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西风俗的作文。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江西过年的习俗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过年不是大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一个时期。为了“年”,人们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共同渲染那种期冀已久的年味:“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打磁粑,二十九炸和卤。”一切都是按着传统的程序进行,所以这些日子乡邻们是家家飘香,户户欢腾,看见你从家门口过,大都会热情地叫你进去尝尝新炸的丸子,孩子们则会拿着竹签串着肉丸鱼丸红薯丸子等等互相尝鲜,同时还会掰着手指头算,还有几天就过年了。
大年三十终于来了。家里的大大小小都早早起了床,连鸡、狗都比往常欢快,他们同主人们一起准备着过年。
按风俗,女人们都走进厨房准备年饭,熬浆子贴对联是男人们干的事。贴对联要先贴正屋,对联的内容虽然年年都在变,但年年总是那些字,先把横批贴个“福星高照”,还要注意上联和下联,右为上左为下联,不然别人会笑话。再接着贴各房门,然后还要贴些竖条的“小签”:“出方大利、开门见喜”那是贴正屋门上的,“百无禁忌、万事如意”要贴正屋正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是贴谷仓和牛猪鸡圈的,“小心火烛”贴厨房。大门或院门最后贴,过路人一看,大门都贴了新联,就知道这家要准备吃年饭了。
家乡的年饭一般是中午吃的,讲的是辞旧岁,看谁先吃年饭,过早年,预示着“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劳换来好收成”。在十一点左右,村里的鞭炮声就陆续响起,此起彼伏,要持续2个多小时,农村吃年饭放炮仗也有讲究,寓意是赶起灾难去除邪恶(事实上鞭炮产生的硝烟在农村阴湿的天气中能起到杀菌作用),所以一挂鞭炮中间不能熄火短响,炮声越急越密越响,来年就越兴旺。放了辞岁的鞭炮,还要奏上欢快的音乐,一家老小就开始吃团圆的年饭了。
但吃年饭的风俗也不尽相同,邻居有一家是从湖北搬来的,我们都叫他“尖蛮子”,大抵意思是不厚道,太懒,年饭和年夜饭一块吃。他们每年都是晚上过年,噼哩啪啦一通炮响,老远人都笑说:“蛮子家过‘晚年’了”。
吃完年饭,依然有分工。女人们仍然是要进厨房,和面、剁饺子馅、包饺子。男人们则要带上斧头、锯子、锄头上山收“财”,他们要砍一棵大树,并连根挖起,当做守岁的“材火”,用这棵树点燃的火塘要一直烧到初一早上,那便是“火大财大”。辞岁后迎新前的这段时间便是小孩子们的开下,他们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充裕的鞭炮,把整个村子炸的热热闹闹。
晚上吃年夜饭讲的是守岁迎新年,这个程序从晚上的第一锅饺子出锅开始,全家老少仍然是团座一起边吃团圆水饺,吃完水饺还要包饺子,那是准备着初一吃的,大家或看看电视,或打打小牌(麻将),耐心地等着12点钟声敲响。
离12点还有10多分钟的时候,村邻们就开始放些短鞭或者单响炮仗,预热气氛。男人们将各自准备接年的长鞭盘在竹杆上,等候点火信号,中央电视台每到这个时候会搞倒计时,大家就一起站起来大声和着:“5、4、3、2,点火!”这时整个村除了鞭炮声再听不到别的声音,大家比谁家的炮声长、炮声响。放完接年的长鞭,烟花和炮仗就开始登场了。这家放个“九珠团圆”,那家放个“大地春雷”,这家象流星一样的彩珠烟花斜斜的飞到别人家小院,那家也不甘示弱,立即回敬几个带响的冲天炮,斗起狠了,对射花炮要对上一个多小时,炮放完了的小孩子就爬上院子的墙头,隔院观火。
闹到快夜一点钟,炮声才会渐渐淡去。按当地的风俗,这大年三十的夜可不能黑,家家都得彻夜亮灯,并且所用房屋包括卧室都得亮着,要为过年仍在外面奔波的人照亮回家的路,同样也预示着来年前途光明,所以无论家里多么穷,这一晚上的电费可不能省。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灯火通明的夜里、在人们兴奋和疲惫的鼾梦中渐行渐远。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过年不是大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一个时期。为了“年”,人们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共同渲染那种期冀已久的年味:“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打磁粑,二十九炸和卤。”一切都是按着传统的程序进行,所以这些日子乡邻们是家家飘香,户户欢腾,看见你从家门口过,大都会热情地叫你进去尝尝新炸的丸子,孩子们则会拿着竹签串着肉丸鱼丸红薯丸子等等互相尝鲜,同时还会掰着手指头算,还有几天就过年了。
