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历史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在中国历史上,如同统一帝国有过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那样,作为天下最高统治者的“皇帝”的称号,也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
学者间大体一致的看法是,皇帝这一称号是由“王”的称号发展而来,也即秦汉的帝制是从商周的王制演变出来的。
最初的王,并不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
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王,起初只是氏族或部落首领的称谓。
林沄的《说王》说,王字本象斧钺形,是表示军事统率权的。
王的本义应该就是军事统帅,而与后来的“天子”概念完全不同。
齐文心的《王字本义试探》说,王字的造字本意,是刻画出一个体裁超群的大人的形象。
王本意为大人,原本也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领袖的一种称谓,后来才发展成为至尊无上的王。
商周时代,似乎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王。
其中一种是商周统治者的称号,即子姓商王和姬姓周王;另一种是异姓方国或戎狄首领的称谓。
后者与子姓的商王或姬姓的周王没有从属关系,即仍是自然形成的君长,或仍处于氏族或部落的发展阶段。
至于商周统治者称“王”,则是沿袭了原来的王的称号,即商周最初的部落首领演变成了商周王国的最高统治者。
称王之外,随着周人发展出了天命观念,周王也就有了“天子”这一新的称号。
许倬云等学者认为,就像“帝”属于子姓商人的信仰一样,中国特有的“天”属于姬姓周人的信仰,它们都是中国最初获得发展的早期宗教观念。
周人由于有天的信仰,所以也就有了天命、天子这类观念。
根据陈梦家的研究,西周初期金文,多称“王”而没有“天命”“天子”等等。
西周中期以后,金文的“扬天子休”已极普遍,差不多代替了早期的“扬王休”。
周王国的统治者或姬姓的周王,因此可以叫做天子。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子,应该是比皇帝更早出现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不过,由于周人分封诸侯的存在,周王无论称王还是叫做天子,仍然不是实际统治天下的最高统治者。
王国维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周初分封子弟之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尽管天子与诸侯有了君臣之分,但实际统治天下的却是诸侯而非天子。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王还是天子,他们作为至高无上的最高统治者或作为天下的君主,首先不是出现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而是出现在先秦诸子的政治思想中。
换句话说,早在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实际出现之前,先秦诸子已经在理论上讨论了这个问题。
在儒家思想中,西周以来的诸侯可以叫做“人君”、“人主”或一般意义上的君主,但都没有称王的资格。
直到战国时期,诸侯始终被看作是天子之臣,而“王”与“天子”一样,总是指天下的最高统治者。
孟子说过:“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荀子也说:“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
汤武者,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
”(公孙丑上、王霸)
儒家的此类说法,都是借“先王”的名义表达他们的这一观点,即王应该是统一并统治天下的最高统治者。
也就是说,儒家思想中的王,已经具有后来皇帝的特征,或者已经赋予“王”以“天子”即天下君主的含义。
荀子甚至对“天子”还有过十分准确的描述:“天子也者,势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
”(君子)
此外,儒家思想中还有“圣王”的提法,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法家思想中,出现了“帝王”这一称谓。
韩非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定法)
在实际的政治进程中,圣王或帝王变成真正统治天下的皇帝,当然是在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之后发生的变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第一个重大行动就是要求丞相、御史找出一个有别于王的称号,以便与以往称王的其他统治者相区别。
他下令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
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
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人大概有过认真讨论。
他们的建议是:“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
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秦王自己,又选择了帝的称号,由此形成的复合词就是“皇帝”。
他的最终决定是:“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
”
秦始皇所谓上古“帝”位号,应该就是子姓商人崇拜的帝,这个帝不是王而是神,因此具有某种神秘的意味。
不过不管怎样,从商周的“王”以及周人的“天子”一直发展到秦始皇最终采用的“皇帝”称号,经历了差不多两千年的漫长演变过程。
在这以前,中国并没有什么皇帝,在这以后,皇帝才成为至高无上的最高统治者的特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