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整体把握
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紫藤萝瀑布,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呢?
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注意写作时间——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后来,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种果树,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个话,今天听来是多么荒唐,这就是极“左”的论调。
根据这个线索,联系历史背景,就能理解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了。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
研究这个问题,还应注意“生死谜,手足情”六字。手足,比喻弟兄。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岁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虑悲痛,现在面对紫藤萝,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由此可以明白,“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包括死亡。那么,为什么说“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沟通的。修辞上称之为通感。
3.怎么会出现“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种谬论?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
4.“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后面说,“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似乎也有象征意义,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确是这样,那么象征什么?包含什么哲理呢?
确有象征意义,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中国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甩开膀子大干”,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又像千舟竞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这两句话又这样一个哲理,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理解了这个哲理,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5.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
这样的文章叫做“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写这一类文章,可以从课文中得到不少启示。
第一,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与理,如果有两三层更好。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要细细观察。我们看,作者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第三,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拟人、比喻之类,并非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大凡写作,总得有想像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本文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很多的,在此略述以下几点:
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遣词造句非常精妙。还有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妥帖的。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况且”,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有所增益或补充。这里“况且……还”连词和副词配合,起关联作用,恰当地组合了要说的意思。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紫藤萝瀑布,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呢?
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注意写作时间——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后来,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种果树,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个话,今天听来是多么荒唐,这就是极“左”的论调。
根据这个线索,联系历史背景,就能理解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了。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
研究这个问题,还应注意“生死谜,手足情”六字。手足,比喻弟兄。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岁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虑悲痛,现在面对紫藤萝,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由此可以明白,“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包括死亡。那么,为什么说“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沟通的。修辞上称之为通感。
3.怎么会出现“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种谬论?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
4.“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后面说,“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似乎也有象征意义,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确是这样,那么象征什么?包含什么哲理呢?
确有象征意义,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中国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甩开膀子大干”,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又像千舟竞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这两句话又这样一个哲理,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理解了这个哲理,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5.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
这样的文章叫做“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写这一类文章,可以从课文中得到不少启示。
第一,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与理,如果有两三层更好。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要细细观察。我们看,作者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第三,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拟人、比喻之类,并非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大凡写作,总得有想像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本文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很多的,在此略述以下几点:
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遣词造句非常精妙。还有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妥帖的。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况且”,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有所增益或补充。这里“况且……还”连词和副词配合,起关联作用,恰当地组合了要说的意思。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展开全部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 风烟俱净 俱:全,都
2、 从流飘荡 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经营 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干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 援: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报” 穿着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造饮辄尽 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地方
