹地府。苏格拉底认为,冥界应该是“充满希望”的开始;而只有通过死亡这扇门,才能使肉体获得解脱。 他坚信“灵魂不灭说”, 认为对一个好人来说,死亡是另一场好戏的开锣。心地善良,多行善事的人可以升入天堂,在那里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所以他能够平静安详地接受死神的到来。 他一生都致力于哲学、伦理的研究,并身体力行,竭力使“灵魂臻于至善至美”,希望死后能够到达自由自在的永生世界。
(二)
苏 格拉底说:“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公元前461——公元前429年是古雅典历史上最为繁荣和富强的时期,也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巅峰的时刻,这一段时期中伯里克利主要任雅典的执政官。而苏格拉底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在古希腊,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这里的青少年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和丰富的学识。“压制侵略是人类本性的表现。自己虽拥有权力,但却不滥用它,而用道德力量来影响他人,这种人才值得赞赏。”修昔底德在《历史》一书中,曾如此记载着。这反映了当时雅典的道德勇气,也反映了当时雅典人的精神风貌。苏格拉底是在伯里克利极盛时期成长起来的。伯利克利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目光深远,口才一流,坚毅冷静,具备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品格和气质,是雅典所有政治家中声望最高的人。苏格拉底生长在这样的时代里,无形中受到了伯里克利式的自信心与实践力的熏陶,并且对此身体力行。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面临战争与疾病的双重考验,土地又不断地遭到战争的破坏。伯里克利为了让雅典人平静下来并给他们自信和勇气,他召开了民主会议,对所有雅典人发表了充满激情的演说:“希望大家能把伟大的雅典当成自己的家,并以城邦而自豪,以此激励自己的勇气。各位,财富才是真正的力量,而地上的财富就像果树园一样,失去了仍会再长出来。所以,不要难过,只要能保存真正的力量,确保我们的自由,获得最后的胜利,相信失去的一切,不久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回来。各位的祖先,并不是凭空就得到这一切的,而是用自己的力量才拥有的;……”从这些话中看出他对城邦的热爱,他愿意将自己与城邦融为一体。做到了“富贵不能淫”。伯里克利死后,雅典过去的辉煌一去不复返,过去灿烂的黄金时代也不再出现了。但过往的光荣都是在力量和财富的基础上取得的,而这种光荣却在另一方面开花、结果,这就表现在文化、艺术、思想及哲学等各个领域内。 从哲学领域来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巨人在哲学方面的建树,形成了古代希腊哲学的黄金时代。
(三)
苏格拉底说:“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照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大部分史学家认为苏格拉底公元前496年出生在雅典的爱罗匹格区。他 的父亲可能是一位雕刻家,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助产师 ,她的助产技术似乎十分高超。苏格拉底诞生时他的家境不会很差,而且很可能有一些社会地位和财富。他的父亲很注重教育,尤其是在体育和音乐方面,拥有很高的天赋,他鼓励苏格拉底去学习这些学科。苏格拉底在公元前424年当上重甲兵。 按雅典的起名习俗名字排列形式就是某某地方、某某人的子(女)——某某。 他的名字的意思是:爱罗匹格区的索福罗尼斯科斯的儿子苏格拉底。 公元前5世纪前半叶雅典社会的各方面就是苏格拉底学习的教师。这段时期,雅典各方面都是光辉伟大的。如果苏格拉底幼少年时期真的无人教导,那么,雅典璀璨的文化就是使得苏格拉底成为哲人的先决条件。苏格拉底在青壮年时期,和当时雅典的名流多有交往。人们对他的才智已经知晓。他称芝诺为“辩证法的大师。而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是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问题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认证的基础;而承认自己无知,不给予下面的回答,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这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苏格拉底结过两次婚,第一次婚姻娶的是法官的女儿,没有带来什么陪嫁。