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吗?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看到学校有这样想自主安排学业的学生,老胡甚感欣慰,但学校目前的教学制度却无法满足他们的愿望。想起学生那失望的眼神,身为院长难免有些沮丧。
实际上,提前毕业只是一种情况,还有的学生想延迟毕业。这两种需求的满足都需要基于完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作为制度保障。 学分制对于大学生而言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在灵活的学制下,学生可以选择全日制,也可以在非全日制学习中完成学业;可以多选一些课程提前修满学分从而提前毕业,也可以选择轻松一些的学习方式,少选一些课,多上几年学,延长或推迟毕业。
此外,过去那些因为经济原因而中途辍学的贫困生,在弹性学制下也可以中止学习去打工挣学费,然后再回校继续完成学业,甚至可以提前就业,半工半读。 所以,弹性学制能够增加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和安排学习生活的自主空间。它的灵活性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全方位的需求。
实际上,一个好的大学教育过程本就应该适应学生的各种特点,适应学生的选择性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自主调整、选择学科专业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过程主动的参与者。 在国外,学生进入高校后,有不少是不分专业的,学生可以依赖学分制和选课平台自主地选择学科、选择课程、选择老师,甚至选择学习时间。而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也特别多,为学生创造了极大的自由度。 同样,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也是西方国家能够办出发达职业教育的重要制度保障。
例如,实行“双元制”的德国,每一类职业学校都并非一种学制,同一专业学制有两年、三年、三年半的。新西兰的职业学校学制也是长短不一,教学安排有全日制、半日制、部分时间制。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存在类似情况,职校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往往按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定,一般没有年龄和时间限制。 然而,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大学却很难得到实施。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博士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校就已经开始了对学分制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如果拿到足够的学分,理论上就可以提前毕业。但实际上,目前国内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一所高校,都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还是实行“学年学分制”。
学分制难有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老胡认为跟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与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大学制度有关。中国的大学多由政府举办,在集中控制、纵向分级领导和行政计划的体制下,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未得到落实,从招生到专业设置均由制度说了算,与学分制直接相关的教学管理权自然也是缺失的,所以大学在学籍授予、学分制收费方式和标准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空间,与之相关的“课程开设、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时”等问题也要受基于传统的评估标准的约束,根据学生和市场需求进行快速更新的风险很高。
其次,与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有关。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基于学生需求来办学的指导思想,这恰恰是我们的大学长期以来所欠缺的。传统高校处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通常都是具有持续不断的资源供给的低风险组织。它们只要按部就班地招生,然后按照多年不变的固定模式给学生授课,几年之后就可以理所当然并心安理得地把学生们送出校园了。
最后,与大学的资源约束及管理水平限制有关。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必须有足够丰富的课程和教师资源可供学生选择,同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情况更加复杂,学生流动加快,学籍变动频繁,这些变化必然增加教学、学生、财务、后勤等各方面的管理和服务难度。而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多是必修课程特别多、选修课程有限、师资力量跟不上,校内资源和管理水平根本无法满足完全学分制的要求。
可见,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学生好处多多,但对校方却是个头疼和麻烦的事情。难怪我国的大学在完全学分制面前没有太大的作为。
实际上,提前毕业只是一种情况,还有的学生想延迟毕业。这两种需求的满足都需要基于完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作为制度保障。 学分制对于大学生而言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在灵活的学制下,学生可以选择全日制,也可以在非全日制学习中完成学业;可以多选一些课程提前修满学分从而提前毕业,也可以选择轻松一些的学习方式,少选一些课,多上几年学,延长或推迟毕业。
此外,过去那些因为经济原因而中途辍学的贫困生,在弹性学制下也可以中止学习去打工挣学费,然后再回校继续完成学业,甚至可以提前就业,半工半读。 所以,弹性学制能够增加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和安排学习生活的自主空间。它的灵活性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全方位的需求。
实际上,一个好的大学教育过程本就应该适应学生的各种特点,适应学生的选择性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自主调整、选择学科专业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过程主动的参与者。 在国外,学生进入高校后,有不少是不分专业的,学生可以依赖学分制和选课平台自主地选择学科、选择课程、选择老师,甚至选择学习时间。而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也特别多,为学生创造了极大的自由度。 同样,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也是西方国家能够办出发达职业教育的重要制度保障。
例如,实行“双元制”的德国,每一类职业学校都并非一种学制,同一专业学制有两年、三年、三年半的。新西兰的职业学校学制也是长短不一,教学安排有全日制、半日制、部分时间制。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存在类似情况,职校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往往按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定,一般没有年龄和时间限制。 然而,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大学却很难得到实施。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博士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校就已经开始了对学分制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如果拿到足够的学分,理论上就可以提前毕业。但实际上,目前国内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一所高校,都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还是实行“学年学分制”。
学分制难有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老胡认为跟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与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大学制度有关。中国的大学多由政府举办,在集中控制、纵向分级领导和行政计划的体制下,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未得到落实,从招生到专业设置均由制度说了算,与学分制直接相关的教学管理权自然也是缺失的,所以大学在学籍授予、学分制收费方式和标准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空间,与之相关的“课程开设、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时”等问题也要受基于传统的评估标准的约束,根据学生和市场需求进行快速更新的风险很高。
其次,与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有关。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基于学生需求来办学的指导思想,这恰恰是我们的大学长期以来所欠缺的。传统高校处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通常都是具有持续不断的资源供给的低风险组织。它们只要按部就班地招生,然后按照多年不变的固定模式给学生授课,几年之后就可以理所当然并心安理得地把学生们送出校园了。
最后,与大学的资源约束及管理水平限制有关。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必须有足够丰富的课程和教师资源可供学生选择,同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情况更加复杂,学生流动加快,学籍变动频繁,这些变化必然增加教学、学生、财务、后勤等各方面的管理和服务难度。而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多是必修课程特别多、选修课程有限、师资力量跟不上,校内资源和管理水平根本无法满足完全学分制的要求。
可见,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学生好处多多,但对校方却是个头疼和麻烦的事情。难怪我国的大学在完全学分制面前没有太大的作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