6、每有会意 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旧:朋友们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
八年级下册: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 材: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山水篇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 去:离开。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 越:到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栖止。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心旷神怡 怡:愉快。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词语解释:
1.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繁荣滋长。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 谓:是。
满井游记
1. 恶能无纪 恶:怎样。纪:通“记”,记载。
2. 冻风时作 作:起。
3.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
4.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乍:初。
5.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
6. 柔梢披风 披:分散。
7. 毛羽鳞鬣之间 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8. 夫能不以游堕事 堕:耽误。
9. 麦田浅鬣寸许 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10.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11.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 风烟俱净 俱:全,都
2、 从流飘荡 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经营 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干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 援: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报” 穿着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造饮辄尽 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地方
6、每有会意 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旧:朋友们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
八年级下册: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 材: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山水篇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 去:离开。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 越:到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栖止。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心旷神怡 怡:愉快。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词语解释:
1.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繁荣滋长。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 谓:是。
满井游记
1. 恶能无纪 恶:怎样。纪:通“记”,记载。
2. 冻风时作 作:起。
3.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
4.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乍:初。
5.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
6. 柔梢披风 披:分散。
7. 毛羽鳞鬣之间 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8. 夫能不以游堕事 堕:耽误。
9. 麦田浅鬣寸许 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10.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11.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八年级下册复习
第一单元
一、积累一批词语
1、狼藉 差使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祸不单行 琐屑 情郁于中 妥帖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井离乡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陨落 宿营 骚乱 轻蔑 讪笑
戏弄 呆若木鸡 喋喋不休 文质彬彬 鄙视 顽固不化
2、请说出下面横线的词语的含义
(1)、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个小孩,十一二岁光景。(2)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李平踌躇满志,热情高涨。
参考答案(1)境况,表示估计(2)犹豫,拿不定主意。得意的样子
二、知道一点常识:朱自清杨季羡林
三、学习妙想构思
1、《背影》《永久的悔》都是开篇点题、中间回忆、篇末呼应开头
2、《铁骑兵》悬念的设置
3、《苏珊•安东尼》点面结合、插叙的表达作用
四、积累优美语句,可以是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子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用得好的句子。
五、重温语段
一 《背影》选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着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臂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阅读上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9分)
1.文中详写“父亲”买橘往返过程的作用是
。(2分)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句中的“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文中“我”的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试作简要分析。(2分)
4.“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从“回头”中感受到了什么?(3分)
(选自2002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 《<背影>选段》答案
1.要点:更突出你爱。(2分) 2.不可以删去。理由要点:没有“再”,不能传达出“我”一直目送父亲,对父亲眷恋不舍的感情。(意思对即可给分2分) 3.要点:(1)第一次流泪,是因看见老父艰难买橘后,内心不忍,感动的泪;(2)第二次流泪,是看见父亲从自己视野中消失后留恋、伤别的泪。(意思对即可给分,2分) 4.要点:(1)从“回头”这一细节中感受到了深挚的爱。(2)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爱护总是无微不至的。〔答出第(1)点得1分;答出第(2)点,视表达情况得1-2分,计3分〕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一、掌握一批字词
鸿毛 精兵简政 死得其所 授予 儒家 彷徨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煎熬 一隅 诺言 给予 兑现 侈谈 崛起 磐石 骇人听闻 义愤填膺 飓风 心急如焚 蜕变
赎罪 真谛 匿迹 祈祷 不言而喻 心扉 创伤 居高临下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 致知:获得理性知识。 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它包括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 人文科学:即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文艺学等。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也是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之一。“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二、掌握一点文体知识
1、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2、 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论证:
(1)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自己在大学念书的事例来说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道理。
道理论证: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论述为人民利益而死是重于泰山的道理。
比喻论证: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我有一个梦想》中就大量的运用了比喻论证来说明道理,使得论述的道理形象、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对比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先论述了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后,作者从反面论述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和做到格物致知的精神。
