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的作者简介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丁谓律诗联 宋初的三个诗派,即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晚唐体诗的诗人们并没有给自己的门派贯以“雅号”,晚唐体这一名称是方回取的,如果说晚唐体是“在野派”的话,那么白体和昆体就都是“在朝派”。方回大约举了10来个著名的白体诗人,但他漏掉了最大、最雄伟、最厉害的一位白体派诗人,那就是宋太宗。
西昆体兴起在真宗的景德年间,后来变成主流,风靡一时,直到欧阳修的崛起。这里又有一个误区就是西昆体的兴起正是针对白体浅陋,所以很多人的影响中西昆体和白体势同冰炭,是互相攻击对立的,其实西昆体的几个主要人物,年轻时都是学白体出身的,白体的盟主王禹偁对当时年轻的杨大年(亿)、丁谓等人也都是赞赏有加的,且私交都不错。
而且昆体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象杨亿和刘筠等就和丁谓、王钦若等关系闹得很僵,杨亿和王钦若两人决不会同时出现在衙署,杨亿先到,王钦若就找借口很晚才来,又或是根本就不来(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7》)。
区别在于杨亿和刘筠都是刚直之士,丁谓当权后,要求本诗的作者刘筠起草罢免李迪的文件,刘筠不同意,丁谓就要晏殊来写,刘筠便夺门而出,在枢密院的南门正好遇上了晏殊,晏殊一见刘筠,就连忙把脸撇过去,歪着头急急的朝前小跑,连揖都不作。
但王禹偁就赞赏丁谓曰:“自唐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并赠七绝诗云:“二百年来子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 魏泰《东轩笔录》载:丁谓有才智,然多希合,天下以为奸邪,及稍进用,即启导真宗以神仙之事,又作玉清昭应宫,耗费国币不可胜计。
丁谓既为宫使,夏竦以知制诰为判官。一日,宴宫僚于斋厅,有杂手伎俗谓弄碗注者,献艺於庭,丁谓顾语夏竦曰:“古无咏碗注诗,舍人可作一篇。”夏竦即席赋诗曰:“舞拂挑珠复吐丸,遮藏巧便百千般。主公端坐无由见,却被傍人冷眼看。”丁谓览读变色。
日本学者池泽滋子经过大量的材料考证认为丁谓的《青衿集》中作品大量存世(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在此基础上,池泽滋子在其论文《丁谓不应归入西昆派》(见《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中从内容和诗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丁谓《西昆酬唱集》中的作品绝不亚于其他作者,他完全可以作西昆体诗。
但是从丁谓参与酬唱的作品数量、时间、作品内容来看,《西昆酬唱集》里的作品根本代表不了丁谓的全部诗风。丁谓只是把西昆酬唱作为他的“社交工具”,就其文学主张和诗文风格来看,应属于宋初王禹偁一派古文家。
这一论断基本符合当时的文学事实,可为一说。与此类观点相左,王小丽在《论〈西昆酬唱集〉诗人与西昆体》(见《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9月)一文中认为,丁谓在真宗景德、大中祥符年间诗作基本是昆体诗,而论断丁谓可称为昆体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