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就等于就业了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果被问到中国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学生的答案当然是就业并且选择好的工作,然而,生存才是一切的基础这一看起来天经地义的读书逻辑却在中国社会中一次又一次的遭到挑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699万,在过去的12年的时间里翻了6倍多,而就业岗位却不增反减,即使市场所提供的岗位全部给予应届毕业生,学生就业率也只有33%。我们再来关注即将到来的2014年,据政府发布的最新消息,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又增加了28万,可谓更难就业年。毕业生的逐年猛增与国家为了平衡各社会群体的稳定性而执行的大学扩招政策直接相关,出发点虽好,但直接导致了毕业生的竞争加剧和更高学历的军备竞赛态势,上大学等于就业的读书逻辑一去不复返。
而在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这一看似供大于需的人才市场现状下,用人企业却也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一位私营企业的人事经理如是说:“一个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标准很简单,即招来就能用,但即使是基础技术工作,入职即可胜任的应届毕业生也非常少,培养人的风险之大是小企业难以大规模承受的,而大企业每年的人才消化量毕竟只能占到少数。”该人事经理的表述可谓一语中的,学校人才的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已成为学生与企业难以“联姻”的主要内因,而在应试教育依然为中国教育考核选拔方式的情况下,要在短时期内改变学校的教育体制,将企业需求衔接到在校课程中几乎不可能,学生家长们应对当下就业难题无外乎两种对策,其一,竞争更高学历,寻找就业竞争蓝海,官方数据显示,1995年至2010年我国研究生毕业生的数量从3.19万增加到38.36万,其中博士毕业生从4641人增至48987人,后者分别为前者的12倍、10.6倍;其二,出国留学寻求更理想的教育环境,从2009年到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生数量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在2013年总数将突破45万,2014年预计继续以17%速度增长。
高学历军备竞赛是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就业力呢,从表象上看这个方法亦有三大问题,其一是高昂的时间成本,国内研究生毕业25岁,博士毕业将近29岁,这还是在应试顺利的情况下,更高的年龄和学历意味着竞争更高级别、更稀缺的职位和更大的经济压力;其二是在象牙塔内的情商培养缺失,智商与情商培养的优劣探讨不必赘述,中国大学的教育制度无一不指向智商培养;其三是高学历并没有改变中国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现状,这是现行教育制度使然。高学历的独木桥并不好过,如果不真正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仅凭一纸文凭,即使就业也很难得到更高的发展,更何况高学历毕业生也在逐年增长。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高学历,而是不能仅把高学历作为就业和发展的出路,这不符合人才市场的根本需求。
那么选择出国留学这条路的就业又如何呢,笔者一次偶然的机会采访英国伦敦城市大学(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东亚地区总监屈敏女士,对此问题进行了沟通,伦敦城市大学并不如牛津剑桥著名,但是根据《星期日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2013》报道,其毕业生起薪达到23165英镑,这个数字几乎和剑桥大学相当,同时它也英国就业率最高的大学之一,那伦敦城市大学的教学核心优势是什么呢?屈敏女士的解读颇让人醍醐灌顶,可在此作为案例分享。她认为,大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世界上推行的最好的是德国的双轨教育体制,就是将企业的培养作为学校,尤其是职业技术类学校办学的前提条件,并且把企业的职业培训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为了解决企业的积极性问题,政府会为企业发放补助,并且企业有权利优先雇佣合格的毕业生。这种方式和中国历史中的“学徒制”很像,是培养基础专业类人才最优的方式,也是德国技术精湛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惜的是,中国因为种种原因,学校与企业的教育结合很难推行,导致两者之间的衔接必然存在鸿沟。