第二次婚姻是在第一任妻子故去后又续了弦,他的第二任妻子名叫克桑蒂贝。她是一位对爱情非常专一的女性。有人问他怎么能同“最惹人烦恼的女人过日子”,他十分风趣地回答: 正如驯马师必须驯服最烈性的马,而不是驯较易驯的马一样。他自己的抱负是要能够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他娶妻之所以娶克桑蒂贝,就是因为如果他能说服她,就不会有别的人不能劝服了 。还有关于“ 我知道,响雷之后必有大雨呢! ”的说法,都可见苏格拉底的幽默和风趣,其实,妻子并不是一个泼妇,而苏格拉底也深爱着他的妻子,没有一点后世某些独身哲学家在感情生活上的偏执。苏格拉底还说服儿子尊重自己的母亲。苏格拉底一心想从情欲中解脱,使”神秘的爱“独立、自由、净化,不夹杂任何杂质。 在一个人十分清澈的眼睛里,我们可以发现无限的美,无限的吸引力,这是超过人类想象的,它可以扭转乾坤,它可以振奋人们的精神。 苏格拉底注重精神之爱。他的相貌是很奇特的。面部扁平,有大而向上的狮子鼻,两眼距离太远,使人感到很不匀称。但他的两眼炯炯有神,闪耀着慑人的目光。他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就像一只昂首阔步的鸭子,还腆着一个大肚子。他丑陋但有魅力,与他交谈过的人都被他的亲切态度所吸引而不愿离开。德国哲学家尼采称苏格拉底”丑陋的希腊人”。 “苏格拉底“这个名字是”健康的力量”的意思 。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他吃饭只要求能吃饱,并不一定是美味佳肴。他常说:“ 吃简单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饮食方法。 ”他曾说:“必须抗拒有诱惑性的食物,如果肚子不饿还吃东西,不渴却还喝饮料,这会使你的头脑和灵魂堕落。”他并且戏言:“魔女一定会使用各种方法,将那些受引诱的人变成猪。我们知道,奥德修斯之所以没有被变成猪,就是因为他一直遵守漠蜜士的忠告,尽量节制自己,小心地控制自己胃口。”虽然他以玩笑的口吻说出这段话,但在这戏言中却蕴含着极深刻的含义。他节制而不矫情。从容而清醒。他的穿着也很朴素,无论冬夏都穿同一件衣服。还习惯赤脚走路。他有好学的精神 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他本人被认为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但他自己却不这样认为。有名叫开瑞丰的人去德尔菲神庙请求过神示,问是否还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传达神示的女祭司回答:“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了。”苏格拉底起初感到困惑不解,在他拜访了很多人物之后则深切领悟了神示的本意:“ 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神示只是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微不足道。在我看来,神并非是说我最有智慧,而是以我的名字作例子,仿佛对我们说,人们中最有智慧的就像苏格拉底那样,在智慧方面是微不足道的。” 这样苏格拉底一生都在忙碌的学习中,学习别人身上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和美德。他对智慧的追求则极为勤奋的。他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传言教。他说:“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出有益和有害的事物。”
苏格拉底开始时热衷研究大自然,后来研究人类,开始考察一切思想和理论的真实性。他自发与自觉地感到他有代表全体人的使命感。从自己被控告开始直到他被判处死刑,他都自觉地致力于有关灵魂不灭的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苏 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更使他的名声不朽。德乐菲神殿的神所诏论的证言,据说是这样的: “ 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有智慧, 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更有智慧;而苏格拉底则智慧出类拔萃,即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在研究人类时,将”无知“和”无知之知“互相配合,理智地寻求真理,他认为探索人类灵魂是自己应当的义务,也是一项使命,而那些无意间得来的名誉,反而造成他的困扰,酷爱智慧的精神,已经在苏格拉底的内心成为发热燃烧的火石并促使他有所行动。他曾说过 “照顾自己灵魂,使臻于至善至美” ,他所说的”照顾“,就是指培养理性的思考与理性的行为,从而认识自己。这正是和德尔菲神殿墙上铭刻的箴言 “ 要认识你自己 ” 相一致。
