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实施新课改
2个回答
2014-01-31 · 知道合伙人旅游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一、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改革学校管理,提供相关保障
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
1、调整管理结构,转变职能,落实责任
(1)调整管理结构,提供组织保障
学校新成立了“课改”领导组、课题研究组;再加上原有的教导处、教科室、学科组、年级组、年级备课组,形成了学校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一套组织结构。每一个层面的组织都明确的职责,上一级组织督促下一级组织履行自己的职责并查检评价。 (管理结构如图所示)。
在组织结构图表中,学校教科室的职能已发生了变化;课题组的职能也发生了改变。
(2)合理配备人员,提供人力保障
由校领导班子制订人员筛选标准,面向全校公开选拔了教科室人员,精选课题研究组成员;挑选课改年级组成员。
(3)加大硬件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2、完善管理制度
学校在推行新课程改革时,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了实施新课改的五个制度,五个制度要求明确具体,切合实际,从制度上来排除实施新的课程改革遇到的各种阻力,强制所有的教师参与到新的课程改革之中,强化了新课改工作,使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有了制度保证。
3、强化管理措施
(1) 委以重任,制定方案,保证“课改”工作的针对性
学校对教科室委以重任,制定了《宜宾市人民路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对学校课程改革作总体的筹划;每学年,又制定《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新课程改革年度计划》,认真地实施《宜宾市人民路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细致地推进“课改”工作,做到了长计划,短安排。这样,每一阶段的工作的目标更明确,工作的内容更具体,工作重点更突出,使学校“课改”工作的针对性更强。
(2)探索改革办法,推行改革工作,保证“课改”工作的坚实性
学校是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教科室担当起“探索改革之路”的重任。学校“课改”工作的每一步,都由教科室组织课题组研究人员先在课题组内进行研究。再由教科室提交给学校课改领导组。学校课改领导组审查、确定是否在全校推广实施。学校课改领导组同意实施的改革办法,由教科室与教导处一起推行到学科组、年级备课组。
在学科组和备课组实施改革时,教科室又加强对学校改革工作的指导和调控,让学校“课改”工作迈着坚实的步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保证了课程有效实施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3)化检查为参与,保证“课改”工作的实效性
“课改”是一项非常艰巨而细致的过程性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教科室把检查化为参与:在检查学校“课改”工作时,教科室把检查人员分到各课题组、学科组、备课组,参与到整个“课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他们既是工作过程的检查者,更是工作过程的参与者。在他们的参与中,把对工作检查与调控结合起来。这种管理更具有人性化,也更具有实效性。
(4)促进发展,奖励先进,保证“课改”工作的持续性
我校一方面坚持由教科室组织教师进行“促进提高式”的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中,教师们不管自己在量化打分式的评价中获得的是多少分,他们都能看到自己在近段时间内工作的成绩及进步。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能得到学校、同事、学生、家长各方面的承认,树立了继续发展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我校还结合对教师进行的年度考核,制定了详细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细则》《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考核细则》《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年级(学科)组考核细则》等奖惩条例,对教师各方面的表现给予量化打分,评优、选先、晋职。
4、有效地利用课改的外部资源
(1)请进来
学校聘请省市区各级专家组成课改顾问组。邀请全国各地的“课改”专家到校给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作报告。
(2)走出去
学校非常重视“课改”先进的经验对学校课改的借鉴作用,选派教师走出去学习,让教师直接去吸取丰富的营养,带回学校,通过写汇报、座谈、上课等方式,传输给全校教师,让这些外部资源在我校的“课改”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新型教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我校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我们主要抓了:第一,组织教师学习,让教师理解、接受新课程;第二,改革教育教学策略,提高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转换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把新课程推向班级课堂层面,把理想课程转变为现实课程;第三,引导教师较好地把握教材,有效地实施课程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的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有效的教师学习,促进教师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有效的教师学习,就是要让教师尽快地理解、接受、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在理论的引领下,让教师意识到需要且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1)组织教师参加“通识性”培训,认识新的课程改革
(2)调查分析教师现状,形成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3)根据课改的需要,确定学习内容,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4)开展多样性、科学性的学习活动
2、有效的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1)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估表》
评价标准的变化,必定引起教师行为的变化,我们又通过“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教学研讨活动”促使教师从理念向实践迅速转化。
(2) 改革教学方式,制定、推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倡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学习,那么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必须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改革教学方式中,课题组指导教师探索、总结实施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形成新课程需要的教学方式。
改革教学方式的措施:
首先,教科室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确定各阶段研究重点,让我们的研究在螺旋上升式的前进中,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
其次,在每一个段的研究中,学校教科室根据研究内容提供理论学习资料,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组教师根据学习的理论,制定教学策略,再到教学实践中去实施、调整、完善。
