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问题
有非常懂三国的吗?如果当初诸葛亮听了魏延的话,兵出子午谷,是不是长安早就破了?还是真的有危险呢?...
有非常懂三国的吗?如果当初诸葛亮听了魏延的话,兵出子午谷,是不是长安早就破了?还是真的有危险呢?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而今来讨论这个问题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人敢说绝对不可以,也没人敢说绝对可以,所以大多情况下,这个问题是模棱两可的。
其实对于这一段的历史史料有两个不同的说法
《魏略》的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比东方腥聚合。’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两个版本的前半部分是大致相同的,大致是用一万多轻装部队高速出子午谷用闪电战突袭关中,不同的是后半部分:第一个版本是计划占领长安一线,待诸葛亮主力从斜谷出来会合,目标就是一举拿下咸阳以西的关中地区;第二个版本则是要抢占潼关天险,将魏军增援拒于关外,切断曹魏潼关内外的联系,由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扫清驻扎于关中的曹魏重兵集团,进而占领整个关中地区。
即《魏略》的攻长安和《三国志》的占潼关
可相对来说《三国志》的可信度较高,即魏延的计划是占潼关而不是攻长安
1、军事上第一个版本并不合理,所以也遭到普遍的批评。因为根据第一个版本,即使魏延计划完全获得成功,也仅是控制了关中的西半部分。当从中原方面增援的魏国大军赶到后,必将在长安附近的平原地区与蜀军展开决战,这对擅长复杂地形作战的蜀军可是非常不利的;
2、长安一带除了潼关和武关根本无险可守,这对于身经百战,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宿将魏延来说,不会不清楚在这样的地形,蜀国的轻装步兵与以高速骑兵和重装步兵为主的魏军决战会是什么结果;
3、一旦关中地区成为战场,双方则均无法依靠当地供应粮草,十万蜀军的粮草需要依靠从汉中翻越秦岭来供应。而魏军可以依靠渭河的水运从河东、中原方面进行补给,比较方便(曹操当年进攻关中马超韩遂集团就是依靠河东的粮草的),这样蜀军必不能长久;
3、魏延的本意,就是想按照西汉韩信的模式进行此次作战,应当是要将整个关中包括潼关全部收入囊中。
4、长安是西汉的旧都,魏国的陪都之一,又是雍州的治所,经过汉朝历代帝王,包括董卓,李傕,钟繇等数代人的增筑修补,仅围绕城墙一周就有80里长,是座出了名的难攻不落的坚城。即便魏延击败或赶跑魏守军占领长安,也已是元气大伤,何谈守不守得住?
5、就算魏延攻占长安,也只能将关中魏军逃走的道路部分切断,而且无法阻击增援大军,若要阻击曹魏的中原军团,就必须控制潼关,从而达到完全获得整个关中的控制权。
因此,魏延计划的第一个版本,从军事上看是很不合理的。而魏延计划的第二版本,则完全避免了这些问题。所以我认为,《三国志·魏延传》所记载的偷袭关中计划才是魏延向诸葛亮提议的真正的计划——既第二版本计划,是比较符合军事规律和历史规律的。
这个计划就是:偷袭关中——以轻装步兵高速出子午谷抵达长安,不攻长安而迅速东进,从背后夺取潼关、武关等险要,诸葛亮的主力兵团出斜谷攻略关中各地,并与子午谷部队尽快会合,坚守潼关、武关等险要,进而夺取整个关中及陇西,御敌于潼关之外。
若说可行必须符合五个条件:
1、 战术突然性。利用刘备死后5年蜀军没有在北线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蜀国比较有名的军事将领如张飞,黄忠,马超等均已去世给魏国造成的麻痹思想,充分作好战役的保密工作,用闪电战发动突然的袭击;
2、 速度。隐蔽地作好一切准备工作,高速进兵,抢在魏军增援到来前按计划占领各重要战略要点和险关,阻击魏军于关中以外;
3、 吴国的配合。利用吴国的陆逊、朱然、诸葛瑾集团在沿长江一线的下邳,合肥,襄阳等重镇发动大举进攻(或与其联合计划)、魏军的战略机动部队东进,无暇西顾之机,适时发动,使魏军在短时间内难以调动重兵进行有力的反击;
4、 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魏国关中地区防御力量并不强,曹真和张郃集团仍旧还在襄阳前线防御东吴,可以保证蜀军突击部队可以迅速达到战役目标,避免陷入相持局面或被魏守军击退;
5、 蜀军集中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强大的指挥力量,不可犹豫,务必速战速决,一战成功,否则这样的战机将不会再有。
