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新干线(Shinkansen)是贯通日本全国的高速铁路系统。
1964年10月1日东京奥运会前夕新干线开始通车营运,第一条路线是连结东京与新大阪之间的东海道新干线。这条路线也是全世界第一条投入商业营运的高速铁路系统。每年约有2亿人次乘坐 运输量占日本铁路30% 营业收入占45%
目前日本境内有8条新干线路线,均为纯客运服务,其中包含两条路线等级较低的“迷你新干线”。1988年3月开通的青函隧道,新干线首次驶入北海道,日本的新干线网也由此几乎覆盖北海道至南部九州岛的整个日本列岛。
新干线以“子弹列车”闻名[1] 轨距属于标准轨(1435mm)。除了迷你新干线的路段外,列车运行车速可达到每小时270或300公里,但在进行高速测试时,则曾创下每小时443公里的最高纪录(新干线955型电力动车组在1996年时所创下)。
新干线的稳定运行全靠日本成熟的高铁调控制技术,列车发车间隔可以缩短至5分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种适合大量运输的高速铁路系统之一。除此之外由于全部列车都采用动力分散式设计,新干线也是世界上行驶过程最平稳的列车之一。自1964年开通运行以来,新干线列车从未发生过一起人员伤亡事故事故,号称是全球最安全高速铁路。
2007年2月1日开始营运的台湾高速铁路即采用新干线系统作为基础,也是新干线技术首次向海外输出。[2]
中文名
新干线
外文名
しんかんせん
阐 述
日本的高速铁路系统
类 别
铁路系统
地 点
日本
最高速度
603km/h(中央新干线测速)
目录
1 背景
2 历史
▪ 名称由来
▪ 方案由来
3 发展
▪ 诞生发展
▪ 技术再研
4 技术特点
5 列车种类
▪ 营运用列车
▪ 海外输出
6 运营线路
7 日常维护
8 主要作用
9 新干线之父
10 事故
背景
编辑
二次大战后的195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工商和流通业尤其发达的京滨、中京、阪神地区成了带动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连接这些地区的东海道铁路线虽只占日本铁路总长的3%,却承担全国客运总量的24%和货运总量的23%,而且运输量的年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运输能力已达到极限。当时,日本经济已开始从战后复兴向高速增长过渡,为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富国目标,全面加强连接这三大工商业地带及周围地区的东海道铁路干线已成迫切需要。为此,运输省于1957年设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日该国有铁路干线调查会”,就如何增强东海道铁路线运输能力问题进行探讨。1958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了修建东海道新干线的设想。“日该国有铁路干线调查会”当时提出三种方 案:一是将已经复线化的原有窄轨铁路线再复线化;二是铺设窄轨新线;三是修
东海道新干线开业
建标准轨新线。经过多方研究,要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东海道铁路线的“速达性”,修建标准轨新干线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具体地讲,主要有如下一些理由:一、与原有的窄轨相比,标准轨能运行大型车辆,可确保运输量的扩大;二、铺设新干线,可通过扩大曲线半径来设定高速行驶的列车,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到达时间;三、修建标准轨新干线可大幅度减少通过城市市区的部分,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四、可运用最新技术,彻底实现现代化。这样,修建世界上第一条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铁路“新干线”的计划终于落实了。
1964年奥运会在东京举行时开始运行的东海道新干线,不仅需要总额高达3800亿日元的巨额投资,而且要确保每小时200公里高速运行的安全,为此,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技术开发,极大的促进了冶金、机械制造、电子、土木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行业的发展。新干线建设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由于新干线可在4小时之内将京滨、中京、阪神工商业地带及中间城市有机地连接起来,人员和物资流通环境大幅度改善,因而大大促进了新干线沿线地带新产业的形成。
新干线的前身
“特急”在日语中是列车运行最高的一级,也就是说它在运行时同线上的车都要避让。说到在中国的“特急列车”大家也许都会想到日本遗留在中国的”亚细亚(ァジァ)号“,不错它确实是”特急列车“。
关于”満鉄ジテ1形“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全境,为了更多更快的掠夺东北的各种战略资源,日本军部与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共同制定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整合方案和计划——大东亚高速铁路计划,而”満鉄ジテ1形“就是这个计划中的一部分。根据”计划“满铁分别委托三菱重工和日本车辆会社设计了两款机车,即”亚细亚号“和”満鉄ジテ1形“进行比较试验。
简单介绍一下”満鉄ジテ1形“:”満鉄ジテ1形“为电传动式流线型柴油机车(动车组)。采用500马力的柴油发电机,在每节车厢的转向架上都装有驱动用的电动机。列车两端都设有控制端。该型车一共生产了6列,其中4列使用了瑞士Sulzer 公司所制的6VL25型子燃烧室式引擎,另外2列使用了新泻铁工所制造的K6D燃油喷注引擎。在1943年的高速运行实验中列车从当时的奉天(沈阳)到新京(长春)(304.8KM)用时2小时58分钟。高速试验后,其中一列在改装了日立直流电动机后被送致抚顺进行电气化运行试验(当时抚顺炭矿电铁的电压已从1100V改为1500V,轨距改为1435mm),并取得成功。后来,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将有限的资源全部投入战争,列车的燃油出现问题,不得不在两种列车中选择了烧煤的”亚细亚(ァジァ)号“放弃了”満鉄ジテ1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建国初期石油资源的匮乏,便将所有”満鉄ジテ1形“转交抚顺矿务局改装成通勤电机车供工人们上下班使用。
