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么一首歌_他唱响了一首歌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八一”军民联欢会上,兰州军区某部政委张伟平站在合唱队最前排。他正昂头领唱着一首歌。粗犷的声音在院子里回荡,官兵和驻地乡亲听得那样全神贯注。他们从自己尊敬的政委歌声中听出了深情,听出了信心。他们都知道,张政委不但在舞台上声情并茂地唱这首歌,在工作中更是时时处处实践着这首歌的伟大精神。
一
滚滚油海澎湃共和国热血,三峡大坝挺立起巨龙的脊梁,金色原野收获幸福笑容,“神舟号”圆了飞天梦想,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谁代表,镰刀铁锤闪耀时代光芒……
从上海空军政治学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伟平明白,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更是为了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军队的一切工作只有盯牢提高战斗力这个根本目标,才能与时俱进,担负起“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作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张伟平认定必须在科技强军上做大文章,做实文章。在人们的想象中,张伟平所在的单位,也许就是存放地图的山洞,平时为部队训练发放几张军用地图罢了。可是在现代化战争意义上的地图库,其作用就是直接保障与作战相关的战区天文气象、自然地理、灾害性天气以及对军事行动的影响等详细信息资料。张伟平心里十分清楚�随着计算机微型芯片的出现,局部战争已经出现了诸如科索沃、阿富汗这样的远距离精确打击的崭新作战模式,而准确及时地提供全天候地理信息则成为构成战斗力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身为共和国的团职军官,张伟平意识到肩上的重担,他时刻关注着世界风云的变幻,密切追踪着世界军事科技的最新发展,决心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上任不久,他提出了“小单位要敢做大文章”、“全军最小的图库要争创一流成绩”的奋斗目标。
门类繁多、数量大且分布在狭长洞库的军用地图管理手段单一,几十年仍停留在一本账,一支笔的人工收发状态,收取图纸十分费时费事。于是张伟平瞄准了测绘工程师雷霆。这位测绘学院信息专业毕业的高才生精通电脑,也爱在技术革新上琢磨问题。一天晚上,张伟平从军区开完会返回图库,在几公里长的黑暗隧道中,突然发现雷霆正推着自行车躲闪迎面射来的车灯光柱。张伟平立即叫驾驶员停车,下去一问,才知道他忙着搞测试,没有赶上下山的公务车。看着寒风中穿着单薄的雷霆,张伟平当即叫司机掉转车头送雷霆回家。路上同雷霆详谈,才了解到雷霆因嫌地图库工作条件不好,正在想法子换单位。张伟平语重心长地说,条件不好可以努力改变,技术人员最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专业才能发挥出来,奉献给军队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随后,张伟平在每周交班会上进一步明确规定:公务车要保障人员上下班专用,按时正点发车;管理处还要重点保障攻关技术人员的临时用车。张伟平同雷霆交上了朋友�经常同他谈心交心,想方设法帮助他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张伟平的关心感动了雷霆,不到三个月,雷霆拿出了他设计的《分布式地图管理信息系统》初步构想。张伟平召集党委一班人开会研究,认为可行。随即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论证,认为这个构想符合地图、测绘档案资料管理的内在规律,集网络、通信、数据库技术于一体、具有形象直观、快速精确、操作简便等优点。经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决定由雷霆牵头组织研制开发。八个月后,一套技术含量高,实用性、通用性强的《分布式地图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制成功了,经过反复调试运行,操作简便快捷,省工省时,效果显著。经专家进行技术鉴定后,总部在京召开全军推广会,及时向全军推广了这套软件在地图管理和测绘档案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同年,这项成果获得全军“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雷霆也光荣立功,提前晋职,并被推选为兰州军区“九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读研究生时专攻军队政工专业干部人事管理的张伟平深知�军队建设的现代化关键在于专业人才的知识化。