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必备文明素养有哪些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直观表演,感悟口语交际中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文明、礼貌、得体的语言,能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醇,有利于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反之,粗俗、鄙陋、不当的语言,则让人心生厌恶,不利于交际活动的继续发展。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口语交际中的文明素养,就得让学生明白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在训练中,我采用截取生活典型,让学生不文明、不礼貌的交际现象在课堂中重演。如:早晨,小明背着书包急匆匆地走到座位上,书包碰落了小亮的文具盒。小亮说:“快把我的文具盒捡起来!”小明听了,不高兴地说:“谁让你不放好文具盒的?”小亮一听,更生气了:“你碰落了我的文具盒,还有理?”结果两人闹到了老师那儿。然后让学生就具体情境,讨论“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通过讨论,认识到“请”、“对不起”等简简单单的礼貌用语在交际中发挥着巨大的调和作用,体验文明礼仪对口语交际的重要作用,也为其良好交际行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立体式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文明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口语交际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教师理应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口语交际,积淀文明素养。
1、学会倾听,尊重他人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要求之一。倾听他人说话,不但是自己与他人交流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表现。因此,在口语交际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例如,和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复述故事”,教师有选择地讲一个简短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再如开展“传话”口语交际活动:以悄悄话的形式进行,把一句话悄悄告诉给一个同学,再一个接一个地悄悄传下去,最后一个同学把这句话大声地说出来。看谁说得清楚,听得明白,传得准确。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2、创设具体情境,学会文明用语
文明用语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的综合体现,它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融洽相处。因此,我借助“借橡皮”、“学会道歉”、“打电话”等口语交际活动,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感性、直观、真实的环境中,学会“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体会这些词语带来的交际活动的愉快,从而让学生想用、乐用文明用语。
3、体味语言温度,培养文明意识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真情是交际之本。然而低年级学生受到年龄特点、情感经历、知识局限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不知道关心体贴,不知道互敬互爱,自私自利,感情淡薄。为此,我就借助“做贺卡”“看病”等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知道节日、他人生日,要说祝福的话;看望病人,要说安慰的话;得到帮助,要说感谢的话;同学进步,要说祝贺的话;同学掉队,要说鼓励的话……“良言一句暖三冻。”在交际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温度,让学生的语言带上情感的烙痕,从而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4、挖掘文本资源,培养文明素养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在苏教版中有许多关于文明礼仪方面的课文,例如《北风和小鱼》一课,是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的有利契机。再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中“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这一段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说说这封信写给谁,信中写了什么?秋姑娘让大雁路上小心什么?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大雁,小心路上有飞机呀。”有的说:“大雁,小心路上遇到坏人啊。”有的说:“大雁,小心路上掉队啊。”还有的说:“大雁,小心路上别着凉生病啊。”到此,我并没有满足,而是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当大雁受到秋姑娘的信后,会对秋姑娘说写什么?”学生设身处地地说:“谢谢秋姑娘,你也要小心啊。”学生在这样的语言交流中,不仅认识了一些秋天的特征,同时他们也从一个孩子的视角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牵挂,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文明素养。
5、利用评价反馈,内化文明素养
评价是对学习的检测和促进,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评价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让文明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素质。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我本着激励表扬为主,引导为辅的方针,让赞赏的阳光雨露洒向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会作客》口语交际中,我先让学生在宽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角色表演,然后引导学生对“小明”“小红”的角色表演进行评议。学生在评议中首先肯定两位同学的表演大胆、大方。然后,就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如“小明开门时,忘了和小红打招呼说‘你好’。”“小明作为小主人,还应该热情些,应该要用茶点招呼客人。”“小红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要说谢谢。”等等,学生通过评议,不仅完善了角色表演,更重要的是让文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
6、广泛开展阅读,提升文明素养
