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物理教案

 我来答
今天上岸了吗2333
2023-01-17 · TA获得超过30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0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1万
展开全部

高二上册物理教案5篇

作为一名高二的物理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上册物理教案,欢迎大家查阅。

高二上册物理教案(精选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了解了简谐运动的位移特点的基础上,以简谐运动为例,学习描述振动特点的物理量,为描述其他振动奠定基础。进而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运动形式应用不同的物理量描述。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含义。

2.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3.知道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并正确理解与振幅无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总结频率与振幅无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1、振幅和位移的联系和区别、周期和频率的联系和区别;

2、对全振动概念的理解,对振动的快慢和振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3、相位的物理意义

四、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交流电后对周期性的运动应由周期与频率描述并不难接受,但对振幅的意义理解是一个新问题,因此要区分位移、振幅、路程的概念,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振幅。

五、教学方法

思考、讲授、实验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

弹簧振子、预习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学生回答预习学案的内容,提出疑惑

(二)精讲点拨

1.振幅

演示:在铁架台上悬挂一竖直方向的弹簧振子,分别把振子从平衡位置向下拉不同的距离,让振子振动。

现象:①两种情况下,弹簧振子振动的范围大小不同;②振子振动的强弱不同。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振幅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强弱。

(1)物理意义:振幅是描述振动 的物理量。

(2)定义: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 ,叫做振动的振幅。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振幅的单位是米(m)。

(4)振幅和位移的区别

①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位移是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与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

②对于一个给定的振动,振子的位移是时刻变化的,但振幅是不变的。

③位移是矢量,振幅是标量。

④振幅等于最大位移的数值。

2.周期和频率

(1)全振动

从O点开始,一次全振动的完整过程为:OAOAO。从A点开始,一次全振动的完整过程为:AOAOA。从A'点开始,一次全振动的完整过程为:AOAOA。

在判断是否为一次全振动时不仅要看是否回到了原位置,而且到达该位置的振动状态(速度)也必须相同,才能说完成了一次全振动。只有物体振动状态再次恢复到与起始时刻完全相同时,物体才完成一次全振动。

振动物体以相同的速度相继通过同一位置所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连续的两次位置和振动状态都相同时所经历的过程,叫做一次全振动。

一次全振动是简谐运动的最小运动单元,振子的运动过程就是这一单元运动的不断重复。

(2)周期和频率

演示:在两个劲度系数不同的弹簧下挂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让这两个弹簧振子以相同的振幅振动,观察到振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为了描述简谐运动的快慢,引入了周期和频率。

①周期: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叫做振动的周期,单位:s。

②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Hz,1Hz=1 s-1。

③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T= 1f

④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

问题:猜想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可能由哪些因素决定?

演示:两个不同的弹簧振子(弹簧不同,振子小球质量也不同),学生观察到:两个弹簧振子的振动不同步,说明它们的周期不相等。

猜想:影响弹簧振子周期的因素可能有:振幅、振子的质量、弹簧的劲度系数。

注意事项:

a.秒表的正确读数及使用方法。

b.应选择振子经过平衡位置的时刻作为开始计时的时刻。

c.振动周期的求解方法:T= tn,t表示发生n次全振动所用的总时间。

d.给学生发秒表,全班同学同时测讲台上演示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

实验验证: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系着小球,让小球在竖直方向上振动。

实验一:用同一弹簧振子,质量不变,振幅较小与较大时,测出振动的周期T1和T1,并进行比较。

结论: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幅大小 。

实验二:用同一弹簧,拴上质量较小和较大的小球,在振幅相同时,分别测出振动的周期T2和T2,并进行比较。

结论: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的质量 ,质量较小时,周期较 。

实验三:保持小球的质量和振幅不变,换用劲度系数不同的弹簧,测出振动的周期T3和T3,并进行比较。

结论: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弹簧的劲度系数 ,劲度系数较大时,周期较 。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得到:弹簧振子的周期由振动系统本身的 和 决定,而与 无关。

⑤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对一个确定的振动系统,振动的周期和频率只与振动系统本身有关,所以把周期和频率叫做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3.相位

(观察和比较两个摆长相等的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情形)

演示:将并列悬挂的两个等长的单摆(它们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向同一侧拉起相同的很小的偏角同时释放,让它们做简谐运动。

现象:两个简谐运动在同一方向同时达到位移的最大值,也同时同方向经过平衡位置,两者振动的步调一致。

对于同时释放的这两个等长单摆,我们说它们的相位相同。

演示:将两个单摆拉向同一侧拉起相同的很小的偏角,但不同时释放,先把第一个放开,当它运动到平衡位置时再放开第二个,让两者相差 周期,让它们做简谐运动。

现象:两者振动的步调不再一致了,当第一个到达另一侧的最高点时,第二个小球又回到平衡位置,而当第二个摆球到达另一方的最高点时,第一个小球又已经返回平衡位置了。与第一个相比,第二个总是滞后1/4周期,或者说总是滞后1/4全振动。

