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好的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海上钢琴师无疑是这么一部好片子。1900,一名被遗弃的孤儿,一位天生的大师。一生未逃离弗吉尼亚的痴人,在世纪之巅闲庭信步的隐士。当荧幕上1900第一次弹着钢琴和大家见面时留下了他的率性foc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制片帮素材
2024-05-11 广告
2024-05-11 广告
制片帮素材站,拥有500万+版权视频素材。好素材,全正版,更便宜。商用版权视频素材上制片帮素材。海量正版音、视频内容满足不同行业客户创意制作需求,提供个人、企业等多场景商用授权,让视频制作更简单!...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制片帮素材提供
展开全部
对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
摘 要:本文解读了视觉文化语境下的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强调了视觉文化的冲击对电影和文学关系的影响,希望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能提供一些借鉴,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关键词:文学 电影 关系解读
在视觉文化冲击的今天,电影代替了文学的主导地位。但文学对电影的影响一如既往:如文学创作的经验;文学的诗意、文法;等等。电影对文学的影响的突出表现就是将读者渐渐变为了观众,并且这一过程是借助文学来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将文学与电影联系在一起的深刻原因。
一、文学与电影关系的探讨
人们把电影和其它艺术进行类比的过程中,挖掘出了其它艺术的特性在电影中的具体体现。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阿倍尔•甘斯曾说,电影“应当是音乐,由许多互相冲击、彼此寻求着心灵的结晶体以及由视觉上的和谐、静默本身的特质所形成的音乐;它在构图上应当是绘画和雕塑;它在结构上和剪裁上应当是建筑;它应当是诗,由扑向人和物体的灵魂的梦幻的旋风构成的诗,它应当是舞蹈,由那种与心灵交流的、使你的心灵出来和画中的演员融为一体的内在节奏所形成的舞蹈。”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电影成为了诸多艺术的混合体。文学作为电影存在的前提,以至于有人称文学是电影的母体。电影回归自身的过程本身同时也是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交流过程。在电子媒介一统天下的今天,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代替了疏离,或者从文学的角度说,它走进了电影。可见,二者的交流也必然会促进其共同发展。
二、文学与电影的表达差异
作为与电影相抗衡的一方被抬出来的文学与电影相比,电影以其强烈的视觉表达效果,取得了较于文学的真实感。文学的短处可能就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理由所在,即在于文学的媒介——文字。由文字组成的句子具备了电影所不具备的逻辑秩序;而且其时态指明了其与表述对象的距离所在,文学这种表达形式是电影所不具备的,电影则是用其逼真的形象来表达生活的。就文字来说,它处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并得到长足的发展。社会生活催生了文学形式的出现与形成,在这一点上它保证了文学内容的独立。人们通过对文学形式的关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是区别于现实的,是现实的反映,融合而又独立与现实,是一种矛盾的综合体。即使是推崇所谓的客观再现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无法诠释这一疏离。现实主义以其独特的文学修辞手法论证了文学不可能是,也永远成不了一台摄像机的事实。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里斯曼在20世纪50年代所写的《孤独的人群》中,提出了体现社会权威的三种引导形式。即传统引导、内在引导和他人引导三种形式,这三种方式分别对应一种社会形态。今天我们生活在“他人引导”的社会,这与“内在引导”有着本质的不同。内在引导的人的人群有其不同于其他引导方式的做人原则和人格标准,但是他们又是痛苦的,因为其处于一种不知对错,或者不知对何为其对的境界之中,他们是孤独的,感觉到了其所处的人生的不快,时常感觉到莫名的孤独感。将里斯曼的“引导”与电影和文学对接受者造成的不同效果联系起来看,电影则会偏于“他人引导”, 如上所述,可见“他人引导”是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学作为一种体现“内在引导”的书写,其功能就是促进社会缔结,形成和谐的局面,这也是那些捍卫文学主导地位人们的初衷所在。
三、文学与电影的感觉差异
距离在文学中就是指欣赏者与其对象之间的感觉距离,并且这种存在之美是永恒的,或者说永恒之美就在于距离。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就是强调距离对于文学永恒的重要性,距离是美之所在,在距离之外,或许一切都是飘渺的。“艺术旨在使人感觉到事物,而非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乃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难于把握,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既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电影以其逼真形象来表达生活,而文学之美,则美在含蓄,它以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去诠释生活,借助文字、千变万化的修辞方式,将确定的对象又不确定的摆放在人们的面前,而这种意境与存在,需要读者的探索、感知,由于每个读者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出现在每个人面前的将是形色各异的同一形象。正是这种适宜的不确定性将催生出读者探索式的审美快感。可以得出,超越生活现实批判沉淀之下的存在,就是距离产生之美。虽然电影自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式,但是其声色之美,形象之真都决定了它不可能具有文学的含蓄之韵。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之下,文学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或许有所动摇,而它不可能也永远不会对文学的想象和真实的互动取而代之,这也是文学生命力之所在,同时这也正是文学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之下固保其真质的关节所在。
四、结语
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其传导方式的改变,也表现在文学的生存之根基受到了以电影为主导的视觉文化的冲击。二者的关系也在融合交流中相互促进发展,纵观视觉文化的发展历史,不难预见,在融合共生的主流背景之下,文学在电影的刺激之下,其生存发展的空间无疑将更为广阔,电影则在自身完善的基础之上也必然会获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周安华.现代影视批评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3]金惠敏.趋零距离与文学当前的危机.文学评论.2004(2).
