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的性格特点
山东人秉性如山,质直朴实,胸怀坦荡,感情直露,天晴天阴,全挂在脸上。
“有事你就快说吧!”山东人会把你的委婉视为“啰嗦”、“絮叨”,山东人喜欢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山东人讷于言而力于行,惯用实际行动来说话,看不起“嘴上功夫”。
山东人又特别重义轻利、豪爽仗义、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为朋友两肋插刀。古代的秦琼、宋江,都是仗义疏财。请客吃饭从不搞AA制,结账争先恐后。一瓢面供来宾,一杯酒端给客人喝。这都是在山东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
小说家写山东人,往往尽力刻画山东人的这一面。瓦岗寨的程咬金、梁山泊的李逵,就成为典型的山东人的文学形象。这并非小说家面壁虚构。即便是一桩与人为善之事,明明一片好心,可话从山东人嘴里说出来,就多了几分粗犷,几分火药味。
扩展资料:
抗击倭寇的著名将领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在戚继光少时,东南沿海倭寇为患,他刻苦学文习武,誓平倭贼。后乡试中武举,负责督修海防设施,训练海上营卫,练就了一支军纪严明的劲旅,史称“戚家军”。
他率领这支军队痛击倭寇,连连告捷。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而同时期还有山东抗倭将领邢阶,山东泰安人,第二次明朝高丽抗倭总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文化传承和性格特点。山东人最突出的、也是全国人认可的一个性格特点是:耿直、忠厚,这是正面评价;当然也有中性评价的:倔强、粗狂;也有略带贬义的评价:死心眼、一根筋、说话生硬、不懂人情世故等。
总之,正面评价山东人性格特点的还是主流。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总结山东人的性格特点,并不是说,所有山东人都具备这种性格特点。如果你单独拿某一个山东人对号,可能有出入,这里只是大体而言。另外,也并不是说肯定山东人有这种性格特点,就意味着否定别的地方的人也有这种性格特点,作者没有这个意思,其实,在历史上山东省的地域和周边省并没有严格的划分,所以山东人的性格特点,在其他省的人也具备,我们只是相对来讲,山东这一方人的性格特点更突出、鲜明一些罢了。外地人对山东人的总体评价;耿直、豪爽、忠厚、义气,容易打交道,值得交朋友。山东人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直来直去,不会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让人猜不透,一般来讲,山东人的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表现在言语上。破解山东人性格特点的基因密码,还得从山东的简称“鲁”字说起。“鲁”字在最早出现的甲骨文里,上面是一条鱼,下面是一个口,意思是说,这里的鱼很好吃。鲁字的本意解释是:小心吃鱼,默不作声。因为远古时期这里入海,鱼多,味美,所以把这里称为鲁。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地方的人性格耿直,直率,人们就把这种性格,称为鲁人的性格。于是,“鲁”就有了直的意思。“鲁直”也就成了一个专门词组。也正因为如此,先贤造字之时,给鲁加上木的偏旁部首,“橹”代表摇船的木浆。因为船桨需直的,而鲁地的人,就代表直,所以一直以来,“直”也这成了山东人的原始本色。在更远古的时候,山东人被称作东夷。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夷,从大从弓。”意思是说东夷人是佩带弓箭身材高大魁梧的大汉。传说中射日的后羿也是东夷人。一个连太阳都敢射的部落民族,还有什么不敢干的?勇敢和鲁直的性格,是山东人的祖先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山东又是孔孟之乡,山东人继承“周孔遗风”,坚持“孔颜人格”,历朝历代名人名家辈出。据粗略统计,《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的山东人有1000多位。仅在中国民间封为“圣人”的就有:先圣左丘明,儒圣孔子,亚圣孟子,军圣孙子、兵圣孙膑,五行邹衍,和圣柳下惠,巨匠鲁班,医圣扁鹊,笔圣蒙恬(秦朝蒙阴人,大将,传说毛笔发明者),算圣刘洪(东汉蒙阴人,珠算创始人,天文历算学家),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农圣贾思勰等等。山东人重视“忠孝两全”,《二十四孝》中“孝动天地”的24个故事,有10个出自于山东。山东人爱打抱不平,“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山东人的性格使然。山东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比较多的省份。著名的农民起义有:西汉的赤眉军起义,隋末的瓦岗寨起义,唐代的黄巢起义,宋代的梁山泊起义,近代的义和团等。那些起义军的领袖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带有齐鲁文化的印记。