她说,大家所熟知的英国与美国大学大体上也是分为两种,即学术型大学和职业型大学,前者主要培养政府及学术领域人才,后者主要为工商农类应用型人才,这是两种定位的不同,并不存在谁比谁更高贵之说,伦敦城市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就业率和起薪高,是因为很多课程就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会把企业带薪实习作为整体课程的一部分,而这种实习和国内大学的象征性实习不同,学生上课就是以企业项目的方式进行的,在校教授与企业客座教授互补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知识与商业系统结合。用伦敦城市大学最有代表性的的两个专业举例,第一是卡斯艺术、建筑与设计学院的珠宝设计专业,该专业在英国排名前3,欧洲前5,其最大的教学特点是以项目工作室为单位的模式进行,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虽然还没有专业知识的积累,但是已经相当于接受了一个商业项目,导师身兼教授和项目领导者的角色,教学不仅涉及专业知识,还覆盖课程相关行业全部产业链条的运作实践,学生要完成专业学习,就意味着他必须不但为商业客户完成创意产品的制作,同时也为客户处理了行业上下游关系,使产品能够实现其商业价值,这样,即使学校不强制学生入学时候有工作经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第二令伦敦城市大学引以为荣的是MBA课程,通常英国大学MBA为1年,但伦敦城市大学的学制是18个月,后6个月的时间就是管理带薪实习,学校与全英最好的企业合作,比如像IBM,巴克莱银行,英国石油公司,维京集团,BBC这样的公司,让学生真正到企业上班参与到他们的日常管理中去,学生的实习工作是带薪的,时薪大概10英镑左右,学校的客座教授同时也是这些企业的管理层,不但负责在校理论教学也负责在企业中的实践教学,这样,学生在录取的时候就不需要强制工作经验,毕业后也有很大几率可以受到教授的认可留在这些知名企业工作,在PSW取消后获得留英工作机会。伦敦城市大学还有很多专业将工作实践的要素融入到课程中,这也是学生在选择学校时最看重的,可以说,也是伦敦城市大学不输于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起薪和高就业率的奥秘。
屈敏女士认为,此种将实践教学融入课程给予学生的最终好久就是就业的便利,普通大学课程与企业脱节,雇主很难从简历中看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劳动习惯,仅凭面试根本无法准确预测毕业生未来的工作表现,所以中国所呈现的学历竞争不足为怪,毕竟考试和学历是区分人最简单的方式,同时这也是为什么英国职业导向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资格上的更具优势。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是保守既定的教育体制,参加一次又一次惨烈的“军备竞赛”,还是向外延伸寻求“供需对接”的高等教育,每个学生家长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将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不是一句空话套话,需要适宜的制度和合理的社会博弈才能推行,中国教育在此环节上任重道远,无法等待整体的教育制度颠覆的学生家长们,为了增加自身就业竞争力,是该考虑改变方向了。
而在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这一看似供大于需的人才市场现状下,用人企业却也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一位私营企业的人事经理如是说:“一个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标准很简单,即招来就能用,但即使是基础技术工作,入职即可胜任的应届毕业生也非常少,培养人的风险之大是小企业难以大规模承受的,而大企业每年的人才消化量毕竟只能占到少数。”该人事经理的表述可谓一语中的,学校人才的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已成为学生与企业难以“联姻”的主要内因,而在应试教育依然为中国教育考核选拔方式的情况下,要在短时期内改变学校的教育体制,将企业需求衔接到在校课程中几乎不可能,学生家长们应对当下就业难题无外乎两种对策,其一,竞争更高学历,寻找就业竞争蓝海,官方数据显示,1995年至2010年我国研究生毕业生的数量从3.19万增加到38.36万,其中博士毕业生从4641人增至48987人,后者分别为前者的12倍、10.6倍;其二,出国留学寻求更理想的教育环境,从2009年到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生数量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在2013年总数将突破45万,2014年预计继续以17%速度增长。
高学历军备竞赛是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就业力呢,从表象上看这个方法亦有三大问题,其一是高昂的时间成本,国内研究生毕业25岁,博士毕业将近29岁,这还是在应试顺利的情况下,更高的年龄和学历意味着竞争更高级别、更稀缺的职位和更大的经济压力;其二是在象牙塔内的情商培养缺失,智商与情商培养的优劣探讨不必赘述,中国大学的教育制度无一不指向智商培养;其三是高学历并没有改变中国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现状,这是现行教育制度使然。高学历的独木桥并不好过,如果不真正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仅凭一纸文凭,即使就业也很难得到更高的发展,更何况高学历毕业生也在逐年增长。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高学历,而是不能仅把高学历作为就业和发展的出路,这不符合人才市场的根本需求。