希望对你有用,现在回答晚了,请谅。
摘 要:本文解读了视觉文化语境下的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强调了视觉文化的冲击对电影和文学关系的影响,希望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能提供一些借鉴,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关键词:文学 电影 关系解读
在视觉文化冲击的今天,电影代替了文学的主导地位。但文学对电影的影响一如既往:如文学创作的经验;文学的诗意、文法;等等。电影对文学的影响的突出表现就是将读者渐渐变为了观众,并且这一过程是借助文学来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将文学与电影联系在一起的深刻原因。
一、文学与电影关系的探讨
人们把电影和其它艺术进行类比的过程中,挖掘出了其它艺术的特性在电影中的具体体现。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阿倍尔•甘斯曾说,电影“应当是音乐,由许多互相冲击、彼此寻求着心灵的结晶体以及由视觉上的和谐、静默本身的特质所形成的音乐;它在构图上应当是绘画和雕塑;它在结构上和剪裁上应当是建筑;它应当是诗,由扑向人和物体的灵魂的梦幻的旋风构成的诗,它应当是舞蹈,由那种与心灵交流的、使你的心灵出来和画中的演员融为一体的内在节奏所形成的舞蹈。”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电影成为了诸多艺术的混合体。文学作为电影存在的前提,以至于有人称文学是电影的母体。电影回归自身的过程本身同时也是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交流过程。在电子媒介一统天下的今天,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代替了疏离,或者从文学的角度说,它走进了电影。可见,二者的交流也必然会促进其共同发展。
二、文学与电影的表达差异
作为与电影相抗衡的一方被抬出来的文学与电影相比,电影以其强烈的视觉表达效果,取得了较于文学的真实感。文学的短处可能就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理由所在,即在于文学的媒介——文字。由文字组成的句子具备了电影所不具备的逻辑秩序;而且其时态指明了其与表述对象的距离所在,文学这种表达形式是电影所不具备的,电影则是用其逼真的形象来表达生活的。就文字来说,它处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并得到长足的发展。社会生活催生了文学形式的出现与形成,在这一点上它保证了文学内容的独立。人们通过对文学形式的关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是区别于现实的,是现实的反映,融合而又独立与现实,是一种矛盾的综合体。即使是推崇所谓的客观再现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无法诠释这一疏离。现实主义以其独特的文学修辞手法论证了文学不可能是,也永远成不了一台摄像机的事实。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里斯曼在20世纪50年代所写的《孤独的人群》中,提出了体现社会权威的三种引导形式。即传统引导、内在引导和他人引导三种形式,这三种方式分别对应一种社会形态。今天我们生活在“他人引导”的社会,这与“内在引导”有着本质的不同。内在引导的人的人群有其不同于其他引导方式的做人原则和人格标准,但是他们又是痛苦的,因为其处于一种不知对错,或者不知对何为其对的境界之中,他们是孤独的,感觉到了其所处的人生的不快,时常感觉到莫名的孤独感。将里斯曼的“引导”与电影和文学对接受者造成的不同效果联系起来看,电影则会偏于“他人引导”, 如上所述,可见“他人引导”是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学作为一种体现“内在引导”的书写,其功能就是促进社会缔结,形成和谐的局面,这也是那些捍卫文学主导地位人们的初衷所在。
三、文学与电影的感觉差异
距离在文学中就是指欣赏者与其对象之间的感觉距离,并且这种存在之美是永恒的,或者说永恒之美就在于距离。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就是强调距离对于文学永恒的重要性,距离是美之所在,在距离之外,或许一切都是飘渺的。“艺术旨在使人感觉到事物,而非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乃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难于把握,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既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电影以其逼真形象来表达生活,而文学之美,则美在含蓄,它以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去诠释生活,借助文字、千变万化的修辞方式,将确定的对象又不确定的摆放在人们的面前,而这种意境与存在,需要读者的探索、感知,由于每个读者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出现在每个人面前的将是形色各异的同一形象。正是这种适宜的不确定性将催生出读者探索式的审美快感。可以得出,超越生活现实批判沉淀之下的存在,就是距离产生之美。虽然电影自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式,但是其声色之美,形象之真都决定了它不可能具有文学的含蓄之韵。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之下,文学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或许有所动摇,而它不可能也永远不会对文学的想象和真实的互动取而代之,这也是文学生命力之所在,同时这也正是文学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之下固保其真质的关节所在。
四、结语
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其传导方式的改变,也表现在文学的生存之根基受到了以电影为主导的视觉文化的冲击。二者的关系也在融合交流中相互促进发展,纵观视觉文化的发展历史,不难预见,在融合共生的主流背景之下,文学在电影的刺激之下,其生存发展的空间无疑将更为广阔,电影则在自身完善的基础之上也必然会获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周安华.现代影视批评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3]金惠敏.趋零距离与文学当前的危机.文学评论.2004(2).