虽然日本放弃了”満鉄ジテ1形“的建造,但它作为一种技术储备被日本人保留了下来。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的前一年,日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出了高速列车——新干线。如果结合日本先前在中国东北进行的高速列车试验就不难理解了。
历史
编辑
名称由来
日本在二战之前已经建设起全国畅通的国营铁路干线网。对于这些干线铁路,在日本通称为“本线”。战后5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复兴阶段。原有的铁路线路不够用了,特别是在东京与大阪之间。因此“国铁”内部开始商讨解决的办法。一派主张,在原有的“本线”的复线铁路旁边再加铺复线铁路,被称为“增线派”。另一派主张,干脆铺设新的线路。为了有别于现有的铁路,称之为“新干线”。
新干线500系高速列车
最初,日本国铁采用了增线的方案,而且实际上修到了“小田原”。此时,日本铁道研究所在一次讲演会上提出了“东京到大阪只要三个小时”的构想,在日该国内引起极大反响。后来,当时的国铁总裁十河先生批准了他们的构想,同意重新修一条干线铁路,这条铁路的时速要达到250公里,从东京三个小时到大阪。1964年10月1日这条新的高速铁路通车,日本人叫它“东海道新干线”。尔后,东海道山阳新干线、东北新干线、山形新干线、秋田新干线、上越新干线、长野新干线也陆续建成。人们也习惯地将这种高速铁路运输系统称之为新干线。 在日本以外的国家称新干线为Bullet Train(子弹列车)或是Super Express(超特特快列车),之后Shinkansen的名称也逐渐广为使用。此外,在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刚通车时也曾经计划将新干线称为New Tokkaido Line(新东海道线)。虽然车站内的英文告示板上称新干线为Shinkansen,但在表示列车名称时仍然采用Super Express的称呼,例如,新干线车上的英文广播即为“Ladies and Gentlemen,welcome to Shinkansen. This is the NOZOMI Superexpress train bound for Shin Osaka.”(各位乘客,欢迎搭乘新干线,本列车是前往新大阪的希望号超特急列车)。
方案由来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东京、名古屋、大阪很快成为带动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当时连接这些地区的东海道铁路线只占日本铁路总长度的3%,却承担着全国客运总量的24%和货运总量的23%。1957年,日本运输省设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日本国有铁路干线调查会”,就如何增强铁路线运输能力问题进行探讨。次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了建造往返于东京、大阪间超特快列车新干线的方案。
这个方案最初遭到各方反对。在日本学界,许多学者认为铁路建设是“夕阳产业”,不能适应将来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还有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如东京大学教授今野源八郎、著名作家阿川弘之等,干脆把新干线计划称为“战舰大和第二”,认为新干线与二战时耗费巨资修建却毁于自杀式进攻的“大和”号军舰一样,劳民伤财、意义不大。在铁道业界,由于日本没有建设过这样的铁路,甚至连试验都没搞过,再加上业界正在为连年的赤字、事故、罢工“三大苦恼”头痛,因此,从总工程师到普通职员,都不相信新干线的可行性。欧美国家也嘲笑落后的日本人竟然要重新捡拾已经被他们淘汰的运输方式。这时,一位重要人物出场了——时任日本国铁总裁十河信二力排众议,坚持要兴建一条新干线。
发展
编辑
诞生发展
1964年,新干线0系诞生。这是被誉为梦幻之超特急的世界第一种投入商用的高速旅客列车。1970年,山阳新干线开始动工。1971 年,山阳新干线开始试车,同年,东北新干线动工。1972年,E951系跑出了286km/h的时速。1975年5月1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乘坐新干线旅游日本。1980 年首列200系新干线投入试车阶段。速度达到210km/h。1985年首列混编双层车厢的100系列车投入运行,此年是100系的天下。
N700系正驶过富士山脚下
1986年一列有十二节车厢的200系跑出了271km/h的时速。1989年200系新干线达到276.2km/h的时速纪录。1992年3月14日,首列300系新干线在东海道新干线正式投入运营,同年7月1日,400系新干线投入山形新干线试运行。1991年,300系达到325.7km/h的最高时速,而400系时速达到了336km/h。1992年,试验型Win350型列车达到350km/h的时速。1996年,E2系列车型开始试验。1997年E3系新干线投入试验,同年500系列车开始在山阳新干线的一段投入运行,最高时速300公里。MLX01磁悬浮列车此年达到了581km/h的最高时速。1999年700系新干线部分投入运行。2000年3月,700系正式投入运营。2003年,九州新干线开始正式营业。2007年7月1日,最新型列车N700系投入东海道新干线运营,同时,原本的主力车型300系与500系将逐步下放和退役。
最早的新干线“0”系列开通于1964年,1999年后,全部转交JR西日本,在山阳新干线(冈山~博多南间)执行站站停车的“回声”班次。由于机械寿命和经济性的原因,所执行的定期班次已于2008年11月30日正式退役。而其执行的班次由后续车型100系继承。
技术再研
长期以来,
猫耳朵新干线“ファステック360”
日本在高速列车的研究与制造方面占有相当高的技术优势,这与JR各公司、JR总研及各大重工的大量技术投入是分不开的。为了追求更高的速度和更优良的舒适性,JR不惜投入巨资研制了一系列作为试验和技术储备的试验性车辆。包括作为500系先导试验车并创造350km/h速度记录的500系900番台(即所谓的WIN350系)、作为E-MAX系先导试验车并创造425km/h记录的E925系“STAR21”以及为强化300系所开发的300X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未来北海道新干线贯通计划和东北新干线升级计划所开发的Fastech360(ファステック 360)系列,该车首次于车顶装备原用于航空器的空气减速板,在减速和紧急制动时候将自动弹起,当减速板打开时,将使得车体于360km/h速度下减速至完全停止所需要的制动距离与现有车辆于275km/h条件下制动距离相同。而由于这减速板的设置,使得Fastech360系列看起来如同戴了一对猫耳朵般,于是民间昵称Fastech360为“猫耳朵新干线”。注:该车为试验列车,已经于2008年12月拆毁。
仙台车场一角
技术特点
编辑