而这五个条件并不苛刻,蜀汉完全有能力做到
所以诸葛亮完全可以选择在吴国的重兵集团于东线大举进攻的时候,发动这次战役,或者象第五次北伐那样与吴国的陆逊在战前就确定下联合发起攻击的时间,这样一来,魏军在洛阳和许昌方面的战略机动兵团极有可能会调往东线,当蜀军在西线发动时,魏军机动兵团就需要再掉头西进,那魏军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了。
蜀军当时已经集中了近十万大军,参加这次进攻,加上多年的物资准备和稳固的后方,以及魏延、赵云、吴懿、高翔、王平等战将,可以说对曹魏关中守军处于绝对的优势。
根据在汉中呆了十年的魏延的计划,蜀军轻装部队经过子午谷需10天,可到长安。而从长安到潼关的距离约为130公里,也既370汉里,根据司马懿打孟达用8天走1200汉里的行军速度,平均急行军的话每日可走150汉里,这样一来,魏延集团再要3天左右应可赶到潼关一线。如果魏延军在长安作战3天(只要击退长安守军或把其吓的不敢出来即可),再赶到潼关,也是不会超过8天的时间即可完成,而魏军增援的大军却最快也需要十天以上才能赶到(包括长安去洛阳报告3天、魏军商讨对策1天、兵力集中调动2天、向西开进4~5天,潼关到洛阳约有215公里,既614汉里),故从时间上魏延军完全可以提前占领潼关。由于当时潼关处于魏国内地,故平时不会有什么守关部队,并且是潼关背后偷袭,时间还可再缩减一些。
而诸葛亮的主力部队也会在二十天天左右也可以自斜谷进发到关中(应是前军轻装军,不用完成攻城任务),可以留部分兵力,继续合围还可能在坚守的陈仓、眉城、武功、长安等要地,主力迅速东进与魏延军于潼关会师,再分兵北进蒲坂津渡口和南下武关,封锁另外的两个进入关中的通道。至此,北上进攻关中的计划全部完成。
还剩下的唯一的问题是:长安魏军有多少兵力,指挥官是谁,会坚守长安吗?
根据魏延的战前侦察,魏长安守将是安西将军夏侯楙:
《三国志·夏侯惇传》记载:“敦弟廉及子茂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茂,即清河公主也。茂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
《魏略》记载:“楙字子林,敦中子也。文帝少与茂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茂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魏略》又记载:“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由此,可以看出,魏长安守将乃从未带兵作战,不喜军事,没有谋略的皇帝女婿,由于是西线无战事,才派来此地做官的。这样的将军,一旦蜀军突然出现于长安城下,必定是手忙脚乱,哪里还能组织有效的防御和反击呢?从魏国后来的反映也可知道:魏国后来得到诸葛亮扬声从斜谷而出,马上就把长安方面的指挥官换成了曹真。
魏军在长安一带有多少部队呢?根据《魏略》记载:“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由于魏国根本没有想到蜀军会发动进攻,所以关陇地区的防御力量非常薄弱,基本就是各郡的地方军守备各城镇,而基本没有机动的野战部队。关中沿秦岭的要点有陈仓、眉城、武功、长安等地,如果前三镇各1~2千兵守备,长安5千兵,估计在这一线撑死也才有1万人。可是由于是分散部署,很难对抗蜀军的闪电战进攻。另外在北面的各郡还会有5千到1万兵力用于防备羌族骑兵等对各郡的侵扰。
故,在长安能用来反击魏延军的封顶也就五六千人而已,这也是为什么魏延敢于用5000轻装兵长途奔袭长安的原因。否则,如果长安魏军兵力超过1万的话,恐怕魏延的疲惫之师要在长安城下被吃个精光了。
魏延军以主力击退长安的守军,而后留下负粮的5000人,自己率精锐5000东进夺取潼关等地,利用当地民众的粮食做补给,短时间内不可能挨饿。这样一来,魏延计划成功实现,关中为蜀所有,统一大业的基石奠定矣。
这里面其实最关键的就是长安的魏军指挥官。如果是曹真,张郃,司马懿等人,将不会守在城里,而是集中兵力出城,保持与魏延军的距离,牵制住魏延,即不作战又不让其顺利东进或搜集粮食,以赢得时间。
但是夏侯茂不会有这样的能力,而唯一希望是郭淮帮助其指挥。即使这样魏延还有成功的可能,就是牺牲负粮的部队——上去对郭淮兵团死缠烂打,自己的精兵迅速东进夺取潼关。
所以,我认为魏延军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有人担心魏军会在子午谷里埋伏,这是缺乏基本军事常识的担心:首先蜀军的前提就是保密,魏军不可能提前去埋伏;而子午谷极为险峻,两面不是峭壁就是悬崖,大部队是不可能埋伏的。