希望对你有用,现在回答晚了,请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向爱情致敬,向生命致敬
《泰坦尼克号》Titanic 年代:1997年 /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 主演: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
《看电影》的一句话评价:一份让少男少女撕心裂肺的爱情。
这是一艘曾真实存在的巨轮,它的沉没夺走了上千人的生命,成为一场史无前例的海难;这是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它的悲剧夺走了亿万观众的眼泪,成为影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大片。不论有多少人对这部电影指手划脚,但是你无法忽视那全球累计18.45亿美元的票房成绩以及迄今难以逾越的卖座程度,还有奥斯卡上的11项大奖的册封,而十余年来观众对该片的持续发烧也是最好的证明。詹姆斯.卡梅隆斥资之重令人咋舌,可终究为其赢得了世界级导演的声誉,同时也成了自己无法超越的高峰。而他也通过本片树立了“灾难+爱情”的模式,为灾难片增添人情味,为爱情片增添观赏性。可以说,一艘大船的沉没却成就了一种电影文化现象的诞生。
84年后
电影的片头是一段发黄的老镜头,但是其实是运用技术手段模拟出来的效果,其用意就是再现当年这艘船出发时的壮观景象,令观众的思绪飘回到那个发冷的日子。1912年4月10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号称“永不沉没的客轮”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普顿出发,计划的目的地是美国纽约,开始了这艘“梦幻邮轮”的处女航。4月14日晚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两小时四十分钟后,4月15日凌晨2点20分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当时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为人所知的一次海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了解这个事件之后就打算将本片改编成电影。但是在这之前,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已经四次搬上过银幕(其中1958年的《冰海沉船》最为中国观众所知)。卡梅隆就自己构思了一个发生在这艘轮船上的一个关乎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没想到成为了经典。
在这一段镜头中,我们可以听到一段十分舒缓而熟悉的音乐,在本片中也多次出现,代表了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这段音乐是著名电影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的作品,由他创作的《勇敢的心》《燃情岁月》等电影音乐都以动听的旋律深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和收藏。通过他的作品可以听出他本人的音乐创作受到爱尔兰地方音乐的影响很大,风笛等元素的加入使得这些音乐拥有了如梦似幻的唯美特质。《泰坦尼克号》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其中音乐的紧密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下文会提到。
影片采取倒序的结构。一开始的时间是1996年,一艘比较先进的深海探测船潜入大西洋3821公尺的深度,船舱里的探险队员是要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中寻找一块价值连城的钻石“海洋之心。跟随他们的在迷宫一般的沉船里游弋,能够看到当年乘客们的皮鞋、眼镜、破败的钢琴。终于,探险队员们找到了一个保险箱。当他们上船后满怀期望敲开后却发现里面只有一滩毫无用处的泥浆和一张画稿。那幅画稿经过清理之后,竟然可以看出是一幅裸体女人的画像,而女人的脖子上正挂着他们所要寻找的那块钻石海洋之心。这一段镜头明显看出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船发出的光居然可以照射到海底。类似这种缺乏常识的穿帮镜头在电影中比比皆是,接下来我就不多揭穿了,因为很多著名穿帮都已经路人皆知。不过通过这一段,可以感受到这艘大船如今的凋敝,并且可以想象出当时沉船时震撼人心的画面。