因此他格外注意抓好人才的培养与提高,千方百计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地图库官兵总体文化程度有待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还偏低,加上驻地偏僻,离城市较远,借书、求学都面临许多困难。张伟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决心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经过调查论证,他制定了“赶鸭子上架法”,鼓励官兵在职自学,通过开办函授辅导站,力争三年使全库官兵实现士官大专化,军官本科化的目标。为此,他三番五次跑驻地大专院校,积极向军区机关反映实际情况,终于在机关和分队驻地建立起了中央党校函授辅导站。目前,已有87人参加了函授学习,6人报考了在职研究生。浓厚的学习氛围,带动了科研热潮进一步兴起。他上任两年来�《兰州战区气象信息指挥决策系统》和《自动数图打号机》两项科研成果已通过专家鉴定,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总部在兰州召开“全军地图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现场会”,该图库被评为“全军测绘档案资料管理先进单位”,在三年一次的全军千分考核验收中,又以995分的总成绩名列全军第一。
二
改革开放点燃腾飞的理想,古老神州激荡着青春的乐章,文明新风吹拂亿万心灵,万紫千红绽放醉人的芳香。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谁代表,东方太阳播撒明媚春光……
张伟平出生军人家庭,父亲张春礼离休前为某师师长,曾获“华东军区一级战斗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1950年光荣出席全国战斗英雄劳模代表大会。张伟平自幼饱受革命传统的熏陶,又经过上山下乡的艰苦磨练,练就了他艰苦朴素,助人为乐和热爱知识、尊师重教的优良品质。当兵24年,他省吃俭用,对自己几乎苛刻到了“抠门”的程度。虽说如今已是正团职上校军官,但张伟平无论走到哪里始终只着一身普通军装和一双解放鞋,平时,连一件像样的便装也舍不得花钱买,而每遇到贫苦儿童失学需要扶助时,张伟平却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他由此在贫困山区获得了“希望军爸”的美誉。
在定西县曙光小学里,你如果提起张伟平,数百名师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告诉你,颜娟、颜丽姐妹俩能安心地继续上学,那是大个子“希望军爸”张伟平热心扶助的结果。前年初春,张伟平去定西分库蹲点,一连几天�他发现两个小姑娘从早到晚在山上边看书边放羊,她们为什么不去上学呢�张伟平不禁爬上山去问了个究竟。一问,才知道两位小姑娘大的叫颜娟,小的叫颜丽,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只好离开了学校。听了小姐妹的哭诉,张伟平心情十分沉重,他来到了颜娟、颜丽家中,掏出了口袋里的425元钱,全部交给了小姑娘的爸爸:老乡,穷是因为没有文化,越穷越不读书,越不读书会越穷,孩子们再也不能走这个怪圈。以后,颜娟、颜丽的学费由我交……近几年来,张伟平先后扶助了18名失学儿童重返学校,为他们捐资1万余元,而1995年他的妻子生孩子,亟需钱用时,可惯于慷慨解囊的张伟平却囊中羞涩�只捎去了50元钱。
去年6月29日�张伟平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海原县李旺乡韩府希望小学的挂号信。打开信一看,信中写道:“叔叔,我们四名同学真舍不得离开学校,可我们家里真是太穷,实在无法给我们买书、买本子和交学费了,请求解放军叔叔,想想办法帮帮我们吧……”看着署名余振燕、许婷、张丽娟、张金鹏四名学生的来信,张伟平当即向财务股预借了600元工资,分别汇给了这四名贫困学生。没过多久�四名学生来信,说钱收到了,他们的困难解决了,并表示决不辜负“希望军爸”的希望,一定要用最好的学习成绩来报答“希望军爸”的关爱。
“孩子们的困难,就是我的痛苦,因为我也是从孩子长大的,理解渴求知识的那种感受。”这是在部队各种场合,张伟平常讲的话。他热爱驻地如同热爱自己的故乡,把贫困失学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去年“教师节”,韩府小学太红明老师心急如焚地找到张伟平解难。听后,张伟平硬是从工资中拿出400元,塞进太老师手中说:这是奖励优秀教师的奖金,希望收下,没有老师们的奉献,孩子们哪有学上呢。太红明双眼湿润了,紧握张伟平的手说:我代表学校感谢您了。寒冬来临,当张伟平得知扶贫帮困点海原县李旺镇韩府小学师生冬季面临烤火取暖困难,他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1000元寄给了韩府小学校长王慧民。