还有人以为子午谷在魏国境内,实际上根据地图,子午谷在蜀国一侧,不过离魏兴郡比较近。魏延作计划时,孟达还没反(后来司马懿到了城下他也还未来得及造反呢),魏兴郡也一直在申耽、申仪兄弟手里,魏延制订计划当然要考虑这面的情况。
还有人担心诸葛亮大军20天出不了斜谷。注意,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之所以跑那么慢,是因为他不需要着急,因为已经与吴国约定同时进攻,走的慢一些,魏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吴国那边。这也是军事常识问题。
还有人担心,魏军会不会从新城、魏兴郡一带进攻汉中呢?可以说是可能性并不大。因为新城等地到汉中也都是高山峡谷,道路艰险,魏军很难在短时间内集结大部队并做好进攻准备——即使在诸葛亮突然攻打祁山、三郡响应、魏国形势危急而汉中空虚的228年,在这个方向魏军也根本没有任何的动静,何况当时司马懿正带领4万多大军刚刚在新城把孟达给吞了。
魏延为什么要计划出子午谷呢?我们知道斜谷比子午谷好走的多。那是因为只有出子午谷才能突然出现在长安附近,才能抢在长安部队前面到达潼关,因为从汉中去潼关,子午谷是最近的一条路——魏延的计划一切都是为了抢占潼关天险。
况且同是三国时代,邓艾成功偷袭成都就是一个例子
若说不可行
(1)魏延从褒中出发,循秦岭东行,进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长安,这个行军必须在10天内完成。诸葛亮大军从斜谷出发,必须在20-30天之内到达长安(或者潼关),同魏延会合。
分析:这个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全长三百多公里的子午道,两边高山对峙,中间水流湍急,这样的路况就连汽车都很难全速前进,更别说人走了,而且整条子午谷道全靠架在岫岩上的栈道通行。遇到栈道坏处便要修复,若坏处较多,则势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修复,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魏延这一万人能保证在10天之内穿过子午谷进抵长安城下?恐怕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同理,诸葛亮大军从斜谷进军,也要走栈道,也面临魏延同样的问题,能否在30天内赶到长安?显然也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两年后曹真伐蜀时就是走的子午道,“会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曹真发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工夫,战士悉作”——曹真十天才走完一半路程,其艰难可想而知!
(2)曹魏长安守将夏侯懋得知魏延军突然来到时,一定要弃城逃跑。
分析:夏侯懋固然怯而无谋,但他会不会怯懦到“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呢?万一他不逃走,而是据城固守怎么办?要知道,长安城可不是一般的小城池,其防御必然坚固。何况曹魏名将,雍州刺史郭淮近在咫尺,一旦夏侯懋固守待援,郭淮用最快的速度来救援,魏延这么点人马岂不被包了饺子?
(3)夏侯懋逃跑时还得留下大批粮食。
分析:前面已经分析了,夏侯懋不大可能望风而逃。退一步来说,即使夏侯懋真的望风而逃,他会不会顺手将横门邸阁的粮食付之一炬呢?要知道,当年曹操打张鲁那会,张卫就有这个主张。
(4)曹魏的关东援军要在20天后才能到达长安。
分析:这个判断可靠吗?常言道兵贵神速,这是人们熟知的军事原则。魏延认为“比东方合聚,尚须二十日”,不过是根据常理作出的估计。但军事活动偏偏就不能拘泥于常理的。我们远的不说,就说司马懿平孟达吧。孟达估计司马少说一个月才能赶到新城。可结果呢?司马仅仅用了8天就到了,就打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再说魏军从关东赶往关中,交通方便,一马平川。而诸葛亮大军要走斜谷的千里栈道,怎能保证在关东援军这前到达长安呢?万一落在了后面,魏军正好先吃掉魏延,然后封锁消息,以逸待劳,把诸葛亮的主力兵团钓出斜谷道,从而一鼓聚歼之。在这之后引发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真的这样的话,诸葛亮的主力兵团全军覆没,而曹魏则可挟胜利之威,越秦岭南下,直扑成都,而成都方面无一兵一卒可供调度,蜀汉将会会提前几十年亡国!