这次打捞行动通过电视转播出去之后,引起了一位白发苍苍、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太太的注意,她自称罗斯,并且说画中的那个女人就是她。探险队员为了找到“海洋之心”的下落,请来了罗斯太太。于是罗斯太太就跟大家讲述了当年她在这艘轮船上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影片用了前20分钟时间表现沉没后的泰坦尼克,而且跟观众交代了整艘船沉没的模拟过程,便于观众理解以下的剧情。
穷小子和富千金
一个镜头切换,残破的沉船瞬间变为1912年即将起航的豪华巨轮,码头上人山人海。17岁的罗斯身穿白色礼服,头戴紫色大礼帽,显得分外富贵典雅。这身着装表明了她出身名门的千金身份。她挽着她的未婚夫卡尔登上了“泰坦尼克”,准备到美国结婚,可是罗斯“心里却在不停呐喊”,因为她根本就不爱他,她是迫于家族的压力勉强这样做的。
此时,在码头上,穷小子杰克和他的朋友跟两个俄国人赌博,结果意外的赢得了“泰坦尼克号”的船票。这两个小兄弟兴奋的奔上轮船。他俩最后一个上船的,船员还担心他们身上有虱子,可见当时人们等级观念十分严重。
接下来杰克和罗斯的住宿条件更体现出了身份的不平等。杰克他们只能住在下层的狭小的卧铺,而罗斯和未婚夫的头等舱包间则金碧辉煌,宽敞明亮。阶级的悬殊是罗斯和杰克相恋的障碍之一。
“泰坦尼克号”在茫茫大海中平稳的行驶着,一派温暖祥和的景象。杰克和朋友站在船头看着水中的海豚,这些景象对他们来说是那样的新鲜。杰克大声大喊着:“我是世界第一。”如此豁达畅快,让人痛快淋漓。电影用了大量的镜头和电脑特技来展现轮船行驶中出现的情景,可以说:叹为观止。
罗斯厌倦了整天无休止的舞会和宴会,想要逃离这种生活的束缚。相比之下杰克却活得很自在,没事的时候坐在船舷上画画,可以看出杰克也是位业余画家呢。而当杰克无意中看见罗斯的时候,立刻被吸引住了。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
这天晚上,罗斯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船尾,准备跳海自杀。杰克当场赶到,在一番劝说下,罗斯终于回心转意。结果一脚踩空,险些掉进海里。是杰克奋力将她救起来。可是此时恰好被船员看到,因为杰克对她做了什么不轨的事情,立刻把他扣上手扣。是罗斯急中生智编了个谎言才使杰克获得自由。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可以说两个人各救对方一次。这也就为以后的交往打下了基础。
第二天罗斯来找杰克道谢,并且发现了他绘画的才能。罗斯就非常喜欢毕加索的绘画,所以两个人有了共同爱好就更容易沟通了。他们的这次聊天既是愉快的也是不愉快的。当杰克问罗斯是否爱她的未婚夫的时候,她表现出非常无奈的样子;而当杰克教她向海里吐口水的时候,又充满了快乐。莫莉太太非常欣赏杰克的见义勇为,在晚宴前给杰克换上礼服,把他打扮的英俊潇洒,就这样,杰克混进了上流社会,第一次感受贵族们奢华的晚宴。由于不了解他们的就餐礼仪,杰克做出了很多可笑的举动。饭后,杰克约罗斯参加一个属于他们下等人的派对。我本人非常喜欢这个派对场景,欢快的苏格兰音乐声中,杰克和罗斯在嘈杂的人群里跳舞,两人还大秀踢踏舞,玩得很High。这些人虽然地位卑微,却依然拥有这种纯粹的快乐,连我们这些旁观者都看得热血沸腾。因此这个段落也是很多观众的心头好。
热恋
罗斯的母亲不允许罗斯再去见杰克,而让杰克嫁给卡尔,而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获得他的巨额财产。卡尔对罗斯的举动也大为不满。就这样,他们的感情又面临家人的阻碍。
在杰克想罗斯表白心意之后,罗斯被打动了。她那颗驿动的心终于找到了归宿。那个下午,她和杰克站在船头,迎着夕阳,展开双臂,感受飞翔的美妙。“泰坦尼克号”成为了这对恋人的背景,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对于这个场景,我只能说:太浪漫太浪漫了。詹姆斯.卡梅隆就知道这个镜头会成为影史经典,所以才拍摄了这个场景,尽管略显刻意,可仍旧被观众所津津乐道。在一部商业片中出现这样唯美而曼妙的画面,谁都会为它动心。
