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介词以和连词以,举例说明.从古代汉语的范围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文言文里,“以”的用法如下。
一、 “以”可以作介词。
(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二)起提宾作用,即动作的对象。"把"。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二、“以”可以用作连接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双音节的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一、 “以”可以作介词。
(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二)起提宾作用,即动作的对象。"把"。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二、“以”可以用作连接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双音节的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2017-10-29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古汉语中,介词“以”的作用是把名词、名词性词组、代词等一类的体词介绍给动词、形容词,或介绍给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的词组。介词以和它“介绍”的词组成介宾词组,在句子中主要充当状语或补语。例如:
①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许行》)
② 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子产坏晋馆垣》)
③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铭》)
“以”作为连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内部的连词。它所连接的两个动词,或两个动词性词组,前一动作为行为往往是实现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或原因,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这种“以”字可能是由介词“以”衍化而来的。例如:
①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②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晋灵公不君》)
③ 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焉?(《城濮之战》)
①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许行》)
② 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子产坏晋馆垣》)
③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铭》)
“以”作为连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内部的连词。它所连接的两个动词,或两个动词性词组,前一动作为行为往往是实现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或原因,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这种“以”字可能是由介词“以”衍化而来的。例如:
①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②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晋灵公不君》)
③ 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焉?(《城濮之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