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苣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中华本草》之菊苣
- 4.1 出处
- 4.2 拼音名
- 4.3 英文名
- 4.4 菊苣的别名
- 4.5 来源
- 4.6 原形态
- 4.7 生境分布
- 4.8 化学成份
- 4.9 菊苣的药理作用
- 4.10 性味
- 4.11 功能主治
- 4.12 菊苣的用法用量
- 4.13 各家论述
- 4.14 摘录
- 5 菊苣药典标准
- 5.1 品名
- 5.2 来源
- 5.3 性状
- 5.3.1 毛菊苣
- 5.3.2 毛菊苣根
- 5.3.3 菊苣
- 5.3.4 菊苣根
- 5.4 鉴别
- 5.5 检查
- 5.5.1 水分
- 5.5.2 总灰分
- 5.6 浸出物
- 5.7 菊苣饮片
- 5.7.1 炮制
- 5.7.2 鉴别、检查、浸出物
- 5.7.3 性味与归经
- 5.7.4 功能与主治
- 5.7.5 用法与用量
- 5.7.6 贮藏
- 5.8 出处
- 6 参考资料
- 附:
- 1 用到中药菊苣的中成药
1 拼音
jú jù
2 英文参考
chicory, endive, succory [朗道汉英字典]
chicory,cichorii 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菊苣是菊科(Compositae)菊苣属中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野生菊苣的一个变种。学名Cichorium intybus L.,别名欧洲菊苣、苞菜。食嫩叶,叶球或根,宜作凉拌菜。在软化栽培后,直根可作饲料,含苦味物质马栗树皮素、马栗树木甙、野莴苣甙、山莴苣素和山莴苣苦素等,有清肝利胆功效。原产地中海、亚洲中部和北非。古罗马和希腊已有栽培。根肉质、短粗。茎直立,有棱,中空,多分枝。根出叶,互生,长倒披针形,先端锐尖,叶缘齿状。头状花序,花冠舌状,青蓝色,聚药,雄蕊蓝色。瘦果,有棱,顶端戟形。种子小,褐色,有光泽。春季或初夏露地播种,行株距40×11cm。软化栽培时,秋季连根挖起,切去根先端留67cm长,贮藏在冷凉处,晚秋至春季取出,在温室或于窖中软化。密集栽植后覆沙或细土,厚1520cm,避光,保持湿润,但不可过湿,以防止根部腐烂。温度保持1520℃。2025天形成白色叶球,品质柔嫩,无苦味。温度1012℃时,需3040天收获。采收时切掉叶球,除去外叶。采收两次者,第一次收获外围大叶后,留下顶芽;第二次收获叶球。露地软化栽培时,挖沟栽根,盖土(或沙)后,再盖马粪,提高土温。
4 《中华本草》之菊苣
4.1 出处
出自《新疆中草药手册》
4.2 拼音名
Jú Jù
4.3 英文名
Chicory Herb, Common Chicory
4.4 菊苣的别名
蓝菊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菊苣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subsp. Uersicoloir (Fisch. Ex Link) Kitam. [Lactuca uersicolor (Fisch.)Sch.Bip.]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切段晒干。
4.6 原形态
菊苣 多年生草本,高20150cm。根肥大。茎直立,有棱,中空,分枝偏斜且先端粗厚,有疏粗毛或绢毛,少有无毛。基生叶倒向羽状分裂至不分裂,但有齿,长620cm,先端裂片较大,侧裂片三角形,基部渐狭成有翅的叶柄;茎生叶渐小,少数,披针状卵形至披针形,上部叶小,全缘,全部叶的下面被疏粗毛或绢毛。头状花序单生茎和枝端,或23个在中上部地腋内簇生;总苞圆柱状,长814mm;外层总苞片长短形状不一,下部软革质,有睫毛,外面无毛或有毛;花全部舌状,花冠蓝色。瘦果先端截形,冠毛短,长0.20.8,鳞片状,先端细齿裂。花期夏季。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疏林下、草丛中或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4.8 化学成份
全草含有马栗树皮素(escultin),马栗树皮甙(esculin),野莴苣甙(cichoriin),山莴苣素(lectucin)和山莴苣苦素(lacturopicrin)[1]。
叶含咖啡酰酒石酸(monocaffeoyltartaric acid)[2],二咖啡酰酒石酸(dicaffeoyltartaric acid)又名菊苣酸(chicoric acid)[3]。
4.9 药理作用
野生菊苣花的浸剂对动物注射,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并增强心脏活动(振幅加大而频率减慢)调煎剂有抗菌、收敛作用。根可提高食欲,改善消化功能;高浓度的浸剂可增进胃分泌,但不增进平滑肌张力。根的乙醇或乙醚提取物有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一种倍半萜。根还有轻泻作用。种子有非特异住植物血球凝集素。还有人报告菊苣中含致癌烃。其含量高于其他咖啡类饮料。
4.10 性味