口语交际是通过语言来表情达意,不像书面语言那样可以反复锤炼,字斟句酌,从容不迫,它具有鲜明的即时性。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就要让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一方面在阅读中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拓宽知识,另一方面在阅读中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善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文明、礼貌、得体的语言,能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醇,有利于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反之,粗俗、鄙陋、不当的语言,则让人心生厌恶,不利于交际活动的继续发展。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口语交际中的文明素养,就得让学生明白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在训练中,我采用截取生活典型,让学生不文明、不礼貌的交际现象在课堂中重演。如:早晨,小明背着书包急匆匆地走到座位上,书包碰落了小亮的文具盒。小亮说:“快把我的文具盒捡起来!”小明听了,不高兴地说:“谁让你不放好文具盒的?”小亮一听,更生气了:“你碰落了我的文具盒,还有理?”结果两人闹到了老师那儿。然后让学生就具体情境,讨论“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通过讨论,认识到“请”、“对不起”等简简单单的礼貌用语在交际中发挥着巨大的调和作用,体验文明礼仪对口语交际的重要作用,也为其良好交际行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立体式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文明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口语交际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教师理应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口语交际,积淀文明素养。
1、学会倾听,尊重他人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要求之一。倾听他人说话,不但是自己与他人交流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表现。因此,在口语交际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例如,和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复述故事”,教师有选择地讲一个简短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再如开展“传话”口语交际活动:以悄悄话的形式进行,把一句话悄悄告诉给一个同学,再一个接一个地悄悄传下去,最后一个同学把这句话大声地说出来。看谁说得清楚,听得明白,传得准确。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2、创设具体情境,学会文明用语
文明用语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的综合体现,它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融洽相处。因此,我借助“借橡皮”、“学会道歉”、“打电话”等口语交际活动,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感性、直观、真实的环境中,学会“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体会这些词语带来的交际活动的愉快,从而让学生想用、乐用文明用语。
3、体味语言温度,培养文明意识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真情是交际之本。然而低年级学生受到年龄特点、情感经历、知识局限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不知道关心体贴,不知道互敬互爱,自私自利,感情淡薄。为此,我就借助“做贺卡”“看病”等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知道节日、他人生日,要说祝福的话;看望病人,要说安慰的话;得到帮助,要说感谢的话;同学进步,要说祝贺的话;同学掉队,要说鼓励的话……“良言一句暖三冻。”在交际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温度,让学生的语言带上情感的烙痕,从而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4、挖掘文本资源,培养文明素养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在苏教版中有许多关于文明礼仪方面的课文,例如《北风和小鱼》一课,是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的有利契机。再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中“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这一段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说说这封信写给谁,信中写了什么?秋姑娘让大雁路上小心什么?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大雁,小心路上有飞机呀。”有的说:“大雁,小心路上遇到坏人啊。”有的说:“大雁,小心路上掉队啊。”还有的说:“大雁,小心路上别着凉生病啊。”到此,我并没有满足,而是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当大雁受到秋姑娘的信后,会对秋姑娘说写什么?”学生设身处地地说:“谢谢秋姑娘,你也要小心啊。”学生在这样的语言交流中,不仅认识了一些秋天的特征,同时他们也从一个孩子的视角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牵挂,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文明素养。
5、利用评价反馈,内化文明素养
评价是对学习的检测和促进,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评价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让文明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素质。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我本着激励表扬为主,引导为辅的方针,让赞赏的阳光雨露洒向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会作客》口语交际中,我先让学生在宽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角色表演,然后引导学生对“小明”“小红”的角色表演进行评议。学生在评议中首先肯定两位同学的表演大胆、大方。然后,就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如“小明开门时,忘了和小红打招呼说‘你好’。”“小明作为小主人,还应该热情些,应该要用茶点招呼客人。”“小红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要说谢谢。”等等,学生通过评议,不仅完善了角色表演,更重要的是让文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
6、广泛开展阅读,提升文明素养
口语交际是通过语言来表情达意,不像书面语言那样可以反复锤炼,字斟句酌,从容不迫,它具有鲜明的即时性。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就要让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一方面在阅读中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拓宽知识,另一方面在阅读中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善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