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下一句是什么

人间有味是清欢下一句是什么... 人间有味是清欢下一句是什么 展开
 我来答
人人哦哦哦课
高粉答主

2019-03-25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7万
展开全部

人间有味是清欢已经是《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的最后一句了,所以没有下一句了。

出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原文: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译文:

冬天早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沙滩更妩媚。洛涧入淮后水势一片茫茫。

乳白的茶伴着新鲜的蔬菜,味道实在是好极了。现在才知道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看雪喵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9-18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7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9万
展开全部

人间有味是清欢没有下一句,原句出自于北宋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原文: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白话译文: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跟泗州刘倩叔一起游览南山。

冬天早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洛涧入淮后水势一片茫茫。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如翡翠般的春蔬,这野餐的味道着实不错。而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词序,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二十四日。当年三月,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过了四年多谪居生活之后,被命迁汝州(治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这种量移虽然不是升迁,但却标志着政治气候的转机。这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最困顿的黄州时期终于脱离了,心境比较轻松,一路上颇事游访。

畅游庐山,在江西筠州探视了胞弟苏辙,到金陵又兴致仕家居的王安石酬唱累日,且有买田江干、相偕归隐之约。这年岁暮,苏轼来到泗州,即上书朝廷,请罢汝州职,回宜兴修养。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当时苏轼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因作此词纪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鱼的生活笔记
高能答主

推荐于2019-09-25 · 专注于生活领域的最新咨询和生活小细节
小鱼的生活笔记
采纳数:607 获赞数:41136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人间有味是清欢已经是《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的最后一句了,所以没有下一句了。

出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原文: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译文:

冬天早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沙滩更妩媚。洛涧入淮后水势一片茫茫。

乳白的茶伴着新鲜的蔬菜,味道实在是好极了。现在才知道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于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宋代仍然以农历记四时,此刻,正是年末残冬。

第二句写所处环境: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一般来说残冬腊月,正是萧条之际,然而,春意萌动,万物即将复苏,苏轼正是抓住这一点,化冷为暖,转悲凉为喜悦。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从“雪沫乳花”上揣度,可能煎煮的是白茶。福建有白茶,颇负盛名。

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人们采摘这种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

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今天,这些习俗已经随着历史飘远了。这两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野蔬的鲜,色香具现,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颇有禅意的境界。全词至此,如画龙点睛,实乃神来之笔,把苏轼那种旷达而淡泊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娱乐我知晓哟

推荐于2019-08-06 · 专注各种娱乐,欢迎一起探讨
娱乐我知晓哟
采纳数:1346 获赞数:99969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没有下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是最后一句。

出处: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原文: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译文:冬天早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洛涧入淮后水势一片茫茫。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如翡翠般的春蔬,这野餐的味道着实不错。而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

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

句中的“清洛”,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

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

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学长小z在线解答
高粉答主

2019-02-08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307
展开全部

”人间有味是清欢“没有下一句,它是苏轼的一首词作的最后一句。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原文如下: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扩展资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