接下来也是流传甚广的“作画”的段落了。罗斯只带着那颗卡尔送给她的“海洋之心”,在杰克面前宽衣解带,躺在沙发上。这让杰克惊得瞠目结舌,可仍然祥装镇定的画完了这幅肖像。从画面上看,凯特.布兰切特确实露点出镜,可是在电视台播出的版本中这个镜头被理所当然的剪掉了。但可以想象这个镜头在我国公映时带给观众怎样的震撼。而詹姆斯.卡梅隆又适时的满足观众的胃口。车中做爱的场景尽管只有那只疲惫的手以及两人汗涔涔的头部特写,却成为众多少男少女性幻想的场面。
浓情蜜意之后,电影迅速变了调子,画面变得晃动和紧张。因为一座冰山意外的出现在前方,由于发现的过晚,导致船的底部撞倒冰山。大水漫进船的底部,船员迅速关上了防水门。底层的卧铺已经进了水。不一会儿,三个货舱和六个锅炉房被淹。据估计,两个小时后,这艘载着2000多人的泰坦尼克号将会沉没。
可就在这个时候,卡尔还要“捉小偷”,他谎称自己的“海洋之心”被盗了,又派人将这块钻石悄悄的放进杰克的衣兜里。就这样,有理说不清的杰克就被手铐关押在了底层的一个房间里。卡尔的嫉妒心发作了,他一定要制杰克于死地才善罢甘休。
全船的人都被要求穿上救生衣,按顺序转移到救生船上,罗斯看不惯母亲严重的等级观念,愤然离开他们,只身到船舱下层去营救杰克。冰水已经没腰深了,等光忽明忽暗,罗斯到处找人求救却没有一个人肯帮她。最后她只好自己挥起斧头解救被困的杰克。气氛紧张的令人喘不过气,涌入的海水随时都会淹没他们。幸运的是他们终于成功了。他们砸碎铁门,让那些下等舱的乘客有了生存的希望。
生离死别
杰克让罗斯上救生艇。漫天的烟花照亮了甲板上的杰克,救生艇的罗斯仰头望着他。那一刻罗斯感觉到自己和杰克离不开了,他们愿意一同赴死。于是她竟然毅然跳出救生艇,和杰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爱情在此时让他们有了共同面对生死挑战的勇气。
在一旁的卡尔醋意大发,掏出一把手枪,恼羞成怒的他一定要杀死杰克。杰克赶紧带着罗斯再次逃到已经满是海水的下等舱。在这里他们又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历险。我们看灾难片其实就是寻找感官刺激,詹姆斯.卡梅隆的做法很满足观众的胃口。相信谁看到这个场景都会为主人公而揪心。在处理灾难场面时,导演张弛有度,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抒情优美,展现了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的人性美和对美好生命的歌颂;然后是紧张慌乱的沉船场面,落荒而逃的乘客、救命声和呼喊声、因倾斜而摔碎的物品,汹涌而来的海水,种种场面显得如此的恐怖,前所未见,生命在这样的打击下也是那样的脆弱、不堪一击。
罗斯、杰克和这些惊慌失措的乘客一样在苦苦寻找生存的机会。“泰坦尼克号”由于船头进水过重导致严重倾斜,船舷成了一个大滑梯,没有抓稳的人就滑落了下去。表现这样的灾难场景时,个体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可以看到,牧师还在为他的人民祈祷,一个母亲死死地抱住自己的孩子,有的人喝酒壮胆,有的人干脆就直接跳进海里了,可还是不幸撞上了螺旋桨的扇片。而罗斯和杰克来到了高高翘起的船尾——他们相识的地方。开始就要意味着结束,这难道不令人感慨吗?
突然,由于承受不了船尾的重量,轮船从中间折断了。船头彻底没入水中,船尾几乎是呈垂直状迅速沉进海里。沉船的场景是全片的重点,电脑CG技术和逼真的模型使得沉船无比震撼人心,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至少我觉得这种感觉难以言表,听着他们的惨叫,我感到非常的揪心。这也是本片被称为恢弘巨制的重要原因。
2000多名乘客落入水中,这种壮观而又惨烈的景象绝对让你目瞪口呆。还好,罗斯找到了杰克。她爬上了一块木板,杰克在冰冷的海水里守护着她。冰冷的海水将杰克的脸和手冻得发白,他颤抖地告诉罗斯“要好好的活下去”“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放弃。”最终杰克化成一座冰雕,渐渐的沉进了海水中。不知我是不是太多愁善感,看到这个画面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泪。一份短暂的爱情就这样被冻结在了海里,罗斯记住了杰克的话,决不放弃。她用尽全力吹响了口哨,终于被返回的一艘救生船营救了......