大年三十终于来了。家里的大大小小都早早起了床,连鸡、狗都比往常欢快,他们同主人们一起准备着过年。
按风俗,女人们都走进厨房准备年饭,熬浆子贴对联是男人们干的事。贴对联要先贴正屋,对联的内容虽然年年都在变,但年年总是那些字,先把横批贴个“福星高照”,还要注意上联和下联,右为上左为下联,不然别人会笑话。再接着贴各房门,然后还要贴些竖条的“小签”:“出方大利、开门见喜”那是贴正屋门上的,“百无禁忌、万事如意”要贴正屋正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是贴谷仓和牛猪鸡圈的,“小心火烛”贴厨房。大门或院门最后贴,过路人一看,大门都贴了新联,就知道这家要准备吃年饭了。
家乡的年饭一般是中午吃的,讲的是辞旧岁,看谁先吃年饭,过早年,预示着“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劳换来好收成”。在十一点左右,村里的鞭炮声就陆续响起,此起彼伏,要持续2个多小时,农村吃年饭放炮仗也有讲究,寓意是赶起灾难去除邪恶(事实上鞭炮产生的硝烟在农村阴湿的天气中能起到杀菌作用),所以一挂鞭炮中间不能熄火短响,炮声越急越密越响,来年就越兴旺。放了辞岁的鞭炮,还要奏上欢快的音乐,一家老小就开始吃团圆的年饭了。
但吃年饭的风俗也不尽相同,邻居有一家是从湖北搬来的,我们都叫他“尖蛮子”,大抵意思是不厚道,太懒,年饭和年夜饭一块吃。他们每年都是晚上过年,噼哩啪啦一通炮响,老远人都笑说:“蛮子家过‘晚年’了”。
吃完年饭,依然有分工。女人们仍然是要进厨房,和面、剁饺子馅、包饺子。男人们则要带上斧头、锯子、锄头上山收“财”,他们要砍一棵大树,并连根挖起,当做守岁的“材火”,用这棵树点燃的火塘要一直烧到初一早上,那便是“火大财大”。辞岁后迎新前的这段时间便是小孩子们的开下,他们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充裕的鞭炮,把整个村子炸的热热闹闹。
晚上吃年夜饭讲的是守岁迎新年,这个程序从晚上的第一锅饺子出锅开始,全家老少仍然是团座一起边吃团圆水饺,吃完水饺还要包饺子,那是准备着初一吃的,大家或看看电视,或打打小牌(麻将),耐心地等着12点钟声敲响。
离12点还有10多分钟的时候,村邻们就开始放些短鞭或者单响炮仗,预热气氛。男人们将各自准备接年的长鞭盘在竹杆上,等候点火信号,中央电视台每到这个时候会搞倒计时,大家就一起站起来大声和着:“5、4、3、2,点火!”这时整个村除了鞭炮声再听不到别的声音,大家比谁家的炮声长、炮声响。放完接年的长鞭,烟花和炮仗就开始登场了。这家放个“九珠团圆”,那家放个“大地春雷”,这家象流星一样的彩珠烟花斜斜的飞到别人家小院,那家也不甘示弱,立即回敬几个带响的冲天炮,斗起狠了,对射花炮要对上一个多小时,炮放完了的小孩子就爬上院子的墙头,隔院观火。
闹到快夜一点钟,炮声才会渐渐淡去。按当地的风俗,这大年三十的夜可不能黑,家家都得彻夜亮灯,并且所用房屋包括卧室都得亮着,要为过年仍在外面奔波的人照亮回家的路,同样也预示着来年前途光明,所以无论家里多么穷,这一晚上的电费可不能省。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灯火通明的夜里、在人们兴奋和疲惫的鼾梦中渐行渐远。
2014-03-08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江西老家春节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中,最受重视的莫过于春节、元宵、端午节和中秋节了。这些节日当中,春节又属于重中之重。每年因回家过春节的外出游子、农民工流、学生流交汇在一起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春运”现象。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的就是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反映在心理上就是中国人十分看重与亲人的团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春运期间车票之昂贵,人员之拥挤,人们依然向往挤上过年前的最后一班车。
