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教学文字题时,课伊始,教师一言不发,在黑板上板书:“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睁大眼睛,感到很奇怪。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缩句。此时,学生忍不住问教师:“这节课不是语文课呀!”老师还是一言不发,等学生缩句后,教师又在这句话下面写上“45加上18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再要求学生缩句,学生定会恍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如此导课,不仅抓住了解答文字题的关键,而且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一次在教学速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景: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猴哥,咱俩进行比赛计算311-89、4813-87,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孙悟空说:“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桃子。”孙悟空迅速说出得数是222和4726。八戒说:“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看这两道题都是多位数减两位数,而且被减数和减数互为补数,可用速算法:用十位前的数减1,百位后的数乘以2,然后将得数连起来便是原式的结果。即:3-1=2,11x2=22,311-89=222,48-1=47,13x2=26,4813-87=4726。”通过创设这一情景,同学们兴趣特浓,很快掌握了这种算法。
四、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
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五、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一道口算题5x3=( ),学生算出结果是15,然后再出示50x3:( ),500x3=( ),0.5x3=( ),5x0.03=( ),让学生算出结果后,观察积与因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就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于学生发现了规律,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他们掌握这些知识就更加快捷。
六、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意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科学安排外,还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地的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是增强练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在练习中适时、适当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看谁的鲜花先开放”“给小马虎治病”“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动物找家”等各种游戏性的练习,都能够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一、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教学文字题时,课伊始,教师一言不发,在黑板上板书:“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睁大眼睛,感到很奇怪。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缩句。此时,学生忍不住问教师:“这节课不是语文课呀!”老师还是一言不发,等学生缩句后,教师又在这句话下面写上“45加上18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再要求学生缩句,学生定会恍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如此导课,不仅抓住了解答文字题的关键,而且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一次在教学速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景: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猴哥,咱俩进行比赛计算311-89、4813-87,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孙悟空说:“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桃子。”孙悟空迅速说出得数是222和4726。八戒说:“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看这两道题都是多位数减两位数,而且被减数和减数互为补数,可用速算法:用十位前的数减1,百位后的数乘以2,然后将得数连起来便是原式的结果。即:3-1=2,11x2=22,311-89=222,48-1=47,13x2=26,4813-87=4726。”通过创设这一情景,同学们兴趣特浓,很快掌握了这种算法。
四、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
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五、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一道口算题5x3=( ),学生算出结果是15,然后再出示50x3:( ),500x3=( ),0.5x3=( ),5x0.03=( ),让学生算出结果后,观察积与因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就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于学生发现了规律,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他们掌握这些知识就更加快捷。
六、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意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科学安排外,还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地的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是增强练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在练习中适时、适当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看谁的鲜花先开放”“给小马虎治病”“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动物找家”等各种游戏性的练习,都能够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2017-11-17
展开全部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