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道德观中,是否认为:道德就是为了履行义务的行为?

 我来答
PJJDCCW
2016-06-25 · TA获得超过50.1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6.9万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5077万
展开全部

  康德的道德观中,道德就是为了履行义务的行为。

  1、人物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 、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作为德国唯心论的奠基者,康德虽然写了若干关于政治问题的有趣文章,但他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远没有哲学上重要。

  康德生于1724 年,家人都是虔诚的新教徒,他先后经历了“七年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当政的初期,虽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动乱的,但他个人的生活环境却是平稳而有规律的、学院式的。

  1740 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最初,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的哲学,由伍尔夫派传授,可是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却不是莱布尼茨,而是卢梭和休谟。从1746 年起,康德去了一个乡间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之后又重返哥尼斯堡大学继续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1770 年,他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后升任为哥尼斯堡大学校长,此后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2、康德的道德观

  三组词:偏好和责任、他律性和自律性、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在这三组词中每组的前一个是一组的,后一个在一起也是一组的,也就是说偏好、他律性和假言命令是一组的,责任、自律性和定言命令又是一组的。康德说符合后一组的标准而行事的人便是遵守道德的人。而根据前一组原则行事的人则与道德恐怕是没什么相干的了。

  什么是偏好想必学过经济学的人一定会深有体会,偏好既是我在感情上更加喜欢的东西,例如苹果和梨,假如我更加喜欢苹果(非macbook)你就可说我是更加偏好苹果的,或者我喜欢梨,你就可以说我是更偏好梨的。责任呢?责任就是我为自己所限定条文,我自己遵守。

  3、再来自律性和他律性呢?读者要笑了,这简单,他律性就是被奴役,自律性就是自由,我想干啥就干啥。说的有道理,但是康德的定义不是这样的康德认为,所谓的他律性就是个人为外物所动,不是有人的理性所支配的,这就是他律性,此外物又非彼外物,这个外物指的是人类理性以外的所有东西,包括一个人的偏好在内,都算得上是外物。理解了他律性,自律性就好理解了,自律性就是说我的行为完全由我的理性所支配。

  4、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呢?既然是命令总是得有个主语有个宾语的吧!到底是谁给谁下的命令?答:理性给意志下的命令!假言命令是什么呢?例如:我爸说我如果考试考到全班前三名就给我买个棒棒糖作为奖励。我这个非常喜欢棒棒糖呀,为了它不惜一切代价呀~所以我努力努力再努力,终于从第一名爬到了第三名,拿到了棒棒糖。在这期间,好好学习就是一个我的理性对我的意志下的命令,之所以说他是假言命令呢就是因为实际上它是在挂羊头卖狗肉,我说我好好学习,但我所注意的并不是好好学习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好好学习之后我可以从我老爸那里获得棒棒糖一枚,所以好好学习这个命令对我来说是假的,我的意志所恪守的并不是我的理性发出的这条命令,我的意志所恪守的只是那枚棒棒糖(我比较没出息,别学我,你们至少也得要一根棒棒糖外加一枚大大泡泡糖,要是有大大卷就好了,不过那货老贵了……),也就是我的偏好而已。相对的,定言命令是什么呢?定言命令就是我的理性对我的意志下命令,要好好学习!不应为别的,就应为我要好好学习!这就是定言命令,看吧~定言命令看上去就是比假言命令更有骨气吧。康德说这就是道德,我为我自己定下的条文,并将其作为责任,是我的自律性在发挥作用,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在引导我做这件事,仅仅是因为我要做这件事而去做。

  5、郭美美事件想必大家已经十分了解了,那卢美美事件呢?卢美美的真名是卢宇星,其微博认证身份为“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秘书长。”她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她出身富家,大学毕业后就开始组织中非希望工程活动,为非洲的小朋友们建学校。但是外界却对她的这一举动抱有怀疑态度,当然我在这并不想讨论卢美美到底干了什么事,我只是想来用现实中的例子验证康德的理论。

  因为道德正确所产生的快感而做好事不能说是道德的,当然也不能说就是不道德的,而是以功利为目的则无所谓道德。

  仍旧无所谓道德(不能称之为道德),只要是按照某一目的去做好事在康德那里就统统不能算道德,无论是哪种目的。只有遵循绝对命令,即我必须做什么而无所谓快感不快感,这才可以称之为道德。

  读者可以自己来想,卢美美干的是位为苦人民着想的事,为什么大家去没有应为此事而感动的落泪呢?原因有二:一、社会上的仇富情绪空前的高涨。二、卢美美出身富家,有很多种动机可以解释她的行为。

  6、白方礼生于1913年,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

  支教模范白方礼老人于2005年9月23日早晨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停在他家楼下那辆老旧的三轮车,离开了那些他曾资助过的学生们,离开了崇敬他的人们。二十年时光荏苒,白方礼老人的支教事迹激励学子、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

  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方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碾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

  因为道德正确所产生的快感不能直接看成由道德正确所产生的动机。从时间上说,是道德正确在先,快感在后;而上述命题假定了人的绝对理性,认为人一定能而且必然会对任何行为的结果做一个预判,并因之而采取行动,所以才有了时间上明明在后的结果反成了心理学上在前的动机。然而,这个判断的假设前提很明显,就是人的绝对理性。

假装忘了没看见
2014-07-13 · TA获得超过64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84万
展开全部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而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