1996年7月,固原县计划举办暑期少年军校�有关单位找到了十分热心扶贫助学的张伟平。他二话没说,立即向部队党委请示报告,得到了指派他牵头具体操办的热情支持。一连几个晚上�张伟平冥思苦想,从军地实际出发,提出了创办“六盘山少年军校”的设想,随后,他召集司政后机关有关人员开会研究办校方案,向团党委提交了《依托部队,军民共办少年军校》的报告。团里成立了“六盘山少年军校”筹备小组,由他兼任组长。为了能得到地方各部门对少年军校的支持,张伟平拿着方案跑县里,去行署,到附近中小学找领导共同商量。他还亲自调查学生状况,找家长征求办校意见。整整半个月,他一边处理部队工作,一边为办校筹备工作奔忙。领导和同事们说,他成了“少年军校迷”。为了使农村及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够入学,他提出对特困生免收食宿费。为了减轻开办“少年军校”的经费负担,在全团全体军人大会上,他倡议官兵人人为办好“少年军校”出力,并自己带头捐款。在他的带动下,全团官兵踊跃捐款,解决了特困生大部分入学费用。为了能使军校顺利开展训练,他又带领教官们选训练场地�制定训练计划和活动内容。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他却因过度劳累病倒了。“六盘山少年军校”开营式那天,他不顾军医的再三劝阻,硬是拔掉输液针头,从床上爬起来,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了固原县文化广场,参加了隆重的开营式。这天,街道两旁挤满了回汉群众,身着迷彩服的165名少年军校队员们精神抖擞,全身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在每10天一期的军校训练中,他坚持跟班作业,亲自纠正动作,做示范,和小队员们一同吃饭,为他们上政治课。一天,一位汉子带着12岁的儿子来到了部队大门口,嚷嚷着要见张校长,哨兵只好向张伟平报告。他二话没说来见这位老乡。汉子一见面就说:“这是张校长吧?俺黑娃非要上军校,你就收下吧!”张伟平破例录取了黑娃。黑娃没有迷彩服,他把自己的那套迷彩服拿到服务社改小,送给黑娃穿。黑娃没有钱,他为黑娃垫上了食宿费。经过八天紧张的军校学习训练,小黑娃真像个小兵了。毕业那天,黑娃含着泪对张伟平说:“在这里有教官教我学军事,有你给俺讲国防知识,还有那么多同学辅导我的功课,少年军校真好!”
三个月的奔走操劳,三个月的日晒风吹,三个月的“娃娃司令”,在张伟平关心下,固原“六盘山少年军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办五期,1025名贫困山区的少年进军校接受了教育。“六盘山少年军校”的名声传遍了宁夏南部山区。张伟平的名字成了“六盘山少年军校”的象征。
1996年9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和全国少工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少年军校工作会议”,张伟平作为宁夏西海固地区“六盘山少年军校”的代表,汇报了“依托六盘山区,办好少年军校”的经验,与会代表还兴致勃勃观看了少年军校“重走长征路六盘山段军校纪实”的录像,代表们纷纷赞扬军校办得正规,办得合乎实际,办得很有特色。宁夏“六盘山少年军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少年军校”。
三
风尘仆仆走遍城乡边疆,亲切话儿温暖在人们的心上,东西南北挽紧移山臂膀,江河湖海漾起欢快波浪,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谁代表,鲜红旗帜高扬民族希望……
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强烈冲击着张伟平的心,20多年的西北军旅生活使他亲身感受了贫困地区人民过日子的艰辛,使他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如父母的真挚情感深化为一种强烈的责任。1998年初秋,张伟平带队赴内蒙阿拉善左旗外训,看到蒙古族群众过着以游牧为生的贫穷日子,心里十分难过。白天训练之余,他带通信员帮老乡清羊圈、修门窗、打水捡柴,晚上就与他们饮奶茶拉家常,张伟平渐渐摸清了真实情况。这里的蒙古族同胞以放牧牛羊为生,认为经商是丢面子的事情。为了转变这些群众的落后观念,张伟平找来了在外乡办石膏粉厂而发家致富的蒙古族人木达厂长现身说法。在张伟平的热情鼓励下,放牧人那木苏终于卖了羊,腾出毡房,改装了大棚车,做起了下山采货、为附近矿工和驻训官兵代售副食日用品的生意。短短30天,收入好几千元。那木苏喜尝了经商致富的甜头,周围牧民们看到后纷纷跟着干了起来。金秋十月,部队回撤,群众自发为官兵送奶茶、羊、奶酪,依依不舍地为官兵送行。1999年春天,张伟平带领官兵在驻地开展扶贫共建活动,把救助贫困户与创建文明户挂起钩来一起做。在镇上,他多次看望下岗职工,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走出家门,自谋职业,勇闯市场。在他的开导下,下岗职工们因地制宜地办起了饮食、理发、批发等门市部。当年解决了温饱问题,10户脱贫,13户还清欠账,两户年收入上万。在乡村,他又扶助草河村78岁的回族孤寡老人王大娘,经常为她送医送药、买菜买粮、整修住房,老人逢人便讲:“多亏有共产党,晚年享了解放军的福!”
