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能力复习提纲
谁有七年级下册的浙教版比基础题难一点但期末考会考到的复习提纲整理知道的话可以发给我吗地址271319371@qq.com...
谁有七年级下册的浙教版比基础题难一点 但期末考会考到的复习提纲 整理 知道的话可以发给我吗 地址271319371@qq.com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三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
1.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2.动物的寿命。
动物经历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
3.动物延续种族的方法。
包括人类、青蛙、蝗虫等动物,其延续种族的方法是生殖。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4.人类、青蛙、蝗虫等的生长发育过程。
(1)人类: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胚胎期一胎儿期一婴儿期一幼儿期一儿童期一青春期一中年期一老年期。
(2)青蛙: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有很大变化的发育类型。
(3)蝗虫: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若虫一成虫。(不完全变态发育) .
若虫:除形体大小和生殖器官未成熟外,其余与成虫相似的幼虫。
(4)蝴蝶: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完全变态发育)
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的起点。
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第三节走向成熟
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
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
幼儿期:包括幼儿前期(1—3岁)和学前期(3~6或7岁)。
儿童期:又叫小学年龄期,约6或7~11或12岁。
青春期:约10~20岁。
2.青春期。
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1)主要特征: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2)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男遗精,女月经。
3.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1)第一性征: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
(2)第二性征:男女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由性激素调节控制)。
①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嗓音变粗,肩宽骨盆窄,长出腋毛和阴毛。
②女性:乳房隆起,皮下脂肪较多,嗓音变尖,肩窄骨盆宽,长出腋毛和阴毛。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两种主要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1)有性生殖:通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2)无性生殖:不需两性生殖细胞,母体能够直接产生新个体。
2.动物有性生殖的受精类型和胚胎发育方式。
(1)受精类型: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2)胚胎发育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
3.动物无性生殖的类型。
分裂生殖;出芽生殖。
4.人的衰老。
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1)衰老表现:视力衰退,心跳减慢,听力减退,反应变慢,体力下降,呼吸增重,肌肉萎缩干瘪,骨骼退化等。
(2)延缓衰老的方法:心情愉快,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与营养等。
5.人的死亡。
(1)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
(2)标志:大脑停止活动(脑死亡)。
第五节植物的一生
1.种子。
(1)种子结构:种皮、胚(含胚根、胚芽、胚轴、子叶)、胚乳(某些种子在形成过程中消失)。
(2)种子分类:依据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或无胚乳种子;依据子叶数目可分单子叶或双子叶植物种子。
(3)种子萌发:
①条件:外部条件:充足的水和氧气、适宜的温度。
内在条件:饱满的活种子,完整胚,去休眠。
②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的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芽。
未发育的茎叶或花称为芽。
(1)芽的分类:依据将来发育成的结构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依据着生部位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腋芽)。
(2)叶芽的结构:生长点、叶原基(幼叶的雏形)、幼芽(幼叶)、芽轴、芽原基(芽的雏形)。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关系:顶芽在生长上占有优势,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的生长(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从顶芽开始,沿茎下行而逐渐减小,终至全部消失,两侧枝也随着顶端优势的逐渐消失而次第发展起来。侧枝上的顶芽也存在着对侧枝上侧芽的优势。切去顶芽,侧芽不受抑制,于是侧芽就发展起来了。
3.花、果实、种子的关系。
(1)花的结构: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
花的主要结构:雌蕊和雄蕊,它们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
(2)传粉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4.植物的生命周期。
种子萌发一幼苗生长发育一成株开花结果一死亡
第六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植物的有性生殖。
(1)开花:萼片花瓣张开,雄蕊伸长花药裂开,雌蕊伸长柱头分泌黏液的过程。
(2)传粉。
①定义: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②类型:自花传粉(接受同一朵花的花粉),异花传粉。
③异花传粉:按媒介(风、昆虫、水等)的不同可将花分类:
虫媒花:花冠芳香鲜艳(香气比颜色对昆虫有更大吸引力)、甘甜花蜜。
风媒花:花被小或退化,无香味和蜜腺;花粉多轻而干燥,柱头呈羽毛状或具分叉。
(3)双受精:两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分别形成受精卵和受精极核。这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现象。
2.植物的无性生殖。
(1)类型:孢子繁殖、营养繁殖、组织培养。
(2)营养繁殖:①定义: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②举例:马铃薯块茎、番薯块根、秋海棠的叶等。
③优点:可保持优良性状且繁殖快。
④常用方法: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太阳东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地方时。
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经度)在同一时间时刻不同的现象,它是人为规定的。例如:杭州是中午12时,英国伦敦才4时。
2.时区的划分。
(1)时区:分区计时制把全球划分成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2)划分法:以中时区为标准向东、向西各划分12个时区,其中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重合,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
中时区(零时区):以O。经线作为中央经线的15。经度宽的地区。
东时区:中时区的东边分成12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等。
西时区:中时区的西边分成12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等。
东、西十二区:都以180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跨7.50。
3.区时。
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即区时,又叫标准时。例如:伦敦所在的O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所以伦敦的地方时就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在东八区,东八区的区时就是该区的中央经线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
(1)区时的计算原则:
东加西减: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加上时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西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减去时差(因为东边时区的区时总是要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
(2)时差的计算原则: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所求地点均为东时区或均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
的区号之差;所求地点一个为东时区,另一个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的区号
之和(因为相邻两个时区间的区时相差1小时。不同时区的两地,间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4.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位于东经1160,北京的时间是指东经1160处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除新疆外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实际上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5.日界线。