(2)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为人民服务》全文紧紧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进行议论。先指出共产党、八路军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议论文的“为什么”;随后,用司马迁的话说明为人民服务的意义。说为人民服务重于泰山。这是议论文的“为什么”;最后,又从两个方面指出怎样为人民服务。这是议论文的“怎么做”。全文从提出论点,到分析论点,解决论点,一气呵成。[从纪念张思德的角度,形成了悼念张思德——为什么要悼念他——怎样去悼念他]
(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全文围绕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中心论点,按“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的顺序展开议论,条理清楚,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四、重温阅读语段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
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
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
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
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
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
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选文论述的中心是( )
A、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B、我们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是不可少的。
2、“学术权威”上加的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 D、表示突出强调
3、填空
本文的作者______,是________籍______裔物理学家,_______奖获得者。
参考答案 1、D 解析:选文第一句话点明了论述的重点,但C项范围偏大,D项概括更为准确。 2、D 解析:注意在这里对“学术权威”并没有否定的意思,引号起着强调的作用。 3、丁肇中 美 华 诺贝尔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小结
一、知道掌握古代的名作家作品,让学生按照作品、作者、作者的朝代、对作家的评价、作品的出处、名言名句等罗列表格。
二、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1、 孰:吾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2、胡:以备胡 胡不已乎
3、朝:皆朝于齐 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 谤讥于市朝
4、命:夫子何命焉为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5、见:胡不见我于王 于是见公输盘 见公输盘 子墨子见王
6、将: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将以攻宋
7、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夫子何命焉为
天子为动 此为何若人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8、以:将以攻宋 睿以为军咨祭酒
9、固:其将固可袭而虏 吾义固不杀人
10、于:起于齐 今有人于此
11、之:已而之细柳军 称善者久之 介胄之士不
12、军:军霸上 上自劳军 军中不得驱驰
13、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14、美: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
15、说:请说之 公输盘不悦
16、方:今齐地方千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17、期:期年 期日中
18、上: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19、善:王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
20、入:匈奴大入边 直驰入
21、说:请说之 公输盘不说 及郡下,说如此 《爱莲说》
22、已: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王矣
参考答案1、谁、仔细2、匈奴、为什么3、朝见、早晨、朝廷、公共场所4、指教、命令5、引见、召见、会见、拜见6、大将、统领或率领、将要7、替、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被、是、替、制造8、用、派9、本来10、从、在11、到、往,协调音节,的12、驻守、军队、军营13、派遣使臣14、漂亮、认为……美丽15、解释、高兴16、方圆、地方(方位,方向)17、数词,满一周;约定18、上等,最好的;写。19、表示同意的词,好;擅长20、侵犯、进入21、解释、说明,通悦、高兴,陈述,一种说明文体22、停止,已经
(二)、古今义
1、地方 古: 今: 虽然 古: 今:
2、形貌 古: 今:
3、左右 古: 今:
4、讽 古: 今:
5、窥 古: 今:
6、谤讥 古: 今:
7、先驱 古: 今:
8、传言 古: 今:
9、无何 古: 今:
10、博士 古: 今:
参考答案:1、古:土地方圆,今:某一区域或空间的某一部分2、古今3、古:侍从,今:左右两个方面,支配操纵等4、古:委婉劝说,今:讽刺5、古:照,今:从小空或缝隙中偷看6古:公开指出,今:诽谤7、古:先行的卫队,今:先驱者8、古:传达命令,今:辗转流传的话,9、古:不久,今:没有什么10、古: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的名称,今:最高学位的名称11、古:今:
(三)词类活用
美 形容词意动用法,意义是“认为……美丽”;如:吾妻之美我者
闻 动词使动用法,意义是“使……听到”;如:闻寡人之耳者
服 名词用作动词,意义是“穿戴”;如:朝服衣冠
锐 形容词使动用法,意义是“使……锋利”;如:锐兵刃
少、众 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义是“少数人”“多数人”
(四)通假字:1)军士吏被甲 通 ,意思是 。
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通 ,意思是 。
3)可得而犯邪 通 ,意思是 。
4)公输盘不说 通 ,意思是 。
5)子墨子九距之 通 ,意思是 。
6)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通 ,意思是 。
7)公输盘诎 通 ,意思是 。
参考答案1、被通披,穿2、式通轼,车前的横木3、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啊”4、说通悦,高兴5、距通拒,抗拒6、圉通御,抵挡7、诎通屈,折服8、
(五)翻译下列句式
吾与徐公孰美宋?
何罪之有?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可得而犯邪?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非复吴下阿蒙!
天子为动
(六)、典故或现在还在用的词语
门庭若市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闻鸡起舞
涉猎
自相鱼肉
望风响应
二、名句填空
1、《采薇》一诗中直抒胸臆,表现守卫士兵痛定思痛时无限悲伤的句子是
2、《十五从军征》中写出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时家乡凄凉破败景象的句子是
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是
3、《送别》一诗中反衬出征人归期难料的诗句是
4、《清平乐 村居》一词中表现无限童趣的句子的是
描绘出江南的田园风光的是
5、《朝天子 咏喇叭》一曲中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的句子是
第六单元补充课文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可以看出他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特点。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邹忌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令人不得不为之折服。充分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写法上的特点,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排比句式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琅琅上口,更重要的是,它造成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逼一步,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周亚夫军细柳》,通过了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营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第一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奉命备战守边。这样,就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人物展示其性格特点提供了宽阔的舞台。第二段集中表现了周亚夫的性格特点。课文最后一段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写作手法:正面与侧面描写,对比的成功运用。
《公输》一、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分哪三步?从哪两个方面?
