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台儿庄优秀影评800到1500字

血战台儿庄优秀影评800到1500字... 血战台儿庄优秀影评800到1500字 展开
 我来答
echoyxd
高粉答主

2015-09-07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406万
展开全部
从总指挥李宗仁到营长,所有重要人物都是真实的;80高龄的荷兰著名纪录片大师伊文思访华,在北京饭店的小会客厅里,向主创人员介绍了自己67年前在台儿庄拍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的情况

没有什么方式比电影镜头更能够诠释战争了,尤其是台儿庄这样用血肉之躯筑就的生死之战。“这部片子最高纪录曾经一天看过3遍,能把里面的台词一句不错地背出来,包括日文台词。”一位网友回忆说。对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人,尤其是男性观众,这部影片在没有“大片”的80年代所带来的震撼,丝毫不亚于今天的任何一部好莱坞战争巨片。史诗般的主题,油画般的色彩,《血战台儿庄》堪称中国第一部具有巨片意识的军事题材电影。

“影片的拍摄挺偶然的。”提起自己的得意之作,75岁的杨光远侃侃而谈。

1985年的一天,杨光远读到了两位年轻编剧田军利和费林军写的剧本《血战台儿庄》。剧本刊登在《八一电影》杂志上,发表已3年却无人问津。在伪满洲国出生、对抗日题材有着浓厚兴趣的杨光远当即找到他们,发出合作邀请。

同编剧一起修改剧本的两个月里,杨光远提出了一条后来对影片产生重大影响的意见:要真实反映那段历史,主要人物是李宗仁。“原来的剧本主要写的是张自忠。”杨光远说,“为什么呢?张自忠的事迹戏剧性强,而且他没打过内战,审查容易通过”。

纪实风格,成为这部在香港公映时创下国产片票房最高纪录的影片的最大亮点。“从总指挥李宗仁到营长,所有重要人物都是真实的,只有部分小人物虚构。这在当时强调曲折情节的故事片里是少见的”。

来自李宗仁故乡的广西电影制片厂用当时的高价———3000元买走了剧本,并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借”杨光远出任导演。

赴台儿庄实地选景,杨光远发现原来的战斗遗址已经荡然无存,于是决定在原址上再造中正门———当年日军首先攻破的城门,清真寺———战斗最为胶着的一座寺庙,和其他重要场景。走在今天的台儿庄,大战遗址清晰如昨,应是影片的功劳。

影片开拍之前,适逢80高龄的荷兰著名纪录片大师伊文思访华。在北京饭店的小会客厅里,伊文思向主创人员介绍了自己67年前在台儿庄拍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的情况——台儿庄战事接近尾声时,伊文思和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一起探访台儿庄,用摄像机为中国抗战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作为两国军队武力的残酷争斗和两个民族意志的顽强较量,台儿庄大战的惨烈程度不容回避。一个“血”字贯穿全剧,从临沂之战、滕县之战到台儿庄保卫战,影片选取的每一个会战关节,无不是血染的画面。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那个表现“血肉长城”意境的长达4分钟的镜头。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响起三次的同时,画面进入残破的城墙一隅:城头,水边,日军丢弃的铁甲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尸体铺成一条血路,中国军队的灰色军装和侵华日军的黄色军装几乎斑驳难辨;余火还在燃烧,浓烟还在弥漫,一面残缺不全的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城墙的最高点……

“一动不动几个小时,不是战士拍不了这个镜头!”这部没有任何棚内戏、“把外景当内景”的影片中场面最大的外景,借用军队800人。

其实,影片结尾原本是“全国人民敲锣打鼓庆祝胜利”,杨光远和剧组人员却总感到这样的结束分量不够。“眼前是一幅残垣断壁的景象……到处一片狼藉……”剧组在台儿庄政协发现了一个小册子,里面有当时曾访问台儿庄的《新华日报》记者陆诒的文章。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