然后,教科室根据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实施各种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形成研究成果,并在全校推广实施。
制定、推广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近三年中,学校教科室组织课题组研究并推行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课题组试图在小学低年级激发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兴趣,中段基本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段能熟练地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3)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的方式
“案例分析”式培训
“案例分析”式培训主要指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的培训方式。我们强调:教学水平的提高,要在一节课一节课中去提高,要“一课一得”。同时,我们还强调:教学水平的提高,还要不断地进行阶段小结,要把一课一得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得得相连”的有机整体。
具体做法为: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观摩分析优质课;每月进行教学设计讨论、上对比课;每周进行课堂教学分析,学校教科室制定了课堂教学分析记录表《“实施〈课程标准〉有效性研究”实验课题课堂情况分析一览表》。填写内容为:只要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得、所思、所感、所悟,只要是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都可以记。
为了增强教师对自己课堂分析的有效性,学校要求每周星期二教研活动时,每位教师交流自己上周写的教学分析,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把个人反思成果变成共享资源。
“案例分析”式培训强调案例中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定点追踪”式培训
对重点培养对象或者学习进度稍慢的教师,我们则采取“定点追踪”的办法。方法是:听课→分析评价→交换意见→学习→提高→再听课→再评价。如此循环,逐步提高。
“促进提高”式培训
在培养新型教师的研究中,怎样使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实践从被动变为主动,学校还利用评价的“改进提高”和“激励督促”的作用,促进教师迅速提高。具体操作方法为:
A、自选发展目标:教师通过自修自研,专家指导,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寻找出其中“最关键、最有价值”的问题,制订学习计划及努力的目标,并提出实施步骤。
B、自评自结:教师对照发展目标,采取积极的行动,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后而进行自我评价、总结。
C、教师互评:在自评基础上,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采用“换位思考,角色转换”的方式进行互评,应特别注意发现老师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变化都应加以保护,不求全责备。
D、校长导评:由校长组织评价小组对教师是否达到发展目标给予评定,对教师下一步发展指明发展方向。
以学生的学,促进教师教的改变
课题组进行的教学改革是否有效,制定的教学策略是否适用于全校各学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这还得以学生的发展来决定。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教科室组织课题组调整、总结适合学校各学科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在全校推广实施。这样以学生的学来促进教师教的改变,有效地促进了课堂向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实现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
(4)把握教材,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文化
让我们的教师掌握学科文化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科文化,让语文课姓“语”,数学课姓“数”,让课程得到有效实施,保住并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用体悟学习来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科文化。基本操作程序是:首先,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学科文化的基本因素,把握教材;其次,让学生体悟学科文化。学生操作体验、感悟、试悟、顿悟以及整体感知等方法和策略,是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获得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体悟学科文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悟学科文化,在生活中体悟学科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3、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建立具有激励、评价、学习功能及教育功能的《学生成长记录袋》。
其次,我们在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础上,我们还设立了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总评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生全面素质评价册》。
再次,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检测模式。检测分为书面检测和非书面检测。
最后,我们还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了评价重心的转移。
(三)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结构
我们采取措施,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为环境、以社区为平台的工作运行机制,为“课改”提供社会保障。
二、学校实施新课改取得的教育教学效益
(一)学生获得了较为和谐的发展
我们学校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了差异发展。调查显示,我们的学生100%的都喜欢上学;他们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从教育局督导检查认可的学校教导处存档的学生成绩档案中,同样可以看不出:我们的学生的差异性的发展。我校的教学成绩是让家长满意的,让社会认可的。
我们不仅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我们还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他们的素质得到均衡的发展。他们的良好品行在逐渐形成;习得终生学习的能力,他们正在用自主、合作、探究、体悟等学习方式方式来学习;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不只是教材,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能自觉地融合学科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他们能自己设计并组织班队活动的,就连区级示范性班队主题活动,也是学生自己设计、组织的。我校《星光电视台》和《星光校园报》的播出与出版,突出地表现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增强;他们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校的一批特长生脱颖而出。
(二)新型教师在茁壮成长
1、教师教学理论修养明显进步