对于不同时释放的这两个等长单摆,我们说它们的相位不相同。

要详尽地描述简谐运动,只有周期(或频率)和振幅是不够的,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不同的相位来描述简谐运动在一个全振动中所处的不同阶段。

相位是表示物体振动步调的物理量,用相位来描述简谐运动在一个全振动中所处的阶段。

4.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1)简谐运动的振动方程

既然简谐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正弦曲线或余弦曲线来表示,那么若以x代表质点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t代表时间,根据三角函数知识,x和t的函数关系可以写成

公式中的A代表振动的振幅,叫做圆频率,它与频率f之间的关系为:=2公式中的 表示简谐运动的相位,t=0时的相位 叫做初相位,简称初相。

(2)两个同频率简谐运动的相位差

设两个简谐运动的频率相同,则据=2f,得到它们的圆频率相同,设它们的初相分别为 1和 2,它们的相位差就是 (t+ 2)-(t+ )= 2- 1

讨论:

个物体运动时其相位变化多少就意味着完成了一次全振动?

(相位每增加2就意味着发生了一次全振动)

②甲和乙两个简谐运动的相位差为3/2,意味着什么?

(甲和乙两个简谐运动的相位差为3/2,意味着乙总是比甲滞后3/2个周期或3/2次全振动)

(3)相位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描述简谐振动特点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知道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是最大位移的绝对值,标量,并与振动的位移与路程进行了比较,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也是标量。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布置作业:问题与练习1、3

九、板书设计

高二上册物理教案(精选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多用电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它是电流表、电压表改装学完后,研究欧姆表的改装问题,又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深化和实际应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巩固电学问题的分析思路,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2.教学重点:欧姆表和单量程多用电表的制作原理。

3.教学难点:理解欧姆表和单量程多用电表的制作原理。

4.教材的处理:

本单元内容可分两节可来处理,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电流表改装成欧姆表、多用电表的原理。

第二课时为学生实验课,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及相关练习巩固。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分析:

①掌握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并已熟练掌握了电路串并联的规律,会利用该定律列式求解相关问题。

②掌握了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原理和刻度方法。

2.学习能力分析:

①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断提高,具备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的能力。

②具有初步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力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方法测量电阻的阻值。

②理解并掌握欧姆表及单量程多用电表的制作原理,知道简单的双量程多用电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欧姆表原理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思辨、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物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资源

PPT课件、探究学案、指针式多用电表、数字式多用电表

五、教学流程图

学生

给出各种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电流表表头测电阻?

评价方案,选择方案?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欧姆表的原理

改进方案,引导发现本质规律

出示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电路图

单量程多用电表

双量程多用电表

课堂总结交流

分析组合,设计简单的电路图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过把电流表表头改装成电压表和量程较大的电流表的原理,能利用电流表表头测电阻吗?

探究一:利用电流表表头测电阻

1.给出器材

待测电阻Rx

电源:E=2V,r=0.5Ω

电流表A:Ig=10mA, rg=9.5Ω

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

变阻箱R0:0~9999Ω

滑动变阻器R:0~1000Ω

电键、导线若干

若还需其他器材,可自选

2.指导学生进行设计(电流表表头与其他元件进行组合)

3.评价方案

教师:如果能从表盘上直接读出所测电阻值就好了,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或者你有更好的设计吗?

设计利用表头测电阻的方案,画出电路图。

学生代表板书设计方案

学生分析比较几个方案,从中选出方案或提出更好的方案。

通过开放性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空间,便于课堂的教学生成。

探究二:利用表头直接测电阻

1.出示电流表表头刻度盘。给出相关数据E=2V,r=0.5Ω;Ig=10mA,

rg=9.5Ω;(以R0=390Ω为例),

引导学生进行表头刻度改装。

2.对刻度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方案

3.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若电流表内阻rg未知,怎样可使10mA处表示所测电阻值为0?

4.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本质规律。

若将变阻箱换为滑动变阻器R,还可使10mA处表示所测电阻值为0吗?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结合具体数据,分组进行计算,改装表头刻度。

学生发现刻度与R0的取值有关。取R0=190Ω,可充分利用刻度盘。

学生发现电流表内阻rg未知,可进行测量,再调节R0,可实现,满偏电流处表示电阻为0,同时也发现,总内阻不变。

学生发现只要将A、B接线柱短接,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指针满偏即可实现满偏电流处表示电阻为0,无须知道各元件电阻为多少。

通过层层递进的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参与思考。促成学生有效的生成。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随时调整引导思路。

欧姆表原理

1.出示改进后欧姆表原理图,结合探究过程,讲解欧姆表的原理;欧姆调零的目的和作用;中值电阻的决定因素;刻度盘的特点。

2.原理:

3.刻度:

(1)AB短接,调节R使得指针满偏(欧姆调零)。

目的是什么?或有什么作用?