不止以上几点,从当时蜀汉的政治角度分析的话,可以看见,当时的诸葛亮,完全是将刘禅的君主权力掌控在自己手里,一旦诸葛亮攻下长安,蜀汉定会迁都长安,而诸葛亮的这一系列举动,会让世人认为,蜀汉的诸葛亮,会是第二个曹操,由此造成的舆论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刘禅不可能不知道,从他在诸葛亮死后一系列的举动来看,刘禅本人对诸葛亮的管头管脚是很反感的,诸葛亮作为一个智者,肯定会预见到攻下长安后整个蜀汉会因为自己而濒临破产边缘,为了蜀汉的延续,诸葛亮不得不做出了选择西上陇右的战略部署,就是希望自己是在不断北伐而北伐屡败屡战,他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能攻下长安,因为诸葛亮很清楚攻下长安的后果,会引起蜀汉朝廷内怎样的变故。
其实对于这一段的历史史料有两个不同的说法
《魏略》的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比东方腥聚合。’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两个版本的前半部分是大致相同的,大致是用一万多轻装部队高速出子午谷用闪电战突袭关中,不同的是后半部分:第一个版本是计划占领长安一线,待诸葛亮主力从斜谷出来会合,目标就是一举拿下咸阳以西的关中地区;第二个版本则是要抢占潼关天险,将魏军增援拒于关外,切断曹魏潼关内外的联系,由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扫清驻扎于关中的曹魏重兵集团,进而占领整个关中地区。
即《魏略》的攻长安和《三国志》的占潼关
可相对来说《三国志》的可信度较高,即魏延的计划是占潼关而不是攻长安
1、军事上第一个版本并不合理,所以也遭到普遍的批评。因为根据第一个版本,即使魏延计划完全获得成功,也仅是控制了关中的西半部分。当从中原方面增援的魏国大军赶到后,必将在长安附近的平原地区与蜀军展开决战,这对擅长复杂地形作战的蜀军可是非常不利的;
2、长安一带除了潼关和武关根本无险可守,这对于身经百战,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宿将魏延来说,不会不清楚在这样的地形,蜀国的轻装步兵与以高速骑兵和重装步兵为主的魏军决战会是什么结果;
3、一旦关中地区成为战场,双方则均无法依靠当地供应粮草,十万蜀军的粮草需要依靠从汉中翻越秦岭来供应。而魏军可以依靠渭河的水运从河东、中原方面进行补给,比较方便(曹操当年进攻关中马超韩遂集团就是依靠河东的粮草的),这样蜀军必不能长久;
3、魏延的本意,就是想按照西汉韩信的模式进行此次作战,应当是要将整个关中包括潼关全部收入囊中。
4、长安是西汉的旧都,魏国的陪都之一,又是雍州的治所,经过汉朝历代帝王,包括董卓,李傕,钟繇等数代人的增筑修补,仅围绕城墙一周就有80里长,是座出了名的难攻不落的坚城。即便魏延击败或赶跑魏守军占领长安,也已是元气大伤,何谈守不守得住?
5、就算魏延攻占长安,也只能将关中魏军逃走的道路部分切断,而且无法阻击增援大军,若要阻击曹魏的中原军团,就必须控制潼关,从而达到完全获得整个关中的控制权。
因此,魏延计划的第一个版本,从军事上看是很不合理的。而魏延计划的第二版本,则完全避免了这些问题。所以我认为,《三国志·魏延传》所记载的偷袭关中计划才是魏延向诸葛亮提议的真正的计划——既第二版本计划,是比较符合军事规律和历史规律的。
这个计划就是:偷袭关中——以轻装步兵高速出子午谷抵达长安,不攻长安而迅速东进,从背后夺取潼关、武关等险要,诸葛亮的主力兵团出斜谷攻略关中各地,并与子午谷部队尽快会合,坚守潼关、武关等险要,进而夺取整个关中及陇西,御敌于潼关之外。
若说可行必须符合五个条件:
1、 战术突然性。利用刘备死后5年蜀军没有在北线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蜀国比较有名的军事将领如张飞,黄忠,马超等均已去世给魏国造成的麻痹思想,充分作好战役的保密工作,用闪电战发动突然的袭击;
2、 速度。隐蔽地作好一切准备工作,高速进兵,抢在魏军增援到来前按计划占领各重要战略要点和险关,阻击魏军于关中以外;
3、 吴国的配合。利用吴国的陆逊、朱然、诸葛瑾集团在沿长江一线的下邳,合肥,襄阳等重镇发动大举进攻(或与其联合计划)、魏军的战略机动部队东进,无暇西顾之机,适时发动,使魏军在短时间内难以调动重兵进行有力的反击;
4、 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魏国关中地区防御力量并不强,曹真和张郃集团仍旧还在襄阳前线防御东吴,可以保证蜀军突击部队可以迅速达到战役目标,避免陷入相持局面或被魏守军击退;