我们这里通常意义上的“过年”,不单单是指“春节”那一天,而是从“春节”那一天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过后为止。这期间节日的气氛相当浓厚。因为只有等到过年,才能见到久别的亲人并与之团聚,小孩子则不仅可以尝到许多平时享受不到的美味,可以放开肚皮大饱口福,而且还能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完全归自己支配的压岁钱,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先说过年的准备阶段。过年最重要的准备是年货,为了让家人和亲朋好友吃好玩好,妇女们通常要准备众多的年货。秋收已过,她们有时间到墟市上买回酿酒的酒曲,用刚刚收获的糯米酿上一缸甜美的米酒,以招待远道归来的亲人和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米酒是用酒娘冲开水的,喝上一口,从口里甜到心里,但又不失酒的香味。除了酿酒外,她们还会用自家养的鸭子制成美味的板鸭,用猪肉制成色香味俱全的香肠,或者将从集体鱼塘中分得的鲢鱼制成腊鱼等等。所有这些肉制品制成后,只要是阳光灿烂的天气,人们就用竹篙将其挂成一排放在太阳下晾晒,直至将其晒得流油为止。家家都是这样,这构成了我们家乡冬天的一道风景线。以上是要在锅里煮熟后用盘子端上饭桌的年货,还有一些则是用米粉加调味料搅和成团,然后捏成更小的不同形状炸熟的果子,墟市上购买的瓜子、蜜饯等等,则是专门用于喝茶聊天时享用的。
等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家里称“过小年”,说是灶神回天宫奏报述职的日子,所以这天要煮很多好吃的食物,使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回来是天庭将会降福人间,故有“上天奏善事,回宫降吉祥”之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家中一切器具,包括台凳桌椅、橱柜等统统搬出来清洗,然后将房里屋外的灰尘、蛛网打扫地一干二净,把整个家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过年前两天,每家会派代表到附近的墟市上购买最后的年货,比如爆竹、蜡烛、香和对联、门神画等等,当然,如果哪家有擅长书法的人,对联就直接由他负责了。对联和门神画是在春节那天贴的,都是图个红火喜庆。
最重要是就是春节那一天了,准备了那么久,终于等到“过年”了,过年的重头戏是年夜饭。在下午的四五点钟,便不断有人家开始燃放鞭炮吃年夜饭了。爆竹噼噼啪啪的声音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烟花和轰轰的爆竹便竟相燃放。和其他地方一样,全家团团坐在桌上,品尝着那些美味可口的菜肴,大家举杯说出自己对于家人的良好的祝愿。所不同的是这里不是和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那样过年吃饺子,而只煮一桌丰盛的饭菜罢了,而且不会吃光,那意味着“年年有余”。在开饭之前,必须把筷子放在摆好的饭碗上,每个碗倒上几滴茶,由家中年纪最小的人叫:太公太婆、爷爷奶奶回家过年(被叫的人应该都是已经故去了的),然后将各个碗中的茶到掉,请家里年纪最大的坐上席后,大家才能动筷子。这些过程虽然看上去有些麻烦,可却是寓示着对祖先的尊敬,对长辈的孝顺,它不自觉地给我们提供了教我们和小孩如何做人的一个舞台。在有说有笑的过程中,大家享受着最丰盛的年夜饭。过后,大人照例要给老人和小孩发压岁钱,并要求小孩将压岁钱放在枕头下,以企求岁岁平安。
大年初一,是祭祀“观音”的日子。这一天全家人都只能吃素食,比如豆腐、白菜、萝卜之类,而且每餐都要将素菜吃光,寓示着新的一年庄稼长势喜人,不要到农田中拔杂草。吃完早餐,那些少男少女们往往准备进城逛街购买衣帽鞋袜之类,而善男信女则前往当地的佛寺烧香拜佛求签,所以,这一天的行人也是相当之多,导致交通堵塞现象频频发生。可是人们决不会在这一天去走亲戚,向亲戚拜年。初二“喝汤”,其实并不是喝汤,只是烧些米线,煮些清水蛋来吃。原来各家各户都会准备一碗米线,上面放上两个剥了壳的清水蛋,送往本家族中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的家庭中,实为敬老,因为米线意为长寿,剥了壳的鸡蛋意为脱壳重生。老人一般只会接受米线和其中一个鸡蛋,另一个蛋回敬给主人。如果双方都有老人,双方就会互送。从初二开始,人们便可以向亲戚朋友拜年了。特别是年前出嫁的闺女,是一定要在初二这天回娘家的。