我们的教师在理论学习中,不断地把学到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发生了变化。这是他们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的教师用他们内化理论指导教学,他们的教学过程,是新课程的教学观所需要的教学过程;是他们的理论素养与职业素养外在表现的过程。
2、一些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初显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校一些教师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已经初步显露出来。这从同一内容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就可以看出来。
3、以学科组为单位的研究氛围明显变浓
我校以学科组为单位的研究氛围明显变浓。老师以通过沟通与合作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4、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在增强
课题组的研究带动了学科组和备课组的研究。因此,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的研究氛围明显变浓,教师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研究,他们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也在增强。
(1)研究的内容系统化。
随着教学的深入、新课程教学的技能的成熟,他们进行的是系统的研究。他们在教学策略上分专题研究,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体悟式学习等,在教学内容上,他们还分课型来研究。
(2)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在探索、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我们学校课题组成员,他们的研究能力明显提高,已经成长为一批具有教改能力的教师。课改年级的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明显增强。据不完全统计,我校课改起始年级的语文、数学教师9人,撰写论文等达109篇,平均每人达12篇,撰写论文最多的人达29篇,获奖的档次国家、省、市、区的都有。上研究课、公开课等课的人最多达6节,获奖的最高档次为省二等奖。全校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明显增强。
(三)学校的社会声誉在迅速提升
在有效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管理的革新,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学校的育人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我校创办了星光电视台、星光校园报、星光艺术团;建立“中国少年报记者站”;2003年学校获“中国名校”的称号;连续三年获督导评估一等奖、教学成绩第一名。三年来省内外到校参观交流的团体达50余个,学校的工作及组织的各种活动分别在省、市电视台和各级报刊上相继进行了新闻和专题报道,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校校长邱清绪作为学校管理的优秀人材,在全国正式出版的《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二期)上作为封面人物进行介绍,这在社会上引导了极大的反响。我校的课改成果《有效地培养新型教师》在《四川教学研究》2003年第二期上发表,在“全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与课程管理”研讨会上交流并荣获一等奖,在四川省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实施新课程标准有效性研究”阶段研究报告》在四川省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04年4月,人教社教材调研会在我校召开。2004年9月,四川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比赛在我校进行,一位教师参加比赛,获二等奖。2005年1月“西师版”数学教材教学研讨会又在我校举行。
2005年12月
(一)改革学校管理,提供相关保障
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
1、调整管理结构,转变职能,落实责任
(1)调整管理结构,提供组织保障
学校新成立了“课改”领导组、课题研究组;再加上原有的教导处、教科室、学科组、年级组、年级备课组,形成了学校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一套组织结构。每一个层面的组织都明确的职责,上一级组织督促下一级组织履行自己的职责并查检评价。 (管理结构如图所示)。
在组织结构图表中,学校教科室的职能已发生了变化;课题组的职能也发生了改变。
(2)合理配备人员,提供人力保障
由校领导班子制订人员筛选标准,面向全校公开选拔了教科室人员,精选课题研究组成员;挑选课改年级组成员。
(3)加大硬件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2、完善管理制度
学校在推行新课程改革时,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了实施新课改的五个制度,五个制度要求明确具体,切合实际,从制度上来排除实施新的课程改革遇到的各种阻力,强制所有的教师参与到新的课程改革之中,强化了新课改工作,使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有了制度保证。
3、强化管理措施
(1) 委以重任,制定方案,保证“课改”工作的针对性
学校对教科室委以重任,制定了《宜宾市人民路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对学校课程改革作总体的筹划;每学年,又制定《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新课程改革年度计划》,认真地实施《宜宾市人民路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细致地推进“课改”工作,做到了长计划,短安排。这样,每一阶段的工作的目标更明确,工作的内容更具体,工作重点更突出,使学校“课改”工作的针对性更强。
(2)探索改革办法,推行改革工作,保证“课改”工作的坚实性
学校是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教科室担当起“探索改革之路”的重任。学校“课改”工作的每一步,都由教科室组织课题组研究人员先在课题组内进行研究。再由教科室提交给学校课改领导组。学校课改领导组审查、确定是否在全校推广实施。学校课改领导组同意实施的改革办法,由教科室与教导处一起推行到学科组、年级备课组。
在学科组和备课组实施改革时,教科室又加强对学校改革工作的指导和调控,让学校“课改”工作迈着坚实的步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保证了课程有效实施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3)化检查为参与,保证“课改”工作的实效性
“课改”是一项非常艰巨而细致的过程性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教科室把检查化为参与:在检查学校“课改”工作时,教科室把检查人员分到各课题组、学科组、备课组,参与到整个“课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他们既是工作过程的检查者,更是工作过程的参与者。在他们的参与中,把对工作检查与调控结合起来。这种管理更具有人性化,也更具有实效性。
(4)促进发展,奖励先进,保证“课改”工作的持续性
我校一方面坚持由教科室组织教师进行“促进提高式”的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中,教师们不管自己在量化打分式的评价中获得的是多少分,他们都能看到自己在近段时间内工作的成绩及进步。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能得到学校、同事、学生、家长各方面的承认,树立了继续发展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我校还结合对教师进行的年度考核,制定了详细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细则》《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考核细则》《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年级(学科)组考核细则》等奖惩条例,对教师各方面的表现给予量化打分,评优、选先、晋职。