那么选择出国留学这条路的就业又如何呢,笔者一次偶然的机会采访英国伦敦城市大学(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东亚地区总监屈敏女士,对此问题进行了沟通,伦敦城市大学并不如牛津剑桥著名,但是根据《星期日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2013》报道,其毕业生起薪达到23165英镑,这个数字几乎和剑桥大学相当,同时它也英国就业率最高的大学之一,那伦敦城市大学的教学核心优势是什么呢?屈敏女士的解读颇让人醍醐灌顶,可在此作为案例分享。她认为,大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世界上推行的最好的是德国的双轨教育体制,就是将企业的培养作为学校,尤其是职业技术类学校办学的前提条件,并且把企业的职业培训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为了解决企业的积极性问题,政府会为企业发放补助,并且企业有权利优先雇佣合格的毕业生。这种方式和中国历史中的“学徒制”很像,是培养基础专业类人才最优的方式,也是德国技术精湛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惜的是,中国因为种种原因,学校与企业的教育结合很难推行,导致两者之间的衔接必然存在鸿沟。她说,大家所熟知的英国与美国大学大体上也是分为两种,即学术型大学和职业型大学,前者主要培养政府及学术领域人才,后者主要为工商农类应用型人才,这是两种定位的不同,并不存在谁比谁更高贵之说,伦敦城市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就业率和起薪高,是因为很多课程就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会把企业带薪实习作为整体课程的一部分,而这种实习和国内大学的象征性实习不同,学生上课就是以企业项目的方式进行的,在校教授与企业客座教授互补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知识与商业系统结合。用伦敦城市大学最有代表性的的两个专业举例,第一是卡斯艺术、建筑与设计学院的珠宝设计专业,该专业在英国排名前3,欧洲前5,其最大的教学特点是以项目工作室为单位的模式进行,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虽然还没有专业知识的积累,但是已经相当于接受了一个商业项目,导师身兼教授和项目领导者的角色,教学不仅涉及专业知识,还覆盖课程相关行业全部产业链条的运作实践,学生要完成专业学习,就意味着他必须不但为商业客户完成创意产品的制作,同时也为客户处理了行业上下游关系,使产品能够实现其商业价值,这样,即使学校不强制学生入学时候有工作经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第二令伦敦城市大学引以为荣的是MBA课程,通常英国大学MBA为1年,但伦敦城市大学的学制是18个月,后6个月的时间就是管理带薪实习,学校与全英最好的企业合作,比如像IBM,巴克莱银行,英国石油公司,维京集团,BBC这样的公司,让学生真正到企业上班参与到他们的日常管理中去,学生的实习工作是带薪的,时薪大概10英镑左右,学校的客座教授同时也是这些企业的管理层,不但负责在校理论教学也负责在企业中的实践教学,这样,学生在录取的时候就不需要强制工作经验,毕业后也有很大几率可以受到教授的认可留在这些知名企业工作,在PSW取消后获得留英工作机会。伦敦城市大学还有很多专业将工作实践的要素融入到课程中,这也是学生在选择学校时最看重的,可以说,也是伦敦城市大学不输于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起薪和高就业率的奥秘。
屈敏女士认为,此种将实践教学融入课程给予学生的最终好久就是就业的便利,普通大学课程与企业脱节,雇主很难从简历中看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劳动习惯,仅凭面试根本无法准确预测毕业生未来的工作表现,所以中国所呈现的学历竞争不足为怪,毕竟考试和学历是区分人最简单的方式,同时这也是为什么英国职业导向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资格上的更具优势。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是保守既定的教育体制,参加一次又一次惨烈的“军备竞赛”,还是向外延伸寻求“供需对接”的高等教育,每个学生家长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将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不是一句空话套话,需要适宜的制度和合理的社会博弈才能推行,中国教育在此环节上任重道远,无法等待整体的教育制度颠覆的学生家长们,为了增加自身就业竞争力,是该考虑改变方向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