新干线采用动力分散的运行方式,而不是用机车(火车头)牵引。所谓动力分散,就是每节车厢的车轮都安装了驱动装置——电动机,将列车的动力分散到各节车厢。传统的机车牵引方式需要依靠机车提供牵引力,是以较少的驱动轮对带动整列列车行走,为了有效利用牵引功率和防止机车主动轮空转,就需要在机车上加上很大的重量,从而加大了对轨面的压力,增加建设和维修成本。新干线采用动力分散方式,以每节车厢的车轴作为驱动,不需要沉重的机车,由此车厢的轴重便可大大减轻,不仅易于加减速和在大坡度线路上的平稳行驶,也降低了噪音和振动,大大提高了旅行舒适性,同时,由于降低了对轨面的压力
先进的新干线驾驶室
,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提高了经济效益。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新干线列车的制动系统由原来的空气制动改为电-空联合制动与再生制动,使用再生制动的列车在制动时会将电机的接线反接,这时电动机就变成了发电机,将列车制动时的巨大动能转化为电能,发出的电能通过转换以后可回馈牵引电网进行重新利用,从而可节省能源。同时,列车的电气控制系统由GTO控制(逆变器控制)转向了更先进的VVVF控制(交流电变频控制),进一步提高了运行效率,节省了耗电。
新干线设有多重安全系统。新干线不仅在东京和大阪分别设置了对各条线路上行驶的列车进行监视和远距离控制的中央控制系统,每条线路还安装了称为“ATC”的列车速度自动控制系统。所谓“ATC”装置,就是将前方列车的位置、分辙器和路轨状况等信号转换成特定频率的电流,通过一段段铁轨组成的封闭回
新干线候车站台
路传给车载信号器,列车据此而自动地调整行驶速度或停止运行,这种“车内信号”虽也通过驾驶台上的显示盘同步地显示出来,但并不需要驾驶人员操作。列车进站时,“车内信号”提示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以下,也就是说,列车在可随时停止的状态下运行。这时,驾驶人员必须按下“确认”钮,否则“ATC”将“判断”驾驶人员在打瞌睡或出现了其他异常而自动停止,这样就不能准确地停到规定的位置。如果列车超越规定的停止位置,也不会与前方列车相撞,这是因为,当后方列车接触到设在距前方列车1500米处的“绝对停止信号”时,就会自动地紧急刹车。由此可见,新干线是可以实行无人驾驶的,之所以要配置驾驶员,是为了使进站的列车能根据站内情况,准时停到规定的位置,防止因紧急刹车而给乘客带来不舒适感。
日本开发新干线的首要目标是增强客运能力,其次才是提高速度。东海道新干线开始运行,每天的客运量是6万人次,10年后增加到每天30万人次,全国8条新干线每天客运达75万人次。乘客如此之多,依靠电话预约和手工售票,无论如何也适应不了。日本早在开发新干线的同时就研制出了综合自动售票系统,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进,每天可处理160万张车票,基本无差错。如今,乘客在任何车站或旅行社经销点随时都可买到自己所希望的车票,不仅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诸多烦恼。
列车种类
编辑
营运用列车
新干线列车皆采动力分散驱动方式,可防止高速行驶时的蛇行运动,减轻路线的维护保养费用。行车时的摇晃极小,为世界上运转品质最佳的高速铁路。
0系:1964年登场的0系列车是新干线诸多车型的开朝元老,在服务超过30多年后,此车系于1999年全数退出东海道新干线的载客服务,之后以回声号(こだま,Kodama,汉字“木灵”)的身份行驶于山阳新干线上,进行各站停车服务。其中一台0系机车头于2001年由西日本旅客铁道捐赠予位于约克郡的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0系的营运时速为220公里/小时,并曾在高速测试中创下256公里/小时的纪录。2008年11月30日全面退出营运服务。2008年12月14日,0系列车正式退役。
新干线0系
100系:1985年投入服务,行走东海道、山阳新干线,设计最高时速为275公里/小时,营运时速为230公里/小时,100系是首款拥有双层车厢的新干线列车。于2003年全数退出东海道新干线的载客服务。后来行驶于山阳新干线上,作为回声号进行各站停车服务。于2012年3月16日正式退役。
新干线100系
200系:1982年东北新干线及上越新干线通车时开始使用。2004年时,一列200系列车由于新潟县中越地震而出轨,但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200系的标准营运时速为240公里/小时,但依照编组的不同,E编成仅有210公里/小时的营运速度,但F编成却有275公里/小时。2013年3月26日,200系新干线全部退役。
新干线200系
300系:东海道-山阳新干线上等级最高的希望号(のぞみ,Nozomi)首次登场时所使用的车种,最初以270km/h的最高车速投入营运,而今已经退出第一前线,主要是作为光号(ひかり,Hikari)与回声号(こだま,Kodama)列车使用。于2012年3月16日与100系一同退役。
400系:行驶于山形新干线的迷你新干线列车。设计最高时速为345公里/小时,东京至福岛新干线路段营运最高时速为240公里/小时,而行走在来线福岛至新庄区间时,由于存在较多的平交道和与在来线列车混跑的问题,故在这一区间内营运最高时速限制为130公里/小时。羽翼号(つばさ,Tsubasa)列车使用。于2010年4月18日,最终列车「つばさ18号」运行完毕后,彻底退出营运服务。为第二款退役的新干线列车。
500系:最高营运时速达300公里(山阳新干线路段)、当时世界上营运时速最快的高速铁路列车(1997年),并曾在测试中达到320公里/小时的速度。500系于2008年年中行走“回声”号(こだま)班次,并对列车进行改造,分拆成8节车厢形式的列车(V编成),于2008年12月1日起取代退役的0系担任站站停车的回声号(こだま)班次之营运。2010年2月28日后,已全部退出“希望号”(のぞみ)班次。
600系:原本在开发阶段预计命名为新干线600系的东日本旅客铁道新型列车,随着日本国铁私营化后,由JR东日本铁路公司(JR East Japan)接管该项目,所以在实际量产后改用新的命名规则,以代表“East”字首的英文字母“E”作为之后所有新车型的名称,而改名为E1。2012年9月退役并报废。
700系:于1999年年投入运营、是最大营运速度虽只有285公里,但平均营运时速较500系高的车型,前方车头长9米,因造型独特被日本人昵称为“鸭嘴兽”。除了作为光号与700系希望号使用外,西日本旅客铁道也使用700系推出不一样的新车型(700系7000番台),命名为铁道之星(ひかりレールスター,Hikari Railstar),在编组车辆数、车辆涂装、车内座椅数与配备上,都与原有的700系不同。
N700系:由700系改良而来的新型列车,东海旅客铁道与西日本旅客铁道共同开发、首度导入摆式列车技术的第五代新干线车辆,这种技术可以允许列车在通过弯道时不需要大幅度降低速度,故提高了平均旅行速度。N700系列车已于2007年7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最高营运时速也达到300km/h。该型号列车投入运行后,东京到大阪之间只需要2小时25分。
