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戚家军为什么无敌?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支精锐的特种军队,比如汉代的虎贲军、三国时魏国的虎豹骑、唐代的玄甲军等等,其战斗力之强罕有匹敌,但纵观古今,能名闻天下,有两支以主帅姓氏命名的无敌军队只有两支:一是南宋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一是明朝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
戚家军(又称义乌兵、浙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戚家军从浙江打到福建,又打到塞北,大小战斗数百次,无一败绩。比如白水洋之战,1500戚家军全歼2000倭寇,而戚家军只牺牲了3人!用十多年时间,戚家军扫平了多年恣虐沿海的倭患,又在北方抗击游牧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国家疆域的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
为什么“戚家军”能屡战屡胜呢?
下面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
招兵
在戚继光看来,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须具备如下素质:“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孙子兵法”
这就是被无数军事家奉为经典的“六如真言”,兵家有云,达“六如”者,战必克,攻必取,无往不胜!而在“六如”之中,最后两如要靠将领,前面四如必须要靠士兵。
戚继光率领的三千新军中,大部都是处州(浙江丽水)兵和绍兴兵,这两地士兵各有特点,处州兵作战十分勇猛,听命从不迟疑,冲锋陷阵,非常积极,是战斗的主力。但他们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戚继光谈条件。作战以前,他们要求必须知道作战的对手和人数,然后自行内部商议,如果认为能打,就作战,但要是他们认为不能打,即使费尽口舌,他们也绝不会卖力。
相对而言,绍兴兵更听命令,无论打什么仗,他们从来不会拒绝,完全服从,而且不怕辛苦,扎营修城之类的力气活,安排他们干,他们就会尽力去干,且从无怨言。而在战场上,如果敌人退却,他们会主动追击。但问题是,如果敌人进攻,他们就会主动撤退。当然,如果敌人再退,他们还是会追,但若敌人回军,他们会再次撤退,据我统计,但凡与敌相接三十步内,即将肉搏之时,他们一般会全军退走。总而言之,关键时刻实在靠不住。
一般说来,生活在艰苦山区的人性格比较强硬,而且民风彪悍,不怕死,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混碗饭吃实在不难,不到万不得已,鬼才愿意拼命。处州(丽水)地区多山,经济条件差,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人向来信奉脑袋掉了碗大个疤的玩命理论,绍兴山清水秀,读书人多,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绍兴师爷多),实在不行还可以搞点旅游服务业,实在犯不着去拼死拼活。
但逢作战,戚继光只能安排绍兴兵守营,然后去跟处州兵做思想工作,劝说他们奋力杀敌。此来彼往,疲于奔命,每次打完仗,都累得半死不活。
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在战死之前,就被活活累死。戚继光决定去寻找一群勇猛强悍的人,来代替现有的士兵,组建一支真正战无不胜的戚家军。正如他跟胡宗宪所说的那句话——堂堂全浙,岂无材勇?他相信自己终究是会找到的。
一年之后,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对象——因为一次偶遇。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因事出公差,事情办完后,他没有原路返回,却兜了个圈子,准备视察民情。
然而当他偶然路过一个地方的时候,却看到了一幕让他触目惊心的情景。他经过的地方,叫做义乌,他看到的场景,是打架斗殴。
作为一名见惯杀人放火、尸横遍野的军事将领,戚继光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相当强的,但他依然被这次斗殴震惊了,因为这并非一次寻常的街头流氓打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斗殴,是一次改变了抗倭历史的斗殴,是一次光荣、成功、团结的斗殴。
事情是这样的,义乌原本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老百姓都很穷,偏偏老天爷够意思,该地陆续发现许多矿藏,于是当地的农民纷纷离开耕地,改行当了矿工。
矿自然比粮食值钱,慢慢地义乌人发家致富了,这下子旁边的穷兄弟永康(今浙江永康)不干了,希望义乌能拉兄弟一把,有钱大家一起赚,有矿大家一起挖。但义乌人不答应,俺们挨了那么多年的苦,好不容易熬出点盼头,现在你来吃现成的,你算老几?
然而永康的穷兄弟们依然出发了,带着农具、铁铲和管制刀具,向着梦想中的致富地点奋勇前进,反正穷命一条,当今世上谁怕谁,吃定你了!义乌方面得到消息,立刻组织数千人前往拦截,双方在义乌城外的八宝山(偏偏是这名字)相遇,就此开始了这场惨烈无比的斗殴。
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起,义乌矿工、乡民与从永康赶来的开矿者爆发械斗,双方参与殴斗人数累计达3万人左右,历时四个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结束,死伤共计二千五百余人。
无数平凡的义乌百姓在那一刻变得如此不平凡,他们不论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阵,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击敌人,农民用锄头,矿工用镢头,连家庭主妇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着凶光,狂叫着冲进敌阵,大砍大杀,生人勿近。
他们不但砍人勇猛,还极具牺牲精神和优良的斗争传统,父亲伤了儿子替,哥哥残了弟弟上,就连被人打到剩一口气,抬到家就死的人,临死前还要留下一句遗言:我死之后,你们接着打!
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戚继光由衷地发出了感叹,后来戚继光曾对俞大猷讲过这样一番话:“我自幼随父从军,转历四方,二十二岁参加会试,正遇俺答进犯,担任警戒,后驻守蓟门,曾亲眼目睹鞑靼铁骑,来无影去无踪,动如惊雷,堪称迅猛。而后奉调入浙,与倭寇作战,此类人善用刀剑,武艺高强,且性情暴戾,确为难得一见之强敌。”
然而顿一口气后,戚继光终于说出了心中的恐惧:“征战半生,天下强横之徒,我大都曾见过,却也从无畏惧。但如义乌人之彪勇横霸,善战无畏,实为我前所未见,让人闻风丧胆,可怕!可怕!”