84年后
最终罗斯没有嫁给卡尔。探险队员们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唏嘘感叹,受了一次心灵的净化,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谛。
那么那个“海洋之心”究竟在哪里呢?它仍然被罗斯保存着。年迈的罗斯拿着它,慢慢的踏上船的围栏,虔诚的将这块价值连城的蓝宝石投进了大海中,愿它与杰克的在天之灵同在。在灾难中的人性显得更加充满光辉。这让我想起了这次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爱情故事,而我总会被他们所深深打动。灾难无情,可是只要有爱,哪怕不能此生在一起,这份感情也会跨越灾难的阻碍,成为永恒,封存在心中最美好的位置。
电影还有一个尾声。在老年罗斯的睡梦中,我们又一次梦回泰坦尼克号,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杰克迎接罗斯,两个人在大家的期待中拥吻,周围的人无不为之欢呼鼓掌。导演在最后满足了我们的心愿,让整部电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那首《My heart will go on》在最后响起。这也开创了大片贯用的“出片尾字幕在播放主题歌”的习惯。席琳.迪翁的歌声穿透银幕,回响在观者的心中。
最后提一下,片中的几个配角都有上佳的表现。比如莫莉太太、安德鲁先生(泰坦尼克号的设计者),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位大胡子船长史密斯。面对自己的船满满的沉没,他知道自己犯了不可挽回的错误,为了给所有人谢罪,他一个人关在船长室,等待死亡的到来。海水冲破玻璃窗,他随着自己心爱的轮船沉入海底,完成了一个船长最后的职责。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写过一篇描写这艘船沉没过程的文章,其中就特别提到了这位值得尊敬的史密斯船长。
43
《泰坦尼克号》Titanic 年代:1997年 /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 主演: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
《看电影》的一句话评价:一份让少男少女撕心裂肺的爱情。
这是一艘曾真实存在的巨轮,它的沉没夺走了上千人的生命,成为一场史无前例的海难;这是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它的悲剧夺走了亿万观众的眼泪,成为影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大片。不论有多少人对这部电影指手划脚,但是你无法忽视那全球累计18.45亿美元的票房成绩以及迄今难以逾越的卖座程度,还有奥斯卡上的11项大奖的册封,而十余年来观众对该片的持续发烧也是最好的证明。詹姆斯.卡梅隆斥资之重令人咋舌,可终究为其赢得了世界级导演的声誉,同时也成了自己无法超越的高峰。而他也通过本片树立了“灾难+爱情”的模式,为灾难片增添人情味,为爱情片增添观赏性。可以说,一艘大船的沉没却成就了一种电影文化现象的诞生。
84年后
电影的片头是一段发黄的老镜头,但是其实是运用技术手段模拟出来的效果,其用意就是再现当年这艘船出发时的壮观景象,令观众的思绪飘回到那个发冷的日子。1912年4月10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号称“永不沉没的客轮”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普顿出发,计划的目的地是美国纽约,开始了这艘“梦幻邮轮”的处女航。4月14日晚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两小时四十分钟后,4月15日凌晨2点20分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当时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为人所知的一次海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了解这个事件之后就打算将本片改编成电影。但是在这之前,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已经四次搬上过银幕(其中1958年的《冰海沉船》最为中国观众所知)。卡梅隆就自己构思了一个发生在这艘轮船上的一个关乎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没想到成为了经典。
在这一段镜头中,我们可以听到一段十分舒缓而熟悉的音乐,在本片中也多次出现,代表了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这段音乐是著名电影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的作品,由他创作的《勇敢的心》《燃情岁月》等电影音乐都以动听的旋律深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和收藏。通过他的作品可以听出他本人的音乐创作受到爱尔兰地方音乐的影响很大,风笛等元素的加入使得这些音乐拥有了如梦似幻的唯美特质。《泰坦尼克号》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其中音乐的紧密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下文会提到。
