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和孙中山为什么决裂?

 我来答
猪悟净
2006-12-08 · TA获得超过2.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5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96万
展开全部
  “雄而不英”:黄兴的局限
  ---------------------------------------------------------------------
  黄兴在汉阳督师,兵败后东下上海,武昌诸将对他大为不满,但他们对孙中山尚无怨望。然而临时政府内阁中“次长取实”,几乎清一色同盟会人。除了黎元洪被举为副总统之外,首义诸将无一人进入内阁。章太炎说孙武到南京活动陆军次长不成,怀恨而去,从此心生怨望。张继评论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时也说没有任孙武为陆军次长是因小失大,致使孙武与

  首义诸将拥戴黎元洪,另组民社,武汉俨然与南京对峙,然后被袁世凯利用。到1913年6月25日,章太炎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还认定,之所以导致“天下汹汹,党争如水火者”,就是自黄兴不重用孙武开始的〔83〕。章在1913年写给上海国民党的信中说得更坦白,其中恐怕也包含了他本人之所以立党的原因:“既而武汉倡义,稍有权利之争,地位有殊,遂分政党,条件未异,门户各分,昔之弟兄,今为仇敌。致令奸人乘间,坐拥高权,天下汹汹,徒以黄克强、孙尧卿二公之反目耳,衅隙已成,弥缝无术。”〔84〕当然,孙武热衷权位,本身品格就很成问题,即使让其如愿,历史恐怕也未必有大的不同。

  1912年2月14日,参议院有临时政府设北京之议,包括同盟会籍的议员李肇甫等都主张建都北京。经过激烈辩论,议案已经通过。孙中山、胡汉民、黄兴不以为然。孙中山主张依法交付复议,黄兴则大为责怪同盟会员不应有异议。邓家彦回忆说:“黄兴尤怒不可遏,两手插入军服口袋中,踱来踱去……〔说〕:‘政府决不为此委屈之手续,议院自动翻案,尽于今日;否则吾将派宪兵入院,缚所有同盟会会员去!’”〔85〕吴玉章也回忆到,2月15日早晨黄兴对他说:“过了十二点如果还没有把决议改正过来,我就派兵来!”〔86〕最后参议院以十九票对八票复议决定定都南京,而章太炎等反对之声已响彻全国。

  谭人凤评价黄兴待人接物“有一种休休之容,蔼蔼之色,能令人一见倾心”,认为这是他“生平最长之处”,“而其最短之处,则颇刚愎自是,不听人言,好恭维……无怪乎誉满天下而事业终不能成也。惜哉!”〔87〕

  在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几个月中,黄兴以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军事全权,集于一身,虽无内阁之名,实各部之领袖也”。“各部之组织,则采纳克强意见。”〔88〕张继回忆说,当时孙中山诸事由黄兴做主,开会时孙中山只是偶尔参加,“仅坐会场前列,并未特置台上座位。而诸同志仍呼为‘先生’,甚少呼大总统者,气度使然,并非有人教之也”。而一般趋炎附势之辈则称只有三十八岁的黄兴为“克老”,比如广西巡抚出身的沈秉堃,口必称“克老”〔89〕。沈秉堃在广西被推为都督,受到带兵的副都督陆荣廷排挤,以带兵援鄂的名义离开桂林,到南京找到同乡黄兴,被任命为留守府高等顾问和国民捐督办,又被推为国民党参议。其他如李书城等亲信部下也多称黄兴为“克公”。

  胡汉民回忆说:“克强以三月二十九之役及汉阳督师,声明洋溢于党内外。顾性素谨厚,而乏远大之识,又未尝治经济政治之学,骤与立宪派人遇,即歉然自以为不如。还视同党,尤觉暴烈者之只堪破坏,难与建设。其为进步欤?抑退步欤?克强不自知也。既引进张〔謇〕、汤〔寿潜〕为收缙绅之望,杨度、汤化龙、林长民等,方有反革命嫌疑,亦受克强庇护。而克强之政见,亦日以右倾。”〔90〕

  熊希龄批评黄兴“于政治少所经验”,导致第一次主张建都南京而北方发生兵变,第二次主张国务员拥兵北上,而苏州又兵变(为此,李书城致电熊:“克公之政治经验如何,鄙人不能尽知,至国务员带卫兵北上,系当时唐总理在南京与众拟之辞,最后乃由克公毅然取消。当时鄙人亦有所赞助,公所言适与相反”〔91〕)。辛亥革命时期,张謇、汤寿潜等更愿意和黄兴打交道是事实,说黄兴被旧立宪派人物的水平、能力所折服,似乎太简单了一些。何况当革命告成,重视建设也没什么不对(说黄兴念旧倒是对的,他对杨度、胡瑛都是如此。临终之时,他交代几件事也多与故友有关,如他要同志照顾胡瑛生活,为宋教仁修墓等。“无情未必真豪杰”,这不是他的缺点,而是他有真性情、仗义的一面,是其人格魅力之所在)。