1999年4月,全国重点扶贫工程“宁夏红寺堡扬黄1236工程”告急,张伟平带领850名官兵为固原、海原和西吉县移民村维修住房,清沟排水,挖坑植树。初春的寒风卷起满天飞沙,吹打得人睁不开眼,站不稳身。张伟平带领官兵硬是挥镐从坚硬的黄胶土中挖出了一个个树坑、一排排水沟。张伟平边干边与送水的回民群众谈心,了解他们究竟穷在哪里,唠叨怎样才能脱贫。吃饭休息时,他走东家串西家宣传“少生、优生、幸福一生”,“要想富、娃读书”,传播“防沙种草、科学致富”的信息,遇到特困户和失学儿童,就记下他们的详细情况,开导他们勤劳致富,让娃娃好好上学。还邀请他们到部队学习大棚种菜技术。这期间,张伟平和部队官兵们栽下了2.5万余棵树苗,还和老乡一起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临别,老乡们拉住张伟平的手说:“张政委,过去我们老想靠国家发救济粮。现在明白了在土窝窝里科学种田也能发家致富。”
前年�张伟平去定西分库蹲点,了解到风翔乡贾庄村农民颜世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张伟平立即想去看个究竟。当他徒步十几里山路,来到颜世雄家时,眼前竟是一间高不足2米,占地不到20平米的小土房。张伟平爬在低矮的窗户一看,里屋更是狭窄破烂,一个煤油灯,一口锈铁锅,一盘黑土炕,一床破棉被。颜世雄全家有9亩靠天吃饭的山坡地,年年难有收成,平时吃两顿饭都难以为继。两个正在上学的娃娃,经常肚子饿得直哭。张伟平详细了解了贾庄村群众的生活现状,回去同定西分队领导商量,自己先带头为颜氏姐妹捐了400元学费,又发动官兵捐款600元,衣物500余件,米、面200余公斤,食油50公斤,才使贾庄村像颜世雄这样的12名贫困户高高兴兴地度过了2001年除夕之夜。
一
滚滚油海澎湃共和国热血,三峡大坝挺立起巨龙的脊梁,金色原野收获幸福笑容,“神舟号”圆了飞天梦想,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谁代表,镰刀铁锤闪耀时代光芒……
从上海空军政治学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伟平明白,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更是为了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军队的一切工作只有盯牢提高战斗力这个根本目标,才能与时俱进,担负起“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作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张伟平认定必须在科技强军上做大文章,做实文章。在人们的想象中,张伟平所在的单位,也许就是存放地图的山洞,平时为部队训练发放几张军用地图罢了。可是在现代化战争意义上的地图库,其作用就是直接保障与作战相关的战区天文气象、自然地理、灾害性天气以及对军事行动的影响等详细信息资料。张伟平心里十分清楚�随着计算机微型芯片的出现,局部战争已经出现了诸如科索沃、阿富汗这样的远距离精确打击的崭新作战模式,而准确及时地提供全天候地理信息则成为构成战斗力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身为共和国的团职军官,张伟平意识到肩上的重担,他时刻关注着世界风云的变幻,密切追踪着世界军事科技的最新发展,决心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上任不久,他提出了“小单位要敢做大文章”、“全军最小的图库要争创一流成绩”的奋斗目标。
门类繁多、数量大且分布在狭长洞库的军用地图管理手段单一,几十年仍停留在一本账,一支笔的人工收发状态,收取图纸十分费时费事。于是张伟平瞄准了测绘工程师雷霆。这位测绘学院信息专业毕业的高才生精通电脑,也爱在技术革新上琢磨问题。一天晚上,张伟平从军区开完会返回图库,在几公里长的黑暗隧道中,突然发现雷霆正推着自行车躲闪迎面射来的车灯光柱。张伟平立即叫驾驶员停车,下去一问,才知道他忙着搞测试,没有赶上下山的公务车。看着寒风中穿着单薄的雷霆,张伟平当即叫司机掉转车头送雷霆回家。路上同雷霆详谈,才了解到雷霆因嫌地图库工作条件不好,正在想法子换单位。张伟平语重心长地说,条件不好可以努力改变,技术人员最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专业才能发挥出来,奉献给军队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随后,张伟平在每周交班会上进一步明确规定:公务车要保障人员上下班专用,按时正点发车;管理处还要重点保障攻关技术人员的临时用车。