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怎么记忆的?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大脑如何储存记忆?可以想象的出,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多种分子、途径。现在,一项新的研究通过对神经元进行深入研究,弄清了大脑如何更新制造新记忆所需的分子的机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的这一发现是12月22日Neuron杂志的封面故事。 在新研究中,通过对培养的处于生活状态的大鼠细胞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了明显的证据来推翻之前认为的有关突触上的受体一直被细胞中的“库存”补充替代的假说。相反,研究人员发现突触受体相对比较稳定,在被替换掉之前能够存活16个小时之久。
全文请见: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5-12/2005122795017.htm
有人说,记忆是连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胶水”。每个人心中的某个角落,总有某些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往往和悲欢或恐惧等事件密切相关。
因此,如何发生记忆、如何储存记忆,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科学家们主要围绕两类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一种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记忆在大脑中是如何组织的?另外一种是,记忆的编码、储存、读出和遗忘是如何实现的?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和合作,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卓敏教授、李葆明教授以及韩国国立汉城大学姜奉钧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大脑前扣带皮层神经元的“nr2b”受体对恐惧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
李葆明教授告诉记者,通俗一点讲,也就是说恐惧记忆到底能否形成,位于大脑前扣带皮层神经元“nr2b”受体起了决定性作用。假如大脑前扣带皮层神经元“nr2b”受体“睡觉”了,不能发挥作用时,恐惧记忆也就不能形成。
那么,如何让“nr2b”受体“睡”着呢?科学家采用了现成的研究工具。一种办法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因为如果“nr2b”受体要发挥作用,那么其蛋白质就必须进行转录、翻译,但是如果破坏蛋白质翻译这一环节,“nr2b”受体就不能发挥其原有功能;第二种办法是,通过药理学手段把“nr2b”受体的活性阻断。
李葆明教授解释说,这种药物被注射进“nr2b”受体后,就会摁住受体并强行与之结合,“就像给它套了一条绳子,这样它就跑不动了。”
实验多次表明,老鼠注射药物后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接下来,有趣的动物实验开始了。研究人员选择了胆小的老鼠,它们首先把一只正常的老鼠放入一个笼子内,笼子里安装了电铃,当电铃发出“当当当”的声响时,老鼠会转过头看着电铃。
这时候,研究人员将老鼠脚底下的铁丝通电,此时的老鼠被电击后吓得乱跳乱叫。再过24小时或48小时后,研究人员再次把这只老鼠放进相同的笼子内,这只聪明的老鼠再次回到房间时,显然长了本事,它会弓着身,显得惊恐万分;研究人员把这只老鼠又放进另外一个笼子内,但是只要听到电铃发出声响,老鼠的恐惧记忆就会重现,它还是会把身体弓起来。
李葆明教授解释说,老鼠弓背的动作是高度恐惧时候的一种行为状态。这说明,老鼠对曾经受过电击的环境和声音都已经形成了恐惧记忆。可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生动表现。
随后,研究人员开始了真正的实验。他们把这只老鼠注射了阻断“nr2b”受体的药物,这一次又给它施加一次电击。24小时或48小时后,同样把这只老鼠放进原先受过电击的同一只笼子内,可是老鼠一点过激反应都没有,即使让它听电铃声,它也毫无反应。好像此前根本不曾经历电击这样的“酷刑”。李葆明教授告诉记者,这一现象表明,“nr2b”受体的活性降低或受阻后,老鼠都不能形成恐惧记忆,也就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但是李教授一再强调,实验人员只做过老鼠害怕电击这个具体环境的实验,并没有做其他测试(例如,猫鼠游戏等)。注射药物后的老鼠可能什么东西都不怕,但这目前只能是猜测,还没有直接的证据。一些媒体想当然地认为,老鼠既然连电击这样的“酷刑”都不怕,自然也不会害怕一只猫,把小老鼠描绘成“天不怕地不怕”的“霸王鼠”,这是极不科学、不严谨的说法。
研究人员预测,有望开发“治恐特效药”。
研究小组实验的成功让科学家们大受鼓舞,因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人类对记忆形成的神经机制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同时也为治疗抑郁症等某些心理疾病,提供了开发药物的新途径。
众所周知,类似美国“9·11”或“卡特里娜”飓风等,这种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发生后,死里逃生的人们,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往往都会有严重的心理创伤,最终导致恐惧和抑郁症,这就是“创伤后应激综合症”。其实,对于这些留有恐惧等不良记忆的人来说,他们最迫切希望得到的恩赐,恐怕就是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
