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 我来答
轩轩智慧先锋
高能答主

2022-11-11 · 希望是生命中的那束光,照亮我们的未来。
轩轩智慧先锋
采纳数:2718 获赞数:53373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

出处:《贾谊论》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是,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白话释义: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文帝时期的政治家贾谊。全文紧扣贾谊失意而终展开,对贾谊的人格特质进行了深入分析。

同时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虚实结合、正反对比,用逐层推进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认为贾谊悲剧的原因在于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并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

末段总结文章目的:劝说人君遇到贾谊这样的人才,要大胆使用,不要错过时机;劝解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论证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苏轼于嘉佑二年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试于礼部,时年21岁,到嘉佑五年(1060年)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时间先后写有二十五《进策》、二十五《 进论》,这些策论基本上系统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贾谊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

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剖析也令人信服,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与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

从文章内容看,主要是针对人才自身而言;但从文末看,他的主要用意,又在于借以提醒为人君者,希望他们正确对待和使用像贾谊这类“有狷介之操”的特殊人才,注意用其所长,以免造成浪费人才。

生活点肆零零
2023-03-14 · 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生活点肆零零
采纳数:21 获赞数:3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得到了像汉文帝那样的明君,也不愿意因为不被用而死去,那么就是说天下没有像尧舜那样的圣贤,最终也不能有所作为吗?
这句话出自《官策》一书中的一段对话,是王伟忠对曾国藩说的。
王伟忠是清朝末年的一位学者和官员,他曾经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下基层工作,但因为不被重用而感到沮丧。
他用这句话来表达他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失望和无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