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理念

 我来答
门州忠Z
2023-01-27 · TA获得超过9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8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4万
展开全部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的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新教学策略逐步走进了校园,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在实践和反思中,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如今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辩论中争鸣,学生在合作中探究。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学生的自主时间多了,想象的空间大了。课堂上的思维活跃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也热闹了……
  然而,欣喜之余,我们可曾注意过与之而来的种种课堂教学的“时髦秀”现象?我们又可曾在新课程的探索过程中为这些“华而为实”的所谓的新教学策略思考过?面对困惑和误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新课程改革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能力培养秀”影响了基础知识
  
  知识经济,首先要有知识。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主动积极态度的基础,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第一层次、最基础性的目标。如果教师盲目地夸大了“能力”的功能,不能从本质上理解“知识”与“能力”的涵义和关系,就会将我们的教学引入歧途。
  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不宜过早提从“知识经济”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由于强调提倡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放弃学生知识的学习。我们不能因知识更新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快。越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学生主体秀”否认了教师主导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闻道在先,而且负有国家和民族的重托,理应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不能把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对立起来。相反,只有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充分发挥好,教育才能圆满完成。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绝对化。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是不要教师讲解,更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课堂的阵地、讲课的形式还是需要的。
  不过教师的讲解不能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不能简单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应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各类问题,对学生产生乐于思考的感染力;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有效展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 教学设计 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探究学习秀”排除了接受学习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并不是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把接受性学习与注入式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划等号。在一定意义上,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理念、原则和学习方式,它应渗透于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现在把它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为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充分展开提供相对独立、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在采用发现学习模式时,选题一定要明确恰当,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要准确,师生活动要做到放得有度,收得及时。达到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和自主思维活动的统一。研究性、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条件,而不是每堂课都能采用的。一堂课究竟采用何种学习方式,要因人、因时、因课而异,不能一刀切。无论什么形式,落实教学目标是目的,必须把严格要求放在首位,把知识与能力是否落实到学生身上作为评价的第一要素。
  
  “热闹活动秀”冷落了教材文本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课程内容的开放、课程目标的开放、课程实施的开放。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形式多样的、富有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探究。因而,教师们绞尽脑汁丰富教学手段,课堂上有唱有跳,有写有画,有图片展又有课本剧,有生动的故事又有各种表演,有美妙的旋律又有充满趣味的动画,总之,形式五彩缤纷,犹如丰盛的筵席,一盘盘皆被教师端上了课堂这张大餐桌。
  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可怜的文本却被冷落在一旁。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是。
  然而,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上课和备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因此。教学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课堂上,离不开教师的提问,但教师的提问不能简单化、庸俗化,不能追求“应声如雷”、“举手如林”这样一种虚假的活跃。提问要有明确的要求,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所提的问题要具体,问题的表述尽可能具体,要掌握提问的技巧。教师的提问关键在于思考性,并对学生有吸引力。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之目的。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
  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全员全程参与还是部分局部的参与。
  
  “合作交流秀”影响了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是课改的方向,这种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思考方法,提高对问题的见解能力。
  在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的今天,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下面,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接下来请前后四个同学合作学习”,但效果又如何呢?这些合作学习的学生往往没有学会分工协作,在他们当中。有的把持着整个操作过程,而有的则处于观望状态,还有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而与同学发生争执等。
  如果教师未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只是一味盲目地模仿,只会冲淡课堂教学的效果。要知道,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怎样合作、怎样交流、怎样发现问题、怎样讨论、怎样质疑。
  教师除了应该组织好合作交流外,自己还应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组织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而不是让学生象征性地表演。如果合作只流于形式,只在 乎教师口令中的“开始”与“停止”,而不管学生讨论些什么、合作到何种程度、思想上交流到什么层面,就只会给课堂带来负面影响,这样势必会冲淡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相互尊重,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融洽地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
  
  “媒体演示秀”削弱了师生情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正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课堂。多媒体在创设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等方面有其他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及师生角色等诸多层面赋予了教学新的内涵。因此,许多教师就将多媒体课件带进了课堂。但是,如果运用得好,则会让教学如沫春风;运用得不好,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有的课堂教学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但课后却犹如过眼烟云,对教材内容一知半解。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局限的生动形象的资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个崭新的教学场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必要的讲授、点拨、质疑、组织讨论和指导基础练习,仍不失为课堂主要教学手段。若舍本求末,由“辅助”成为贯穿课堂的“主线”,课堂成了场景观摩课,却把学生读书、思考、交流情感的时间挤掉了。
  因此,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一定要结合学科的特点,恰当地运用,才能相得益彰,倘若舍本求末,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教师使用的各种教学手段的熟练程度,这样只会削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现代的课堂普遍存在“现代媒体替代教师,电脑替代人脑,片面追求形式化的课堂教学”的现象,甚至有些课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师”辅助“课件”。一节课教师不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而是执行课件程序的进程,教师期望学生按课件的设想去从事学习活动、回答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结果。
  我们知道。师生交往中情感的交流以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电脑是无能为力的。如果只用电脑,就会带来文化生态危机。因为,有许多知识需要融会贯通、综合分折,不是靠用电脑就能解决的。
  
  “评价赞誉秀”拒绝了否定评价
  
  新课程倡导课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维,于是课堂上经常能听到“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的夸奖声,整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伏,回答好的学生一堂课下来脸上被贴上好多金星、回答错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甚至有些回答错误的,教师电似是而非说盖不多吧,生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将激励性评价等同于拒绝否定性、指正性评价。这实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缺陷。试想;如果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加改正,学生的误解得到教师的默认,那岂不是“其为惑者。终不老也”,其他学生也贸然地接受,将错就错,其危害不浅啊。
  新课程的课堂,学生需要教师不断给予成功的激励,同时也不能忽视指错、纠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地指正并提出诚恳建议。激励性评价与指正性评价、否定性评价在学生求知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当然,指正性评价要以尊重人格、不伤害学生为前提,谨慎而巧妙地使用。对有错误但蕴含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难得的创新火花,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收集资料秀”忽视了资料运用
  
  新课程教学要求有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前者只是一种手段,后者才是目的。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所收集的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后,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收集和运用资料有始有终,为学习、教学服务。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只注重前者。只是为收集而收集。学生手中有各种制作精美的资料笔记,教师手中的摘录,收集了各种教学改革的技巧,但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收集、摘抄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认真阅读。教师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解决问题;这是教师理论认知的偏差,导致操作层面的失误。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不需要表面上的热闹、做秀。教学是善种交流活动,课堂应成为师生知识共享、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场所。
  对新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我们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避免课堂上不同程度地赶时髦、走形式,要用辨证的观点处理好各种关系,切忌一哄而起,走向极端。这样才能使我们克服片面性,防止绝对化。少走弯路,少出现反复,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既“括”又“实”的新课堂,使我们的教学更有趣味、更有实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