味苦;性赛
4.11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湿热黄疸;肾炎水肿;胃脘胀痛;食欲一振
4.12 菊苣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煎水洗。
4.13 各家论述
《新疆中草药手册》:清肝利胆。治黄疸型肝炎。 菊苣三钱水煎服,并用适量煎水洗身。
4.14 摘录
《中华本草》
5 菊苣药典标准
5.1 品名
菊苣
Juju
CICHORII HERBA
CICHORII RADIX
5.2 来源
本品系维吾尔族习用药材。为菊科植物毛菊苣Cichoriμm glandulosum Boiss.et Huet或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夏、秋二季采割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泥沙和杂质,晒干。
5.3 性状
5.3.1 毛菊苣茎呈圆柱形,稍弯曲;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被柔毛或刚毛,断面黄白色,中空。叶多破碎,灰绿色,两面被柔毛;茎中部的完整叶片呈长圆形,基部无柄,半抱茎;向上叶渐小,圆耳状抱茎,边缘有刺状齿。头状花序5~13个成短总状排列。总苞钟状,直径5~6mm;苞片2层,外层稍短或近等长,被毛;舌状花蓝色。瘦果倒卵形,表面有棱及波状纹理,顶端截形,被鳞片状冠毛,长0.8~lmm,棕色或棕褐色,密布黑棕色斑。气微,味咸、微苦。
5.3.2 毛菊苣根主根呈圆锥形,有侧根和多数须根,长10~20cm,直径0.5~1.5cm。表面棕黄色,具细腻不规则纵皱纹。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黄白色,中部类白色,有时空心。气微,味苦。
5.3.3 菊苣茎表面近光滑。茎生叶少,长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少数,簇生;苞片外短内长,无毛或先端被稀毛。瘦果鳞片状,冠毛短,长0.2~0.3mm。
5.3.4 菊苣根顶端有时有2~3叉。表面灰棕色至褐色,粗糙,具深纵纹,外皮常脱落,脱落后显棕色至棕褐色,有少数侧根和须根。嚼之有韧性。
5.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毛菊苣茎 表皮偶有多细胞腺毛。棱角处皮下为厚角细胞,皮层细胞充满黄棕色内含物;内皮层细胞凯氏点较明显,中柱鞘纤维不发达,维管束外韧型,约有20~25束,形成层明显,导管类圆形,单个或数个环列于木质部,直径8~50μm。
毛菊苣根 木栓层2~3列细胞,棕黄色;韧皮射线或多列。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散在或2~6个径向排列,木射线1~6列,细胞宽,细胞壁薄,纹孔明显。
菊苣茎 中柱鞘纤维较发达,导管数个或十数个相聚,间断环列于木质部。
菊苣根 [1]木质部约占横切面的1/2。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药渣备用;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甲醇(1:1)混合溶液1m1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菊苣(或菊苣根)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二氯甲烷(1: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鉴别](2)项下的药渣,挥尽石油醚,加乙酸乙酯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一甲醇(1:2)混合溶液1m1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菊苣(或菊苣根)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一甲醇(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5 检查
5.5.1 水分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一法)。
5.5.2 总灰分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5.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55%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0.0%。
5.7 菊苣饮片
5.7.1 炮制除去杂质,切段。
5.7.2 鉴别、检查、浸出物同药材。
5.7.3 性味与归经微苦、咸,凉。归肝、胆、胃经[2]。
5.7.4 功能与主治清肝利胆,健胃消食,利尿消肿。用于湿热黄疸,胃痛食少,水肿尿少。
5.7.5 用法与用量9~18g。
5.7.6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