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郭赐良)复习资料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 )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3)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
4.从词义轻重的情况:
(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是“诛杀”的意思。(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
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的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2.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东汉人( )就是这样做的,他的《 》就是一部讲本义的书。而他讲本义的办法是( )。
3.如:“斤、戒、刃、适、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
4.所以,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
5.什么是引申义?
答: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6.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7.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8.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9.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五)词类的活用
1. 什么是使动用法?
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掌握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的词,能够识别出来。
3. 什么是意动用法?
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4.掌握书上出现的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的词。
5.掌握P281——282页“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
6.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
答:(1)表示方位和处所;如:……(2)表示工具和依据;如:……(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4)表示比喻,如:……。(回答问题时,要适当举一、两个例子。)
7.掌握P282——284页“名词作状语”的例子。
8.名词活用的条件有哪些?(即:判断词类活用的依据有哪些?)
答案在P284——287页。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90)
(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见P292)
(4)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答: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有哪些?
答:(1)不用判断词“是”。(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3)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却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
(九)副 词
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的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1.程度副词:少、稍、颇
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
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
4.情态副词:且、固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如问: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加举例。)
6.表敬副词:有两类:(1)表示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的有:窃、忝、猥;(如问:古代汉语表敬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
(十)代 词
人称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
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
2.先秦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
3.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
4.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指示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
答: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的”)。
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
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
疑问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
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或”和“莫”部分:
1. “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的区别是什么?
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不同。
“者”和“所”部分:
1.特殊代词“者”和“所”的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答:“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十一)介词、连词
介词部分:
1.介词“于”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的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
2. 介词“以”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
“以”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介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以”的前面。
连词部分:
1.连词“与”的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
2.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
答: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
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
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
3.连词“则”的用法有几种?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
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意思是……。
5.连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部分:
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的用法和区别。
2.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
3.注意感叹语气词“哉”。
词头和词尾部分:
1.掌握名词词头“有”。
2.掌握动词和形容词词头“其、言、于、薄”。
3.掌握词尾“然、如、而、若”。
(把书上的例句看懂、理解)
中 册
(十七)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的作者、成书年代、体例、内容、所收字数。
2.《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字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
3.许慎所说解的字义,实际上就是他认为的本义。
4.许慎对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纳,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
5.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谁?分别有什么著作?
答: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及其著作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6.名词解释:《经籍纂诂》(作者、年代、体例、内容)。
(十八)古书的注解
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
2.阅读673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4.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P676)
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1)曰,为,谓之 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 “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1.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
2.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3.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1)必须符合原文文意;(2)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3)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4.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的标准有哪些?
答:(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5.古书标点中常见的错误有二:
答:(1)点破了句子;(2)用错了标点符号。
6.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
1.关于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
2.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3.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一)古代的文体
1.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的一个人,他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
2.前人对文体特点的分类不外乎三个标准:如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的;书信赠序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
3.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4.我们将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5.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6.司马迁写的《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7.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8.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流传至今的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9.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0.“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注意一些名家名篇(本部分举例)的文体类别。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 )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3)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
4.从词义轻重的情况:
(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是“诛杀”的意思。(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
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的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2.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东汉人( )就是这样做的,他的《 》就是一部讲本义的书。而他讲本义的办法是( )。
3.如:“斤、戒、刃、适、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
4.所以,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
5.什么是引申义?
答: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6.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7.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8.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9.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五)词类的活用
1. 什么是使动用法?
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掌握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的词,能够识别出来。
3. 什么是意动用法?
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4.掌握书上出现的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的词。
5.掌握P281——282页“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
6.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
答:(1)表示方位和处所;如:……(2)表示工具和依据;如:……(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4)表示比喻,如:……。(回答问题时,要适当举一、两个例子。)
7.掌握P282——284页“名词作状语”的例子。
8.名词活用的条件有哪些?(即:判断词类活用的依据有哪些?)
答案在P284——287页。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90)
(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见P292)
(4)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答: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有哪些?
答:(1)不用判断词“是”。(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3)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却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
(九)副 词
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的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1.程度副词:少、稍、颇
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
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
4.情态副词:且、固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如问: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加举例。)
6.表敬副词:有两类:(1)表示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的有:窃、忝、猥;(如问:古代汉语表敬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
(十)代 词
人称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
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
2.先秦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
3.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
4.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指示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
答: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的”)。
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
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
疑问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
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或”和“莫”部分:
1. “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的区别是什么?
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不同。
“者”和“所”部分:
1.特殊代词“者”和“所”的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答:“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十一)介词、连词
介词部分:
1.介词“于”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的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
2. 介词“以”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
“以”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介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以”的前面。
连词部分:
1.连词“与”的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
2.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
答: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
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
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
3.连词“则”的用法有几种?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
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意思是……。
5.连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部分:
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的用法和区别。
2.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
3.注意感叹语气词“哉”。
词头和词尾部分:
1.掌握名词词头“有”。
2.掌握动词和形容词词头“其、言、于、薄”。
3.掌握词尾“然、如、而、若”。
(把书上的例句看懂、理解)
中 册
(十七)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的作者、成书年代、体例、内容、所收字数。
2.《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字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
3.许慎所说解的字义,实际上就是他认为的本义。
4.许慎对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纳,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
5.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谁?分别有什么著作?
答: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及其著作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6.名词解释:《经籍纂诂》(作者、年代、体例、内容)。
(十八)古书的注解
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
2.阅读673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4.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P676)
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1)曰,为,谓之 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 “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1.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
2.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3.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1)必须符合原文文意;(2)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3)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4.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的标准有哪些?
答:(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5.古书标点中常见的错误有二:
答:(1)点破了句子;(2)用错了标点符号。
6.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
1.关于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
2.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3.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一)古代的文体
1.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的一个人,他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
2.前人对文体特点的分类不外乎三个标准:如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的;书信赠序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
3.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4.我们将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5.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6.司马迁写的《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7.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8.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流传至今的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9.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0.“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注意一些名家名篇(本部分举例)的文体类别。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