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APTT,FIB和TT各自的临床意义
PT,APTT,FIB和TT各自的临床意义如下:
1、PT的临床意义
PT的临床意义是PT测定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理想和常用的筛选试验。可作为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也可用于口服抗凝剂治疗的监控。
PT延长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Vit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等。
PT缩短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疾病等。
2、APTT的临床意义
APTT的临床意义用于体外人血浆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APTT测定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可检测除Ⅶ因子外的其他血浆凝血因子,特别是用于Ⅷ、Ⅸ、Ⅺ、Ⅻ和前激肽释放酶的测定。
APTT测定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控。 APTT延长是见于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Ⅺ、Ⅻ减低,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如血内肝素含量增加及口服抗凝剂),是监控肝素治疗的重要指标。
APTT缩短是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病综合症等。
3、FIB的临床意义
FIB用于体外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测定。
FIB含量增高是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FIB减低是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4、TT的临床意义
TT的临床意义是用于体外人血浆中凝血酶时间测定。该实验系检查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能力的过筛试验。
TT延长是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物质存在,SLE,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病(纤维蛋白原机能不良血症),FDP增多,异常球蛋白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
扩展资料:
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就是PT。
PT对诊断重症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有重要意义,也是临床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监控的首选试验指标。
APTT是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活性的敏感筛选试验,对于内源性凝血因子缺陷及相关抑制物的检测和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的筛检、肝素治疗的监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术前检查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进行APTT测定时,患者在接受采血前的30分钟内不可进行剧烈的活动。
FIB的原纤维蛋白原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在凝血的最后阶段,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测定FIB有助于了解凝血机能状态。
TT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