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多子家庭起名排序
伯仲叔季。这个应该大部分人都知道吧。历史上名人也不少。比如:伯:孙策字伯符,姜维字伯约,还有余伯牙,吕伯奢等等。仲:貌似这个比较多,孔子字仲尼,司马仲达,孙仲谋等等。叔:...
伯仲叔季。这个应该大部分人都知道吧。
历史上名人也不少。
比如:
伯:孙策字伯符,姜维字伯约,还有余伯牙,吕伯奢等等。
仲:貌似这个比较多,孔子字仲尼,司马仲达,孙仲谋等等。
叔:也有不少,比如宏一法师李叔同。
季:高祖刘邦就是刘季嘛~~~
我的问题是,再往下排是什么?
貌似是个幼吧?
比如马谡字幼常,周泰字幼平。
那再往下呢?
假设一家生了十几个儿子,都按这个顺序排,后面该怎么叫? 展开
历史上名人也不少。
比如:
伯:孙策字伯符,姜维字伯约,还有余伯牙,吕伯奢等等。
仲:貌似这个比较多,孔子字仲尼,司马仲达,孙仲谋等等。
叔:也有不少,比如宏一法师李叔同。
季:高祖刘邦就是刘季嘛~~~
我的问题是,再往下排是什么?
貌似是个幼吧?
比如马谡字幼常,周泰字幼平。
那再往下呢?
假设一家生了十几个儿子,都按这个顺序排,后面该怎么叫? 展开
展开全部
“叔,少也。”——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释诂》“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新生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这个字《说文》认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总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文王之父季历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为老三也可称季。晋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换字。
从史实看,除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为多。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因为他是老二。请看《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载”。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称,但下文就说“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屈原《天问》也说“到击纣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因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并不叫“季旦”。古代名字是分时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后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瞒,名操,字孟德。字以表德,名与字的字义要相应,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取字是冠礼时(正常是在二十岁)之事,其时兄弟排行当可排定了。 此外,纬书所记传说中还有“皇氏五龙”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春秋命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只有五兄弟的,也可依此排行,把最幼少的叫“少”,像前面金庸先生的那个例子,叫“史少捷”就比“史孟捷”要妥帖些。
现代取名用“伯仲叔季”就不方便了,因为取名早,不知道哪个才是老小。我当年在浙江乐清调查方言,发音人是有学问的赵一老先生。赵一先生有十一个孩子,他开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论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当时也帮着父亲辅助发音)。下面的孩子他并不循环,而称“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该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这样意义的字,不想后来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如果在古代,应该是这位“土子”兄弟才能叫季子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这个字《说文》认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总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文王之父季历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为老三也可称季。晋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换字。
从史实看,除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为多。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因为他是老二。请看《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载”。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称,但下文就说“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屈原《天问》也说“到击纣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因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并不叫“季旦”。古代名字是分时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后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瞒,名操,字孟德。字以表德,名与字的字义要相应,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取字是冠礼时(正常是在二十岁)之事,其时兄弟排行当可排定了。 此外,纬书所记传说中还有“皇氏五龙”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春秋命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只有五兄弟的,也可依此排行,把最幼少的叫“少”,像前面金庸先生的那个例子,叫“史少捷”就比“史孟捷”要妥帖些。
现代取名用“伯仲叔季”就不方便了,因为取名早,不知道哪个才是老小。我当年在浙江乐清调查方言,发音人是有学问的赵一老先生。赵一先生有十一个孩子,他开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论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当时也帮着父亲辅助发音)。下面的孩子他并不循环,而称“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该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这样意义的字,不想后来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如果在古代,应该是这位“土子”兄弟才能叫季子的。
展开全部
再下就没有了。
在先秦,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呢。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么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么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被孔子赞誉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找到。
根据《国语辞典》:孔颖达.正义:“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
伯仲叔季,兄弟长幼的次序。我手边的一本辞典解释:“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在先秦,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呢。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么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么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被孔子赞誉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找到。
根据《国语辞典》:孔颖达.正义:“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
伯仲叔季,兄弟长幼的次序。我手边的一本辞典解释:“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楼上说的都是称呼 而实际上如果是穷人家起名的话 是按时间起的 朱元璋就是 他小名叫朱重八 他爹叫朱五九 兄弟也差不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伯是老大 仲是老二 叔是老三 季不是第四个 是指最小的孩子
若是多余四个孩子 第四个到倒数第二个都是叔 最小是季
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因为他是老二。请看《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载”。
也有用这四个循环取名的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史记索隐注引《左传》,其中的八元分别是:“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此外,纬书所记传说中还有“皇氏五龙”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
若是多余四个孩子 第四个到倒数第二个都是叔 最小是季
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因为他是老二。请看《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载”。
也有用这四个循环取名的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史记索隐注引《左传》,其中的八元分别是:“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此外,纬书所记传说中还有“皇氏五龙”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