明确: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语言和行动
二、写法特点
1、墨子巧妙、锋利的言辞 (批驳的方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
2、写作特点: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
3、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4、给予我们的启示(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可结合美伊之间的战争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七单元
一、知道掌握古代的名作家作品,让学生按照作品、作者、作者的朝代、对作家的评价、作品的出处、名言名句等罗列表格。
二、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要 要通邀,邀请;如:便要还家。 具 具通俱,详尽;如:具答之。全,都;如:百具兴。 属 属通嘱,嘱咐;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古今异义
鲜美 今通用义:食物的味道好;文中古义:鲜艳美丽,如:芳草鲜美。
绝境 今通用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文中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足 今通用义:不充足,不满;文中古义:不值得,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妻子 今通用义:男人的配偶;文中古义:妻子和儿女,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无论 今通用义:表示条件的关联词;文中古义:更不用说,如:无论魏晋。
意 今通用义:心愿,愿望,意料,料想;文中古义:情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一词多义
舍(1)动词,丢弃,如:便舍船。(2)名词,房屋,如:屋舍俨然。 寻(1)动词,寻找,如:寻向所志。(2)副词,不久,如:寻病终。 志(1)动词,做记号,如:处处志之。(2)名词,记号,如:寻向所志。(3)名词,志向,如:睿素无北伐之志 见(1)动词,认清,识别,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动词,知道,接触,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动词,通现,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观(1)动词,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2)名词,景象,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国(1)名词,国家,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名词,国都,京城如:去国怀乡。 临(1)动词,靠近,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动词,到,如:临溪而渔 谓(1)动词,命名,如:太守自谓也(2)动词,是,如:太守谓谁。 归(1)动词,聚拢,如:云归而岩穴暝。(2)动词,回去,如: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动词,归附、归属,如:吾谁与归。
(四)词类活用
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常用义是“惊异”,文中意义是“对此感到惊异”;如“渔人甚异之”。
高 形容词作名词,常用义是“从下往上的距离”,文中意义是“高位”;如“居庙堂之高”。
名 名词用作动词,古常用义是“名字、名称、名望”,文中义是“给……命名”;如:名之者谁。
翼 名词用作状语,古常用义是“鸟的翅膀”,文中义是“像鸟的翅膀;” 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乐 形容词意动用法,古常用义是“快乐”,文中的意义是“以……为快乐”;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也”表示判断,译为“……是……”;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省略句 省略主语,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前省略“小口”,承前省略主语。 (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他)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省略宾语,如“便要还家”,“要”后省略宾语“之”。醒能述(之)以文者 省略介词 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倒装句 状语后置,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于其上”应在“刻”的前面。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四、课文内容及写法
《桃花源记》1、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
课文内容:第一部分(1)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岳阳楼记》一、课文内容:第一部分(1)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第二部分(2、3、4)在概写洞庭湖的基础上,着力描写天气或阴或晴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因此产生的或忧或喜的的心情。第三部分:“卒章显志”,作者正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二、写法特点:(一)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具体说是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生发议论)。(二)语言上讲究句式的运用,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醉翁亭记》(一)课文内容: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第三段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这是按由外而内的顺序写的。第四段写宴散人归,点明写作主旨。“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二)写法特点: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三)课文中成语:原文中一共出现了4个现在一直还在沿有的成语,但古今意义已大相径庭。这4个成语分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应和觥筹交错。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②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③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④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第一单元
一、积累一批词语
1、狼藉 差使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祸不单行 琐屑 情郁于中 妥帖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井离乡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陨落 宿营 骚乱 轻蔑 讪笑