(四)
“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 ——苏格拉底
他参加三次战争,他以自己果敢和热爱祖国的心为雅典全身心地奉献。 他认为:有雅典才有苏格拉底,并不是有苏格拉底才有雅典 。他20岁时接受了波希战争的洗礼。29岁时他参加赴萨摩斯岛的远征,第二年返回雅典。第三次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这是雅典从强盛走向衰落的关键。他的后半生几乎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的,他表现得英勇顽强,果敢机智。在一次战斗中,战友阿尔喀比亚德受了伤,苏格拉底就独自杀开一条血路将他救了出来。后来,将领们由于阿尔喀比亚德作战英勇,决定颁发给他花环,而阿尔喀比亚德却认为是苏格拉底在战场上救了他的命,应该把花环颁发给苏格拉底,但苏格拉底拒绝了。 苏格拉底参战三次,都表现得果敢坚强,而且不顾自己安危救助战友,这为他赢得好名声。苏格拉底的战友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从这一角度看苏格拉底,他不愧是人类先哲的表率。
苏格拉底一生充满了真实、勇气、思考和高尚的道德。任何人的诽谤都无法击败他所阐释的哲理,就连控告他的三个人也毫不例外。他的”申辩“是他在法庭上受审时当众的陈词。这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演说词。首先是苏格拉底对公众舆论关于他的偏见和非议的答辩。其次,他驳斥墨勒托斯等人指控他的两条罪状。在今天的哲学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人类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苏格拉底这样的辩白,虽然,他的辩白足以证明他的精神和行动并不犯罪,然而,他终究被判处死刑。他的死,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与一个离经叛道的人诀别。然而, 对人类来说,苏格拉底的死却是一次新的邂逅,是与整个为类晤面、对话、交流、交融!
(五)
苏格拉底说: “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
苏格拉底以”牛虻“自喻。他把雅典比成马,感觉自己紧紧地跟在它身边,像令人厌烦的虻。他是知道有被扫落因而送命的可能,但他之所以仍旧跟在”牛马“身上而不愿离开,是为了执行他的使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错过又遇见,终于得读大师故事。感恩天怜我念。苏格拉底的故事在书中结束了,但在现实中却永久地流存流传了下来,成为人类永不磨灭的财富。
听到老师讲课时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 “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 ,觉得很不一样。对苏格拉底其人的思想表示钦佩,始终有颗谦虚与求知的进取之心,这对一般人来说知易行难。我还曾将此借为自己座右铭,以自省自觉。记得小时候听爸爸讲过关于苏格拉底怕妻的笑话:正当苏格拉底在街上与人聊兴正浓,他的妻子过来一盆水泼在他头上,一点儿面子都不给留。旁边人正待看苏格拉底如何反应,只见他镇定自若地擦去头上身上的水,淡定地说:打雷之后必会有大雨倾盆。”后来又读其学生柏拉图的《理想国》,看到一个不停提问不停探索却永远被问不倒的苏格拉底,甚至一本书都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套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地展开,不知疲倦,真真见识了其“助产婆式”提问的厉害,而其中许多名言被奉 为经典……苏格拉底在我心中是个神秘的庄严的智慧的存在,而且有一层朦胧色彩,我还是不知道真实的苏格拉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他不是一般人身,难道他是神一样的存在?