影片采取倒序的结构。一开始的时间是1996年,一艘比较先进的深海探测船潜入大西洋3821公尺的深度,船舱里的探险队员是要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中寻找一块价值连城的钻石“海洋之心。跟随他们的在迷宫一般的沉船里游弋,能够看到当年乘客们的皮鞋、眼镜、破败的钢琴。终于,探险队员们找到了一个保险箱。当他们上船后满怀期望敲开后却发现里面只有一滩毫无用处的泥浆和一张画稿。那幅画稿经过清理之后,竟然可以看出是一幅裸体女人的画像,而女人的脖子上正挂着他们所要寻找的那块钻石海洋之心。这一段镜头明显看出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船发出的光居然可以照射到海底。类似这种缺乏常识的穿帮镜头在电影中比比皆是,接下来我就不多揭穿了,因为很多著名穿帮都已经路人皆知。不过通过这一段,可以感受到这艘大船如今的凋敝,并且可以想象出当时沉船时震撼人心的画面。
这次打捞行动通过电视转播出去之后,引起了一位白发苍苍、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太太的注意,她自称罗斯,并且说画中的那个女人就是她。探险队员为了找到“海洋之心”的下落,请来了罗斯太太。于是罗斯太太就跟大家讲述了当年她在这艘轮船上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影片用了前20分钟时间表现沉没后的泰坦尼克,而且跟观众交代了整艘船沉没的模拟过程,便于观众理解以下的剧情。
穷小子和富千金
一个镜头切换,残破的沉船瞬间变为1912年即将起航的豪华巨轮,码头上人山人海。17岁的罗斯身穿白色礼服,头戴紫色大礼帽,显得分外富贵典雅。这身着装表明了她出身名门的千金身份。她挽着她的未婚夫卡尔登上了“泰坦尼克”,准备到美国结婚,可是罗斯“心里却在不停呐喊”,因为她根本就不爱他,她是迫于家族的压力勉强这样做的。
此时,在码头上,穷小子杰克和他的朋友跟两个俄国人赌博,结果意外的赢得了“泰坦尼克号”的船票。这两个小兄弟兴奋的奔上轮船。他俩最后一个上船的,船员还担心他们身上有虱子,可见当时人们等级观念十分严重。
接下来杰克和罗斯的住宿条件更体现出了身份的不平等。杰克他们只能住在下层的狭小的卧铺,而罗斯和未婚夫的头等舱包间则金碧辉煌,宽敞明亮。阶级的悬殊是罗斯和杰克相恋的障碍之一。
“泰坦尼克号”在茫茫大海中平稳的行驶着,一派温暖祥和的景象。杰克和朋友站在船头看着水中的海豚,这些景象对他们来说是那样的新鲜。杰克大声大喊着:“我是世界第一。”如此豁达畅快,让人痛快淋漓。电影用了大量的镜头和电脑特技来展现轮船行驶中出现的情景,可以说:叹为观止。
罗斯厌倦了整天无休止的舞会和宴会,想要逃离这种生活的束缚。相比之下杰克却活得很自在,没事的时候坐在船舷上画画,可以看出杰克也是位业余画家呢。而当杰克无意中看见罗斯的时候,立刻被吸引住了。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
这天晚上,罗斯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船尾,准备跳海自杀。杰克当场赶到,在一番劝说下,罗斯终于回心转意。结果一脚踩空,险些掉进海里。是杰克奋力将她救起来。可是此时恰好被船员看到,因为杰克对她做了什么不轨的事情,立刻把他扣上手扣。是罗斯急中生智编了个谎言才使杰克获得自由。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可以说两个人各救对方一次。这也就为以后的交往打下了基础。
第二天罗斯来找杰克道谢,并且发现了他绘画的才能。罗斯就非常喜欢毕加索的绘画,所以两个人有了共同爱好就更容易沟通了。他们的这次聊天既是愉快的也是不愉快的。当杰克问罗斯是否爱她的未婚夫的时候,她表现出非常无奈的样子;而当杰克教她向海里吐口水的时候,又充满了快乐。莫莉太太非常欣赏杰克的见义勇为,在晚宴前给杰克换上礼服,把他打扮的英俊潇洒,就这样,杰克混进了上流社会,第一次感受贵族们奢华的晚宴。由于不了解他们的就餐礼仪,杰克做出了很多可笑的举动。饭后,杰克约罗斯参加一个属于他们下等人的派对。我本人非常喜欢这个派对场景,欢快的苏格兰音乐声中,杰克和罗斯在嘈杂的人群里跳舞,两人还大秀踢踏舞,玩得很High。这些人虽然地位卑微,却依然拥有这种纯粹的快乐,连我们这些旁观者都看得热血沸腾。因此这个段落也是很多观众的心头好。
热恋
罗斯的母亲不允许罗斯再去见杰克,而让杰克嫁给卡尔,而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获得他的巨额财产。卡尔对罗斯的举动也大为不满。就这样,他们的感情又面临家人的阻碍。
在杰克想罗斯表白心意之后,罗斯被打动了。她那颗驿动的心终于找到了归宿。那个下午,她和杰克站在船头,迎着夕阳,展开双臂,感受飞翔的美妙。“泰坦尼克号”成为了这对恋人的背景,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对于这个场景,我只能说:太浪漫太浪漫了。詹姆斯.卡梅隆就知道这个镜头会成为影史经典,所以才拍摄了这个场景,尽管略显刻意,可仍旧被观众所津津乐道。在一部商业片中出现这样唯美而曼妙的画面,谁都会为它动心。
接下来也是流传甚广的“作画”的段落了。罗斯只带着那颗卡尔送给她的“海洋之心”,在杰克面前宽衣解带,躺在沙发上。这让杰克惊得瞠目结舌,可仍然祥装镇定的画完了这幅肖像。从画面上看,凯特.布兰切特确实露点出镜,可是在电视台播出的版本中这个镜头被理所当然的剪掉了。但可以想象这个镜头在我国公映时带给观众怎样的震撼。而詹姆斯.卡梅隆又适时的满足观众的胃口。车中做爱的场景尽管只有那只疲惫的手以及两人汗涔涔的头部特写,却成为众多少男少女性幻想的场面。
浓情蜜意之后,电影迅速变了调子,画面变得晃动和紧张。因为一座冰山意外的出现在前方,由于发现的过晚,导致船的底部撞倒冰山。大水漫进船的底部,船员迅速关上了防水门。底层的卧铺已经进了水。不一会儿,三个货舱和六个锅炉房被淹。据估计,两个小时后,这艘载着2000多人的泰坦尼克号将会沉没。