戏弄 呆若木鸡 喋喋不休 文质彬彬 鄙视 顽固不化
2、请说出下面横线的词语的含义
(1)、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个小孩,十一二岁光景。(2)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李平踌躇满志,热情高涨。
参考答案(1)境况,表示估计(2)犹豫,拿不定主意。得意的样子
二、知道一点常识:朱自清杨季羡林
三、学习妙想构思
1、《背影》《永久的悔》都是开篇点题、中间回忆、篇末呼应开头
2、《铁骑兵》悬念的设置
3、《苏珊•安东尼》点面结合、插叙的表达作用
四、积累优美语句,可以是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子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用得好的句子。
五、重温语段
一 《背影》选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着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臂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阅读上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9分)
1.文中详写“父亲”买橘往返过程的作用是
。(2分)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句中的“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文中“我”的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试作简要分析。(2分)
4.“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从“回头”中感受到了什么?(3分)
(选自2002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 《<背影>选段》答案
1.要点:更突出你爱。(2分) 2.不可以删去。理由要点:没有“再”,不能传达出“我”一直目送父亲,对父亲眷恋不舍的感情。(意思对即可给分2分) 3.要点:(1)第一次流泪,是因看见老父艰难买橘后,内心不忍,感动的泪;(2)第二次流泪,是看见父亲从自己视野中消失后留恋、伤别的泪。(意思对即可给分,2分) 4.要点:(1)从“回头”这一细节中感受到了深挚的爱。(2)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爱护总是无微不至的。〔答出第(1)点得1分;答出第(2)点,视表达情况得1-2分,计3分〕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一、掌握一批字词
鸿毛 精兵简政 死得其所 授予 儒家 彷徨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煎熬 一隅 诺言 给予 兑现 侈谈 崛起 磐石 骇人听闻 义愤填膺 飓风 心急如焚 蜕变
赎罪 真谛 匿迹 祈祷 不言而喻 心扉 创伤 居高临下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 致知:获得理性知识。 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它包括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 人文科学:即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文艺学等。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也是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之一。“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二、掌握一点文体知识
1、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2、 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论证:
(1)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自己在大学念书的事例来说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道理。
道理论证: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论述为人民利益而死是重于泰山的道理。
比喻论证: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我有一个梦想》中就大量的运用了比喻论证来说明道理,使得论述的道理形象、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对比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先论述了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后,作者从反面论述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和做到格物致知的精神。
(2)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为人民服务》全文紧紧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进行议论。先指出共产党、八路军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议论文的“为什么”;随后,用司马迁的话说明为人民服务的意义。说为人民服务重于泰山。这是议论文的“为什么”;最后,又从两个方面指出怎样为人民服务。这是议论文的“怎么做”。全文从提出论点,到分析论点,解决论点,一气呵成。[从纪念张思德的角度,形成了悼念张思德——为什么要悼念他——怎样去悼念他]
(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全文围绕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中心论点,按“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的顺序展开议论,条理清楚,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四、重温阅读语段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
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
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
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
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
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
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选文论述的中心是( )
A、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B、我们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是不可少的。
2、“学术权威”上加的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 D、表示突出强调
3、填空
本文的作者______,是________籍______裔物理学家,_______奖获得者。