N700系S1编成:由JR西日本与JR九州联合购置的新型车辆,爱称瑞穗号(みずほ,Mizuho)和樱号(さくら,Sakura),用于2011年3月18日正式开通的九州/山阳干线新大阪~鹿儿岛中央间的直通运转,与原有N700系外观上最大的不同为其采用青瓷色涂装非传统的乳白色+蓝条涂装。2011年3月18日,九州/山阳直通正式开始运转,みずほ作为九州/山阳最快的班次,运行于鹿儿岛~熊本~新大阪之间。
N700A:由JR东海开发的N700系新干线的改良型,配备定速系统,2013年开始运行。
800系:由九州旅客铁道开发,行驶于九州新干线路段,作为燕子号(つばめ,Tsubame)列车的使用车辆。虽然极速只有260公里/小时,但因800系是配合九州地区多山特性所设计的摆式列车,因此反而拥有新干线里最高的过弯车速。九州新干线全线开通后,服务于每站必停的慢车班次。
E1系:第一款全列车双层配置的新干线列车,行走于上越新干线路段。最高营运速度为240公里/小时。主要是作为朱鹮号(とき,Toki)与谷川号(たにがわ,Tanigawa)列车使用。2012年9月,最后一组E1系以朝日号(ありがとうMaxあさひ号)运行完毕后,正式退役并报废。[3]
望采纳
1964年10月1日东京奥运会前夕新干线开始通车营运,第一条路线是连结东京与新大阪之间的东海道新干线。这条路线也是全世界第一条投入商业营运的高速铁路系统。每年约有2亿人次乘坐 运输量占日本铁路30% 营业收入占45%
目前日本境内有8条新干线路线,均为纯客运服务,其中包含两条路线等级较低的“迷你新干线”。1988年3月开通的青函隧道,新干线首次驶入北海道,日本的新干线网也由此几乎覆盖北海道至南部九州岛的整个日本列岛。
新干线以“子弹列车”闻名[1] 轨距属于标准轨(1435mm)。除了迷你新干线的路段外,列车运行车速可达到每小时270或300公里,但在进行高速测试时,则曾创下每小时443公里的最高纪录(新干线955型电力动车组在1996年时所创下)。
新干线的稳定运行全靠日本成熟的高铁调控制技术,列车发车间隔可以缩短至5分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种适合大量运输的高速铁路系统之一。除此之外由于全部列车都采用动力分散式设计,新干线也是世界上行驶过程最平稳的列车之一。自1964年开通运行以来,新干线列车从未发生过一起人员伤亡事故事故,号称是全球最安全高速铁路。
2007年2月1日开始营运的台湾高速铁路即采用新干线系统作为基础,也是新干线技术首次向海外输出。[2]
中文名
新干线
外文名
しんかんせん
阐 述
日本的高速铁路系统
类 别
铁路系统
地 点
日本
最高速度
603km/h(中央新干线测速)
目录
1 背景
2 历史
▪ 名称由来
▪ 方案由来
3 发展
▪ 诞生发展
▪ 技术再研
4 技术特点
5 列车种类
▪ 营运用列车
▪ 海外输出
6 运营线路
7 日常维护
8 主要作用
9 新干线之父
10 事故
背景
编辑
二次大战后的195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工商和流通业尤其发达的京滨、中京、阪神地区成了带动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连接这些地区的东海道铁路线虽只占日本铁路总长的3%,却承担全国客运总量的24%和货运总量的23%,而且运输量的年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运输能力已达到极限。当时,日本经济已开始从战后复兴向高速增长过渡,为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富国目标,全面加强连接这三大工商业地带及周围地区的东海道铁路干线已成迫切需要。为此,运输省于1957年设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日该国有铁路干线调查会”,就如何增强东海道铁路线运输能力问题进行探讨。1958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了修建东海道新干线的设想。“日该国有铁路干线调查会”当时提出三种方 案:一是将已经复线化的原有窄轨铁路线再复线化;二是铺设窄轨新线;三是修
东海道新干线开业
建标准轨新线。经过多方研究,要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东海道铁路线的“速达性”,修建标准轨新干线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具体地讲,主要有如下一些理由:一、与原有的窄轨相比,标准轨能运行大型车辆,可确保运输量的扩大;二、铺设新干线,可通过扩大曲线半径来设定高速行驶的列车,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到达时间;三、修建标准轨新干线可大幅度减少通过城市市区的部分,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四、可运用最新技术,彻底实现现代化。这样,修建世界上第一条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铁路“新干线”的计划终于落实了。
1964年奥运会在东京举行时开始运行的东海道新干线,不仅需要总额高达3800亿日元的巨额投资,而且要确保每小时200公里高速运行的安全,为此,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技术开发,极大的促进了冶金、机械制造、电子、土木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行业的发展。新干线建设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由于新干线可在4小时之内将京滨、中京、阪神工商业地带及中间城市有机地连接起来,人员和物资流通环境大幅度改善,因而大大促进了新干线沿线地带新产业的形成。
新干线的前身
“特急”在日语中是列车运行最高的一级,也就是说它在运行时同线上的车都要避让。说到在中国的“特急列车”大家也许都会想到日本遗留在中国的”亚细亚(ァジァ)号“,不错它确实是”特急列车“。
关于”満鉄ジテ1形“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全境,为了更多更快的掠夺东北的各种战略资源,日本军部与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共同制定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整合方案和计划——大东亚高速铁路计划,而”満鉄ジテ1形“就是这个计划中的一部分。根据”计划“满铁分别委托三菱重工和日本车辆会社设计了两款机车,即”亚细亚号“和”満鉄ジテ1形“进行比较试验。