4、有效地利用课改的外部资源
(1)请进来
学校聘请省市区各级专家组成课改顾问组。邀请全国各地的“课改”专家到校给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作报告。
(2)走出去
学校非常重视“课改”先进的经验对学校课改的借鉴作用,选派教师走出去学习,让教师直接去吸取丰富的营养,带回学校,通过写汇报、座谈、上课等方式,传输给全校教师,让这些外部资源在我校的“课改”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新型教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我校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我们主要抓了:第一,组织教师学习,让教师理解、接受新课程;第二,改革教育教学策略,提高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转换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把新课程推向班级课堂层面,把理想课程转变为现实课程;第三,引导教师较好地把握教材,有效地实施课程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的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有效的教师学习,促进教师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有效的教师学习,就是要让教师尽快地理解、接受、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在理论的引领下,让教师意识到需要且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1)组织教师参加“通识性”培训,认识新的课程改革
(2)调查分析教师现状,形成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3)根据课改的需要,确定学习内容,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4)开展多样性、科学性的学习活动
2、有效的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1)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估表》
评价标准的变化,必定引起教师行为的变化,我们又通过“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教学研讨活动”促使教师从理念向实践迅速转化。
(2) 改革教学方式,制定、推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倡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学习,那么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必须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改革教学方式中,课题组指导教师探索、总结实施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形成新课程需要的教学方式。
改革教学方式的措施:
首先,教科室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确定各阶段研究重点,让我们的研究在螺旋上升式的前进中,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
其次,在每一个段的研究中,学校教科室根据研究内容提供理论学习资料,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组教师根据学习的理论,制定教学策略,再到教学实践中去实施、调整、完善。
然后,教科室根据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实施各种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形成研究成果,并在全校推广实施。
制定、推广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近三年中,学校教科室组织课题组研究并推行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课题组试图在小学低年级激发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兴趣,中段基本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段能熟练地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3)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的方式
“案例分析”式培训
“案例分析”式培训主要指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的培训方式。我们强调:教学水平的提高,要在一节课一节课中去提高,要“一课一得”。同时,我们还强调:教学水平的提高,还要不断地进行阶段小结,要把一课一得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得得相连”的有机整体。
具体做法为: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观摩分析优质课;每月进行教学设计讨论、上对比课;每周进行课堂教学分析,学校教科室制定了课堂教学分析记录表《“实施〈课程标准〉有效性研究”实验课题课堂情况分析一览表》。填写内容为:只要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得、所思、所感、所悟,只要是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都可以记。
为了增强教师对自己课堂分析的有效性,学校要求每周星期二教研活动时,每位教师交流自己上周写的教学分析,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把个人反思成果变成共享资源。
“案例分析”式培训强调案例中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定点追踪”式培训
对重点培养对象或者学习进度稍慢的教师,我们则采取“定点追踪”的办法。方法是:听课→分析评价→交换意见→学习→提高→再听课→再评价。如此循环,逐步提高。
“促进提高”式培训
在培养新型教师的研究中,怎样使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实践从被动变为主动,学校还利用评价的“改进提高”和“激励督促”的作用,促进教师迅速提高。具体操作方法为:
A、自选发展目标:教师通过自修自研,专家指导,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寻找出其中“最关键、最有价值”的问题,制订学习计划及努力的目标,并提出实施步骤。
B、自评自结:教师对照发展目标,采取积极的行动,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后而进行自我评价、总结。
C、教师互评:在自评基础上,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采用“换位思考,角色转换”的方式进行互评,应特别注意发现老师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变化都应加以保护,不求全责备。
D、校长导评:由校长组织评价小组对教师是否达到发展目标给予评定,对教师下一步发展指明发展方向。
以学生的学,促进教师教的改变
课题组进行的教学改革是否有效,制定的教学策略是否适用于全校各学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这还得以学生的发展来决定。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教科室组织课题组调整、总结适合学校各学科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在全校推广实施。这样以学生的学来促进教师教的改变,有效地促进了课堂向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实现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
(4)把握教材,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文化