参考答案 1、D 解析:选文第一句话点明了论述的重点,但C项范围偏大,D项概括更为准确。 2、D 解析:注意在这里对“学术权威”并没有否定的意思,引号起着强调的作用。 3、丁肇中 美 华 诺贝尔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小结
一、知道掌握古代的名作家作品,让学生按照作品、作者、作者的朝代、对作家的评价、作品的出处、名言名句等罗列表格。
二、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1、 孰:吾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2、胡:以备胡 胡不已乎
3、朝:皆朝于齐 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 谤讥于市朝
4、命:夫子何命焉为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5、见:胡不见我于王 于是见公输盘 见公输盘 子墨子见王
6、将: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将以攻宋
7、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夫子何命焉为
天子为动 此为何若人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8、以:将以攻宋 睿以为军咨祭酒
9、固:其将固可袭而虏 吾义固不杀人
10、于:起于齐 今有人于此
11、之:已而之细柳军 称善者久之 介胄之士不
12、军:军霸上 上自劳军 军中不得驱驰
13、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14、美: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
15、说:请说之 公输盘不悦
16、方:今齐地方千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17、期:期年 期日中
18、上: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19、善:王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
20、入:匈奴大入边 直驰入
21、说:请说之 公输盘不说 及郡下,说如此 《爱莲说》
22、已: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王矣
参考答案1、谁、仔细2、匈奴、为什么3、朝见、早晨、朝廷、公共场所4、指教、命令5、引见、召见、会见、拜见6、大将、统领或率领、将要7、替、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被、是、替、制造8、用、派9、本来10、从、在11、到、往,协调音节,的12、驻守、军队、军营13、派遣使臣14、漂亮、认为……美丽15、解释、高兴16、方圆、地方(方位,方向)17、数词,满一周;约定18、上等,最好的;写。19、表示同意的词,好;擅长20、侵犯、进入21、解释、说明,通悦、高兴,陈述,一种说明文体22、停止,已经
(二)、古今义
1、地方 古: 今: 虽然 古: 今:
2、形貌 古: 今:
3、左右 古: 今:
4、讽 古: 今:
5、窥 古: 今:
6、谤讥 古: 今:
7、先驱 古: 今:
8、传言 古: 今:
9、无何 古: 今:
10、博士 古: 今:
参考答案:1、古:土地方圆,今:某一区域或空间的某一部分2、古今3、古:侍从,今:左右两个方面,支配操纵等4、古:委婉劝说,今:讽刺5、古:照,今:从小空或缝隙中偷看6古:公开指出,今:诽谤7、古:先行的卫队,今:先驱者8、古:传达命令,今:辗转流传的话,9、古:不久,今:没有什么10、古: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的名称,今:最高学位的名称11、古:今:
(三)词类活用
美 形容词意动用法,意义是“认为……美丽”;如:吾妻之美我者
闻 动词使动用法,意义是“使……听到”;如:闻寡人之耳者
服 名词用作动词,意义是“穿戴”;如:朝服衣冠
锐 形容词使动用法,意义是“使……锋利”;如:锐兵刃
少、众 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义是“少数人”“多数人”
(四)通假字:1)军士吏被甲 通 ,意思是 。
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通 ,意思是 。
3)可得而犯邪 通 ,意思是 。
4)公输盘不说 通 ,意思是 。
5)子墨子九距之 通 ,意思是 。
6)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通 ,意思是 。
7)公输盘诎 通 ,意思是 。
参考答案1、被通披,穿2、式通轼,车前的横木3、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啊”4、说通悦,高兴5、距通拒,抗拒6、圉通御,抵挡7、诎通屈,折服8、
(五)翻译下列句式
吾与徐公孰美宋?
何罪之有?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可得而犯邪?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非复吴下阿蒙!
天子为动
(六)、典故或现在还在用的词语
门庭若市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闻鸡起舞
涉猎
自相鱼肉
望风响应
二、名句填空
1、《采薇》一诗中直抒胸臆,表现守卫士兵痛定思痛时无限悲伤的句子是
2、《十五从军征》中写出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时家乡凄凉破败景象的句子是
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是
3、《送别》一诗中反衬出征人归期难料的诗句是
4、《清平乐 村居》一词中表现无限童趣的句子的是
描绘出江南的田园风光的是
5、《朝天子 咏喇叭》一曲中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的句子是
第六单元补充课文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可以看出他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特点。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邹忌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令人不得不为之折服。充分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写法上的特点,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排比句式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琅琅上口,更重要的是,它造成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逼一步,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周亚夫军细柳》,通过了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营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第一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奉命备战守边。这样,就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人物展示其性格特点提供了宽阔的舞台。第二段集中表现了周亚夫的性格特点。课文最后一段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写作手法:正面与侧面描写,对比的成功运用。
《公输》一、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分哪三步?从哪两个方面?