5、 蜀军集中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强大的指挥力量,不可犹豫,务必速战速决,一战成功,否则这样的战机将不会再有。
而这五个条件并不苛刻,蜀汉完全有能力做到
所以诸葛亮完全可以选择在吴国的重兵集团于东线大举进攻的时候,发动这次战役,或者象第五次北伐那样与吴国的陆逊在战前就确定下联合发起攻击的时间,这样一来,魏军在洛阳和许昌方面的战略机动兵团极有可能会调往东线,当蜀军在西线发动时,魏军机动兵团就需要再掉头西进,那魏军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了。
蜀军当时已经集中了近十万大军,参加这次进攻,加上多年的物资准备和稳固的后方,以及魏延、赵云、吴懿、高翔、王平等战将,可以说对曹魏关中守军处于绝对的优势。
根据在汉中呆了十年的魏延的计划,蜀军轻装部队经过子午谷需10天,可到长安。而从长安到潼关的距离约为130公里,也既370汉里,根据司马懿打孟达用8天走1200汉里的行军速度,平均急行军的话每日可走150汉里,这样一来,魏延集团再要3天左右应可赶到潼关一线。如果魏延军在长安作战3天(只要击退长安守军或把其吓的不敢出来即可),再赶到潼关,也是不会超过8天的时间即可完成,而魏军增援的大军却最快也需要十天以上才能赶到(包括长安去洛阳报告3天、魏军商讨对策1天、兵力集中调动2天、向西开进4~5天,潼关到洛阳约有215公里,既614汉里),故从时间上魏延军完全可以提前占领潼关。由于当时潼关处于魏国内地,故平时不会有什么守关部队,并且是潼关背后偷袭,时间还可再缩减一些。
而诸葛亮的主力部队也会在二十天天左右也可以自斜谷进发到关中(应是前军轻装军,不用完成攻城任务),可以留部分兵力,继续合围还可能在坚守的陈仓、眉城、武功、长安等要地,主力迅速东进与魏延军于潼关会师,再分兵北进蒲坂津渡口和南下武关,封锁另外的两个进入关中的通道。至此,北上进攻关中的计划全部完成。
还剩下的唯一的问题是:长安魏军有多少兵力,指挥官是谁,会坚守长安吗?
根据魏延的战前侦察,魏长安守将是安西将军夏侯楙:
《三国志·夏侯惇传》记载:“敦弟廉及子茂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茂,即清河公主也。茂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
《魏略》记载:“楙字子林,敦中子也。文帝少与茂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茂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魏略》又记载:“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由此,可以看出,魏长安守将乃从未带兵作战,不喜军事,没有谋略的皇帝女婿,由于是西线无战事,才派来此地做官的。这样的将军,一旦蜀军突然出现于长安城下,必定是手忙脚乱,哪里还能组织有效的防御和反击呢?从魏国后来的反映也可知道:魏国后来得到诸葛亮扬声从斜谷而出,马上就把长安方面的指挥官换成了曹真。
魏军在长安一带有多少部队呢?根据《魏略》记载:“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由于魏国根本没有想到蜀军会发动进攻,所以关陇地区的防御力量非常薄弱,基本就是各郡的地方军守备各城镇,而基本没有机动的野战部队。关中沿秦岭的要点有陈仓、眉城、武功、长安等地,如果前三镇各1~2千兵守备,长安5千兵,估计在这一线撑死也才有1万人。可是由于是分散部署,很难对抗蜀军的闪电战进攻。另外在北面的各郡还会有5千到1万兵力用于防备羌族骑兵等对各郡的侵扰。
故,在长安能用来反击魏延军的封顶也就五六千人而已,这也是为什么魏延敢于用5000轻装兵长途奔袭长安的原因。否则,如果长安魏军兵力超过1万的话,恐怕魏延的疲惫之师要在长安城下被吃个精光了。
魏延军以主力击退长安的守军,而后留下负粮的5000人,自己率精锐5000东进夺取潼关等地,利用当地民众的粮食做补给,短时间内不可能挨饿。这样一来,魏延计划成功实现,关中为蜀所有,统一大业的基石奠定矣。
这里面其实最关键的就是长安的魏军指挥官。如果是曹真,张郃,司马懿等人,将不会守在城里,而是集中兵力出城,保持与魏延军的距离,牵制住魏延,即不作战又不让其顺利东进或搜集粮食,以赢得时间。
但是夏侯茂不会有这样的能力,而唯一希望是郭淮帮助其指挥。即使这样魏延还有成功的可能,就是牺牲负粮的部队——上去对郭淮兵团死缠烂打,自己的精兵迅速东进夺取潼关。
所以,我认为魏延军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有人担心魏军会在子午谷里埋伏,这是缺乏基本军事常识的担心:首先蜀军的前提就是保密,魏军不可能提前去埋伏;而子午谷极为险峻,两面不是峭壁就是悬崖,大部队是不可能埋伏的。