而且须在娘家呆上个把礼拜,那些兄弟哥嫂叔伯们会按一定顺序请新婚夫妇到自家吃一顿,那叫“请饭”,这时,也是新郎熟悉娘家亲人的好机会。一般人拜年可以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过年这一段时间是个人们互相交流的时期,最重要的表现在于“礼”的往来。在亲戚家做客,一般是只吃两顿,一顿叫“喝汤”,一顿是中餐。前者是主人为刚刚远到而来的客人洗尘的,他们端上美酒和下酒的几个小菜,让客人先垫垫底。大家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讲述工作和家庭的情况,这样在闲聊中不知不觉就减轻了客人在路途的疲劳。不一会儿,主人撤下小菜的盘子,端上十几个家里的拿手的好菜,开始真正的中餐。临走时,他们又回送一些自制或是买来的果子、花生之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到了正月十五,家家团团圆圆闹完元宵,节日气氛就已渐渐淡下来了,因为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为了拼得更好的生活,还要通过辛勤的劳动。经过一个“春节”的休息,人们疲惫的身心得到调养,这使得他们更有精力去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应该说,我们家乡的春节不仅是亲情、友情的展现,而且是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润滑剂,更是教育后代尊老爱幼,善待他人,拼搏进取的一个途径。通过春节,将身处异地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互相倾诉一年来的得与失,共同分享一份快乐,分担一份别人的苦难,使人们内心不感到孤独!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中,最受重视的莫过于春节、元宵、端午节和中秋节了。这些节日当中,春节又属于重中之重。每年因回家过春节的外出游子、农民工流、学生流交汇在一起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春运”现象。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的就是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反映在心理上就是中国人十分看重与亲人的团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春运期间车票之昂贵,人员之拥挤,人们依然向往挤上过年前的最后一班车。
我们这里通常意义上的“过年”,不单单是指“春节”那一天,而是从“春节”那一天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过后为止。这期间节日的气氛相当浓厚。因为只有等到过年,才能见到久别的亲人并与之团聚,小孩子则不仅可以尝到许多平时享受不到的美味,可以放开肚皮大饱口福,而且还能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完全归自己支配的压岁钱,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先说过年的准备阶段。过年最重要的准备是年货,为了让家人和亲朋好友吃好玩好,妇女们通常要准备众多的年货。秋收已过,她们有时间到墟市上买回酿酒的酒曲,用刚刚收获的糯米酿上一缸甜美的米酒,以招待远道归来的亲人和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米酒是用酒娘冲开水的,喝上一口,从口里甜到心里,但又不失酒的香味。除了酿酒外,她们还会用自家养的鸭子制成美味的板鸭,用猪肉制成色香味俱全的香肠,或者将从集体鱼塘中分得的鲢鱼制成腊鱼等等。所有这些肉制品制成后,只要是阳光灿烂的天气,人们就用竹篙将其挂成一排放在太阳下晾晒,直至将其晒得流油为止。家家都是这样,这构成了我们家乡冬天的一道风景线。以上是要在锅里煮熟后用盘子端上饭桌的年货,还有一些则是用米粉加调味料搅和成团,然后捏成更小的不同形状炸熟的果子,墟市上购买的瓜子、蜜饯等等,则是专门用于喝茶聊天时享用的。