据研究人员预测,将来有朝一日,科学家如果能在此研究基础上,开发出无副作用、能控制大脑中负责恐惧记忆的药物,以供人们在灾难或者创伤后服用,这就有可能帮助人类消除或缓解精神创伤。但是李教授还明确表示,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只是为药物开发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但真正的药物问世还有待时日。
背景知识
“创伤后应激综合症”治疗现状
“创伤后应激综合症”,又称“创伤后应激障碍”。人们在经历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强烈痛苦),如身受酷刑、恐怖活动受害者、被强奸、目睹他人惨死等,通常会忘记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但是如果没有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人很可能因此形成长期的精神障碍,有的人甚至会因此一辈子生活在恐怖和痛苦的情绪中。例如,一个人在小时候看到朋友死亡,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后,这个人只要一看到灵车、纸钱,就会产生恐惧,当初发生的事情会自动闯入他的头脑中。
据著名心理干预咨询师丛中介绍,目前,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依靠心理疏导治疗:一是在应急阶段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患者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几天内,是接受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期。心理治疗师首先会告诉患者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解开患者心中一直悬而不决的疑问。
患者知道真相后的第一反应是痛苦,这时工作人员会在旁边对他进行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从痛苦中走出来。还有一种是远期的补救治疗,方法是一样的,但是效果远远不如在应急阶段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
丛教授强调,目前我国许多患者往往不能接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首先是专业人员不能及时赶到。其次是缺乏经费的支持。还有就是政府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矿难、水灾等大的灾难性事件发生后,民政部、医疗队等都可能及时赶到现场,但是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却被挡在了外面。
http://www.37c.com.cn/a1/200601/a194387060111140628.shtml
全文请见: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5-12/2005122795017.htm
有人说,记忆是连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胶水”。每个人心中的某个角落,总有某些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往往和悲欢或恐惧等事件密切相关。
因此,如何发生记忆、如何储存记忆,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科学家们主要围绕两类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一种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记忆在大脑中是如何组织的?另外一种是,记忆的编码、储存、读出和遗忘是如何实现的?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和合作,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卓敏教授、李葆明教授以及韩国国立汉城大学姜奉钧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大脑前扣带皮层神经元的“nr2b”受体对恐惧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
李葆明教授告诉记者,通俗一点讲,也就是说恐惧记忆到底能否形成,位于大脑前扣带皮层神经元“nr2b”受体起了决定性作用。假如大脑前扣带皮层神经元“nr2b”受体“睡觉”了,不能发挥作用时,恐惧记忆也就不能形成。
那么,如何让“nr2b”受体“睡”着呢?科学家采用了现成的研究工具。一种办法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因为如果“nr2b”受体要发挥作用,那么其蛋白质就必须进行转录、翻译,但是如果破坏蛋白质翻译这一环节,“nr2b”受体就不能发挥其原有功能;第二种办法是,通过药理学手段把“nr2b”受体的活性阻断。
李葆明教授解释说,这种药物被注射进“nr2b”受体后,就会摁住受体并强行与之结合,“就像给它套了一条绳子,这样它就跑不动了。”
实验多次表明,老鼠注射药物后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接下来,有趣的动物实验开始了。研究人员选择了胆小的老鼠,它们首先把一只正常的老鼠放入一个笼子内,笼子里安装了电铃,当电铃发出“当当当”的声响时,老鼠会转过头看着电铃。