张伟平同雷霆交上了朋友�经常同他谈心交心,想方设法帮助他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张伟平的关心感动了雷霆,不到三个月,雷霆拿出了他设计的《分布式地图管理信息系统》初步构想。张伟平召集党委一班人开会研究,认为可行。随即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论证,认为这个构想符合地图、测绘档案资料管理的内在规律,集网络、通信、数据库技术于一体、具有形象直观、快速精确、操作简便等优点。经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决定由雷霆牵头组织研制开发。八个月后,一套技术含量高,实用性、通用性强的《分布式地图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制成功了,经过反复调试运行,操作简便快捷,省工省时,效果显著。经专家进行技术鉴定后,总部在京召开全军推广会,及时向全军推广了这套软件在地图管理和测绘档案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同年,这项成果获得全军“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雷霆也光荣立功,提前晋职,并被推选为兰州军区“九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读研究生时专攻军队政工专业干部人事管理的张伟平深知�军队建设的现代化关键在于专业人才的知识化。因此他格外注意抓好人才的培养与提高,千方百计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地图库官兵总体文化程度有待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还偏低,加上驻地偏僻,离城市较远,借书、求学都面临许多困难。张伟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决心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经过调查论证,他制定了“赶鸭子上架法”,鼓励官兵在职自学,通过开办函授辅导站,力争三年使全库官兵实现士官大专化,军官本科化的目标。为此,他三番五次跑驻地大专院校,积极向军区机关反映实际情况,终于在机关和分队驻地建立起了中央党校函授辅导站。目前,已有87人参加了函授学习,6人报考了在职研究生。浓厚的学习氛围,带动了科研热潮进一步兴起。他上任两年来�《兰州战区气象信息指挥决策系统》和《自动数图打号机》两项科研成果已通过专家鉴定,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总部在兰州召开“全军地图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现场会”,该图库被评为“全军测绘档案资料管理先进单位”,在三年一次的全军千分考核验收中,又以995分的总成绩名列全军第一。
二
改革开放点燃腾飞的理想,古老神州激荡着青春的乐章,文明新风吹拂亿万心灵,万紫千红绽放醉人的芳香。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谁代表,东方太阳播撒明媚春光……
张伟平出生军人家庭,父亲张春礼离休前为某师师长,曾获“华东军区一级战斗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1950年光荣出席全国战斗英雄劳模代表大会。张伟平自幼饱受革命传统的熏陶,又经过上山下乡的艰苦磨练,练就了他艰苦朴素,助人为乐和热爱知识、尊师重教的优良品质。当兵24年,他省吃俭用,对自己几乎苛刻到了“抠门”的程度。虽说如今已是正团职上校军官,但张伟平无论走到哪里始终只着一身普通军装和一双解放鞋,平时,连一件像样的便装也舍不得花钱买,而每遇到贫苦儿童失学需要扶助时,张伟平却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他由此在贫困山区获得了“希望军爸”的美誉。