等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家里称“过小年”,说是灶神回天宫奏报述职的日子,所以这天要煮很多好吃的食物,使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回来是天庭将会降福人间,故有“上天奏善事,回宫降吉祥”之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家中一切器具,包括台凳桌椅、橱柜等统统搬出来清洗,然后将房里屋外的灰尘、蛛网打扫地一干二净,把整个家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过年前两天,每家会派代表到附近的墟市上购买最后的年货,比如爆竹、蜡烛、香和对联、门神画等等,当然,如果哪家有擅长书法的人,对联就直接由他负责了。对联和门神画是在春节那天贴的,都是图个红火喜庆。
最重要是就是春节那一天了,准备了那么久,终于等到“过年”了,过年的重头戏是年夜饭。在下午的四五点钟,便不断有人家开始燃放鞭炮吃年夜饭了。爆竹噼噼啪啪的声音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烟花和轰轰的爆竹便竟相燃放。和其他地方一样,全家团团坐在桌上,品尝着那些美味可口的菜肴,大家举杯说出自己对于家人的良好的祝愿。所不同的是这里不是和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那样过年吃饺子,而只煮一桌丰盛的饭菜罢了,而且不会吃光,那意味着“年年有余”。在开饭之前,必须把筷子放在摆好的饭碗上,每个碗倒上几滴茶,由家中年纪最小的人叫:太公太婆、爷爷奶奶回家过年(被叫的人应该都是已经故去了的),然后将各个碗中的茶到掉,请家里年纪最大的坐上席后,大家才能动筷子。这些过程虽然看上去有些麻烦,可却是寓示着对祖先的尊敬,对长辈的孝顺,它不自觉地给我们提供了教我们和小孩如何做人的一个舞台。在有说有笑的过程中,大家享受着最丰盛的年夜饭。过后,大人照例要给老人和小孩发压岁钱,并要求小孩将压岁钱放在枕头下,以企求岁岁平安。
大年初一,是祭祀“观音”的日子。这一天全家人都只能吃素食,比如豆腐、白菜、萝卜之类,而且每餐都要将素菜吃光,寓示着新的一年庄稼长势喜人,不要到农田中拔杂草。吃完早餐,那些少男少女们往往准备进城逛街购买衣帽鞋袜之类,而善男信女则前往当地的佛寺烧香拜佛求签,所以,这一天的行人也是相当之多,导致交通堵塞现象频频发生。可是人们决不会在这一天去走亲戚,向亲戚拜年。初二“喝汤”,其实并不是喝汤,只是烧些米线,煮些清水蛋来吃。原来各家各户都会准备一碗米线,上面放上两个剥了壳的清水蛋,送往本家族中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的家庭中,实为敬老,因为米线意为长寿,剥了壳的鸡蛋意为脱壳重生。老人一般只会接受米线和其中一个鸡蛋,另一个蛋回敬给主人。如果双方都有老人,双方就会互送。从初二开始,人们便可以向亲戚朋友拜年了。特别是年前出嫁的闺女,是一定要在初二这天回娘家的。而且须在娘家呆上个把礼拜,那些兄弟哥嫂叔伯们会按一定顺序请新婚夫妇到自家吃一顿,那叫“请饭”,这时,也是新郎熟悉娘家亲人的好机会。一般人拜年可以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过年这一段时间是个人们互相交流的时期,最重要的表现在于“礼”的往来。在亲戚家做客,一般是只吃两顿,一顿叫“喝汤”,一顿是中餐。前者是主人为刚刚远到而来的客人洗尘的,他们端上美酒和下酒的几个小菜,让客人先垫垫底。大家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讲述工作和家庭的情况,这样在闲聊中不知不觉就减轻了客人在路途的疲劳。不一会儿,主人撤下小菜的盘子,端上十几个家里的拿手的好菜,开始真正的中餐。临走时,他们又回送一些自制或是买来的果子、花生之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到了正月十五,家家团团圆圆闹完元宵,节日气氛就已渐渐淡下来了,因为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为了拼得更好的生活,还要通过辛勤的劳动。经过一个“春节”的休息,人们疲惫的身心得到调养,这使得他们更有精力去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应该说,我们家乡的春节不仅是亲情、友情的展现,而且是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润滑剂,更是教育后代尊老爱幼,善待他人,拼搏进取的一个途径。通过春节,将身处异地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互相倾诉一年来的得与失,共同分享一份快乐,分担一份别人的苦难,使人们内心不感到孤独!