以1800经线为基线,有几处转折的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3)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的公转:地球绕日不停地旋转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 ②夏至后直射点虽南移但直射点还在北半球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③秋分后直射点继续南移但直射点在南半球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④冬至后直射点虽北移但直射点还在南半球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时间其分布是不同的,就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来看,它的分布总是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只直射一次。
4.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全球昼夜等长
①昼长>夜长,且昼越来越长
春分 ②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昼
夏半年 夏至 ①昼长>夜长,但昼越来越短
②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 秋分 ①夜长>昼长,且夜越来越长
②极夜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冬半年 夜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夜
冬至 ①夜长>昼长,但夜越来越短
②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春分 全球昼夜等长
(5)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 日历上的科学
1.年、月、日的科学概念。
(1)人们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2)人们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
(3)人们根据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
2.历法的种类。
(1)阳历:
①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它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所以又叫公历。
②置闰方法(闰日):凡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
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如:1600年是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皆不是闰年,2000年是闰年)
③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闰年多出1天安排在2月,平年2月28天,闰年就29天。
(2)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
(3)阴阳历:
①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阴阳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
②置闰方法(闰月):由于地球公转周期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③农历平年是354天,农历闰年是384天,农历闰年不闰日,而是闰月。
3.二十四节气。
(1)节气就实质而言属于阳历范畴,从天文学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度,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15度,时间约隔半个月。每个等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2)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结构。
地壳:厚约0~17 km。
地幔:厚约17~2 900 km,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厚约2 900—6 371 km,分为外核和内核。
2.软流层与岩石圈。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深约50~250 km的范围内,据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产生高温异常,将岩石熔融后形成的。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3.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4.火山。
(1)结构: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组成。
(2)喷发物:有气体、岩浆和火山灰喷发物。
(3)分类: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死活山、休眠火山。
(4)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5)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
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②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5.地震。
(1)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①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②震中:震源正对着地面上的地方。
③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2)分布: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3)防震自救的措施。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大陆漂移说。
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2.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板块与地壳活动。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4.板块运动。
(1)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
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裂谷)。
(2)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地区。
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板块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或海岸山脉(例证: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例证:马里亚纳海沟)。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地面上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常见的地形。
地形类型 特 征
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
丘陵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平原 海拔200米以下,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海拔500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大
盆地 中间低,四周高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同。
(2)等高线密集处表示陡坡。
(3)等高线稀疏处表示缓坡。
(4)等高线重叠处表示悬崖。
(5)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增高,表示山峰;其中内部很小的封闭曲线表示山顶。
(6)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即等高线突出的部位相对称的地方)。
(7)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
山谷(山谷水向中部集中)。
(8)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山脊水向两侧分流)。
(9)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降低,表示洼地。
4.地形的变化。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它能使地表起伏加大,具有阶段性。
地壳运动 褶皱一隆起一高山或高原
断层一凹陷一盆地或低地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
(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它能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
表现形式:风、流水、波浪、冰川作用, 侵蚀——高山削低 搬运
堆积——低谷填平
(3)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
第一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
1.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2.动物的寿命。
动物经历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
3.动物延续种族的方法。
包括人类、青蛙、蝗虫等动物,其延续种族的方法是生殖。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4.人类、青蛙、蝗虫等的生长发育过程。
(1)人类: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胚胎期一胎儿期一婴儿期一幼儿期一儿童期一青春期一中年期一老年期。
(2)青蛙: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有很大变化的发育类型。
(3)蝗虫: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若虫一成虫。(不完全变态发育) .
