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动辄几十万的兵力对战,古代真有这么多兵力吗?
据史料记载,古代确实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在打仗,但这里的军队并不都是能打好仗的前线部队。纵观历代,国军虽然数量庞大,但结构往往非常复杂,真正有战斗力的实际人数并不多。
1.历代很多冗员只会给战争成本带来沉重的负担。以宋朝为例。它的军事制度是国家把军人和士兵的家属一起抚养,他们都住在军营里。这样数量的军队只是战争的一个负担。所以古往今来很多人都主张裁减冗员。所以古代确实有几十万大军作战,但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规模军队对阵法战争。在古代,所谓服兵役,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当兵。你仍然要耕种土地,而且你只在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
2.古代交通不便,所以随军的老百姓很多。这些人的工作是搬运食物和草,生火做饭,为士兵提供后勤保障。这些数字大的时候,是普通士兵的三倍!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40万赵军被白起打死在一个坑里。但实际上,这40万大军中有近30万是来自上党的普通人,他们被招募来提供后勤。这就是田雷屠杀他们的原因。
3.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军队数量应该在一定的比例之内,因为供养军队的成本是很高的,尤其是骑兵,他们的开支甚至可以供养十个步兵,马吃的口粮特别多。此外,战斗中不允许马光吃草,所以他需要吃好豆子,如果条件允许,他还得弄些鸡蛋给马吃。只吃草的马没有力气驮人上战场。所以即使到了唐朝,安西四镇的大唐正规军也不多,与大食逻各斯交战的大唐正规军只有两万,其余都是仆从军。而且由于仆从军的葛罗禄叛乱,大唐的军队未必会输给二十万的大食军,而大唐政府之所以只有两万士兵,是因为离玉门关千里人多。
古代长期实行文官制度,战时征召士兵入伍,这样国家只需要免除一两年的赋税就可以获得稳定的兵源,没有太大的负担。当然当时战斗力低于后世的募兵制,人数在这个时候就成了优势,这也是动不动就有大量士兵的原因。
在古代社会,人数百万,有如一个移动的巨型城市,在战国时期,最大城市齐国的临淄与燕的下都,计到尽各均人口三十万。当时固定地点才能养活三十万人,一旦是移动中的百万大军,单单喝一次水,足以令到一条河干涸。在古代,要组织一支军队,要先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如果把后勤、补给、运输、征收等这些问题通通虚化,那么实际上能够组织强大军队出征,实际上取决于该势力生产食物的能力,也许可以这个标准来估计,历代重要战役中的军队数目有没夸大。
乱世之中的曹操,在先后灭掉了袁术、张绣、吕布,以及北方最大的对手袁绍等人后,从而坐拥青州、幽州等地,进而一统我国北方地区。在曹丕执政魏国,尚未消灭蜀国的情况下,当时曹魏政权下的北方一共有1300万人口(暂时按1300万人来看),通过长时间的征战、收纳俘虏,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号称拥兵80万,但是这80万人却并没有得到如今学者们的认可。首先曹操在出征荆州之际,从16万的北方军中抽调了8万步兵、1万骑兵,由于考虑到后勤以及交通问题,这9万士兵并没有完全参战,参战的也只有区区5万人左右,再加上荆州境内襄阳地区可调集的2万士兵,一共是7万人左右。
根据出土的居延汉简记载来换算,汉代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是200斗,三人合10石,换算成现今单位,百万人一个月就需要3.9万立方米粮食,对于只有畜力和人力,道路状况极差的的古代来说,移动百万大军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运输条件允许,也没有那么多的军粮。有学者针对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估算汉代一亩地大概均产是3石,在运输储存没有损耗的情况下,需要13亩地才够供给一名士兵。其实《三国志》中都说过:「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反映军队数字上与实有较大偏差。
至于坑杀四十万方面。事实上赵国发动四十万万人马,战斗不大可能还有四十万余部。当时天下未定,秦国以「坑杀」来削弱赵国、「杀鸡儆猴」是合逻辑,只是数字上有所夸大。有学者估计,秦国可能坑杀了十几万到二十万的军队。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