明确: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语言和行动
二、写法特点
1、墨子巧妙、锋利的言辞 (批驳的方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
2、写作特点: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
3、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4、给予我们的启示(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可结合美伊之间的战争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七单元
一、知道掌握古代的名作家作品,让学生按照作品、作者、作者的朝代、对作家的评价、作品的出处、名言名句等罗列表格。
二、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要 要通邀,邀请;如:便要还家。 具 具通俱,详尽;如:具答之。全,都;如:百具兴。 属 属通嘱,嘱咐;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古今异义
鲜美 今通用义:食物的味道好;文中古义:鲜艳美丽,如:芳草鲜美。
绝境 今通用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文中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足 今通用义:不充足,不满;文中古义:不值得,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妻子 今通用义:男人的配偶;文中古义:妻子和儿女,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无论 今通用义:表示条件的关联词;文中古义:更不用说,如:无论魏晋。
意 今通用义:心愿,愿望,意料,料想;文中古义:情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一词多义
舍(1)动词,丢弃,如:便舍船。(2)名词,房屋,如:屋舍俨然。 寻(1)动词,寻找,如:寻向所志。(2)副词,不久,如:寻病终。 志(1)动词,做记号,如:处处志之。(2)名词,记号,如:寻向所志。(3)名词,志向,如:睿素无北伐之志 见(1)动词,认清,识别,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动词,知道,接触,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动词,通现,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观(1)动词,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2)名词,景象,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国(1)名词,国家,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名词,国都,京城如:去国怀乡。 临(1)动词,靠近,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动词,到,如:临溪而渔 谓(1)动词,命名,如:太守自谓也(2)动词,是,如:太守谓谁。 归(1)动词,聚拢,如:云归而岩穴暝。(2)动词,回去,如: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动词,归附、归属,如:吾谁与归。
(四)词类活用
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常用义是“惊异”,文中意义是“对此感到惊异”;如“渔人甚异之”。
高 形容词作名词,常用义是“从下往上的距离”,文中意义是“高位”;如“居庙堂之高”。
名 名词用作动词,古常用义是“名字、名称、名望”,文中义是“给……命名”;如:名之者谁。
翼 名词用作状语,古常用义是“鸟的翅膀”,文中义是“像鸟的翅膀;” 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乐 形容词意动用法,古常用义是“快乐”,文中的意义是“以……为快乐”;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也”表示判断,译为“……是……”;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省略句 省略主语,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前省略“小口”,承前省略主语。 (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他)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省略宾语,如“便要还家”,“要”后省略宾语“之”。醒能述(之)以文者 省略介词 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倒装句 状语后置,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于其上”应在“刻”的前面。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四、课文内容及写法
《桃花源记》1、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
课文内容:第一部分(1)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岳阳楼记》一、课文内容:第一部分(1)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第二部分(2、3、4)在概写洞庭湖的基础上,着力描写天气或阴或晴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因此产生的或忧或喜的的心情。第三部分:“卒章显志”,作者正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二、写法特点:(一)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具体说是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生发议论)。(二)语言上讲究句式的运用,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醉翁亭记》(一)课文内容: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第三段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这是按由外而内的顺序写的。第四段写宴散人归,点明写作主旨。“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二)写法特点: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三)课文中成语:原文中一共出现了4个现在一直还在沿有的成语,但古今意义已大相径庭。这4个成语分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应和觥筹交错。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②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③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④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 风烟俱净 俱:全,都
2、 从流飘荡 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经营 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干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 援: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报” 穿着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造饮辄尽 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地方
6、每有会意 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旧:朋友们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
八年级下册: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 材: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山水篇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 去:离开。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 越:到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栖止。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心旷神怡 怡:愉快。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词语解释:
1.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繁荣滋长。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 谓:是。
满井游记
1. 恶能无纪 恶:怎样。纪:通“记”,记载。
2. 冻风时作 作:起。
3.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
4.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乍:初。
5.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
6. 柔梢披风 披:分散。
7. 毛羽鳞鬣之间 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8. 夫能不以游堕事 堕:耽误。
9. 麦田浅鬣寸许 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10.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11.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 风烟俱净 俱:全,都
2、 从流飘荡 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经营 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干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 援: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报” 穿着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造饮辄尽 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地方
6、每有会意 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旧:朋友们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
八年级下册: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 材: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山水篇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 去:离开。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 越:到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栖止。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心旷神怡 怡:愉快。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词语解释:
1.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繁荣滋长。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 谓:是。
满井游记
1. 恶能无纪 恶:怎样。纪:通“记”,记载。
2. 冻风时作 作:起。
3.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
4.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乍:初。
5.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
6. 柔梢披风 披:分散。
7. 毛羽鳞鬣之间 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8. 夫能不以游堕事 堕:耽误。
9. 麦田浅鬣寸许 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10.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11.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