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怎么治疗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慢性荨麻疹通常可采用对因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经过积极的控制,患者症状可有所缓解。
一、病因治疗
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荨麻疹自然消退。治疗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详细询问病史是发现可能病因或诱因的最重要方法。
2、对诱导性荨麻疹,包括物理性与非物理性荨麻疹患者,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可改善临床症状,甚至自愈。
3、当怀疑药物诱导的荨麻疹,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时,可考虑避免或用其他药物替代。
4、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在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受益。如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关联的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
5、对疑为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鼓励患者记食物日记,寻找可能的食物并加以避免,特别是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添加剂,可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
6、对ASST(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或证实体内存在IgE自身抗体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酌情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置换等。
二、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规则使用的原则,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推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
1、一线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荨麻疹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疗效确切,但因中枢镇静、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在注意禁忌证、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前提下,可酌情选择。常用的一代抗组胺药包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塞平、异丙嗪、酮替芬等,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奥洛他定等。
2、二线治疗:常规剂量使用1~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可选择更换品种,或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增加2~4倍剂量,或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睡前服用,以降低不良反应;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提倡同类结构的药物联合使用,如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联合,以提高抗炎作用;联合抗白三烯药物,特别是对非甾体抗炎药诱导的荨麻疹。
3、三线治疗:对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以下治疗:
1、环孢素: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只用于严重的、对任何剂量抗组胺药均无效的患者。
2、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急性、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疹。
3、免疫球蛋白: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适合严重的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4、生物制剂:如国外研究显示,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抗IgE单抗)对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肯定疗效。
5、光疗:对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人工荨麻疹患者在抗组胺药治疗的同时,可试用UVA和UVB治疗。
三、手术治疗
慢性荨麻疹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四、中医治疗
1、中药治疗:
(1)风热犯表证治法:疏风清热:
(1)推荐方药:消风散合荆防方加减。荆芥、防风、蝉蜕、浮萍、金银花、知母、当归、生地、甘草等。
(2)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等。
(2)风寒束表证治法:祛风散寒:
(1)推荐方药:麻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麻黄、桂枝、荆芥、黄芪、白术、防风、甘草、蝉蜕、大枣、乌梅等。
(2)中成药:玉屏风颗粒、桂枝颗粒等。
(3)胃肠湿热证治法:清利湿热:
(1)推荐方药:平胃散合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桅子、荆芥、陈皮、苍术、白术、厚朴、赤芍、生石膏(先煎)、黄答等。
(2)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4)血虚风盛证治法:养血息风:
(1)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川芍、生地、白芍、桃仁、红花、防风、荆芥、炙甘草、白刺葵等。
(2)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等。
2、中药洗剂:风团色红,瘙痒,可用中药(羌活、荆芥、防风、浮萍、苦参等)煎煮外洗。
3、穴位治疗:
(1)取大椎、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脾俞、肺俞等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或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一次。以曲池为主穴,配合风池、合谷、血海诸穴;胃肠积热者加泻中肮、足三里;伴发热烦躁者加大椎、委中穴点刺放血;伴腹痛者配天枢穴。
(2)拔罐根据不同证型采用大椎、风门、肺俞、隔俞、脾俞、胃俞、曲池、神网、血海、足三里等穴位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一次,三次为一疗程,神阀穴用闪罐法。慢性荨麻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其治疗方法如下:
1、西医:服用抗过敏的药物,如西替利嗪、扑尔敏、赛庚啶、酮替芬等,还可注射干扰素以提高免疫力;
2、中医:采取辨证施治,可内服中药,也可进行外洗、针刺、穴位注射、拔火罐、艾灸、穴位敷贴等治疗。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一、病因治疗
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荨麻疹自然消退。治疗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详细询问病史是发现可能病因或诱因的最重要方法。
2、对诱导性荨麻疹,包括物理性与非物理性荨麻疹患者,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可改善临床症状,甚至自愈。
3、当怀疑药物诱导的荨麻疹,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时,可考虑避免或用其他药物替代。
4、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在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受益。如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关联的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
5、对疑为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鼓励患者记食物日记,寻找可能的食物并加以避免,特别是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添加剂,可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
6、对ASST(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或证实体内存在IgE自身抗体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酌情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置换等。
二、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规则使用的原则,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推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
1、一线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荨麻疹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疗效确切,但因中枢镇静、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在注意禁忌证、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前提下,可酌情选择。常用的一代抗组胺药包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塞平、异丙嗪、酮替芬等,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奥洛他定等。
2、二线治疗:常规剂量使用1~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可选择更换品种,或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增加2~4倍剂量,或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睡前服用,以降低不良反应;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提倡同类结构的药物联合使用,如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联合,以提高抗炎作用;联合抗白三烯药物,特别是对非甾体抗炎药诱导的荨麻疹。
3、三线治疗:对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以下治疗:
1、环孢素: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只用于严重的、对任何剂量抗组胺药均无效的患者。
2、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急性、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疹。
3、免疫球蛋白: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适合严重的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4、生物制剂:如国外研究显示,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抗IgE单抗)对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肯定疗效。
5、光疗:对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人工荨麻疹患者在抗组胺药治疗的同时,可试用UVA和UVB治疗。
三、手术治疗
慢性荨麻疹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四、中医治疗
1、中药治疗:
(1)风热犯表证治法:疏风清热:
(1)推荐方药:消风散合荆防方加减。荆芥、防风、蝉蜕、浮萍、金银花、知母、当归、生地、甘草等。
(2)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等。
(2)风寒束表证治法:祛风散寒:
(1)推荐方药:麻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麻黄、桂枝、荆芥、黄芪、白术、防风、甘草、蝉蜕、大枣、乌梅等。
(2)中成药:玉屏风颗粒、桂枝颗粒等。
(3)胃肠湿热证治法:清利湿热:
(1)推荐方药:平胃散合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桅子、荆芥、陈皮、苍术、白术、厚朴、赤芍、生石膏(先煎)、黄答等。
(2)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4)血虚风盛证治法:养血息风:
(1)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川芍、生地、白芍、桃仁、红花、防风、荆芥、炙甘草、白刺葵等。
(2)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等。
2、中药洗剂:风团色红,瘙痒,可用中药(羌活、荆芥、防风、浮萍、苦参等)煎煮外洗。
3、穴位治疗:
(1)取大椎、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脾俞、肺俞等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或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一次。以曲池为主穴,配合风池、合谷、血海诸穴;胃肠积热者加泻中肮、足三里;伴发热烦躁者加大椎、委中穴点刺放血;伴腹痛者配天枢穴。
(2)拔罐根据不同证型采用大椎、风门、肺俞、隔俞、脾俞、胃俞、曲池、神网、血海、足三里等穴位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一次,三次为一疗程,神阀穴用闪罐法。慢性荨麻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其治疗方法如下:
1、西医:服用抗过敏的药物,如西替利嗪、扑尔敏、赛庚啶、酮替芬等,还可注射干扰素以提高免疫力;
2、中医:采取辨证施治,可内服中药,也可进行外洗、针刺、穴位注射、拔火罐、艾灸、穴位敷贴等治疗。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