若虫:除形体大小和生殖器官未成熟外,其余与成虫相似的幼虫。
(4)蝴蝶: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完全变态发育)
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的起点。
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第三节走向成熟
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
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
幼儿期:包括幼儿前期(1—3岁)和学前期(3~6或7岁)。
儿童期:又叫小学年龄期,约6或7~11或12岁。
青春期:约10~20岁。
2.青春期。
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1)主要特征: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2)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男遗精,女月经。
3.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1)第一性征: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
(2)第二性征:男女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由性激素调节控制)。
①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嗓音变粗,肩宽骨盆窄,长出腋毛和阴毛。
②女性:乳房隆起,皮下脂肪较多,嗓音变尖,肩窄骨盆宽,长出腋毛和阴毛。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两种主要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1)有性生殖:通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2)无性生殖:不需两性生殖细胞,母体能够直接产生新个体。
2.动物有性生殖的受精类型和胚胎发育方式。
(1)受精类型: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2)胚胎发育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
3.动物无性生殖的类型。
分裂生殖;出芽生殖。
4.人的衰老。
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1)衰老表现:视力衰退,心跳减慢,听力减退,反应变慢,体力下降,呼吸增重,肌肉萎缩干瘪,骨骼退化等。
(2)延缓衰老的方法:心情愉快,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与营养等。
5.人的死亡。
(1)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
(2)标志:大脑停止活动(脑死亡)。
第五节植物的一生
1.种子。
(1)种子结构:种皮、胚(含胚根、胚芽、胚轴、子叶)、胚乳(某些种子在形成过程中消失)。
(2)种子分类:依据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或无胚乳种子;依据子叶数目可分单子叶或双子叶植物种子。
(3)种子萌发:
①条件:外部条件:充足的水和氧气、适宜的温度。
内在条件:饱满的活种子,完整胚,去休眠。
②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的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芽。
未发育的茎叶或花称为芽。
(1)芽的分类:依据将来发育成的结构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依据着生部位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腋芽)。
(2)叶芽的结构:生长点、叶原基(幼叶的雏形)、幼芽(幼叶)、芽轴、芽原基(芽的雏形)。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关系:顶芽在生长上占有优势,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的生长(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从顶芽开始,沿茎下行而逐渐减小,终至全部消失,两侧枝也随着顶端优势的逐渐消失而次第发展起来。侧枝上的顶芽也存在着对侧枝上侧芽的优势。切去顶芽,侧芽不受抑制,于是侧芽就发展起来了。
3.花、果实、种子的关系。
(1)花的结构: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
花的主要结构:雌蕊和雄蕊,它们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
(2)传粉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4.植物的生命周期。
种子萌发一幼苗生长发育一成株开花结果一死亡
第六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植物的有性生殖。
(1)开花:萼片花瓣张开,雄蕊伸长花药裂开,雌蕊伸长柱头分泌黏液的过程。
(2)传粉。
①定义: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②类型:自花传粉(接受同一朵花的花粉),异花传粉。
③异花传粉:按媒介(风、昆虫、水等)的不同可将花分类:
虫媒花:花冠芳香鲜艳(香气比颜色对昆虫有更大吸引力)、甘甜花蜜。
风媒花:花被小或退化,无香味和蜜腺;花粉多轻而干燥,柱头呈羽毛状或具分叉。
(3)双受精:两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分别形成受精卵和受精极核。这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现象。
2.植物的无性生殖。
(1)类型:孢子繁殖、营养繁殖、组织培养。
(2)营养繁殖:①定义: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②举例:马铃薯块茎、番薯块根、秋海棠的叶等。
③优点:可保持优良性状且繁殖快。
④常用方法: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太阳东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地方时。
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经度)在同一时间时刻不同的现象,它是人为规定的。例如:杭州是中午12时,英国伦敦才4时。
2.时区的划分。
(1)时区:分区计时制把全球划分成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2)划分法:以中时区为标准向东、向西各划分12个时区,其中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重合,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
中时区(零时区):以O。经线作为中央经线的15。经度宽的地区。
东时区:中时区的东边分成12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等。
西时区:中时区的西边分成12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等。
东、西十二区:都以180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跨7.50。
3.区时。
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即区时,又叫标准时。例如:伦敦所在的O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所以伦敦的地方时就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在东八区,东八区的区时就是该区的中央经线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
(1)区时的计算原则:
东加西减: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加上时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西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减去时差(因为东边时区的区时总是要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
(2)时差的计算原则: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所求地点均为东时区或均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
的区号之差;所求地点一个为东时区,另一个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的区号
之和(因为相邻两个时区间的区时相差1小时。不同时区的两地,间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4.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位于东经1160,北京的时间是指东经1160处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除新疆外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实际上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5.日界线。