原理:

(2)指针指在中间刻度处,所测电阻值是多少?

把此电阻称为中值电阻,中值电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欧姆表刻度的特点:

学生深化理解欧姆表原理等相关内容,把握欧姆表的本质规律。

最大限度利用表盘刻度

由电源电动势和表头满偏电流决定

左大右小;左密右疏

学生设计电路图

通过分析,体会等效思想

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探寻本质规律

探究三:简单的单量程多用表

1.出示电流表、欧姆表、电压表的原理图

要求学生组合成简单的多用电表,注意电源与表头的连接。

2.引导分析电路结构

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实现创造。

体会等效的思想

简单的双量程多用表

出示双量程多用电表电路图,引导学生分析各挡功能,

分析各档功能,比较量程大小

认识多用电表

利用多用电表实物图介绍其功能,简单强调欧姆表使用的注意点。

为下一节实验课做准备

交流评价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方法?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总结交流

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表达及概括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

重新思考第八节课本内容,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1、3题

若有问题相互交流

带着问题为下节课做准备

高二上册物理教案(精选篇3)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高一内容掌握地比较好的学生不多,故加强基础教学。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甚至有排斥感。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学期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分为选修3-2与选修3-4。选修3-2为电磁学的后半部分,电磁感应与交变电流为教学的重点,选修3-4为机械振动、机械波与光。本学期任务较重,要求在本期内完成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以便后面高考复习时间上的安排,便于对学生进行高考的第一轮基础复习。

本学期教学目标

旨在让学生掌握电磁感应、交变电流、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去,明白物理源于生活必将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体会到通过使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优势与便捷。本学期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向高考相靠近。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结合起来;

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

5.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1

一、划时代的发现;二、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第四章电磁感应)

2

三、楞次定律;四、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

五、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习题课;六、互感和自感;

4

七、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复习课;单元测试;试卷分析;

5

一、交变电流二、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习题课;(第五章交变电流)

6

三、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四、变压器;

7

五、电能的输送;习题课;复习课;单元测试;试卷分析;

8

一、简谐运动;二、简谐运动的描述;(第十一章机械振动)

9

三、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习题课;四、单摆;

10

实验: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五、外力作用下的振动;复习课;单元测试;试卷分析;

11

期中复习;期中考试;

12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二、波的图象;三、波长、频率和波速;(第十二章机械波)

13

四、波的反射与折射;习题课;五、波的衍射;六、波的干涉;

14

六、多普勒效应;复习课;单元测试;试卷分析;

15

一、光的折射;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二、光的干涉;(第十三章光)

16

三、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习题课;四、光的颜色色散;五、光的衍射;

17

六、光的偏振;七、全反射;八、激光;复习课;单元测试;试卷分析;

18

一、电磁波的发现;二、电磁振荡;三、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第十四章电磁波)

19

四、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五、电磁波谱

20

期未复习;

21

期未测试

最后,希望我整理的高二物理下学期教学计划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二上册物理教案(精选篇4)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3)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知道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教学难点: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教学方法:读、讲、练与分析相结合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叙述火车向你驶来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火车离你而去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同是汽笛发声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

多普勒效应。

(二)新课教学

1、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问题:什么叫频率?声音的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

提示:波源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

如果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相等,如果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不相等,这一现象就叫多普勒效应。

2、多普勒效应的成因

例1:波速为V=100m/s,波源的频率f=100Hz.可算得:波的周期T=0.01s,波长λ=1m。

(1)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在时间t=1s里有100个波传到观察者所在的A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相等,音调不变。

(2)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波源以速度V源=10m/s相对于介质运动,第一、波源向观察者运动则对观察者来说感觉到的波速为110m,他在1秒钟内接收到的完全波数为110个,所以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110Hz比波源的频率f=100Hz要高,因而音调变高。

注意:波速实际并没有改变,但在相同的距离中却多了10个完整波,是由于波在介质中被均匀挤压,使之波长变短的缘故。第二、波源远离观察者,由同学自行分析。

(3)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观察者以速度V人=10m/s相对于介质运动。第一、观察者向波源运动;第二、观察者远离波源,由同学自行分析。

(4)波源与观察者同时相对于介质运动又如何呢?多普勒效应更加明显

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并加以总结。

高二上册物理教案(精选篇5)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强运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掌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