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泪泯星灭
2023-04-24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68
展开全部

学生多是指接受他人的教导的人,比如在学校学习、在一些工作岗位上实习的人。

学生在古代一种自我谦虚的称呼,多用于晚辈对于长辈请教或学习或尊师等行为。到了现代,学生的基本含义也没有发生变化。

并且,"学生"这个词语还强调了作为学生的责任:先学而后生。这个“生”有生、化的意思。比如道家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一个学习者,学生应该先学而后生,首先要充分的学习知识,同时也要领会老师的思维,在这些基础上还需要有所升华,有所提高,才符合学习规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耶
2022-12-23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81
展开全部

狭义的学生一般是指在学校,学院等地方听从老师传道受业解惑者。


而广义的学生不仅仅指还在校学习的人,还有在平常生活中跟有智者有能者学习的人,像在工厂上,医院里,这样的学生比比皆是,就好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别人学习经验,技能的都称之为学生。

学,是为学习,生,则为门生,所以学生就是学习的门生。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中学生、高等院校学生(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

学生的任务主要就是学习,但是这种学习不只是对书面知识,还有做人,就是成长为一个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人,学校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23-03-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6
展开全部
学生,也叫学子
学就是学习,生就是人的意思,学生就是学习的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研究所)学习的人也称学生。

按照学习的阶段可以分为: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学生是一种身份的名词,具有学籍的人都统称学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吃客户关系
2023-03-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926
展开全部
学就是学习,生是人的意思,学生,就是学习的人,学习的主体。

学生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研究所)学习的人也称学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勾南0s
2023-05-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在教育工作者的话语系统中,人们通常用“受教育者”这一词语来指称学生。这种对学生的称谓在过去的教育活动样式中,即以“授受”为基本甚至唯一的教育活动样式时期或许不会引起怀疑和争议。但在以课程改革为标志的教育新时代,“受教育者”已经难以涵盖“学生”的丰富内涵。
“受教育者”称谓之所以不能涵盖“学生”的丰富内涵,是因为这个称谓至少表达和
传递了如下四种信息。
第一,从师生关系来看,“受教育者”的称谓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生是受动的客体,是教师施加教育活动的对象。教师规划、控制着教育活动,学生只能遵照教师的意愿与指令行事。在这种意义上,所谓的民主、平等、对话等新型师生关系的种种描绘缺乏现实化的土壤。
第二,从教学形态来看,教学是教师自己发布信息的活动,“受教育者”是听众。好好学习,天天向
谨慎、忠实地聆听教师的话语是学生的全部职责;清晰、准确、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几乎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全部考察标准。在这种教学形态下,交流、合作、分享.探究、体验等新的教学方式也难以保证必要的空间和时间。
第三,从教学活动设计来看,教师是设计的唯一主体,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对象。从课程目标到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师具有相当大的课程权力,学生是教师整个安排中的一个受动对象,教师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是教学活动设计样式的决定性力量。由此,学生由活
生生的人被对象化为一个静态的、等待被安排从而才能受到教育的机械性的存在。可见,
学生是“课程目标设计的参与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生课程的主体”等理念,在“受
教育者”这一命题下,只能是浪漫主义者的美丽诗篇。
第四,从教学评价来看,教师与社会包揽了整个评价活动。教学评价要评的是教学的价值,由于学生是受动的教育对象,学生作为应然的价值主体经常会被教师和社会所代替在价值目标的定位、价值内容的选择、价值实现途径与方式的运用、价值获得状况的评价等方面,学生没有多少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由此导致当前所倡导的“学生参与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新型评价得不到落实。
尽管人们在对“受教育者”进行定义时,附加了“积极”“能动”“主动”等理想性规约。但由于“受教育者”即“被动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安排的人”这一隐喻的存在以及这种隐喻包含的上述种种信息,“受教育者”身上所附加的理想性规约经常是形同虚设。而教育活动所应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内涵进一步挖掘,从而对学生的身份进行重新确认。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