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绣春刀吗
史料记载,绣春刀是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的标准佩刀。它的外形综合了唐刀和少林梅花刀、单刀的特点,主要是轻巧,同时狭长略弯,便于携带和中距离攻击。因为古书上没有非常详细的记载,所以绣春刀的原型是苗刀或者唐刀目前没人知道。
根据《大明会典》之类的典籍和一些明清笔记,绣春刀也有可能只是一种礼器,给近臣在礼仪、出行、祭祀等特殊场合使用,“本朝文武大臣扈从车驾,则赐绣春刀、椰瓢、茄带”“锦衣卫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赐绣春刀、鸾带大红蟒衣飞鱼服,以便护大驾行大祀诸礼。”
绣春刀古史记载中极少有的制式兵器,锦衣卫可以不穿飞鱼服,但不能不佩绣春刀,传说绣春刀每一柄都是千锤百炼之作,所以刀锋犀利无比。双手持刀,一刀砍下,足可把整只马头砍断。哪怕是富强的大明帝国,也无力将这样的宝刀装备部队,只有天子亲军锦衣卫,才会人手一柄!
拓展资料
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1]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为太子朱标继承大统而铺路,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即位后立即清算大太监魏忠贤,并掀起阉党逆案,查处往日党附魏忠贤的官员。魏忠贤起初被发配到凤阳守陵,后来仍被皇帝下令处死。这就是《绣春刀》故事的历史背景。长期以来,锦衣卫,东厂,甚至存在时间并不长的西厂,内行厂,其只效忠于最高领导人,权力几乎无边,类似于克格勃,FBI,MI6的性质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于是成了很多以冷血,杀戮为主题的影视文学作品的素材。另一部类似的电影是2010年的《锦衣卫》。但与《绣春刀》相比,《锦衣卫》的故事情节几乎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基本上是穿着古装的现代剧。
《绣春刀》里涉及的一些人物关系,组织架构及历史大背景都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之上的戏说就显得比较合理而引人入胜了。明朝实行卫所制,锦衣卫实际上一个特殊的卫,所以其组织架构与一般的卫相同。电影里提到的总旗,百户,千户,锦衣亲军等称谓都是真实的。锦衣卫虽然权力几乎无边,但却受东厂的监管。东厂的首脑简称提督东厂,一般由太监里地位极高的司礼监掌印或秉笔太监兼任。电影里的赵靖忠接替魏忠贤执掌东厂,所以他说“只要杀了你们三个,明早起床我还是东厂提督。“
明朝宦官政治与前朝(主要是汉,唐)的最大不同是,宦官集团作为受皇帝扶持用以对付文官集团的工具,虽然权力极大,但自身的生死荣辱完全在皇帝的掌控之下。多少红极一时,权势熏天的大太监,哪怕是贵为“九千岁“的魏忠贤,一旦失宠于皇帝,立即就会倒台。这种政治现象是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的表现。
但凡兴起逆案大狱,就会成为政治人物互相打击倾轧的工具,冤假错案是少不了的。在崇祯末年的这场大狱里,有些无辜官员被构陷成阉党而遭镇压也不奇怪,电影中的严佩韦即是为此设计的一个人物。编剧的用意无可厚非,但名字起的不好。“严佩韦“这个名字明显取自“颜佩韦“。颜佩韦是明末苏州反抗魏忠贤的五义士之一,与杨念如,马杰,沈阳,周文元合葬于五人墓,位置在苏州虎丘旁的山塘街,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五人墓碑记》就是讲述此事。将“颜佩韦“讹为“严佩韦“,并塑造成一个被构陷成阉党的官员,不免有些莫名其妙。
主人公沈炼历史上也实有其人,但并非是崇祯年间的锦衣卫下级校尉,而是嘉靖年间的锦衣卫文官(经历),因为反对权相严嵩被害。锦衣卫,东厂做为皇帝的爪牙,虽然制造了无数冤假错案,迫害了无数的正义之士,但也并非全是坏人。
绣春刀是锦衣卫佩带的制式兵器,钢质极好,越是职位高的人,所领的绣春刀材质更纯,铸造更多几层手续,据说除了铁之外,还混有其他金属,以致刀锋犀利无比。 绣春刀比单刀要长,较一般的长剑略短,形状是厚背薄刃,有如剃刀,不过整截刀身具有弧度,刀柄颇长,可以双手使用,不仅利于步战,尚还适用于马战,一刀砍下,足可把整只马头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