还有人以为子午谷在魏国境内,实际上根据地图,子午谷在蜀国一侧,不过离魏兴郡比较近。魏延作计划时,孟达还没反(后来司马懿到了城下他也还未来得及造反呢),魏兴郡也一直在申耽、申仪兄弟手里,魏延制订计划当然要考虑这面的情况。
还有人担心诸葛亮大军20天出不了斜谷。注意,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之所以跑那么慢,是因为他不需要着急,因为已经与吴国约定同时进攻,走的慢一些,魏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吴国那边。这也是军事常识问题。
还有人担心,魏军会不会从新城、魏兴郡一带进攻汉中呢?可以说是可能性并不大。因为新城等地到汉中也都是高山峡谷,道路艰险,魏军很难在短时间内集结大部队并做好进攻准备——即使在诸葛亮突然攻打祁山、三郡响应、魏国形势危急而汉中空虚的228年,在这个方向魏军也根本没有任何的动静,何况当时司马懿正带领4万多大军刚刚在新城把孟达给吞了。
魏延为什么要计划出子午谷呢?我们知道斜谷比子午谷好走的多。那是因为只有出子午谷才能突然出现在长安附近,才能抢在长安部队前面到达潼关,因为从汉中去潼关,子午谷是最近的一条路——魏延的计划一切都是为了抢占潼关天险。
况且同是三国时代,邓艾成功偷袭成都就是一个例子
若说不可行
(1)魏延从褒中出发,循秦岭东行,进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长安,这个行军必须在10天内完成。诸葛亮大军从斜谷出发,必须在20-30天之内到达长安(或者潼关),同魏延会合。
分析:这个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全长三百多公里的子午道,两边高山对峙,中间水流湍急,这样的路况就连汽车都很难全速前进,更别说人走了,而且整条子午谷道全靠架在岫岩上的栈道通行。遇到栈道坏处便要修复,若坏处较多,则势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修复,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魏延这一万人能保证在10天之内穿过子午谷进抵长安城下?恐怕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同理,诸葛亮大军从斜谷进军,也要走栈道,也面临魏延同样的问题,能否在30天内赶到长安?显然也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两年后曹真伐蜀时就是走的子午道,“会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曹真发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工夫,战士悉作”——曹真十天才走完一半路程,其艰难可想而知!
(2)曹魏长安守将夏侯懋得知魏延军突然来到时,一定要弃城逃跑。
分析:夏侯懋固然怯而无谋,但他会不会怯懦到“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呢?万一他不逃走,而是据城固守怎么办?要知道,长安城可不是一般的小城池,其防御必然坚固。何况曹魏名将,雍州刺史郭淮近在咫尺,一旦夏侯懋固守待援,郭淮用最快的速度来救援,魏延这么点人马岂不被包了饺子?
(3)夏侯懋逃跑时还得留下大批粮食。
分析:前面已经分析了,夏侯懋不大可能望风而逃。退一步来说,即使夏侯懋真的望风而逃,他会不会顺手将横门邸阁的粮食付之一炬呢?要知道,当年曹操打张鲁那会,张卫就有这个主张。
(4)曹魏的关东援军要在20天后才能到达长安。
分析:这个判断可靠吗?常言道兵贵神速,这是人们熟知的军事原则。魏延认为“比东方合聚,尚须二十日”,不过是根据常理作出的估计。但军事活动偏偏就不能拘泥于常理的。我们远的不说,就说司马懿平孟达吧。孟达估计司马少说一个月才能赶到新城。可结果呢?司马仅仅用了8天就到了,就打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再说魏军从关东赶往关中,交通方便,一马平川。而诸葛亮大军要走斜谷的千里栈道,怎能保证在关东援军这前到达长安呢?万一落在了后面,魏军正好先吃掉魏延,然后封锁消息,以逸待劳,把诸葛亮的主力兵团钓出斜谷道,从而一鼓聚歼之。在这之后引发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真的这样的话,诸葛亮的主力兵团全军覆没,而曹魏则可挟胜利之威,越秦岭南下,直扑成都,而成都方面无一兵一卒可供调度,蜀汉将会会提前几十年亡国!
