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试述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特点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从儒学的发展条件来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特点。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一种意识形态得以发展的最深层条件恰恰表现在最浅显的经济文明中,反过来,经济文明的特殊风貌也必将在相应的意识形态上打上特殊的烙印。儒学作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长期发生作用的意识形态,理所当然要被打上小农经济文明的烙印,从而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特点。这一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为着适应小农经济生活顺利展开的需要,儒学一方面对社会个体逐利的合理性持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为避免“上下交征利”而造成现实利益关系的恶化,又对协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作了明确的界定。其次,为着适应人们在小农生产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需要,儒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了富有特色的解答。一方面强调“天人相分”、“人定胜天”,即人应该也能够开发和利用自然,另一方面又强调“天人合一”、“不违天常”,即人只有合理地开发自然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最后,为着适应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宗族)稳定和繁荣的需要,儒学精心构造了一个既保证家庭(宗族)的稳定,又保证家庭(宗族)不因稳定而僵死,而是充满了旺盛发展生机的家庭(宗族)伦理体系。总之,传统儒学从根本上讲是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正是这一点决定着,随着社会文明形态的变迁,儒学必然要发生质的演变。这使得儒学的现代重构成为势所必然。
从儒学的核心内容来看,它具有哲理化与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儒学主要是一种“人学”或曰“人本哲学”,十分自然,人的问题特别是人性、心性问题,必然成为儒学探讨的核心内容。儒学探讨人性、心性,正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其教化社会、统摄人心的意识形态功能。为此,儒学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自始至终用力甚深,采取了哲理化和神学化双重运思道路。先秦儒学初创时期,虽说也讲人性、心性,但总体上呈现出长于伦理而疏于哲理、详于人道而略于天道的特征。至两汉儒学作为统治思想而定于一尊,因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诱惑力以便更好地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就成为儒学发展的迫切任务。为此在汉代,儒学采取了与谶讳相结合的神学化运思道路。然而由于这种神学化过于依附、粗陋和浅薄,缺少足够的诱惑力,随着汉王朝的覆没和玄学及佛道的勃兴,其意识形态功能大大下降。宋以后,儒学融汇佛、老,走上了哲理化与神学化相结合的运思道路,完成了在对人性、心性的本体化的论证过程中既隐神学于哲理之中,又显哲理于神学之外的理论任务,从而为更好地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奠定了根基。传统儒学围绕人性和心性问题的哲理化和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既为改变从魏晋迄隋唐以来“三家鼎立”的状况,稳固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正统和主流的地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同时也更为人类的身心安顿和精神完善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这使得儒学的现代重构成为可能。
从儒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其根本使命。但是,儒学更着眼于统治阶级集团的全局、长远的利益,强调仁政、民本、教化,对于统治阶级的过分剥削与酷虐暴政也有所限制,从而制约着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性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全社会的长治久安。值得一提的是,儒学在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性发展方面所形成的若干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为精彩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警世格言,这为儒学的现代重构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儒学的历史延续来看,它具有与其它文化相互激荡、渗透和融汇的特点。中国文化的发展向来是多元的,先秦时期,儒学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两汉时期,在儒学之外,有阴阳五行思想和道家、法家思想的流行;魏晋迄隋唐,更是出现儒、释、道三教(学)鼎立、消长之局面。但面对文化领域中多元并存、群雄逐鹿的格局,儒学历来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自身的理论结构和重心,在激荡和渗透的过程中,融汇而成一种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儒学。在每次融汇中,儒学思想都获得了某种层面上的丰富和完善。这种特点使得儒学成为一种生生之学而绵延不断。这也正是从事现代儒学重构的思想家们充满信心的一个重要历史依据。
从儒学的核心内容来看,它具有哲理化与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儒学主要是一种“人学”或曰“人本哲学”,十分自然,人的问题特别是人性、心性问题,必然成为儒学探讨的核心内容。儒学探讨人性、心性,正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其教化社会、统摄人心的意识形态功能。为此,儒学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自始至终用力甚深,采取了哲理化和神学化双重运思道路。先秦儒学初创时期,虽说也讲人性、心性,但总体上呈现出长于伦理而疏于哲理、详于人道而略于天道的特征。至两汉儒学作为统治思想而定于一尊,因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诱惑力以便更好地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就成为儒学发展的迫切任务。为此在汉代,儒学采取了与谶讳相结合的神学化运思道路。然而由于这种神学化过于依附、粗陋和浅薄,缺少足够的诱惑力,随着汉王朝的覆没和玄学及佛道的勃兴,其意识形态功能大大下降。宋以后,儒学融汇佛、老,走上了哲理化与神学化相结合的运思道路,完成了在对人性、心性的本体化的论证过程中既隐神学于哲理之中,又显哲理于神学之外的理论任务,从而为更好地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奠定了根基。传统儒学围绕人性和心性问题的哲理化和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既为改变从魏晋迄隋唐以来“三家鼎立”的状况,稳固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正统和主流的地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同时也更为人类的身心安顿和精神完善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这使得儒学的现代重构成为可能。
从儒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其根本使命。但是,儒学更着眼于统治阶级集团的全局、长远的利益,强调仁政、民本、教化,对于统治阶级的过分剥削与酷虐暴政也有所限制,从而制约着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性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全社会的长治久安。值得一提的是,儒学在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性发展方面所形成的若干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为精彩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警世格言,这为儒学的现代重构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儒学的历史延续来看,它具有与其它文化相互激荡、渗透和融汇的特点。中国文化的发展向来是多元的,先秦时期,儒学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两汉时期,在儒学之外,有阴阳五行思想和道家、法家思想的流行;魏晋迄隋唐,更是出现儒、释、道三教(学)鼎立、消长之局面。但面对文化领域中多元并存、群雄逐鹿的格局,儒学历来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自身的理论结构和重心,在激荡和渗透的过程中,融汇而成一种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儒学。在每次融汇中,儒学思想都获得了某种层面上的丰富和完善。这种特点使得儒学成为一种生生之学而绵延不断。这也正是从事现代儒学重构的思想家们充满信心的一个重要历史依据。
2016-01-13 · 知道合伙人软件行家
关注
![](https://wyw-base.cdn.bcebos.com/pc-content/follow.gif)
展开全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是构成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思想,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孔子又提出“礼”的思想,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
2.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是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学经典《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 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伦理纲常来反对佛教和道教的观点。
6.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7. 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了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了极端。
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思想,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孔子又提出“礼”的思想,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
2.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是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学经典《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 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伦理纲常来反对佛教和道教的观点。
6.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7. 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了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了极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