简单介绍一下”満鉄ジテ1形“:”満鉄ジテ1形“为电传动式流线型柴油机车(动车组)。采用500马力的柴油发电机,在每节车厢的转向架上都装有驱动用的电动机。列车两端都设有控制端。该型车一共生产了6列,其中4列使用了瑞士Sulzer 公司所制的6VL25型子燃烧室式引擎,另外2列使用了新泻铁工所制造的K6D燃油喷注引擎。在1943年的高速运行实验中列车从当时的奉天(沈阳)到新京(长春)(304.8KM)用时2小时58分钟。高速试验后,其中一列在改装了日立直流电动机后被送致抚顺进行电气化运行试验(当时抚顺炭矿电铁的电压已从1100V改为1500V,轨距改为1435mm),并取得成功。后来,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将有限的资源全部投入战争,列车的燃油出现问题,不得不在两种列车中选择了烧煤的”亚细亚(ァジァ)号“放弃了”満鉄ジテ1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建国初期石油资源的匮乏,便将所有”満鉄ジテ1形“转交抚顺矿务局改装成通勤电机车供工人们上下班使用。
虽然日本放弃了”満鉄ジテ1形“的建造,但它作为一种技术储备被日本人保留了下来。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的前一年,日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出了高速列车——新干线。如果结合日本先前在中国东北进行的高速列车试验就不难理解了。
历史
编辑
名称由来
日本在二战之前已经建设起全国畅通的国营铁路干线网。对于这些干线铁路,在日本通称为“本线”。战后5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复兴阶段。原有的铁路线路不够用了,特别是在东京与大阪之间。因此“国铁”内部开始商讨解决的办法。一派主张,在原有的“本线”的复线铁路旁边再加铺复线铁路,被称为“增线派”。另一派主张,干脆铺设新的线路。为了有别于现有的铁路,称之为“新干线”。
新干线500系高速列车
最初,日本国铁采用了增线的方案,而且实际上修到了“小田原”。此时,日本铁道研究所在一次讲演会上提出了“东京到大阪只要三个小时”的构想,在日该国内引起极大反响。后来,当时的国铁总裁十河先生批准了他们的构想,同意重新修一条干线铁路,这条铁路的时速要达到250公里,从东京三个小时到大阪。1964年10月1日这条新的高速铁路通车,日本人叫它“东海道新干线”。尔后,东海道山阳新干线、东北新干线、山形新干线、秋田新干线、上越新干线、长野新干线也陆续建成。人们也习惯地将这种高速铁路运输系统称之为新干线。 在日本以外的国家称新干线为Bullet Train(子弹列车)或是Super Express(超特特快列车),之后Shinkansen的名称也逐渐广为使用。此外,在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刚通车时也曾经计划将新干线称为New Tokkaido Line(新东海道线)。虽然车站内的英文告示板上称新干线为Shinkansen,但在表示列车名称时仍然采用Super Express的称呼,例如,新干线车上的英文广播即为“Ladies and Gentlemen,welcome to Shinkansen. This is the NOZOMI Superexpress train bound for Shin Osaka.”(各位乘客,欢迎搭乘新干线,本列车是前往新大阪的希望号超特急列车)。
方案由来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东京、名古屋、大阪很快成为带动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当时连接这些地区的东海道铁路线只占日本铁路总长度的3%,却承担着全国客运总量的24%和货运总量的23%。1957年,日本运输省设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日本国有铁路干线调查会”,就如何增强铁路线运输能力问题进行探讨。次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了建造往返于东京、大阪间超特快列车新干线的方案。
这个方案最初遭到各方反对。在日本学界,许多学者认为铁路建设是“夕阳产业”,不能适应将来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还有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如东京大学教授今野源八郎、著名作家阿川弘之等,干脆把新干线计划称为“战舰大和第二”,认为新干线与二战时耗费巨资修建却毁于自杀式进攻的“大和”号军舰一样,劳民伤财、意义不大。在铁道业界,由于日本没有建设过这样的铁路,甚至连试验都没搞过,再加上业界正在为连年的赤字、事故、罢工“三大苦恼”头痛,因此,从总工程师到普通职员,都不相信新干线的可行性。欧美国家也嘲笑落后的日本人竟然要重新捡拾已经被他们淘汰的运输方式。这时,一位重要人物出场了——时任日本国铁总裁十河信二力排众议,坚持要兴建一条新干线。
发展
编辑
诞生发展
1964年,新干线0系诞生。这是被誉为梦幻之超特急的世界第一种投入商用的高速旅客列车。1970年,山阳新干线开始动工。1971 年,山阳新干线开始试车,同年,东北新干线动工。1972年,E951系跑出了286km/h的时速。1975年5月1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乘坐新干线旅游日本。1980 年首列200系新干线投入试车阶段。速度达到210km/h。1985年首列混编双层车厢的100系列车投入运行,此年是100系的天下。
N700系正驶过富士山脚下
1986年一列有十二节车厢的200系跑出了271km/h的时速。1989年200系新干线达到276.2km/h的时速纪录。1992年3月14日,首列300系新干线在东海道新干线正式投入运营,同年7月1日,400系新干线投入山形新干线试运行。1991年,300系达到325.7km/h的最高时速,而400系时速达到了336km/h。1992年,试验型Win350型列车达到350km/h的时速。1996年,E2系列车型开始试验。1997年E3系新干线投入试验,同年500系列车开始在山阳新干线的一段投入运行,最高时速300公里。MLX01磁悬浮列车此年达到了581km/h的最高时速。1999年700系新干线部分投入运行。2000年3月,700系正式投入运营。2003年,九州新干线开始正式营业。2007年7月1日,最新型列车N700系投入东海道新干线运营,同时,原本的主力车型300系与500系将逐步下放和退役。
最早的新干线“0”系列开通于1964年,1999年后,全部转交JR西日本,在山阳新干线(冈山~博多南间)执行站站停车的“回声”班次。由于机械寿命和经济性的原因,所执行的定期班次已于2008年11月30日正式退役。而其执行的班次由后续车型100系继承。
技术再研
长期以来,
猫耳朵新干线“ファステック360”