在定西县曙光小学里,你如果提起张伟平,数百名师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告诉你,颜娟、颜丽姐妹俩能安心地继续上学,那是大个子“希望军爸”张伟平热心扶助的结果。前年初春,张伟平去定西分库蹲点,一连几天�他发现两个小姑娘从早到晚在山上边看书边放羊,她们为什么不去上学呢�张伟平不禁爬上山去问了个究竟。一问,才知道两位小姑娘大的叫颜娟,小的叫颜丽,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只好离开了学校。听了小姐妹的哭诉,张伟平心情十分沉重,他来到了颜娟、颜丽家中,掏出了口袋里的425元钱,全部交给了小姑娘的爸爸:老乡,穷是因为没有文化,越穷越不读书,越不读书会越穷,孩子们再也不能走这个怪圈。以后,颜娟、颜丽的学费由我交……近几年来,张伟平先后扶助了18名失学儿童重返学校,为他们捐资1万余元,而1995年他的妻子生孩子,亟需钱用时,可惯于慷慨解囊的张伟平却囊中羞涩�只捎去了50元钱。
去年6月29日�张伟平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海原县李旺乡韩府希望小学的挂号信。打开信一看,信中写道:“叔叔,我们四名同学真舍不得离开学校,可我们家里真是太穷,实在无法给我们买书、买本子和交学费了,请求解放军叔叔,想想办法帮帮我们吧……”看着署名余振燕、许婷、张丽娟、张金鹏四名学生的来信,张伟平当即向财务股预借了600元工资,分别汇给了这四名贫困学生。没过多久�四名学生来信,说钱收到了,他们的困难解决了,并表示决不辜负“希望军爸”的希望,一定要用最好的学习成绩来报答“希望军爸”的关爱。
“孩子们的困难,就是我的痛苦,因为我也是从孩子长大的,理解渴求知识的那种感受。”这是在部队各种场合,张伟平常讲的话。他热爱驻地如同热爱自己的故乡,把贫困失学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去年“教师节”,韩府小学太红明老师心急如焚地找到张伟平解难。听后,张伟平硬是从工资中拿出400元,塞进太老师手中说:这是奖励优秀教师的奖金,希望收下,没有老师们的奉献,孩子们哪有学上呢。太红明双眼湿润了,紧握张伟平的手说:我代表学校感谢您了。寒冬来临,当张伟平得知扶贫帮困点海原县李旺镇韩府小学师生冬季面临烤火取暖困难,他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1000元寄给了韩府小学校长王慧民。
1996年7月,固原县计划举办暑期少年军校�有关单位找到了十分热心扶贫助学的张伟平。他二话没说,立即向部队党委请示报告,得到了指派他牵头具体操办的热情支持。一连几个晚上�张伟平冥思苦想,从军地实际出发,提出了创办“六盘山少年军校”的设想,随后,他召集司政后机关有关人员开会研究办校方案,向团党委提交了《依托部队,军民共办少年军校》的报告。团里成立了“六盘山少年军校”筹备小组,由他兼任组长。为了能得到地方各部门对少年军校的支持,张伟平拿着方案跑县里,去行署,到附近中小学找领导共同商量。他还亲自调查学生状况,找家长征求办校意见。整整半个月,他一边处理部队工作,一边为办校筹备工作奔忙。领导和同事们说,他成了“少年军校迷”。为了使农村及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够入学,他提出对特困生免收食宿费。为了减轻开办“少年军校”的经费负担,在全团全体军人大会上,他倡议官兵人人为办好“少年军校”出力,并自己带头捐款。在他的带动下,全团官兵踊跃捐款,解决了特困生大部分入学费用。为了能使军校顺利开展训练,他又带领教官们选训练场地�制定训练计划和活动内容。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他却因过度劳累病倒了。“六盘山少年军校”开营式那天,他不顾军医的再三劝阻,硬是拔掉输液针头,从床上爬起来,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了固原县文化广场,参加了隆重的开营式。这天,街道两旁挤满了回汉群众,身着迷彩服的165名少年军校队员们精神抖擞,全身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在每10天一期的军校训练中,他坚持跟班作业,亲自纠正动作,做示范,和小队员们一同吃饭,为他们上政治课。一天,一位汉子带着12岁的儿子来到了部队大门口,嚷嚷着要见张校长,哨兵只好向张伟平报告。他二话没说来见这位老乡。汉子一见面就说:“这是张校长吧?俺黑娃非要上军校,你就收下吧!”张伟平破例录取了黑娃。黑娃没有迷彩服,他把自己的那套迷彩服拿到服务社改小,送给黑娃穿。黑娃没有钱,他为黑娃垫上了食宿费。经过八天紧张的军校学习训练,小黑娃真像个小兵了。毕业那天,黑娃含着泪对张伟平说:“在这里有教官教我学军事,有你给俺讲国防知识,还有那么多同学辅导我的功课,少年军校真好!”
