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里的“赋”是什么意思啊?
“诗词歌赋”,是文体名称集合词组。
所以,“赋”也是一种古文文体。
我们来看“赋”这种文体的发展和特色。
“赋”的出现。《诗经》之后的春秋晚期,南方出现了《楚辞》,而中原北方则出现了另外一种韵文。它交叉使用《诗经》的四言和先秦散文的散句,比《诗经》灵活,比《楚辞》规整。这种新文体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中是“赋”这种手法。也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文章多不长,所以又称为“短赋”。
写“赋”从荀子开始。荀子既是散文家,又是开宗立派的儒学大家,所以在写散文的时候结合《诗经》四言写法,开创了这种新文体。
而真正给“赋”命名的是司马迁,他发现这种文体和南方楚辞都不能用“诗”来指代,会产生混淆,就统一命名为“赋”,后来班固进一步把《楚辞》剔出来,把屈原的“骚赋”,称为“楚辞”。文学观点和分析是不断进步的,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赋、词、辞赋、骚赋、短赋等多种称谓,都是这种文体,也有微妙不同。真正以“赋”自称的是司马相如,他的《上林赋》,《子虚赋》都是直接称赋了。
汉大赋发展到了极致,以儒学经学为底蕴,气势磅礴,还有思辨性,有讽喻力。进入东汉,经学衰落,兴起谶纬学,大赋凋零,从关注时政转向了个人情怀的抒情,转而在文辞上花功夫,所以“赋”比诗更早地滑入华靡而空洞的泥沼。
东晋南北朝,赋体在形式上和当时的齐梁体诗歌相融合,产生了“骈赋”。形式上更加整饬,尤其讲究四六句,并且的对偶联排的四六句。在那个时代,文人不会写诗没问题,但是你如果“不知四六”,那就一边凉快去。骈赋强化了文句的音乐性,催生了“对仗”这种手法。它间接地促成了唐格律诗的平仄韵律和对仗的形成。律诗何以为律诗?平仄韵律,颈联对仗为律诗。所以骈赋虽然在文学史上是形而下的,但是对盛唐的诗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格律诗发展极盛之后,反过来影响了“赋”,出现了“律赋”这种文体。把律诗的规则用于赋体。物极必反,赋的诗歌性走入了死胡同,只好另寻出路。赋,除了诗就是散文。唐代律赋之后,就出现了有意摆脱骈、律的倾向,产生了唐代特有的新赋体,叫作“文赋”,更加倾向于散文化的赋体。我们看初唐《滕王阁序》,还是骈文,到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就不一样了。
进入宋朝看苏东坡的《赤壁赋》,基本上就是一篇散文了。
顺便说一下,“赋”的文学结构一直是主客问答的形式,写作方法则一直是铺陈平述。从荀子开始一直到苏轼,千年都没什么变化。
赋、诗、文三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又相互交融,发展过程一直是交织在一起。最终“赋”转入如今白话,只剩下了散文和散文诗两种形式。“赋”特有的骈文称赋随着文言文的荒废成为过去,对话体也早就不适应现在的表述方式了。
那如今,写散文的人少吗?写散文诗的人少吗?多得不能再多了。
时代在进步,古人留下的“赋”已经成为了艺术品,咱们可以学习,也可以写,但是在生活中,白话的散文和散文诗已经完全取代了“赋”这种文体的功用。除了特意在某些场合需要拿出来彰显古意,实用性基本为零。所以,研究,书写的人就少了。
赋,《苦笋赋》,黄庭坚书,行楷。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出自百度百科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 它讲究文采、韵律, 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其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的赋 起源于诸子百家。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 苏轼的《前赤壁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