偶然机会我遇到了《苏格拉底》,利用周末两天时间一气读完了它,一个有血有肉的苏格拉底在心中渐渐呈现,他智慧,勇敢,谦虚,进取,先知,在阅读过程中一度使我想起鲁迅,想起曼德拉,想起耶稣……想起那些智慧超群却有原则的人物。尤其是他最后被判处死刑,本来在好友周详的逃亡计划的帮助下他有很大可能避免死亡,但他并不为之所动,毅然决然地接受了法律对他的审判,坦然面对死神。这让我有些不解。
此书共分五部分:不朽的哲人,哲人所处的环境,前期生涯,后期生涯,苏格拉底的思想。最后又附有“苏格拉底年表”。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苏格拉底的故事,这其中每章都夹杂着与内容有关的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及名人故事等,所以读来不枯燥,而且有时还感受现实的故事环境中带有一种神话的美感。我喜欢这样的神话氛围中阅读现实,在现实中又糅进一丝神秘的感觉,使人能摒除干扰地在文字的世界里徜徉,而不觉得有时间空间的羁绊。
(一)
苏格拉底是个不朽的哲人。 苏格拉底说 : “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大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 他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 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被判处死刑的大哲学家。 他有足够时间逃亡,他的至交好友克里同曾一再劝他远走他乡,但是苏格拉底并不为之所动,坦然迎接死亡。他认为自己应该依照公理、正义而行,不能被舆论所左右。在苏格拉底的道德观中,逃亡是不正当的行为。 苏格拉底的信念是,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用道德来衡量,力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打击,都不能改变信念。 因此,他不会因逃亡而破坏了他一生所遵行的原则。他的死也正是他生命最光辉的顶点。处决苏格拉底的11人刑吏官的一个手下走到他身边说:”苏格拉底,你和其他的囚犯真的很不同啊。当我接到上司的命令,要他们服毒的时候,他们不是对我耍赖就是诅咒我,而你从来没有埋怨过我。自从你来到这里以后,我就了解了你是这牢狱里所有的人当中,最高尚、最温和、最伟大的人物,这也是我现在才相信的。你是一个明白整理的人……请你保重,也请你用轻松冷静的心情来接受这无法改变的事情。“那人说完后,就哭着离开了。而苏格拉底对他的朋友克里同说:那个人的心地十分善良和亲切……像他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太容易找到了!我由衷感激他。”他喝下毒药后,在场的好友都无法遏制自己情绪,痛哭流泪,悲伤至极,只有苏格拉底表现得十分从容,镇定自若。他死前最后一句话说:“克里同,我还欠阿斯克勒庇俄斯(医学之神)一只雄鸡,请别忘记还给他!”
为何苏格拉底可以这样平静,甚至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迎接死神的到来呢?他有这样的表现是有理由的。因为苏格拉底深信,人死后,只是离开了他现在所处的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这就是冥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阴曹地府。苏格拉底认为,冥界应该是“充满希望”的开始;而只有通过死亡这扇门,才能使肉体获得解脱。 他坚信“灵魂不灭说”, 认为对一个好人来说,死亡是另一场好戏的开锣。心地善良,多行善事的人可以升入天堂,在那里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所以他能够平静安详地接受死神的到来。 他一生都致力于哲学、伦理的研究,并身体力行,竭力使“灵魂臻于至善至美”,希望死后能够到达自由自在的永生世界。
(二)
苏 格拉底说:“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公元前461——公元前429年是古雅典历史上最为繁荣和富强的时期,也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巅峰的时刻,这一段时期中伯里克利主要任雅典的执政官。而苏格拉底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在古希腊,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这里的青少年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和丰富的学识。“压制侵略是人类本性的表现。自己虽拥有权力,但却不滥用它,而用道德力量来影响他人,这种人才值得赞赏。”修昔底德在《历史》一书中,曾如此记载着。这反映了当时雅典的道德勇气,也反映了当时雅典人的精神风貌。苏格拉底是在伯里克利极盛时期成长起来的。伯利克利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目光深远,口才一流,坚毅冷静,具备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品格和气质,是雅典所有政治家中声望最高的人。苏格拉底生长在这样的时代里,无形中受到了伯里克利式的自信心与实践力的熏陶,并且对此身体力行。