日本在高速列车的研究与制造方面占有相当高的技术优势,这与JR各公司、JR总研及各大重工的大量技术投入是分不开的。为了追求更高的速度和更优良的舒适性,JR不惜投入巨资研制了一系列作为试验和技术储备的试验性车辆。包括作为500系先导试验车并创造350km/h速度记录的500系900番台(即所谓的WIN350系)、作为E-MAX系先导试验车并创造425km/h记录的E925系“STAR21”以及为强化300系所开发的300X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未来北海道新干线贯通计划和东北新干线升级计划所开发的Fastech360(ファステック 360)系列,该车首次于车顶装备原用于航空器的空气减速板,在减速和紧急制动时候将自动弹起,当减速板打开时,将使得车体于360km/h速度下减速至完全停止所需要的制动距离与现有车辆于275km/h条件下制动距离相同。而由于这减速板的设置,使得Fastech360系列看起来如同戴了一对猫耳朵般,于是民间昵称Fastech360为“猫耳朵新干线”。注:该车为试验列车,已经于2008年12月拆毁。
仙台车场一角
技术特点
编辑
新干线采用动力分散的运行方式,而不是用机车(火车头)牵引。所谓动力分散,就是每节车厢的车轮都安装了驱动装置——电动机,将列车的动力分散到各节车厢。传统的机车牵引方式需要依靠机车提供牵引力,是以较少的驱动轮对带动整列列车行走,为了有效利用牵引功率和防止机车主动轮空转,就需要在机车上加上很大的重量,从而加大了对轨面的压力,增加建设和维修成本。新干线采用动力分散方式,以每节车厢的车轴作为驱动,不需要沉重的机车,由此车厢的轴重便可大大减轻,不仅易于加减速和在大坡度线路上的平稳行驶,也降低了噪音和振动,大大提高了旅行舒适性,同时,由于降低了对轨面的压力
先进的新干线驾驶室
,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提高了经济效益。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新干线列车的制动系统由原来的空气制动改为电-空联合制动与再生制动,使用再生制动的列车在制动时会将电机的接线反接,这时电动机就变成了发电机,将列车制动时的巨大动能转化为电能,发出的电能通过转换以后可回馈牵引电网进行重新利用,从而可节省能源。同时,列车的电气控制系统由GTO控制(逆变器控制)转向了更先进的VVVF控制(交流电变频控制),进一步提高了运行效率,节省了耗电。
新干线设有多重安全系统。新干线不仅在东京和大阪分别设置了对各条线路上行驶的列车进行监视和远距离控制的中央控制系统,每条线路还安装了称为“ATC”的列车速度自动控制系统。所谓“ATC”装置,就是将前方列车的位置、分辙器和路轨状况等信号转换成特定频率的电流,通过一段段铁轨组成的封闭回
新干线候车站台
路传给车载信号器,列车据此而自动地调整行驶速度或停止运行,这种“车内信号”虽也通过驾驶台上的显示盘同步地显示出来,但并不需要驾驶人员操作。列车进站时,“车内信号”提示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以下,也就是说,列车在可随时停止的状态下运行。这时,驾驶人员必须按下“确认”钮,否则“ATC”将“判断”驾驶人员在打瞌睡或出现了其他异常而自动停止,这样就不能准确地停到规定的位置。如果列车超越规定的停止位置,也不会与前方列车相撞,这是因为,当后方列车接触到设在距前方列车1500米处的“绝对停止信号”时,就会自动地紧急刹车。由此可见,新干线是可以实行无人驾驶的,之所以要配置驾驶员,是为了使进站的列车能根据站内情况,准时停到规定的位置,防止因紧急刹车而给乘客带来不舒适感。
日本开发新干线的首要目标是增强客运能力,其次才是提高速度。东海道新干线开始运行,每天的客运量是6万人次,10年后增加到每天30万人次,全国8条新干线每天客运达75万人次。乘客如此之多,依靠电话预约和手工售票,无论如何也适应不了。日本早在开发新干线的同时就研制出了综合自动售票系统,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进,每天可处理160万张车票,基本无差错。如今,乘客在任何车站或旅行社经销点随时都可买到自己所希望的车票,不仅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诸多烦恼。
列车种类
编辑
营运用列车
新干线列车皆采动力分散驱动方式,可防止高速行驶时的蛇行运动,减轻路线的维护保养费用。行车时的摇晃极小,为世界上运转品质最佳的高速铁路。
0系:1964年登场的0系列车是新干线诸多车型的开朝元老,在服务超过30多年后,此车系于1999年全数退出东海道新干线的载客服务,之后以回声号(こだま,Kodama,汉字“木灵”)的身份行驶于山阳新干线上,进行各站停车服务。其中一台0系机车头于2001年由西日本旅客铁道捐赠予位于约克郡的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0系的营运时速为220公里/小时,并曾在高速测试中创下256公里/小时的纪录。2008年11月30日全面退出营运服务。2008年12月14日,0系列车正式退役。
新干线0系
100系:1985年投入服务,行走东海道、山阳新干线,设计最高时速为275公里/小时,营运时速为230公里/小时,100系是首款拥有双层车厢的新干线列车。于2003年全数退出东海道新干线的载客服务。后来行驶于山阳新干线上,作为回声号进行各站停车服务。于2012年3月16日正式退役。
新干线100系
200系:1982年东北新干线及上越新干线通车时开始使用。2004年时,一列200系列车由于新潟县中越地震而出轨,但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200系的标准营运时速为240公里/小时,但依照编组的不同,E编成仅有210公里/小时的营运速度,但F编成却有275公里/小时。2013年3月26日,200系新干线全部退役。
新干线200系
300系:东海道-山阳新干线上等级最高的希望号(のぞみ,Nozomi)首次登场时所使用的车种,最初以270km/h的最高车速投入营运,而今已经退出第一前线,主要是作为光号(ひかり,Hikari)与回声号(こだま,Kodama)列车使用。于2012年3月16日与100系一同退役。
400系:行驶于山形新干线的迷你新干线列车。设计最高时速为345公里/小时,东京至福岛新干线路段营运最高时速为240公里/小时,而行走在来线福岛至新庄区间时,由于存在较多的平交道和与在来线列车混跑的问题,故在这一区间内营运最高时速限制为130公里/小时。羽翼号(つばさ,Tsubasa)列车使用。于2010年4月18日,最终列车「つばさ18号」运行完毕后,彻底退出营运服务。为第二款退役的新干线列车。
500系:最高营运时速达300公里(山阳新干线路段)、当时世界上营运时速最快的高速铁路列车(1997年),并曾在测试中达到320公里/小时的速度。500系于2008年年中行走“回声”号(こだま)班次,并对列车进行改造,分拆成8节车厢形式的列车(V编成),于2008年12月1日起取代退役的0系担任站站停车的回声号(こだま)班次之营运。2010年2月28日后,已全部退出“希望号”(のぞみ)班次。
600系:原本在开发阶段预计命名为新干线600系的东日本旅客铁道新型列车,随着日本国铁私营化后,由JR东日本铁路公司(JR East Japan)接管该项目,所以在实际量产后改用新的命名规则,以代表“East”字首的英文字母“E”作为之后所有新车型的名称,而改名为E1。2012年9月退役并报废。