让我们的教师掌握学科文化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科文化,让语文课姓“语”,数学课姓“数”,让课程得到有效实施,保住并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用体悟学习来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科文化。基本操作程序是:首先,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学科文化的基本因素,把握教材;其次,让学生体悟学科文化。学生操作体验、感悟、试悟、顿悟以及整体感知等方法和策略,是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获得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体悟学科文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悟学科文化,在生活中体悟学科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3、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建立具有激励、评价、学习功能及教育功能的《学生成长记录袋》。
其次,我们在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础上,我们还设立了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总评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生全面素质评价册》。
再次,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检测模式。检测分为书面检测和非书面检测。
最后,我们还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了评价重心的转移。
(三)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结构
我们采取措施,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为环境、以社区为平台的工作运行机制,为“课改”提供社会保障。
二、学校实施新课改取得的教育教学效益
(一)学生获得了较为和谐的发展
我们学校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了差异发展。调查显示,我们的学生100%的都喜欢上学;他们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从教育局督导检查认可的学校教导处存档的学生成绩档案中,同样可以看不出:我们的学生的差异性的发展。我校的教学成绩是让家长满意的,让社会认可的。
我们不仅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我们还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他们的素质得到均衡的发展。他们的良好品行在逐渐形成;习得终生学习的能力,他们正在用自主、合作、探究、体悟等学习方式方式来学习;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不只是教材,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能自觉地融合学科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他们能自己设计并组织班队活动的,就连区级示范性班队主题活动,也是学生自己设计、组织的。我校《星光电视台》和《星光校园报》的播出与出版,突出地表现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增强;他们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校的一批特长生脱颖而出。
(二)新型教师在茁壮成长
1、教师教学理论修养明显进步
我们的教师在理论学习中,不断地把学到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发生了变化。这是他们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的教师用他们内化理论指导教学,他们的教学过程,是新课程的教学观所需要的教学过程;是他们的理论素养与职业素养外在表现的过程。
2、一些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初显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校一些教师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已经初步显露出来。这从同一内容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就可以看出来。
3、以学科组为单位的研究氛围明显变浓
我校以学科组为单位的研究氛围明显变浓。老师以通过沟通与合作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4、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在增强
课题组的研究带动了学科组和备课组的研究。因此,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的研究氛围明显变浓,教师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研究,他们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也在增强。
(1)研究的内容系统化。
随着教学的深入、新课程教学的技能的成熟,他们进行的是系统的研究。他们在教学策略上分专题研究,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体悟式学习等,在教学内容上,他们还分课型来研究。
(2)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在探索、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我们学校课题组成员,他们的研究能力明显提高,已经成长为一批具有教改能力的教师。课改年级的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明显增强。据不完全统计,我校课改起始年级的语文、数学教师9人,撰写论文等达109篇,平均每人达12篇,撰写论文最多的人达29篇,获奖的档次国家、省、市、区的都有。上研究课、公开课等课的人最多达6节,获奖的最高档次为省二等奖。全校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明显增强。
(三)学校的社会声誉在迅速提升
在有效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管理的革新,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学校的育人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我校创办了星光电视台、星光校园报、星光艺术团;建立“中国少年报记者站”;2003年学校获“中国名校”的称号;连续三年获督导评估一等奖、教学成绩第一名。三年来省内外到校参观交流的团体达50余个,学校的工作及组织的各种活动分别在省、市电视台和各级报刊上相继进行了新闻和专题报道,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校校长邱清绪作为学校管理的优秀人材,在全国正式出版的《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二期)上作为封面人物进行介绍,这在社会上引导了极大的反响。我校的课改成果《有效地培养新型教师》在《四川教学研究》2003年第二期上发表,在“全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与课程管理”研讨会上交流并荣获一等奖,在四川省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实施新课程标准有效性研究”阶段研究报告》在四川省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04年4月,人教社教材调研会在我校召开。2004年9月,四川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比赛在我校进行,一位教师参加比赛,获二等奖。2005年1月“西师版”数学教材教学研讨会又在我校举行。
2005年12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