以1800经线为基线,有几处转折的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3)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的公转:地球绕日不停地旋转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 ②夏至后直射点虽南移但直射点还在北半球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③秋分后直射点继续南移但直射点在南半球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④冬至后直射点虽北移但直射点还在南半球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时间其分布是不同的,就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来看,它的分布总是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只直射一次。
4.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全球昼夜等长
①昼长>夜长,且昼越来越长
春分 ②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昼
夏半年 夏至 ①昼长>夜长,但昼越来越短
②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 秋分 ①夜长>昼长,且夜越来越长
②极夜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冬半年 夜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夜
冬至 ①夜长>昼长,但夜越来越短
②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春分 全球昼夜等长
(5)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 日历上的科学
1.年、月、日的科学概念。
(1)人们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2)人们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
(3)人们根据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
2.历法的种类。
(1)阳历:
①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它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所以又叫公历。
②置闰方法(闰日):凡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
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如:1600年是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皆不是闰年,2000年是闰年)
③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闰年多出1天安排在2月,平年2月28天,闰年就29天。
(2)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
(3)阴阳历:
①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阴阳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
②置闰方法(闰月):由于地球公转周期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③农历平年是354天,农历闰年是384天,农历闰年不闰日,而是闰月。
3.二十四节气。
(1)节气就实质而言属于阳历范畴,从天文学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度,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15度,时间约隔半个月。每个等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2)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结构。
地壳:厚约0~17 km。
地幔:厚约17~2 900 km,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厚约2 900—6 371 km,分为外核和内核。
2.软流层与岩石圈。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深约50~250 km的范围内,据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产生高温异常,将岩石熔融后形成的。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3.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4.火山。
(1)结构: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组成。
(2)喷发物:有气体、岩浆和火山灰喷发物。
(3)分类: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死活山、休眠火山。
(4)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5)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
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②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5.地震。
(1)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①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②震中:震源正对着地面上的地方。
③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2)分布: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3)防震自救的措施。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大陆漂移说。
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2.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板块与地壳活动。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4.板块运动。
(1)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
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裂谷)。
(2)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地区。
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板块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或海岸山脉(例证: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例证:马里亚纳海沟)。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地面上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常见的地形。
地形类型 特 征
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
丘陵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平原 海拔200米以下,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海拔500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大
盆地 中间低,四周高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同。
(2)等高线密集处表示陡坡。
(3)等高线稀疏处表示缓坡。
(4)等高线重叠处表示悬崖。
(5)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增高,表示山峰;其中内部很小的封闭曲线表示山顶。
(6)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即等高线突出的部位相对称的地方)。
(7)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
山谷(山谷水向中部集中)。
(8)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山脊水向两侧分流)。
(9)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降低,表示洼地。
4.地形的变化。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它能使地表起伏加大,具有阶段性。
地壳运动 褶皱一隆起一高山或高原
断层一凹陷一盆地或低地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
(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它能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
表现形式:风、流水、波浪、冰川作用, 侵蚀——高山削低 搬运
堆积——低谷填平
(3)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