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我想对你说作文200字

左宗棠我想对你说作文200字... 左宗棠我想对你说作文200字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6-05-18
展开全部
长城,是中国人一个久远的情结。  “从卫星上唯一可以看到的地球上的人工痕迹只有中国的长城。”它让国人兴奋,令国人自豪。可惜的是,这只是一个“传说”,根本是子虚乌有。但得知真相的国人丝毫不减他们对长城的热情。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是明朝修建的。它东起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雄峙于崇山峻岭之巅,飞山跃谷,逶迤西进,直抵甘肃嘉峪关,东西绵延一万二千余里,故称“万里长城”。  事实上,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防御建筑工程,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总的长度,几经变化,全部加起来超过十万里;从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争霸开始,历经战国、秦、汉……辽、金以迄元、明,前后共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王朝修筑过长城。历时两千余年。  “不到长城非好汉”。当站在巍峨雄伟的长城之上,除了震撼、赞叹之外,会不会生出别样的感慨呢?  放眼望去,仿如正在奔跑中的连绵群山就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的分界岭,一边是农耕文化,一边是游牧文化,在这里交合孕育了“龙”的图腾——万里长城。  它的初始意义是为了军事防御。  宏伟的工程、战略的布局、雄险的关隘、林立的敌台、蜿蜒起伏的城墙、传递军情的烽火台……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结构复杂的防御体系。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流传甚广。为了博得美人褒姒嫣然一笑,周幽王竟把烽火台当作玩物,无故燃起火光,引来四面八方的援兵,也引来了灾祸。美人笑了,周王朝亡了。  烽火台是一套先进实用的烽燧系统,即为长城的早期雏形。白天点燃以烟报警叫燧,相隔十里左右。夜间点火为号叫烽,相距平均四十到五十里。  点燃的烽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横越一千多里,向援兵发出报警信号。  然而,有周幽王这样的国王,有如此荒诞的故事发生,再坚固的城墙和先进的报警系统,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后人除了把周王朝灭亡的帐算在褒姒身上,得出“红颜祸水”,“女色误国”  的结论外,没有低估烽火台的作用;中国北方各诸侯国用墙把烽火台加以连接,形成了早期的长城。  长城建了毁,毁了建,不断加固与延伸;长城的建设者们试图用长城将自己的国家围起来,以城为国,保家卫国。  台湾曾仕强老先生说,万里长城的建立就是为了筑起一道防守保障,这充分表明中国人向来是只守不攻的。  但是,历史告诉人们,它的实际作用十分有限。“雄关漫道真如铁”。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覆亡,总是最先突破所谓的“固若金汤”的长城的防线;异族的铁骑轻而易举地踏过雄险的万里长城。  真正认识到长城的有限实用价值的正是铁骑踏过万里长城的清朝统治者。  公元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条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当时,蒙古准噶尔部屡次东犯,驻长城古北口的总兵蔡元就此上奏朝廷,奏折中写道:古北口一带,长城城墙倾塌甚多,请修长城。康熙皇帝感慨道:“万里经营到天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他心中明白,万里长城并不能抵挡得住蒙古骑兵的铁蹄,也消除不了沙俄威胁中国北部边防的最大隐患。他没有同意蔡元重修长城的建议。  一年后,成功的多伦会盟,让康熙明确了自己北部边防的方向:用剽悍凶猛的蒙古铁骑,取代土木长城,来击碎沙俄帝国吞并北疆的狂野梦想。  十年前的木兰围场和不久后兴建的承德避暑山庄,使康熙完成了一个庞大的防御计划,打造了一座无形的长城。  在中国的北方,在大清帝国的中原和沙俄帝国之间,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由蒙古族各部落,结成了一条强劲的血肉纽带,构筑了一道壮观的塞上雄藩。  同时,为了安抚人心、民族和睦,康熙从那时起就开始大量兴建喇嘛寺院,在承德避暑山庄,推至全国各地。  我们不得不佩服康熙皇帝的目光如炬,英明睿智。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登上长城,人们肯定要想到那位叱咤风云、骂名缠身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公元前214年,秦王命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将匈奴驱出塞外,并“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它便是著名的秦始皇万里长城。  还会想到,孟姜女送寒衣,千里寻夫,并哭倒长城的故事。