700系:于1999年年投入运营、是最大营运速度虽只有285公里,但平均营运时速较500系高的车型,前方车头长9米,因造型独特被日本人昵称为“鸭嘴兽”。除了作为光号与700系希望号使用外,西日本旅客铁道也使用700系推出不一样的新车型(700系7000番台),命名为铁道之星(ひかりレールスター,Hikari Railstar),在编组车辆数、车辆涂装、车内座椅数与配备上,都与原有的700系不同。
N700系:由700系改良而来的新型列车,东海旅客铁道与西日本旅客铁道共同开发、首度导入摆式列车技术的第五代新干线车辆,这种技术可以允许列车在通过弯道时不需要大幅度降低速度,故提高了平均旅行速度。N700系列车已于2007年7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最高营运时速也达到300km/h。该型号列车投入运行后,东京到大阪之间只需要2小时25分。
N700系S1编成:由JR西日本与JR九州联合购置的新型车辆,爱称瑞穗号(みずほ,Mizuho)和樱号(さくら,Sakura),用于2011年3月18日正式开通的九州/山阳干线新大阪~鹿儿岛中央间的直通运转,与原有N700系外观上最大的不同为其采用青瓷色涂装非传统的乳白色+蓝条涂装。2011年3月18日,九州/山阳直通正式开始运转,みずほ作为九州/山阳最快的班次,运行于鹿儿岛~熊本~新大阪之间。
N700A:由JR东海开发的N700系新干线的改良型,配备定速系统,2013年开始运行。
800系:由九州旅客铁道开发,行驶于九州新干线路段,作为燕子号(つばめ,Tsubame)列车的使用车辆。虽然极速只有260公里/小时,但因800系是配合九州地区多山特性所设计的摆式列车,因此反而拥有新干线里最高的过弯车速。九州新干线全线开通后,服务于每站必停的慢车班次。
E1系:第一款全列车双层配置的新干线列车,行走于上越新干线路段。最高营运速度为240公里/小时。主要是作为朱鹮号(とき,Toki)与谷川号(たにがわ,Tanigawa)列车使用。2012年9月,最后一组E1系以朝日号(ありがとうMaxあさひ号)运行完毕后,正式退役并报废。[3]
望采纳
展开全部
“新干线”是日本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日文称谓,用于区别普通铁路。规划修高铁时,为了满足高速和安全的要求,采用了1.435米的国际标准轨距,并只行走高速客车,称为“新干线”。第一条线开通于1964年,东京至大阪,比中国首条京津城际高铁2008年开通早了44年。但中国后来居上,短短的十年间通车里程已经数倍于日本新干线了,建设速度快的实在是让人吃惊,日本人想不到,中国人一样也没想到,说实话90年代在日本坐新干线时对日本佩服得五体投地,十足高大上的感觉,不敢想中国何时能有高铁,现在中国坐高铁如履平地,才知道中国也进入高大上的行列了。到此比较一下中日高铁有什么不同,感觉很有意义。从硬件上来说,中国设备新,速度也略快一些,尤其是线路质量明显好于日本,行车更平稳。站场中国大,离中心远,换乘交通不大方便,用时时间长,日本站场小,离中心近,换乘交通方便,用时时间短。服务上的差别比较明显,中日各有所长,而且差距都很明显。先说中国好的,中国高铁售票比日本方便,先进,12306手机买票实在是方便至极,全世界遥遥领先,日本基本上还是窗口售票,虽然日本人的服务意识极好,想方设法减少购票的麻烦,比如卖月票或者套票等,让旅客买一次用多次,减少买票次数,但还是要排队买票。下面讲一下中国不好的,中国高铁只卖指定票,即指定车次,指定坐席,即使无座票也是指定车次,同方向来车就上原则是不许可的,没有公交化出行的方便,必须赶车,再加上车站远,交通不确定因素多,通常要提前1个多小时到站候车,这就造成乘车时间不多准备乘车时间多,车站虽然大候车人也多,很是拥挤。日本这方面做得极好,新干线既卖“指定席”票,也卖不指定车次不指定坐席的“非指定席”票,每列车有几节“非指定席”车厢,这几节车厢是不卖座的,持非指定席车票的乘客同方向来车即上,如同乘公交一样,上车后到非指定席车厢,有座就坐,没座就站着,票价往往有折扣,赶时间短途乘客都喜欢买这种票,上车后即使没座也心安理得站着。中国高铁最具争议的是卖无座票,超出铁路运力以上的乘客卖无座票,票价一样,乘车难度一样,都必须等指定车次。看似铁路为了方便乘客增加运力,其实是可以通过增加班次来解决问题的,但铁路觉得无所谓,把人运到地方就成,没座的旅客体验不好无所谓。中国高铁比日本高铁强的地方很明显,弱的地方也很明显,而且改起来很容易,如果真的改了,中国高铁将全面碾压日本高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高速铁路与日本现有新干线的轨距一致,均为1435mm准轨。实际上,世界各国现有的高速铁路中,绝大部分都采用1435mm准轨,只有少数(如俄罗斯高铁)采用了1520mm之类的宽轨。
中国高速铁路全部采用1435mm标准轨,实际上国家铁路(不计地方铁路和企业专用线,后两者有部分为窄轨;港台地区除外,台湾高铁吸收日本和欧洲技术,也采用1435mm标准轨)中除了近代由法国人建成、采用1000mm窄轨的昆河线——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准轨新线彻底取代——以外,均采用1435mm国际标准轨,仅就轨距而言,中国的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完全兼容。
中国铁路在轨距上高度统一,主要是由于在近代列强竞相瓜分在中国的筑路权的时代,很大一部分路权落入英、美之手,自然沿用了英美的1435mm轨距;近代中国自建铁路,也多承习英美技术,自然也沿袭了1435mm准轨。虽然其他列强修筑的铁路(如沙俄修筑的中东铁路为宽轨,法国修筑的滇越铁路为米轨)以及各省修筑的铁路(如正太铁路曾为窄轨)也存在不同的轨距,但由于准轨铁路居于主流地位,在建国后其他的轨距也就慢慢被统一到准轨来,最终形成1435mm准轨一统天下的局面。进入高铁时代之后,不论是从与既有的铁路网兼容以便直通运转考虑,还是从适应世界高速铁路的主流发展趋势考虑,都决定了中国高铁也必须采用1435mm准轨。
日本铁路在明治维新以至二战前的发展自然要快于近代中国,但轨距问题却颇为复杂。由于种种原因,近代日本铁路大多选择了1067mm窄轨(一些私铁还有其他的特殊轨距)。虽然日本铁道省也曾有过是否要把窄轨改建为准轨的激烈争论,但在政坛斗争的影响下、同时也是考虑到改轨成本太高、而当时的第一要务是尽快扩展铁路网,最终决定了“建主改从”的方针,没有进行大规模改轨。尽管如此,力主改轨的一派没有放弃,30年代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之后,提升输送能力的要求日益迫切,最终出台了“弹丸列车”计划,当时设想在东京到下关之间建设一条高标准、高速度的1435mm准轨新线,实际上已经有了后来的新干线的雏形。计划推进到了勘测、征地和前期施工阶段,接着便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战争中的节节败退以至投降而不了了之了(值得一提的是,“弹丸列车”计划的设计师岛安次郎是改轨派的积极分子,他的儿子岛秀雄战后又成了国铁技术总监、标准轨新干线的积极推动者,可谓子承父业)。
