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有何区别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意识流手法是西方当代文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是以表现意识的流动为主要内容,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而得名的。 虽然"意识流"的名称是一八八四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首次提出来的,意识流小说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思潮流派,但是在文艺创作中,有意识地用艺术形式表现人们内心的底蕴,表现被压抑的意识或潜意识的作家,并不只是当代的欧美作家。本世纪初,日本人厨川白村曾在《苦闷的象征》中作过系统的阐发。不过厨川白村的艺术论不来自威廉·詹姆士的著作,而是直接生搬硬套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意识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宗师,还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应该注意,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手法并等于意识流手法。就反映人物的心理这一点说,两者是相同的;但在反映的形式上,两者的差别很大。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只是表现作品内容的一个环节,意识流手法则把意识的流动视为作品内容的主体。一般的心理描写是为了说明、推进故事和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意识流手法则把表现人物的意识作为目的。心理描写是从人物意识的实际中抽取一点,并且它往往是理智的意识,意识流手法则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全部实际,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潜意识、下意识和幻觉等。一般的心事描写往往内心独白或意识的亮相。作者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将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广阔自由地驰骋、辐射出来,不露作者描述的痕迹。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运用的是心理描写手法;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采用的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因此,我们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写或写梦幻的题材,一概称为意识流手法。 意识流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只存在二十多年,它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仅是昙花一现,早已被历史所淘汰,但是意识流手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从总体上说,意识流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在某种情况下,人的意识活动的确是连绵不断、纷乱混杂的。诸如心潮起伏、感慨万端、心烦意乱,这种种情景,如按照传统的心理描写手法,很难描绘得活灵活现,然而运用意识流手法却能显其之长,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创作手法上的一种创新。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全面解释:为什么西方现代派作家会普遍吸收和运用意识流的某些手法,为什么我国文学家也会借鉴意识流手法 讽刺和幽默是王蒙意识流小说重要的艺术特征,其小说分为三大类:一是摄取“文革”荒诞世相貌,对历史作大跨越的、总体的反思,从闹剧的角度去反映;二是带着“文革”遗风的“荒唐的游戏”;三是对当今文坛一隅现状的若干儒林外史的揭露,其幽默体小说有三个特点:一是取材的强烈的政治性;二是对现实的审美性的超越态度;三是人生智慧、政策智慧的瑰奇结晶。其幽默体小产嘲讽人类缺点,同时寄予人类厚望;嘲讽外物,同时清醒自嘲;重视发挥智慧,同时戒除卖弄智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