山东人性格特点除耿直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本性仁厚,对上讲忠诚,对朋友讲义气,对前辈讲孝敬。一旦他们认准了值得为之忠心耿耿的人或事,就会忠诚有加,不会有丝毫懈怠。忠君报国,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当年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百万指战员中,有28万是山东兵,有2万人长眠在朝鲜。山东人最愿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历史上,瓦岗寨好汉程咬金算是“半个皇帝”,还是众好汉将他硬推上去的,不久,就自动卸任了,后来又和众好汉一起辅佐李世民打天下、坐天下;宋江请大宋皇帝当舵手;诸葛亮辅助刘备当助手。刘备临死前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托付给诸葛亮,他都鞠躬尽瘁地辅佐,一直到自己累死五丈原。所以有人戏称山东人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没有舵手找舵手,心甘情愿当助手,一心一意跟着走”。正是因为山东人的这一性格特点,在中国的历史上,尽管山东人参与和发动的起义很多,但山东人做皇帝的几乎没有,做将帅的却很多。至今北京城里卫戍部队和武警部队都喜欢招收山东兵,这些战士复员后当保安的也很多,这恐怕也是与看重山东人的忠诚、厚道和耿直的性格特点有关系吧。从秦汉拓土开疆的将领蒙恬蒙毅家族,到汉朝陈汤(今山东兖州人)一句: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更能体现山东人的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而汉代赤眉起义盘踞泰山地区又是一座汉代起义高峰。到了唐朝开国功臣秦琼、程咬金、李绩等,更是为大唐奠定威名远播。而唐末枭雄黄巢的起义运动又是一个起义高峰,黄巢也被称为半个皇帝。爱国词人辛弃疾(济南历城人)、李清照(济南章丘人),在词作的感情基调上,都贯穿着抗敌报国的情怀。辛弃疾坚决主张抗击金朝,反对妥协投降,在临终之时,还大喊:杀贼、杀贼!抗金报国之心至死不渝。山东人乡土观念很重,山西有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而山东民歌却是《谁不说掩家乡好》。另一首由山东人最先唱红的歌曲《父老乡亲》,唱出了山东人心中的浓浓乡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是山东人的真实写照。支边去新疆几十年的山东汉子们,在采访他们的摄像机面前,齐刷刷地跪倒一大片,面对几千里之外的东方齐鲁大地,和着夺眶而出的眼泪,高喊一声:“山东的父老乡亲,俺们给您拜年了!”这跪地一拜,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山东人的思乡恋土之情。山东人称山东人为“老乡”,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遇到从山东闯关东来的老猎户时,也是称他为“老乡,我们是工农子弟兵”。“老乡观念”可能是专对山东人说的。江西人称“老表”,世上却没有“老表观念”。有一种说法“山东靠老乡,河北靠中央”。山东人固执地认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老乡”,无论是当年闯关东的也好,而今在外打工的也好、做生意的也好、当兵的也好,山东老乡特别“抱团”,逢年过节说是请朋友吃饭,倒不如说是请老乡吃饭,一大桌子朋友几乎都是山东老乡。山东人在外地只要一遇到操着老家口音的“老乡”,立马都有一种强烈的亲近感、信任感。
“有事你就快说吧!”山东人会把你的委婉视为“啰嗦”、“絮叨”,山东人喜欢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山东人讷于言而力于行,惯用实际行动来说话,看不起“嘴上功夫”。
山东人又特别重义轻利、豪爽仗义、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为朋友两肋插刀。古代的秦琼、宋江,都是仗义疏财。请客吃饭从不搞AA制,结账争先恐后。一瓢面供来宾,一杯酒端给客人喝。这都是在山东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
小说家写山东人,往往尽力刻画山东人的这一面。瓦岗寨的程咬金、梁山泊的李逵,就成为典型的山东人的文学形象。这并非小说家面壁虚构。即便是一桩与人为善之事,明明一片好心,可话从山东人嘴里说出来,就多了几分粗犷,几分火药味。
扩展资料:
抗击倭寇的著名将领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在戚继光少时,东南沿海倭寇为患,他刻苦学文习武,誓平倭贼。后乡试中武举,负责督修海防设施,训练海上营卫,练就了一支军纪严明的劲旅,史称“戚家军”。
他率领这支军队痛击倭寇,连连告捷。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而同时期还有山东抗倭将领邢阶,山东泰安人,第二次明朝高丽抗倭总兵。
总体感觉山东人很不错的,典型的北方人性格,不论男女性格都比较活泼,对人也比较实在,当然了我是说大部分,也有些滑头的。觉得比较好相处,对人也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