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研究
展开全部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自主解决问题”应成为学生的主导性学习方式,通过建立民主、平等、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成长。培养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情,我所研究的课题是《小学数学低年级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学生面对新的、带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有趣的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的意识,发挥思维的潜能,深入的钻研,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做为教师我们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我们决不暗示。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引导学生学会解答问题的方法策略才是目的。多年来做为低年级的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的、生活性的、生动性的、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主动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情境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主动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如一年级(上册)在学习了6和7的用数学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应用课件呈现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场景。 “你们认识图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吗?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吗?”一年级的小学生都很喜欢白雪公主,这时提出要求:“你能从这幅图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同桌进行观察交流,由于学生对图画感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进行讨论交流,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很多符合图意的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如我在上学期的一次公开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小朋友们熟悉的游乐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积极地发言,接着引导学生,“你能从中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乘过山车的有几人?坐摩天轮的有几人?做小火车的有几人?然后继续引导:“那你们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在这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对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便会有积极主动的去解决。在解决乘过山车的有几人问题时,由于学生的知识差异,在部分学生提出加法算式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另一些学生便会很高兴很骄傲地提出他们已经接触过的乘法算式,面对不同见解,学生便兴趣高涨,都自主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效果非常好。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培养低年级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说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如在上学期教学“9加几”时,应用课件呈现了开运动会的现实情境,以小朋友数饮料的真实场景做为本节课的知识切入点,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盒饮料?”引导学生列出“9+4”这个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探究算法,并组织学生交流、总结算法。学生有的是摆小棒数数,有的是用“凑十法”,还有的从10+4=14类推到9+4=13。这些多样的算法既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优化算法,特别是在巩固练习时,学生能逐步体会并喜欢上“凑十法”。这样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比多少》时,我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说一句话吗?学生能很积极地从身边的事例入手,有一个男孩说“我的只有1元钱,可妈妈有100元钱,妈妈的钱比我的多得多”一个女孩子看了看自己和同桌的铅笔说,“我的铅笔比吴浩亮的多一些。”通过孩子们互相交流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而促进学生内化新知,提高低年级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合作的素材和机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勇于创造,数学就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智慧和力量。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深化应用 ,拓展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统计》时——用1格表示1后,有一道练习题统计全班学生喜欢的水果,学生遇到纵轴当1格表示1人不够时,产生了知识冲突,此时,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在这个统计图中表示出我们班小朋友喜欢的水果情况,然后让他们同桌交流,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们再在这些格子的上面添上一些格子不就够了吗?”很快就有孩子反驳“那样不行,那样太乱了,又没有地方。”最后,在学生的讨论中有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2个人,不就能画下了吗?”原本是二年级的知识,在孩子们的争执中,很快的得到了解决。就这样在数学知识的应用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与能力。
教学中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主动探究的事物,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或数学知识来拓展低年级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评价,内化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以后,教师子应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评价,看看过程是否合理、简便,结果是否正确。在总结评价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有无其他方法,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运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不打断学生的回答,为学生提供思考、想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发挥和锻炼自己的才能,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在一年级上册的一个拓展题中呈现了套圈游戏的场景,知道小红得9分,问她的3个圈可能套住了什么,学生一开始只想到每个圈套得不同的分数的小动物,有“4、3、2”和“5、3、1”两种答案。师生评议后,我进一步激发:“谁还有不同的想法,”有一个孩子说:“4+4+1=9。”这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两个圈会都套得同一个分数的动物吗?”学生得出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又有了“3、3、3”和“5、2、2”这两种答案。这时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达到目的了,可是,一个“小调皮”高高地举起了小手:“5+4=9,有一个圈没套中。”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呀!我没有立刻表扬他,而让学生讨论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在大家一致同意后,我们一起给予这个“小调皮”热烈的掌声。在问题解决后进行总结评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因此,总结评价应成为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评价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讨论,过程让学生自己经历,结果让学生自己感悟,应用让学生自己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愿意学数学,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总之,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合作交流、质疑释疑;应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多解释和评价自己思想结果的权利,促进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多年来从事低段数学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浅薄之见,同时还有一点想与大家共同探讨:新教材中取削了“应用题”教学这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领域,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削弱,而且是加强了这方面的要求。使用新教材的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我们现在的计算教学,每一课时都是以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虽然是学习计算,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计算而计算。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教学中我们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主题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整理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之后,才能列式解决问题。然后我们才能进入今天学习的主题,研究算理和算法,如果把握得当的老师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孩子们的注意力能集中的只有15—20分的时间,我们如何把握好情境创设中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个环节,使我们的计算教学课更高效!!上年度我在教四年级数学时,发现了新课程实施以来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可计算准确率却不近人意,每次测试分析原因是计算不过关,新教材将过去的计算教学课时进行了压缩这是一方面的原因,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原因是我们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忽略计算,在教学中练习的时间不到位,在算理和算法上没有给足时间。下面我与大家探讨的主题是:如何把握好情境创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使我们的计算教学更高效!!