这时候,研究人员将老鼠脚底下的铁丝通电,此时的老鼠被电击后吓得乱跳乱叫。再过24小时或48小时后,研究人员再次把这只老鼠放进相同的笼子内,这只聪明的老鼠再次回到房间时,显然长了本事,它会弓着身,显得惊恐万分;研究人员把这只老鼠又放进另外一个笼子内,但是只要听到电铃发出声响,老鼠的恐惧记忆就会重现,它还是会把身体弓起来。
李葆明教授解释说,老鼠弓背的动作是高度恐惧时候的一种行为状态。这说明,老鼠对曾经受过电击的环境和声音都已经形成了恐惧记忆。可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生动表现。
随后,研究人员开始了真正的实验。他们把这只老鼠注射了阻断“nr2b”受体的药物,这一次又给它施加一次电击。24小时或48小时后,同样把这只老鼠放进原先受过电击的同一只笼子内,可是老鼠一点过激反应都没有,即使让它听电铃声,它也毫无反应。好像此前根本不曾经历电击这样的“酷刑”。李葆明教授告诉记者,这一现象表明,“nr2b”受体的活性降低或受阻后,老鼠都不能形成恐惧记忆,也就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但是李教授一再强调,实验人员只做过老鼠害怕电击这个具体环境的实验,并没有做其他测试(例如,猫鼠游戏等)。注射药物后的老鼠可能什么东西都不怕,但这目前只能是猜测,还没有直接的证据。一些媒体想当然地认为,老鼠既然连电击这样的“酷刑”都不怕,自然也不会害怕一只猫,把小老鼠描绘成“天不怕地不怕”的“霸王鼠”,这是极不科学、不严谨的说法。
研究人员预测,有望开发“治恐特效药”。
研究小组实验的成功让科学家们大受鼓舞,因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人类对记忆形成的神经机制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同时也为治疗抑郁症等某些心理疾病,提供了开发药物的新途径。
众所周知,类似美国“9·11”或“卡特里娜”飓风等,这种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发生后,死里逃生的人们,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往往都会有严重的心理创伤,最终导致恐惧和抑郁症,这就是“创伤后应激综合症”。其实,对于这些留有恐惧等不良记忆的人来说,他们最迫切希望得到的恩赐,恐怕就是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
据研究人员预测,将来有朝一日,科学家如果能在此研究基础上,开发出无副作用、能控制大脑中负责恐惧记忆的药物,以供人们在灾难或者创伤后服用,这就有可能帮助人类消除或缓解精神创伤。但是李教授还明确表示,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只是为药物开发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但真正的药物问世还有待时日。
背景知识
“创伤后应激综合症”治疗现状
“创伤后应激综合症”,又称“创伤后应激障碍”。人们在经历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强烈痛苦),如身受酷刑、恐怖活动受害者、被强奸、目睹他人惨死等,通常会忘记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但是如果没有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人很可能因此形成长期的精神障碍,有的人甚至会因此一辈子生活在恐怖和痛苦的情绪中。例如,一个人在小时候看到朋友死亡,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后,这个人只要一看到灵车、纸钱,就会产生恐惧,当初发生的事情会自动闯入他的头脑中。
据著名心理干预咨询师丛中介绍,目前,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依靠心理疏导治疗:一是在应急阶段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患者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几天内,是接受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期。心理治疗师首先会告诉患者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解开患者心中一直悬而不决的疑问。
患者知道真相后的第一反应是痛苦,这时工作人员会在旁边对他进行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从痛苦中走出来。还有一种是远期的补救治疗,方法是一样的,但是效果远远不如在应急阶段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
丛教授强调,目前我国许多患者往往不能接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首先是专业人员不能及时赶到。其次是缺乏经费的支持。还有就是政府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矿难、水灾等大的灾难性事件发生后,民政部、医疗队等都可能及时赶到现场,但是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却被挡在了外面。
http://www.37c.com.cn/a1/200601/a194387060111140628.shtml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