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的历史
武康路始建于1907年。
据《上海市徐汇区地名志》记载:“该路原名福开森路,以美国人福开森姓氏命名。
1943年改现名武康路,以浙江省旧县名命名。”
清末洋务派大臣盛宣怀受李鸿章之托督办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苦于找不到谙熟现代大学管理的人才时,巧遇福开森在上海逗留,遂聘其为“监院”(相当于21世纪的教务总长)。
福开森上任后,为方便师生出行,用自己的薪水修建了这条马路,开始并无确实名称,后因法租界在扩大地盘中,与上海宁波同乡会“四明公所”发生冲突,又与英、美、俄等国产生了矛盾。
福开森从中调定,最终令各方满意获得解决。
为答谢福开森,当地民众把这条马路冠名福开森路。
由于福开森聘请的教授都住在市区,自从修建了这条马路后教师上班、上学就方便多了,因此,很受师生称赞。
武康路起先是一条土路,两边尽是水稻和菜园及农舍,河道池塘密布,散落着许多坟丘。
1914年,福开森路正式被划入法租界,法国第一任驻沪领事明梯尼按照当时西方最现代的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武康路沿线的整体规划,并以武康路为中心,将这一规划逐步向周边推进。
1914年,武康路所在的西区正式被划入法租界,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法国新租界。
由于受来自法兰西科技、资金、文化的强力推动,很快形成了以武康路为标志的法兰西社区。
住在这里的都是西方派驻沪上的官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成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国中之国。
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经过3个月的浴血抗战,上海最终被日军攻陷,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进入了为期4年之久的“孤岛期”,此时,在整个欧洲到处遭受德国法西斯铁蹄奴役之苦的大背景下,沪上洋人开始放下了身段。
与中国国内沦陷区战乱不止、日寇烧杀抢掠暴行肆虐相比,租界内由于能够得到庇护,相对比较安定,来自各地的商贾富豪携巨款涌进这里躲避战乱。
由于游资的日愈增多,市面得到了畸形繁荣,人口膨胀,一些富商又开始了建设投资,在武康路周边修建了大批新式里弄,武康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日本交恶,侵华日军占领上海法租界,武康路陷落。
1943年,法国宣布放弃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汪伪 *** 乘机宣布“接受”法租界,并将武康路所在法租界改称为上海市特别第八区。
汪伪 *** 的“接受”不被国、共两党及国际社会所认可,也不为国内民众所接收。
汪精卫因此非常懊恼,却又无计可施,躲在武康路湖南别墅生闷气。
之后,周佛海、胡兰成及汪伪上海市市长等人提出了应对之策,建议汪精卫把“接受”的租界200多条以外国人命名的马路,全部改成以中国各省、市及部分县级行政区域名称命名,这样做有几大个好处:一是显示了汪伪 *** 的独立、尊严和民族气节,可以摆脱汉奸骂名。
二是借助全国人民反殖民地激愤之力,通过改换马路名称,赢得民心,造成“接受”的既成事实,以堵住重庆方面的嘴。
三是这些马路换上各省、市地名后,这些马路的名字将会永远存在,名垂青史。
汪精卫听罢喜上眉梢,立即吩咐上海市长照办。
负责改名的办事人员找来当时的全国行政区划图,给租界内的各条马路换上新名。
方案形成后由市长亲自送往暂住武康路周佛海别墅的汪精卫审定。
汪只对福开森路等几条重要马路给予关注,他凭自己多次途经武康上莫干山留下的美好印象,对周佛海说,武康莫干山在山区,福开森路在大都市,但环境和氛围极为相象,不仅洋人喜欢那里,上海滩的政要富商都喜欢往那里跑,福开森路就以武康命名吧。
武康路从此就在上海滩叫响了。
此后,这些马路名称一直沿用未被更改,即便是横扫一切的文革时期,全国不少城市的街道都被换成与革命有关的称谓,这里不曾有过任何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