其实,这是春秋时期的故事,见之于《左传》,远在秦始皇以前数百年,而秦始皇所修筑的长城,据此也有数百里之遥,而却被牢牢地套在了秦始皇的头上。而秦始皇也就独独担起了奴役苍生修筑长城的千古骂名。  这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秦始皇的横征暴敛,让他失去了民心,长城修得再高再长,也是枉然。  与娇纵的褒姒、悲情的孟姜女不同,美丽、善良、聪慧的王昭君是快乐的和平天使。她跨越长城,出塞和亲,嫁给了当时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自此匈奴与汉朝六十年无战事,长城双边和谐安宁。  翻遍史册,很难找到唐朝修筑长城的记载。这缘于一个泱泱大国强盛的国力和宽广、开放的胸怀。  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文明先进的唐朝吸引着当时世界的目光。  史书记载,与大唐交往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两百多个,日本遣唐使到达长安十五次,东罗马帝国先后七次遣使至长安,阿拉伯帝国曾三十六次派出使节。  大唐不分族别,不分贵贱,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唐时的长城,像今天一样,仅仅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平象征而存在。  人们有理由想到甚至怀念长城历史上最杰出的将领戚继光。戚继光,明朝山东登州人。他在东南沿海抗倭的故事家喻户晓。后来,戚继光出任蓟镇总兵兼任总兵官,提出了创建空心敌台的建议,获得御准后,他以坚毅果敢、雷厉风行的作风将修台任务划地分工,分给各段戍防官兵负责,各路兵操练之余都要修筑敌台。第一年完成了四百多座,三年完成了一千一百多座。至隆庆“五年秋,台功成,精坚雄壮,二千里声联结”,取得辉煌成果。  戚继光的功绩却招致朝内另一些人的敌视,他们纷纷出来倒戚,而万历皇帝则听信谗言,视戚继光镇守蓟镇是对京师的威胁,于是,戚继光终至被罢职,在悒悒中与世长辞。  戚继光修筑的长城不可谓不固,戚继光保家卫国的心不可谓不诚,但,恰恰遇上了日益腐朽、羸弱的明王朝,终其结果,“自毁长城”!  关,古时在交通要道或险要地方设置的防卫处所,也是山海关、嘉峪关的专指。长城称“关”的地名近半百,其余的多叫“口”。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的山海关既是华北通向东北(即关外)的重要孔道,又是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口。有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还有许多城堡、墩台作为前哨,构成了一个与关内外的长城、墩堡、关隘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正是这个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雕刻下了令国人痛心疾首的一笔。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出卖了明王朝,投降清兵,并出关迎清军首领多尔衮入关。山海雄关洞开,大批清军进关跃马中原。  又是一例“自毁长城”!!  与山海关遥相呼应的嘉峪关是明长城西起点,河西第一隘口,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城关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城关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可以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凉。  遥想当年丝绸古道,商旅成列,驼铃声声,浩浩荡荡。  中国古代有七位著名历史人物在嘉峪关地区有过记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霍去病率军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入中原,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史迹。另外三位是班超和林则徐、左宗棠。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与这七个人均有非同一般的关系。  关,不仅仅体现在长城建筑体系中,还深深烙印在国人的意识里。  在京郊边远山区密云,有一个小村落,叫关门。这是一个小城堡,建于戚继光时;一段东南向的城墙依山而筑,气势非凡,它距著名的司马台长城仅有四十余里,是道道燕山长城中的一道。  “关门”,城门一关,门内就太平安宁了。这个小小地名对“关”作了最好的诠释。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是“东出”。东城门外,就是大家俗称的“口外”。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这里还隶属河北省;直到改革开放,当地人对“口外”人还面露不屑。  意识里总是念念不忘“关”,注定对“开放”有免疫力。  站在老龙头澄海楼上,迎着温湿的海风,看着不断冲击老龙头城基的海浪波涛,耳畔不时回响着曾经的“海洋文化与黄土文化”的争论,不禁“城头望海海潮生,白浪乘风撼塞城”!  蓦然回首:  万里长城万里长。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