可就在这个时候,卡尔还要“捉小偷”,他谎称自己的“海洋之心”被盗了,又派人将这块钻石悄悄的放进杰克的衣兜里。就这样,有理说不清的杰克就被手铐关押在了底层的一个房间里。卡尔的嫉妒心发作了,他一定要制杰克于死地才善罢甘休。
全船的人都被要求穿上救生衣,按顺序转移到救生船上,罗斯看不惯母亲严重的等级观念,愤然离开他们,只身到船舱下层去营救杰克。冰水已经没腰深了,等光忽明忽暗,罗斯到处找人求救却没有一个人肯帮她。最后她只好自己挥起斧头解救被困的杰克。气氛紧张的令人喘不过气,涌入的海水随时都会淹没他们。幸运的是他们终于成功了。他们砸碎铁门,让那些下等舱的乘客有了生存的希望。
生离死别
杰克让罗斯上救生艇。漫天的烟花照亮了甲板上的杰克,救生艇的罗斯仰头望着他。那一刻罗斯感觉到自己和杰克离不开了,他们愿意一同赴死。于是她竟然毅然跳出救生艇,和杰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爱情在此时让他们有了共同面对生死挑战的勇气。
在一旁的卡尔醋意大发,掏出一把手枪,恼羞成怒的他一定要杀死杰克。杰克赶紧带着罗斯再次逃到已经满是海水的下等舱。在这里他们又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历险。我们看灾难片其实就是寻找感官刺激,詹姆斯.卡梅隆的做法很满足观众的胃口。相信谁看到这个场景都会为主人公而揪心。在处理灾难场面时,导演张弛有度,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抒情优美,展现了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的人性美和对美好生命的歌颂;然后是紧张慌乱的沉船场面,落荒而逃的乘客、救命声和呼喊声、因倾斜而摔碎的物品,汹涌而来的海水,种种场面显得如此的恐怖,前所未见,生命在这样的打击下也是那样的脆弱、不堪一击。
罗斯、杰克和这些惊慌失措的乘客一样在苦苦寻找生存的机会。“泰坦尼克号”由于船头进水过重导致严重倾斜,船舷成了一个大滑梯,没有抓稳的人就滑落了下去。表现这样的灾难场景时,个体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可以看到,牧师还在为他的人民祈祷,一个母亲死死地抱住自己的孩子,有的人喝酒壮胆,有的人干脆就直接跳进海里了,可还是不幸撞上了螺旋桨的扇片。而罗斯和杰克来到了高高翘起的船尾——他们相识的地方。开始就要意味着结束,这难道不令人感慨吗?
突然,由于承受不了船尾的重量,轮船从中间折断了。船头彻底没入水中,船尾几乎是呈垂直状迅速沉进海里。沉船的场景是全片的重点,电脑CG技术和逼真的模型使得沉船无比震撼人心,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至少我觉得这种感觉难以言表,听着他们的惨叫,我感到非常的揪心。这也是本片被称为恢弘巨制的重要原因。
2000多名乘客落入水中,这种壮观而又惨烈的景象绝对让你目瞪口呆。还好,罗斯找到了杰克。她爬上了一块木板,杰克在冰冷的海水里守护着她。冰冷的海水将杰克的脸和手冻得发白,他颤抖地告诉罗斯“要好好的活下去”“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放弃。”最终杰克化成一座冰雕,渐渐的沉进了海水中。不知我是不是太多愁善感,看到这个画面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泪。一份短暂的爱情就这样被冻结在了海里,罗斯记住了杰克的话,决不放弃。她用尽全力吹响了口哨,终于被返回的一艘救生船营救了......
84年后
最终罗斯没有嫁给卡尔。探险队员们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唏嘘感叹,受了一次心灵的净化,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谛。
那么那个“海洋之心”究竟在哪里呢?它仍然被罗斯保存着。年迈的罗斯拿着它,慢慢的踏上船的围栏,虔诚的将这块价值连城的蓝宝石投进了大海中,愿它与杰克的在天之灵同在。在灾难中的人性显得更加充满光辉。这让我想起了这次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爱情故事,而我总会被他们所深深打动。灾难无情,可是只要有爱,哪怕不能此生在一起,这份感情也会跨越灾难的阻碍,成为永恒,封存在心中最美好的位置。
电影还有一个尾声。在老年罗斯的睡梦中,我们又一次梦回泰坦尼克号,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杰克迎接罗斯,两个人在大家的期待中拥吻,周围的人无不为之欢呼鼓掌。导演在最后满足了我们的心愿,让整部电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那首《My heart will go on》在最后响起。这也开创了大片贯用的“出片尾字幕在播放主题歌”的习惯。席琳.迪翁的歌声穿透银幕,回响在观者的心中。
最后提一下,片中的几个配角都有上佳的表现。比如莫莉太太、安德鲁先生(泰坦尼克号的设计者),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位大胡子船长史密斯。面对自己的船满满的沉没,他知道自己犯了不可挽回的错误,为了给所有人谢罪,他一个人关在船长室,等待死亡的到来。海水冲破玻璃窗,他随着自己心爱的轮船沉入海底,完成了一个船长最后的职责。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写过一篇描写这艘船沉没过程的文章,其中就特别提到了这位值得尊敬的史密斯船长。
43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