追答
请采纳,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江苏春节的习俗 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江西过年的习俗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过年不是大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一个时期。为了“年”,人们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共同渲染那种期冀已久的年味:“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打磁粑,二十九炸和卤。”一切都是按着传统的程序进行,所以这些日子乡邻们是家家飘香,户户欢腾,看见你从家门口过,大都会热情地叫你进去尝尝新炸的丸子,孩子们则会拿着竹签串着肉丸鱼丸红薯丸子等等互相尝鲜,同时还会掰着手指头算,还有几天就过年了。
大年三十终于来了。家里的大大小小都早早起了床,连鸡、狗都比往常欢快,他们同主人们一起准备着过年。
按风俗,女人们都走进厨房准备年饭,熬浆子贴对联是男人们干的事。贴对联要先贴正屋,对联的内容虽然年年都在变,但年年总是那些字,先把横批贴个“福星高照”,还要注意上联和下联,右为上左为下联,不然别人会笑话。再接着贴各房门,然后还要贴些竖条的“小签”:“出方大利、开门见喜”那是贴正屋门上的,“百无禁忌、万事如意”要贴正屋正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是贴谷仓和牛猪鸡圈的,“小心火烛”贴厨房。大门或院门最后贴,过路人一看,大门都贴了新联,就知道这家要准备吃年饭了。
家乡的年饭一般是中午吃的,讲的是辞旧岁,看谁先吃年饭,过早年,预示着“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劳换来好收成”。在十一点左右,村里的鞭炮声就陆续响起,此起彼伏,要持续2个多小时,农村吃年饭放炮仗也有讲究,寓意是赶起灾难去除邪恶(事实上鞭炮产生的硝烟在农村阴湿的天气中能起到杀菌作用),所以一挂鞭炮中间不能熄火短响,炮声越急越密越响,来年就越兴旺。放了辞岁的鞭炮,还要奏上欢快的音乐,一家老小就开始吃团圆的年饭了。
但吃年饭的风俗也不尽相同,邻居有一家是从湖北搬来的,我们都叫他“尖蛮子”,大抵意思是不厚道,太懒,年饭和年夜饭一块吃。他们每年都是晚上过年,噼哩啪啦一通炮响,老远人都笑说:“蛮子家过‘晚年’了”。
吃完年饭,依然有分工。女人们仍然是要进厨房,和面、剁饺子馅、包饺子。男人们则要带上斧头、锯子、锄头上山收“财”,他们要砍一棵大树,并连根挖起,当做守岁的“材火”,用这棵树点燃的火塘要一直烧到初一早上,那便是“火大财大”。辞岁后迎新前的这段时间便是小孩子们的开下,他们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充裕的鞭炮,把整个村子炸的热热闹闹。
晚上吃年夜饭讲的是守岁迎新年,这个程序从晚上的第一锅饺子出锅开始,全家老少仍然是团座一起边吃团圆水饺,吃完水饺还要包饺子,那是准备着初一吃的,大家或看看电视,或打打小牌(麻将),耐心地等着12点钟声敲响。
离12点还有10多分钟的时候,村邻们就开始放些短鞭或者单响炮仗,预热气氛。男人们将各自准备接年的长鞭盘在竹杆上,等候点火信号,中央电视台每到这个时候会搞倒计时,大家就一起站起来大声和着:“5、4、3、2,点火!”这时整个村除了鞭炮声再听不到别的声音,大家比谁家的炮声长、炮声响。放完接年的长鞭,烟花和炮仗就开始登场了。这家放个“九珠团圆”,那家放个“大地春雷”,这家象流星一样的彩珠烟花斜斜的飞到别人家小院,那家也不甘示弱,立即回敬几个带响的冲天炮,斗起狠了,对射花炮要对上一个多小时,炮放完了的小孩子就爬上院子的墙头,隔院观火。