不止以上几点,从当时蜀汉的政治角度分析的话,可以看见,当时的诸葛亮,完全是将刘禅的君主权力掌控在自己手里,一旦诸葛亮攻下长安,蜀汉定会迁都长安,而诸葛亮的这一系列举动,会让世人认为,蜀汉的诸葛亮,会是第二个曹操,由此造成的舆论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刘禅不可能不知道,从他在诸葛亮死后一系列的举动来看,刘禅本人对诸葛亮的管头管脚是很反感的,诸葛亮作为一个智者,肯定会预见到攻下长安后整个蜀汉会因为自己而濒临破产边缘,为了蜀汉的延续,诸葛亮不得不做出了选择西上陇右的战略部署,就是希望自己是在不断北伐而北伐屡败屡战,他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能攻下长安,因为诸葛亮很清楚攻下长安的后果,会引起蜀汉朝廷内怎样的变故。
展开全部
有啊,我就十分懂啊,我以为魏延的计划是很容易失败的。
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是建立在几个假设的:
第一,据守子午谷的将首是个摆设,一旦遇袭必然完败;
第二,粮草可以就地补给,不需要后方支援;
第三,魏延可以在袭取长安后坚守下来,而诸葛亮的大军也能很快赶来会师。
如果据守子午谷的夏侯懋真的如魏延所说的那样不堪,司马懿、曹丕之流难道就不知道这一点吗?东吴可以用陆逊的书生形象麻痹关羽从而袭取荆州,焉知魏国不是用夏侯懋骗得蜀军孤军深入然后围而歼之呢。
至于粮草就地补给的想法,难度要比官渡时曹操烧毁袁绍乌巢粮草大得多。如果长安都要丢了,粮草什么的肯定不会留给魏延,坚壁清野绝对是必须的。而魏延长途奔袭,兵力有限,也很难在曹军烧掉粮草前把粮草抢到手。如此一来,魏延休矣。
如果魏延能轻易攻下长安,那魏军再夺回长安应该也很容易。诸葛亮不一定能突破善守的司马懿布下的防线,魏国各地驻军却会在第一时间集结起来兵临城下。内少粮草,外失援兵,有背主前科的魏延怕是只能再次投降了。而五虎将外第一将的魏延一旦投降魏国,对于蜀国的实力和士气绝对巨大的打击。
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是建立在几个假设的:
第一,据守子午谷的将首是个摆设,一旦遇袭必然完败;
第二,粮草可以就地补给,不需要后方支援;
第三,魏延可以在袭取长安后坚守下来,而诸葛亮的大军也能很快赶来会师。
如果据守子午谷的夏侯懋真的如魏延所说的那样不堪,司马懿、曹丕之流难道就不知道这一点吗?东吴可以用陆逊的书生形象麻痹关羽从而袭取荆州,焉知魏国不是用夏侯懋骗得蜀军孤军深入然后围而歼之呢。
至于粮草就地补给的想法,难度要比官渡时曹操烧毁袁绍乌巢粮草大得多。如果长安都要丢了,粮草什么的肯定不会留给魏延,坚壁清野绝对是必须的。而魏延长途奔袭,兵力有限,也很难在曹军烧掉粮草前把粮草抢到手。如此一来,魏延休矣。
如果魏延能轻易攻下长安,那魏军再夺回长安应该也很容易。诸葛亮不一定能突破善守的司马懿布下的防线,魏国各地驻军却会在第一时间集结起来兵临城下。内少粮草,外失援兵,有背主前科的魏延怕是只能再次投降了。而五虎将外第一将的魏延一旦投降魏国,对于蜀国的实力和士气绝对巨大的打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纵观中外历史,任何人都无法十全十美,也无法万能。只有一种人是十全十美和万能的,那就是摇尾系统口中所谓的“英明领袖”,简直这个也懂,那个也精,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上自外太空辐射线,下到阴沟里忽然发现一只土拨鼠,他都可以发出正确的指示。不过,任何“英明领袖”到最后都会现出原形——他仍是一个普通人,而普通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他无法十全十美,无法万能。
诸葛亮也是如此,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在漫长的五千年中,伟大的政治家,不过管仲、公孙鞅、王猛、王安石、张居正以及诸葛亮等寥寥数位而已。然而,政治家跟军事家不同,身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好像一个篮球教练,现在却教他在足球场上担任教练,他的球队不能击败对方,在情理之中。