三个月的奔走操劳,三个月的日晒风吹,三个月的“娃娃司令”,在张伟平关心下,固原“六盘山少年军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办五期,1025名贫困山区的少年进军校接受了教育。“六盘山少年军校”的名声传遍了宁夏南部山区。张伟平的名字成了“六盘山少年军校”的象征。
1996年9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和全国少工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少年军校工作会议”,张伟平作为宁夏西海固地区“六盘山少年军校”的代表,汇报了“依托六盘山区,办好少年军校”的经验,与会代表还兴致勃勃观看了少年军校“重走长征路六盘山段军校纪实”的录像,代表们纷纷赞扬军校办得正规,办得合乎实际,办得很有特色。宁夏“六盘山少年军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少年军校”。
三
风尘仆仆走遍城乡边疆,亲切话儿温暖在人们的心上,东西南北挽紧移山臂膀,江河湖海漾起欢快波浪,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谁代表,鲜红旗帜高扬民族希望……
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强烈冲击着张伟平的心,20多年的西北军旅生活使他亲身感受了贫困地区人民过日子的艰辛,使他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如父母的真挚情感深化为一种强烈的责任。1998年初秋,张伟平带队赴内蒙阿拉善左旗外训,看到蒙古族群众过着以游牧为生的贫穷日子,心里十分难过。白天训练之余,他带通信员帮老乡清羊圈、修门窗、打水捡柴,晚上就与他们饮奶茶拉家常,张伟平渐渐摸清了真实情况。这里的蒙古族同胞以放牧牛羊为生,认为经商是丢面子的事情。为了转变这些群众的落后观念,张伟平找来了在外乡办石膏粉厂而发家致富的蒙古族人木达厂长现身说法。在张伟平的热情鼓励下,放牧人那木苏终于卖了羊,腾出毡房,改装了大棚车,做起了下山采货、为附近矿工和驻训官兵代售副食日用品的生意。短短30天,收入好几千元。那木苏喜尝了经商致富的甜头,周围牧民们看到后纷纷跟着干了起来。金秋十月,部队回撤,群众自发为官兵送奶茶、羊、奶酪,依依不舍地为官兵送行。1999年春天,张伟平带领官兵在驻地开展扶贫共建活动,把救助贫困户与创建文明户挂起钩来一起做。在镇上,他多次看望下岗职工,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走出家门,自谋职业,勇闯市场。在他的开导下,下岗职工们因地制宜地办起了饮食、理发、批发等门市部。当年解决了温饱问题,10户脱贫,13户还清欠账,两户年收入上万。在乡村,他又扶助草河村78岁的回族孤寡老人王大娘,经常为她送医送药、买菜买粮、整修住房,老人逢人便讲:“多亏有共产党,晚年享了解放军的福!”
1999年4月,全国重点扶贫工程“宁夏红寺堡扬黄1236工程”告急,张伟平带领850名官兵为固原、海原和西吉县移民村维修住房,清沟排水,挖坑植树。初春的寒风卷起满天飞沙,吹打得人睁不开眼,站不稳身。张伟平带领官兵硬是挥镐从坚硬的黄胶土中挖出了一个个树坑、一排排水沟。张伟平边干边与送水的回民群众谈心,了解他们究竟穷在哪里,唠叨怎样才能脱贫。吃饭休息时,他走东家串西家宣传“少生、优生、幸福一生”,“要想富、娃读书”,传播“防沙种草、科学致富”的信息,遇到特困户和失学儿童,就记下他们的详细情况,开导他们勤劳致富,让娃娃好好上学。还邀请他们到部队学习大棚种菜技术。这期间,张伟平和部队官兵们栽下了2.5万余棵树苗,还和老乡一起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临别,老乡们拉住张伟平的手说:“张政委,过去我们老想靠国家发救济粮。现在明白了在土窝窝里科学种田也能发家致富。”
前年�张伟平去定西分库蹲点,了解到风翔乡贾庄村农民颜世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张伟平立即想去看个究竟。当他徒步十几里山路,来到颜世雄家时,眼前竟是一间高不足2米,占地不到20平米的小土房。张伟平爬在低矮的窗户一看,里屋更是狭窄破烂,一个煤油灯,一口锈铁锅,一盘黑土炕,一床破棉被。颜世雄全家有9亩靠天吃饭的山坡地,年年难有收成,平时吃两顿饭都难以为继。两个正在上学的娃娃,经常肚子饿得直哭。张伟平详细了解了贾庄村群众的生活现状,回去同定西分队领导商量,自己先带头为颜氏姐妹捐了400元学费,又发动官兵捐款600元,衣物500余件,米、面200余公斤,食油50公斤,才使贾庄村像颜世雄这样的12名贫困户高高兴兴地度过了2001年除夕之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