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过,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因而固定于这一天。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三元节的由来,产生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上元节,也叫元宵节,农历的正月十五,纪念天官紫微大帝诞日,天官主管赐福。
中元节,又称鬼节,农历的七月十五,纪念地官清虚大帝诞日,地官主管赦罪。这一天,佛教称盂兰盆会,个别年份也会和基督教的圣母升天日重合,如2019年8月15日,这三个节日是同一天,同时这一天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日。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纪念水官洞阴大帝诞日,水官主管解厄之辰。下元节,古代还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自民国以后,传统的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消失,只有历史记得,它亦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所以,三元节流传至今天,下元节是知名度最低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还存在着下元节这个节日。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1、上元节-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2、中元节-七月十五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本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赦罪之节日。但民间有言: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四鬼乱窜,认为七月是鬼月。夜晚、野外阴气重,中元节前后更甚,尤其是七月十四的晚上。
3、下元节-十月十五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
上元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也称为鬼节。
下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也称水官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地官节或斋孤,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七月十四),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民间有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