  袁世凯曾将黄兴、宋教仁看作英雄,谭人凤有言“克强雄而不英,钝初英而不雄”〔92〕。1912年秋天,孙、黄先后进京,袁世凯以袁、黎、孙、黄四人的名义公布所谓八大政纲,实际都只是些泛泛而列的原则,对袁氏没有任何约束力。孙、黄之所以爽快同意,无非是想感化袁,使其能效忠民国,所以表面上对袁有所敷衍。袁当时也说:“必我等四人携手料理天下事,则无不可为矣。”他一度还有合组“救国社”的说法〔93〕。

  国民党成立时,唐绍仪提议请袁世凯入党,孙中山愿做介绍人,黄兴等也都表示赞同。当黄兴劝袁世凯入党时,赵秉钧、梁士诒、范源廉、熊希龄等都表示赞成,反对者则认为袁氏不如自组一党。袁世凯加入国民党终于未成为事实,但赵秉钧内阁大部分国务人员加入国民党则成为当时政坛“佳话”,这可以说是黄兴的“作品”。黄兴进京与袁氏见面,再三表示要组织强有力的政府,需要有强有力的政党为后盾,他提出邀请全体国务人员加入国民党(孙中山也“与闻其议”),袁世凯“极以为然”。10月4日黄兴、陈英士在离京南下前夕,在六国饭店举行告别宴会。黄兴致辞时特别公开宣布:“尝与袁总统一再熟商,请全体国务员加入国民党,袁总统极表赞成。后又商诸国务员,亦均表同情。”〔94〕黄兴对此深感兴奋,以为大有助于民国前途。孙中山也在上海国民党欢迎会中赞扬此举说:“今日内阁已为国民党内阁,国民党与政府之调和可谓跻于成功,嗣后国民党同志当以全力赞助政府及袁总统。”(谭人凤后来批评道,如果说请张謇、程德全入党还可以理解,那么梁士诒、赵秉钧、朱启钤不过袁夹袋中人,思想政见相区何止千里?请他们入党岂非“咄咄怪事”)所以,有人甚至说,黄兴是革命实行家,劝人入党也用革命强迫手段。

  在这个问题上“英而不雄”的宋教仁看得就比较清楚,他把这个内阁仍然看成是“袁派内阁”,而不是政党内阁。黄远生当时发表评论称“宋派之颇能讲究严格的政治理论”,并说有人说宋教仁主张政党内阁,黄兴主张内阁政党,“黄系、宋系之说,诚为不诬者”〔95〕。即使如此,黄远生也肯定黄兴“朴直之热诚”,对其人格钦佩不已。

  1912年9月13日,黄兴在给谭延闿的电文中说,自己与袁世凯晤谈两次,“均情意欣洽”。其实,不独黄兴,孙中山也是差不多。曾采访过孙中山的黄远生从1912年9月5日到10日一连发表四篇《记者眼光中之孙中山》,其中他与孙中山有这样一番问答:

  〔问〕究竟先生对于袁总统之批评何如?

  〔答〕他是很有肩膀的、很喜欢办事的、民国现在很难得这么一个人。

  〔问〕他的新知识、新思想,恐怕不够么?

  〔答〕他是很清楚的,像他向来没有到过外国的人,能够这么清楚总算难得的。

  〔问〕他有野心没有?

  〔答〕那是没有的,他不承认共和则已,既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除非他的兵不特能够打胜全国,并且能抵抗外国,才能办到。这是怎么能够的事情。况且现在已经号令不行于地方,他若改变宗旨,于他有什么利益呢?〔96〕

  直到1913年初,在“宋案“发生前道路传闻国民党要推黄兴为副总统或总统候选人,孙中山在日本还为袁“游说”。他表示自己已坚决辞去总统候选人,国民党人必推黄兴,但黄兴终必力辞,“此事终不能不烦袁世凯君”。因此,如果不是“宋案”,孙、黄那时未必会与袁决裂。
  ---------------------------------------------------------------------
  http://cul.book.sina.com.cn/y/2005-08-23/1725139536.html
  看看这个吧
valli
高赞答主

2006-12-08 · 一个有才华的人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3万
采纳率:38%
帮助的人:2.9亿
展开全部
1915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反袁,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模、打手印,同时写下效忠领袖的誓词,黄兴认为这种做法与独裁无异,于是与孙分道扬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冲燕大将
2006-12-07 · TA获得超过149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一山不容二虎。孙中山和黄兴都是领袖级的人物,而革命只需要一个。他们二人没打起来就算是幸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buluke
2006-12-07 · TA获得超过25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5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6.4万
展开全部
因为历史上黄忠和孙权本来不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afi
2006-12-08 · TA获得超过96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5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61万
展开全部
因为宋庆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