闹到快夜一点钟,炮声才会渐渐淡去。按当地的风俗,这大年三十的夜可不能黑,家家都得彻夜亮灯,并且所用房屋包括卧室都得亮着,要为过年仍在外面奔波的人照亮回家的路,同样也预示着来年前途光明,所以无论家里多么穷,这一晚上的电费可不能省。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灯火通明的夜里、在人们兴奋和疲惫的鼾梦中渐行渐远。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过年不是大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一个时期。为了“年”,人们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共同渲染那种期冀已久的年味:“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打磁粑,二十九炸和卤。”一切都是按着传统的程序进行,所以这些日子乡邻们是家家飘香,户户欢腾,看见你从家门口过,大都会热情地叫你进去尝尝新炸的丸子,孩子们则会拿着竹签串着肉丸鱼丸红薯丸子等等互相尝鲜,同时还会掰着手指头算,还有几天就过年了。
大年三十终于来了。家里的大大小小都早早起了床,连鸡、狗都比往常欢快,他们同主人们一起准备着过年。
按风俗,女人们都走进厨房准备年饭,熬浆子贴对联是男人们干的事。贴对联要先贴正屋,对联的内容虽然年年都在变,但年年总是那些字,先把横批贴个“福星高照”,还要注意上联和下联,右为上左为下联,不然别人会笑话。再接着贴各房门,然后还要贴些竖条的“小签”:“出方大利、开门见喜”那是贴正屋门上的,“百无禁忌、万事如意”要贴正屋正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是贴谷仓和牛猪鸡圈的,“小心火烛”贴厨房。大门或院门最后贴,过路人一看,大门都贴了新联,就知道这家要准备吃年饭了。
家乡的年饭一般是中午吃的,讲的是辞旧岁,看谁先吃年饭,过早年,预示着“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劳换来好收成”。在十一点左右,村里的鞭炮声就陆续响起,此起彼伏,要持续2个多小时,农村吃年饭放炮仗也有讲究,寓意是赶起灾难去除邪恶(事实上鞭炮产生的硝烟在农村阴湿的天气中能起到杀菌作用),所以一挂鞭炮中间不能熄火短响,炮声越急越密越响,来年就越兴旺。放了辞岁的鞭炮,还要奏上欢快的音乐,一家老小就开始吃团圆的年饭了。
但吃年饭的风俗也不尽相同,邻居有一家是从湖北搬来的,我们都叫他“尖蛮子”,大抵意思是不厚道,太懒,年饭和年夜饭一块吃。他们每年都是晚上过年,噼哩啪啦一通炮响,老远人都笑说:“蛮子家过‘晚年’了”。
吃完年饭,依然有分工。女人们仍然是要进厨房,和面、剁饺子馅、包饺子。男人们则要带上斧头、锯子、锄头上山收“财”,他们要砍一棵大树,并连根挖起,当做守岁的“材火”,用这棵树点燃的火塘要一直烧到初一早上,那便是“火大财大”。辞岁后迎新前的这段时间便是小孩子们的开下,他们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充裕的鞭炮,把整个村子炸的热热闹闹。
晚上吃年夜饭讲的是守岁迎新年,这个程序从晚上的第一锅饺子出锅开始,全家老少仍然是团座一起边吃团圆水饺,吃完水饺还要包饺子,那是准备着初一吃的,大家或看看电视,或打打小牌(麻将),耐心地等着12点钟声敲响。
离12点还有10多分钟的时候,村邻们就开始放些短鞭或者单响炮仗,预热气氛。男人们将各自准备接年的长鞭盘在竹杆上,等候点火信号,中央电视台每到这个时候会搞倒计时,大家就一起站起来大声和着:“5、4、3、2,点火!”这时整个村除了鞭炮声再听不到别的声音,大家比谁家的炮声长、炮声响。放完接年的长鞭,烟花和炮仗就开始登场了。这家放个“九珠团圆”,那家放个“大地春雷”,这家象流星一样的彩珠烟花斜斜的飞到别人家小院,那家也不甘示弱,立即回敬几个带响的冲天炮,斗起狠了,对射花炮要对上一个多小时,炮放完了的小孩子就爬上院子的墙头,隔院观火。
闹到快夜一点钟,炮声才会渐渐淡去。按当地的风俗,这大年三十的夜可不能黑,家家都得彻夜亮灯,并且所用房屋包括卧室都得亮着,要为过年仍在外面奔波的人照亮回家的路,同样也预示着来年前途光明,所以无论家里多么穷,这一晚上的电费可不能省。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灯火通明的夜里、在人们兴奋和疲惫的鼾梦中渐行渐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在无中生有暗渡陈仓评功想象评功捏造胡言乱语无可救药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