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出来
1. 文言文翻译
原文: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没有县令,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解狐可以。 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他回答说:您是问我谁能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仇人。
晋平公说:好。就用他做县令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过了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太尉,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午可以。晋平公说: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儿子,晋文公说好。
又任用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孔子听说后,感叹道:“唉,祁黄羊做的是对的,他荐举别人,大公无私啊!” 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 ***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狼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才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 *** 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②。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③,二儿可得全不。”
儿徐④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⑤?”寻亦收至⑥。 【注释】 ①孔融被收,中外惶怖:这里叙述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
收:捉捕。中外:指朝廷内外。
惶怖:指惊恐 ②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游戏。了:完全。
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③冀:希望 。
只:通“只”。 ④徐:慢慢的,缓慢的 ⑤大人:对父亲的敬称。
完:完整,按:这句话比喻主体倾覆,依附的东西不能幸免,必受株连。 ⑥寻亦收至:不久(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役也到了。
寻:不久。收:差役。
【译文】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
2. 求短篇文言文带译文要求原文60字左右译文100字左右准确说字越少越
海之鱼, 有乌贼其名者, 响水而水乌.戏於岸间, 惧物之窥己也, 则响水以自蔽.海鸟视之而疑, 知其鱼而攫之.呜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灭迹以杜疑, 为窥者之所窥.哀哉! [翻译] 海中有一种鱼,名叫乌贼,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变黑.有一次,它爬上岸边游玩,它怕别的动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隐蔽起来.海鸟看到了乌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乌贼在里面,就毫不犹豫地往水里把乌贼抓了出来. 1、弈秋诲弈 【原文】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 下棋在众技艺中,只是一种小技巧,但不专心致志,就没法学会.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向弈秋学习,全神贯注地听弈秋的讲授;另一个人虽然也坐在弈秋面前,但心里老想着会有天鹅飞来,想着张弓搭箭去射它.这个人虽说是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远不及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赶不上前一个人聪明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2、豚子食于死母 【原文】 仲尼日:"丘也尝游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晌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庄子·德充符》 【译文】 孔子说:"我曾在去楚国的时候,在路上正巧遇见一群小猪在一头死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便都惊慌失措地逃跑了.因为它们看到母猪不再用眼睛看它们了,不像一头活猪的样子了.小猪们爱它们的母亲,不仅是爱母猪的形体,更主要的是爱充实于形体的精神. 3、巫马其买鸩 【原文】 巫马其为荆王使于巴.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日:"所以鸩人也."于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已得之,尽注之于江. ——《尸子》 【译文】 巫马其作为荆王的使者出访巴国.在途中,他遇见一个肩挑毒酒的人,于是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那人答道:"是用来毒害人的."于是,巫马其就向他买那毒酒,带的钱不够,又押上随行的车马.买来后,全部都倾倒到江里去了.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醉翁谈录》节选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嘴对鼻子说“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子说:“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子对眼睛说:“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睛说:“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子又说:“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毛说:“我也不愿与诸君相争,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 眉毛,眼睛,嘴和鼻子他们四个都有灵性.一天,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鼻子回答:"我能识别香味和臭味所以才能在你的位置之上."鼻子对眼睛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眼睛说,:"我能观察善恶美丑,遥望东方和西方,我的功劳不小,所以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又说,"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说,"我不能和各位相互争辩比较.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你的脸放到哪里?" 未尝一遇 昔周人有仕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少年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主君好用老.用老主,后主又用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翻译:从前周国有个想当官总当不上的人,年纪大了头发白了,在大路上哭泣,有的人就问他:“为什么哭啊?” 回答说:“我几次想当官都不被看中,自己可怜自己年老了没有机会了,所以就哭啊.”别人说:“求官怎么就一次都没求到呢?”回答说:“我少年的时候,学的是文,道德文章学好了,准备去当官,国王喜欢用年老的人.用老人的国王死了,后来的国王又用武将.(等我)兵法武功学好了,用武将的国王又死了.少年的国王刚刚登基,喜欢用年轻人,我又老了,就这样没求成一次官.”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 *** 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
3. 文言文在线翻译
原发布者:nilupar2002
151.狐猪争功,文言文翻译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译文:狐狸笑猪说:“你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作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则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走过来了,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扑杀了。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152.文言文《沈沌子多忧》的翻译沈屯子生性多虑,整日忧心忡忡。一天,他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外无援”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玻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他就走了出来。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
4. 古文中的于是怎么翻译
“于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二:①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例如《荀子.议兵》:“然后刑于是起矣.”意思是说,接着,“刑罚”这件事情(同位结构)就发生了.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连词).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意思是说,于是乎派遣御史详尽了解案卷并问讯各位读书人.在古文中,“于”的含义有: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荀子.天论》:“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启:萌芽;蕃:茂盛;畜:蓄;臧:藏.)《列子.汤问》:“达于汉阴.”《史记.孙膑传》:“请救于齐.”《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上述各例句中的“于”可分别翻译为在、到、向、从、对于.②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③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动词词头.《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注意:“於”作叹词时读wū,不简化为“于”.在古文中,“是”的含义有: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潜《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②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荀子.王霸》:“若是则百吏莫畏法而遵绳矣.”又:这样看来,由此看来.《韩非子.孤愤》:“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组词“是以”、“是故”意义和用法同“因此”.《韩非子.五蠹》:“是故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③系词.王充《论衡.死伪》:“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5. 古文《幽王击鼓》翻译
原文: 周宅①丰、镐②,近戎人.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③于王路④,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⑤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⑥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皆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⑦之下,为天下笑. 译文: 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人.(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兵马都来了.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非常高兴.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注释 1.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2.近戎人:接近西戎人.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3.为高葆于王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王路,大路. 4.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5.即:如果 6.当:同尝,曾经. 7.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8.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身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 9.说:通“悦”,高兴. 10.宅:居住,这里是“定都”的意思. 11.约:约定 12.尝:曾经 启示: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不要像幽王一样,戏弄别人最终没有好下场。
6. 文言文翻译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
这是全文翻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扣难道会不到吗?。
7. 【文言文
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补充: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