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年轻人更愿意养宠物?
因为经济水平的日益升高,人们在吃饱穿暖之余,有多余的钱去养宠物。有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处于焦虑状态之时,看到自己的宠物,压力就会减轻,大脑的工作效率更高。人类对于孩子天生就有保护欲和喜爱之情,这是基因决定的。宠物就像孩子,能激发人的保护欲,同时它还能跟人互动,让人的情绪得到释放。圈养一只宠物,提供基本的吃喝,就此度过一生,这样的养宠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
在年轻人眼中,宠物的价值和人类对等,他们不再仅仅是“饲养”宠物,而更多地去思考该如何对待宠物、并给其提供更自在、优越的生活。
Harley每个月的基本花销大概在五六千块钱,大约是周奇每月薪资的五分之一。而在我们身边,愿意“富养”宠物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95后正在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他们的成长轨迹以及随之而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上一代人泾渭分明,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养宠方式。
这代年轻人为何甘之如饴地为宠物付出一切?围绕95后“年轻群体”,从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真实故事。
95后为什么更愿意为“主子”花钱?
95后女生杨蕾,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宠物猫上,甚至每个月一半的工资都给了“泰戈尔”。
与全国成千上万的宠物(大多是猫狗)家庭一样,到了冬天,泰戈尔便会钻到家里最暖和的地方——铲屎官的被子里,如同“伴侣”一般同床共枕。
等到清晨的闹钟响起,杨蕾往往还没有刷牙洗脸,便开始照顾宠物:吃饭、铲屎以及玩耍。因为舍不得宠物独自在家,还会设置各种自动玩具、益智玩具。
杨蕾刚收养泰戈尔时,它曾因为嘴部长瘤,时常流口水、吃饭时不得不歪着头吃饭,整体治疗下来需要花2000多元。
杨蕾那时刚开始工作,工资仅有5000元,但当医生一手抓住泰戈尔,一边抬头问:“治还是不治”时,她马上点头。
收养一只流浪猫,花掉一半工资,但杨蕾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一只萌宠,成为了年轻人的寄托和安慰。
“空巢青年”“丁克族”“孤独经济”……这些关于95后的名词背后代表的需求,都指向了萌宠。猫狗已经变成人们的“伴侣”“孩子”。
宠物并非一开始便有如今的地位,人们养狗最早的动机是看家,猫则有抓老鼠的功能。不过,这样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从80后、90后时代开始,宠物的陪伴意义超过了其他。
到了95后的时代,萌宠的地位几乎可以超过自己。95后的家庭结构上,孤独感强烈,更需要陪伴宠物;生活方式上,生活节奏快,经济压力大,晚婚晚育。消费观念上,宠物地位愈发上升,95后愿意为之付出更多金钱。
虽然95后中年龄最大的,才刚步入社会,年龄最小的,还在上小学。总体而言,他们收入不多、消费能力有限,但这代人的特点是,消费欲望强烈,更愿意为萌宠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