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面临战争与疾病的双重考验,土地又不断地遭到战争的破坏。伯里克利为了让雅典人平静下来并给他们自信和勇气,他召开了民主会议,对所有雅典人发表了充满激情的演说:“希望大家能把伟大的雅典当成自己的家,并以城邦而自豪,以此激励自己的勇气。各位,财富才是真正的力量,而地上的财富就像果树园一样,失去了仍会再长出来。所以,不要难过,只要能保存真正的力量,确保我们的自由,获得最后的胜利,相信失去的一切,不久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回来。各位的祖先,并不是凭空就得到这一切的,而是用自己的力量才拥有的;……”从这些话中看出他对城邦的热爱,他愿意将自己与城邦融为一体。做到了“富贵不能淫”。伯里克利死后,雅典过去的辉煌一去不复返,过去灿烂的黄金时代也不再出现了。但过往的光荣都是在力量和财富的基础上取得的,而这种光荣却在另一方面开花、结果,这就表现在文化、艺术、思想及哲学等各个领域内。 从哲学领域来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巨人在哲学方面的建树,形成了古代希腊哲学的黄金时代。
(三)
苏格拉底说:“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照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大部分史学家认为苏格拉底公元前496年出生在雅典的爱罗匹格区。他 的父亲可能是一位雕刻家,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助产师 ,她的助产技术似乎十分高超。苏格拉底诞生时他的家境不会很差,而且很可能有一些社会地位和财富。他的父亲很注重教育,尤其是在体育和音乐方面,拥有很高的天赋,他鼓励苏格拉底去学习这些学科。苏格拉底在公元前424年当上重甲兵。 按雅典的起名习俗名字排列形式就是某某地方、某某人的子(女)——某某。 他的名字的意思是:爱罗匹格区的索福罗尼斯科斯的儿子苏格拉底。 公元前5世纪前半叶雅典社会的各方面就是苏格拉底学习的教师。这段时期,雅典各方面都是光辉伟大的。如果苏格拉底幼少年时期真的无人教导,那么,雅典璀璨的文化就是使得苏格拉底成为哲人的先决条件。苏格拉底在青壮年时期,和当时雅典的名流多有交往。人们对他的才智已经知晓。他称芝诺为“辩证法的大师。而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是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问题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认证的基础;而承认自己无知,不给予下面的回答,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这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苏格拉底结过两次婚,第一次婚姻娶的是法官的女儿,没有带来什么陪嫁。第二次婚姻是在第一任妻子故去后又续了弦,他的第二任妻子名叫克桑蒂贝。她是一位对爱情非常专一的女性。有人问他怎么能同“最惹人烦恼的女人过日子”,他十分风趣地回答: 正如驯马师必须驯服最烈性的马,而不是驯较易驯的马一样。他自己的抱负是要能够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他娶妻之所以娶克桑蒂贝,就是因为如果他能说服她,就不会有别的人不能劝服了 。还有关于“ 我知道,响雷之后必有大雨呢! ”的说法,都可见苏格拉底的幽默和风趣,其实,妻子并不是一个泼妇,而苏格拉底也深爱着他的妻子,没有一点后世某些独身哲学家在感情生活上的偏执。苏格拉底还说服儿子尊重自己的母亲。苏格拉底一心想从情欲中解脱,使”神秘的爱“独立、自由、净化,不夹杂任何杂质。 在一个人十分清澈的眼睛里,我们可以发现无限的美,无限的吸引力,这是超过人类想象的,它可以扭转乾坤,它可以振奋人们的精神。 苏格拉底注重精神之爱。他的相貌是很奇特的。面部扁平,有大而向上的狮子鼻,两眼距离太远,使人感到很不匀称。但他的两眼炯炯有神,闪耀着慑人的目光。他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就像一只昂首阔步的鸭子,还腆着一个大肚子。他丑陋但有魅力,与他交谈过的人都被他的亲切态度所吸引而不愿离开。德国哲学家尼采称苏格拉底”丑陋的希腊人”。 “苏格拉底“这个名字是”健康的力量”的意思 。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他吃饭只要求能吃饱,并不一定是美味佳肴。他常说:“ 吃简单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饮食方法。 ”他曾说:“必须抗拒有诱惑性的食物,如果肚子不饿还吃东西,不渴却还喝饮料,这会使你的头脑和灵魂堕落。”他并且戏言:“魔女一定会使用各种方法,将那些受引诱的人变成猪。我们知道,奥德修斯之所以没有被变成猪,就是因为他一直遵守漠蜜士的忠告,尽量节制自己,小心地控制自己胃口。”虽然他以玩笑的口吻说出这段话,但在这戏言中却蕴含着极深刻的含义。他节制而不矫情。从容而清醒。他的穿着也很朴素,无论冬夏都穿同一件衣服。还习惯赤脚走路。他有好学的精神 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他本人被认为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但他自己却不这样认为。