希望老师们能把自己教学中的宝贵见解倾囊相送,使我在今后的计算教学中鱼和熊掌兼得。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的、生活性的、生动性的、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主动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情境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主动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如一年级(上册)在学习了6和7的用数学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应用课件呈现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场景。 “你们认识图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吗?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吗?”一年级的小学生都很喜欢白雪公主,这时提出要求:“你能从这幅图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同桌进行观察交流,由于学生对图画感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进行讨论交流,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很多符合图意的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如我在上学期的一次公开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小朋友们熟悉的游乐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积极地发言,接着引导学生,“你能从中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乘过山车的有几人?坐摩天轮的有几人?做小火车的有几人?然后继续引导:“那你们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在这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对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便会有积极主动的去解决。在解决乘过山车的有几人问题时,由于学生的知识差异,在部分学生提出加法算式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另一些学生便会很高兴很骄傲地提出他们已经接触过的乘法算式,面对不同见解,学生便兴趣高涨,都自主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效果非常好。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培养低年级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说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如在上学期教学“9加几”时,应用课件呈现了开运动会的现实情境,以小朋友数饮料的真实场景做为本节课的知识切入点,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盒饮料?”引导学生列出“9+4”这个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探究算法,并组织学生交流、总结算法。学生有的是摆小棒数数,有的是用“凑十法”,还有的从10+4=14类推到9+4=13。这些多样的算法既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优化算法,特别是在巩固练习时,学生能逐步体会并喜欢上“凑十法”。这样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比多少》时,我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说一句话吗?学生能很积极地从身边的事例入手,有一个男孩说“我的只有1元钱,可妈妈有100元钱,妈妈的钱比我的多得多”一个女孩子看了看自己和同桌的铅笔说,“我的铅笔比吴浩亮的多一些。”通过孩子们互相交流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而促进学生内化新知,提高低年级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合作的素材和机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勇于创造,数学就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智慧和力量。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深化应用 ,拓展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统计》时——用1格表示1后,有一道练习题统计全班学生喜欢的水果,学生遇到纵轴当1格表示1人不够时,产生了知识冲突,此时,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在这个统计图中表示出我们班小朋友喜欢的水果情况,然后让他们同桌交流,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们再在这些格子的上面添上一些格子不就够了吗?”很快就有孩子反驳“那样不行,那样太乱了,又没有地方。”最后,在学生的讨论中有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2个人,不就能画下了吗?”原本是二年级的知识,在孩子们的争执中,很快的得到了解决。就这样在数学知识的应用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与能力。
教学中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主动探究的事物,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或数学知识来拓展低年级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评价,内化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以后,教师子应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评价,看看过程是否合理、简便,结果是否正确。在总结评价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有无其他方法,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运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不打断学生的回答,为学生提供思考、想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发挥和锻炼自己的才能,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在一年级上册的一个拓展题中呈现了套圈游戏的场景,知道小红得9分,问她的3个圈可能套住了什么,学生一开始只想到每个圈套得不同的分数的小动物,有“4、3、2”和“5、3、1”两种答案。师生评议后,我进一步激发:“谁还有不同的想法,”有一个孩子说:“4+4+1=9。”这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两个圈会都套得同一个分数的动物吗?”学生得出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又有了“3、3、3”和“5、2、2”这两种答案。这时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达到目的了,可是,一个“小调皮”高高地举起了小手:“5+4=9,有一个圈没套中。”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呀!我没有立刻表扬他,而让学生讨论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在大家一致同意后,我们一起给予这个“小调皮”热烈的掌声。在问题解决后进行总结评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因此,总结评价应成为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评价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讨论,过程让学生自己经历,结果让学生自己感悟,应用让学生自己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愿意学数学,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总之,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合作交流、质疑释疑;应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多解释和评价自己思想结果的权利,促进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多年来从事低段数学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浅薄之见,同时还有一点想与大家共同探讨:新教材中取削了“应用题”教学这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领域,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削弱,而且是加强了这方面的要求。使用新教材的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我们现在的计算教学,每一课时都是以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虽然是学习计算,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计算而计算。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教学中我们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主题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整理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之后,才能列式解决问题。然后我们才能进入今天学习的主题,研究算理和算法,如果把握得当的老师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孩子们的注意力能集中的只有15—20分的时间,我们如何把握好情境创设中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个环节,使我们的计算教学课更高效!!上年度我在教四年级数学时,发现了新课程实施以来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可计算准确率却不近人意,每次测试分析原因是计算不过关,新教材将过去的计算教学课时进行了压缩这是一方面的原因,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原因是我们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忽略计算,在教学中练习的时间不到位,在算理和算法上没有给足时间。下面我与大家探讨的主题是:如何把握好情境创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使我们的计算教学更高效!!希望老师们能把自己教学中的宝贵见解倾囊相送,使我在今后的计算教学中鱼和熊掌兼得。
展开全部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
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多角
度的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案;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训练学生罗辑思维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
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多角
度的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案;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训练学生罗辑思维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