进入战后五十年代,日本经济复兴带来了铁路运量的迅猛增长,既有的铁路线、特别是铁路大动脉——东京至大阪的东海道本线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为应对这一问题,日本国有铁道出现了在既有铁路基础上进行扩能或者新建高标准的准轨新线等不同主张,后者得到了国铁总裁十河信二的大力支持(十河战前在铁道省任职期间也是改轨派的支持者,同时,战前没有成功的“弹丸列车”的设想也对新干线的设计理念产生了一定影响),最终东京至大阪的这条新建双线铁路选择了1435mm标准轨,为区别于原有的东海道本线而被称为“东海道新干线铁道”,也就是第一条新干线(为什么是“新干线”?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轨距不同于日本原有的铁道)。之后的新干线自然也沿袭了东海道新干线的设计理念,均采用1435mm准轨。而日本的既有铁路由于新干线建成后运能得到释放、长途运输职能大多被新干线取代,已经没有太多的改扩建需求,因此也就继续维持了原有的1067mm窄轨——这也导致新干线与既有铁路网基本无法直通运行。
在日本的新干线体系中也有一些例外,如山形新干线和秋田新干线这两条“迷你新干线”,为节省成本,这两条线是由既有铁路改扩建而来——或是将原有的窄轨扩轨至1435mm,或是增建一条并列的准轨单线,或是使用套轨(三线轨)兼容1067mm和1435mm两种轨距。因此迷你新干线仍使用标准轨,但由于是在既有铁路基础上改造而来,速度标准很低、不足130km/h,在日本的铁道法规中被视为“在来线”(既有线)而不是“新干线”进行管理。由于迷你新干线速度不快、反倒是扩轨之后原有的窄轨铁路被拦腰截断无法贯通,以后是否还会继续搞这种成本收益值得商榷的改造也存疑。
九州新干线的长崎支线,计划部分路段和其他的新干线一样新建标准轨新线、部分路段直接利用既有的长崎本线改造,既有线部分继续维持1067mm窄轨,因此计划开发一种可变轨距高速列车来实现跨线运行。但是几经周折,新式列车的开发依然问题多多,实用价值颇为可疑,长崎新干线的前途还是未知数(世界上掌握可变轨距列车成熟技术的目前只有西班牙的talgo一家且拒绝转让技术,中车在去年曾表示考虑开发可变轨距高速列车以服务“一带一路”不过目前也还是八字没一撇)。
设想中的东京至大阪的中央新干线计划采用磁悬浮列车,已经脱离高速轮轨系统的范畴,不在此问题讨论之列。
中国高速铁路全部采用1435mm标准轨,实际上国家铁路(不计地方铁路和企业专用线,后两者有部分为窄轨;港台地区除外,台湾高铁吸收日本和欧洲技术,也采用1435mm标准轨)中除了近代由法国人建成、采用1000mm窄轨的昆河线——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准轨新线彻底取代——以外,均采用1435mm国际标准轨,仅就轨距而言,中国的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完全兼容。
中国铁路在轨距上高度统一,主要是由于在近代列强竞相瓜分在中国的筑路权的时代,很大一部分路权落入英、美之手,自然沿用了英美的1435mm轨距;近代中国自建铁路,也多承习英美技术,自然也沿袭了1435mm准轨。虽然其他列强修筑的铁路(如沙俄修筑的中东铁路为宽轨,法国修筑的滇越铁路为米轨)以及各省修筑的铁路(如正太铁路曾为窄轨)也存在不同的轨距,但由于准轨铁路居于主流地位,在建国后其他的轨距也就慢慢被统一到准轨来,最终形成1435mm准轨一统天下的局面。进入高铁时代之后,不论是从与既有的铁路网兼容以便直通运转考虑,还是从适应世界高速铁路的主流发展趋势考虑,都决定了中国高铁也必须采用1435mm准轨。
日本铁路在明治维新以至二战前的发展自然要快于近代中国,但轨距问题却颇为复杂。由于种种原因,近代日本铁路大多选择了1067mm窄轨(一些私铁还有其他的特殊轨距)。虽然日本铁道省也曾有过是否要把窄轨改建为准轨的激烈争论,但在政坛斗争的影响下、同时也是考虑到改轨成本太高、而当时的第一要务是尽快扩展铁路网,最终决定了“建主改从”的方针,没有进行大规模改轨。尽管如此,力主改轨的一派没有放弃,30年代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之后,提升输送能力的要求日益迫切,最终出台了“弹丸列车”计划,当时设想在东京到下关之间建设一条高标准、高速度的1435mm准轨新线,实际上已经有了后来的新干线的雏形。计划推进到了勘测、征地和前期施工阶段,接着便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战争中的节节败退以至投降而不了了之了(值得一提的是,“弹丸列车”计划的设计师岛安次郎是改轨派的积极分子,他的儿子岛秀雄战后又成了国铁技术总监、标准轨新干线的积极推动者,可谓子承父业)。
进入战后五十年代,日本经济复兴带来了铁路运量的迅猛增长,既有的铁路线、特别是铁路大动脉——东京至大阪的东海道本线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为应对这一问题,日本国有铁道出现了在既有铁路基础上进行扩能或者新建高标准的准轨新线等不同主张,后者得到了国铁总裁十河信二的大力支持(十河战前在铁道省任职期间也是改轨派的支持者,同时,战前没有成功的“弹丸列车”的设想也对新干线的设计理念产生了一定影响),最终东京至大阪的这条新建双线铁路选择了1435mm标准轨,为区别于原有的东海道本线而被称为“东海道新干线铁道”,也就是第一条新干线(为什么是“新干线”?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轨距不同于日本原有的铁道)。之后的新干线自然也沿袭了东海道新干线的设计理念,均采用1435mm准轨。而日本的既有铁路由于新干线建成后运能得到释放、长途运输职能大多被新干线取代,已经没有太多的改扩建需求,因此也就继续维持了原有的1067mm窄轨——这也导致新干线与既有铁路网基本无法直通运行。
在日本的新干线体系中也有一些例外,如山形新干线和秋田新干线这两条“迷你新干线”,为节省成本,这两条线是由既有铁路改扩建而来——或是将原有的窄轨扩轨至1435mm,或是增建一条并列的准轨单线,或是使用套轨(三线轨)兼容1067mm和1435mm两种轨距。因此迷你新干线仍使用标准轨,但由于是在既有铁路基础上改造而来,速度标准很低、不足130km/h,在日本的铁道法规中被视为“在来线”(既有线)而不是“新干线”进行管理。由于迷你新干线速度不快、反倒是扩轨之后原有的窄轨铁路被拦腰截断无法贯通,以后是否还会继续搞这种成本收益值得商榷的改造也存疑。
九州新干线的长崎支线,计划部分路段和其他的新干线一样新建标准轨新线、部分路段直接利用既有的长崎本线改造,既有线部分继续维持1067mm窄轨,因此计划开发一种可变轨距高速列车来实现跨线运行。但是几经周折,新式列车的开发依然问题多多,实用价值颇为可疑,长崎新干线的前途还是未知数(世界上掌握可变轨距列车成熟技术的目前只有西班牙的talgo一家且拒绝转让技术,中车在去年曾表示考虑开发可变轨距高速列车以服务“一带一路”不过目前也还是八字没一撇)。
设想中的东京至大阪的中央新干线计划采用磁悬浮列车,已经脱离高速轮轨系统的范畴,不在此问题讨论之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