有名叫开瑞丰的人去德尔菲神庙请求过神示,问是否还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传达神示的女祭司回答:“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了。”苏格拉底起初感到困惑不解,在他拜访了很多人物之后则深切领悟了神示的本意:“ 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神示只是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微不足道。在我看来,神并非是说我最有智慧,而是以我的名字作例子,仿佛对我们说,人们中最有智慧的就像苏格拉底那样,在智慧方面是微不足道的。” 这样苏格拉底一生都在忙碌的学习中,学习别人身上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和美德。他对智慧的追求则极为勤奋的。他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传言教。他说:“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出有益和有害的事物。”
苏格拉底开始时热衷研究大自然,后来研究人类,开始考察一切思想和理论的真实性。他自发与自觉地感到他有代表全体人的使命感。从自己被控告开始直到他被判处死刑,他都自觉地致力于有关灵魂不灭的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苏 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更使他的名声不朽。德乐菲神殿的神所诏论的证言,据说是这样的: “ 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有智慧, 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更有智慧;而苏格拉底则智慧出类拔萃,即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在研究人类时,将”无知“和”无知之知“互相配合,理智地寻求真理,他认为探索人类灵魂是自己应当的义务,也是一项使命,而那些无意间得来的名誉,反而造成他的困扰,酷爱智慧的精神,已经在苏格拉底的内心成为发热燃烧的火石并促使他有所行动。他曾说过 “照顾自己灵魂,使臻于至善至美” ,他所说的”照顾“,就是指培养理性的思考与理性的行为,从而认识自己。这正是和德尔菲神殿墙上铭刻的箴言 “ 要认识你自己 ” 相一致。
(四)
“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 ——苏格拉底
他参加三次战争,他以自己果敢和热爱祖国的心为雅典全身心地奉献。 他认为:有雅典才有苏格拉底,并不是有苏格拉底才有雅典 。他20岁时接受了波希战争的洗礼。29岁时他参加赴萨摩斯岛的远征,第二年返回雅典。第三次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这是雅典从强盛走向衰落的关键。他的后半生几乎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的,他表现得英勇顽强,果敢机智。在一次战斗中,战友阿尔喀比亚德受了伤,苏格拉底就独自杀开一条血路将他救了出来。后来,将领们由于阿尔喀比亚德作战英勇,决定颁发给他花环,而阿尔喀比亚德却认为是苏格拉底在战场上救了他的命,应该把花环颁发给苏格拉底,但苏格拉底拒绝了。 苏格拉底参战三次,都表现得果敢坚强,而且不顾自己安危救助战友,这为他赢得好名声。苏格拉底的战友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从这一角度看苏格拉底,他不愧是人类先哲的表率。
苏格拉底一生充满了真实、勇气、思考和高尚的道德。任何人的诽谤都无法击败他所阐释的哲理,就连控告他的三个人也毫不例外。他的”申辩“是他在法庭上受审时当众的陈词。这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演说词。首先是苏格拉底对公众舆论关于他的偏见和非议的答辩。其次,他驳斥墨勒托斯等人指控他的两条罪状。在今天的哲学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人类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苏格拉底这样的辩白,虽然,他的辩白足以证明他的精神和行动并不犯罪,然而,他终究被判处死刑。他的死,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与一个离经叛道的人诀别。然而, 对人类来说,苏格拉底的死却是一次新的邂逅,是与整个为类晤面、对话、交流、交融!
(五)
苏格拉底说: “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
苏格拉底以”牛虻“自喻。他把雅典比成马,感觉自己紧紧地跟在它身边,像令人厌烦的虻。他是知道有被扫落因而送命的可能,但他之所以仍旧跟在”牛马“身上而不愿离开,是为了执行他的使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错过又遇见,终于得读大师故事。感恩天怜我念。苏格拉底的故事在书中结束了,但在现实中却永久地流存流传了下来,成为人类永不磨灭的财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