魏延的子午谷袭击战略,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大战略,跟当年韩信暗渡陈仓没有分别;跟曹操进击袁尚的柳城白狼山战役更十分相似,全都危险万状。当时,如果陈仓道上或白檀塞上,设有伏兵,韩信、曹操二人的命运,将无法想象。问题是,恰恰没有伏兵,所以获得成功。军事行动,有赖冒险。在已知的史料上,看不出子午谷设有伏兵,夏侯楙的智谋,还不到这种水准。而且,从稍后的报道却看出不仅子午谷一线而已,而且是曹魏全国,都没有戒备。所以乍听到一向静悄悄的西南边陲,忽然大军压境,全国立刻震动。
诸葛亮认为子午谷战略太过冒险,但魏延并不是盲目冒险,而是正常冒险,因为对手恰恰是花花公子夏侯楙之故;对手如果是司马懿,大军一进入谷口,就等于进入地狱。所以魏延的大战略一旦被否决,便永无再行的可能。从此,曹魏帝国安如磐石,诸葛亮的出兵祁山,对曹魏帝国的伤害,不过隔山打牛,徒消耗士卒性命。
诸葛亮的错误决策,由于他天生的谨慎性格,使他追求万全。偏偏军事上没有万全,所以他用尽心力,不能寸进。魏延是当时名将,而终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被驱逐到错误的地点,打绝望的战争,而最后还被诬以谋反,身死自己人刀下。
诸葛亮也是如此,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在漫长的五千年中,伟大的政治家,不过管仲、公孙鞅、王猛、王安石、张居正以及诸葛亮等寥寥数位而已。然而,政治家跟军事家不同,身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好像一个篮球教练,现在却教他在足球场上担任教练,他的球队不能击败对方,在情理之中。
魏延的子午谷袭击战略,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大战略,跟当年韩信暗渡陈仓没有分别;跟曹操进击袁尚的柳城白狼山战役更十分相似,全都危险万状。当时,如果陈仓道上或白檀塞上,设有伏兵,韩信、曹操二人的命运,将无法想象。问题是,恰恰没有伏兵,所以获得成功。军事行动,有赖冒险。在已知的史料上,看不出子午谷设有伏兵,夏侯楙的智谋,还不到这种水准。而且,从稍后的报道却看出不仅子午谷一线而已,而且是曹魏全国,都没有戒备。所以乍听到一向静悄悄的西南边陲,忽然大军压境,全国立刻震动。
诸葛亮认为子午谷战略太过冒险,但魏延并不是盲目冒险,而是正常冒险,因为对手恰恰是花花公子夏侯楙之故;对手如果是司马懿,大军一进入谷口,就等于进入地狱。所以魏延的大战略一旦被否决,便永无再行的可能。从此,曹魏帝国安如磐石,诸葛亮的出兵祁山,对曹魏帝国的伤害,不过隔山打牛,徒消耗士卒性命。
诸葛亮的错误决策,由于他天生的谨慎性格,使他追求万全。偏偏军事上没有万全,所以他用尽心力,不能寸进。魏延是当时名将,而终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被驱逐到错误的地点,打绝望的战争,而最后还被诬以谋反,身死自己人刀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可能。
1、国力的整体情况是魏强蜀弱,所谓邓艾偷渡阴平望风而降的情况不会出现。这是战略角度讲
2、战术角度讲。子午谷的成功率绝对在百分之五以下。仔细想想就知道了,都不需要多说
3、就算是拿下长安又如何?潼关在魏国手中,魏国不断的派军队在关中平原上跟蜀国打消耗战,蜀国国力比魏国差远了,耗不起。同时拿下长安跟潼关的几率是零
1、国力的整体情况是魏强蜀弱,所谓邓艾偷渡阴平望风而降的情况不会出现。这是战略角度讲
2、战术角度讲。子午谷的成功率绝对在百分之五以下。仔细想想就知道了,都不需要多说
3、就算是拿下长安又如何?潼关在魏国手中,魏国不断的派军队在关中平原上跟蜀国打消耗战,蜀国国力比魏国差远了,耗不起。同时拿下长安跟潼关的几率是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长安被攻破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但是要是没攻下长安反而损失一员大将和兵将,这是诸葛亮所不允许的,诸葛同志一生谨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