戚继光急忙赶了回去,并连夜求见胡宗宪,说了这样一句话:若准我在义乌征兵四千,倭寇之乱必平!
胡宗宪同意了,戚继光马上行动,开始了招兵。那么要想加入戚家军,必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在胡宗宪的幕僚郑若曾所著的《江南经略》中,有着这样一份详细的招生简章:凡选入军中之人,以下几等人不可用,在市井里混过的人不能用,喜欢花拳绣腿的人不能用,年纪过四十的人不能用,在政府机关干过的人不能用。
以上尚在其次,更神奇的要求还在下面:喜欢吹牛、高谈阔论的人不能用,胆子小的人不能用,长得白的人不能用,为保证队伍的心理健康,性格偏激(偏见执拗)的人也不能用。
被录取者,还必须具备如下特征:臂膀强壮,肌肉结实,眼睛比较有神,看上去比较老实,手脚比较长,比较害怕官府。
概括起来,戚继光要找的是这样一群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为人老实,遵纪守法服从政府,敢打硬仗,敢冲锋不怕死,具备二愣子性格的肌肉男。
事实证明,义乌确实人才辈出,虽然招聘要求如此之高,但经过海选,依然有四千多人光荣入选,可见当地群众除了极具商业潜质外,还有着相当高的政治觉悟。
所以戚继光设置了重重规定,只吸收不投机取巧、不怕死的老实人当兵,因为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在战场上是绝不能投机取巧的,怕死的会先死,而老实人终究不吃亏。
练兵
四千名新兵蛋子怀揣着混饭吃的梦想来到了军营,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地狱般的生活。
根据《纪效新书》记载,但凡新兵入伍,戚继光总要训一段话,鼓励大家学武,此段话实为奇文,可供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参考,故摘录如下:“诸位都听了,练武不是你答应官家的公事,是你来当兵,杀贼救命的勾当,你武艺高,杀了贼,贼杀不了你,你武艺不如他,他便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当然,作为一名新兵,这些话你大可当是耳旁风,但戚指导员压根也没指望你能自觉执行,他已经预备了许多惊喜,以保证你充实地度过这段难忘的军营生活。
思想教育之后,接下来就是站队列了,包括队伍行进转向等等,具体形式和今天差不多,但如果你转错了方向,走错了队列,就不仅仅是拉出去罚站了,那是要打板子的,打完了也不会让你去医务室,还得接着练。
练完队列后,戚教官将教大家学习号令,包括擂鼓是前进,鸣金是收兵、以及旗帜挥舞的各种意义,如果你不识字,不要紧,戚教官会教你,但如果教完了你又还给了戚老师,那就坏了,为保证你下次记住,戚教官会打你板子,直到你哭爹喊娘,发誓一定记住为止。
在完成既定课程之后,下面该学习武艺了,教官都是从各地选来的武林高手,全部都是练实战的,套路选手一般不在聘请之类。考虑到大家文化程度不同,以及智商的差异性,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戚教官把学习成绩分成九等,定期考核,考核的方式是实战。
规则如下:双方对打,你打赢了,就升级,升一级赏银一分,如果你打输了,就降级,降一级打五棍。该规则简单概括为:你不打我,我就打你,反正打不过战友,就要被戚老师打,横竖都是被打,还不如拼命打战友,顺便还能挣点零用钱。
在这种几近惨无人道的训练方法下,新兵同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都遍体鳞伤,然而正是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下,他们练就了非凡的武艺,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鸳鸯阵
戚继光从实际出发,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创制攻击阵法,大胆革新技战术,最著名的就是“鸳鸯阵”,以十二人为一个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他还改造、发明了多种火攻武器,设计建造了大小战船、战车,使以“戚家军”为主力的明军一转颓势,战斗力大大提升,多次重创、全歼敌军,令倭寇闻风丧胆。
在唐顺之交给戚继光的那本《武》里,有一卷名为“秘战”,其中有着这样的记载:秘战者,即新名鸳鸯阵之谓也。这种全新的阵型即因此得名——鸳鸯阵。
简单说来,所谓鸳鸯阵的原理,和打群架大致相同,瞄准目标,群起殴之,远了用啤酒瓶砸,接近后用西瓜刀砍,贴身后就用匕首捅,不管你黑带白带,剑道几段,全部完蛋。正是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是也。
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事实上,鸳鸯阵是古代军事智慧的伟大杰作,作为一个近身格斗阵法,在此后的百年之中,人们却依然无法找到破解它的方法。
而这个由十一人组成的鸳鸯阵之所以能够名留军史,威名远播,是因为它不但有着极为可怕的战斗威力,而且几乎毫无破绽。这是一个尽乎完美的战斗队列,因为它有着无可挑剔的位置组合和武器装备。在这十一个人中,有一个是队长,他站在队伍的前列中央,其余十个人分成两列纵队,站在他的背后。
虽说只有十个人,他们却持有四种不同的武器,并组成了五道互相配合的攻击线,在队长身后,是两名持有标枪的盾牌兵,他们用盾牌掩护自己和后面的战友,并首先投掷标枪发动进攻。
掩护盾牌兵的,是站在他们后面的狼筅兵,所谓狼筅,是一种特制的兵器,形状十分怪异,以长铁棍为主干,上面扎满铁枝和倒刺,往前一挺,跟铁丝网一样,任谁也过不来。
狼筅兵的后面,是四名长矛兵,他们是队伍的攻击主力,看见敌人,就使用长矛前刺。队列的最后,是两名短刀手,防止对手迂回,从侧翼保护长枪手。
这是一个毫无弱点的阵型,十一个人互相配合,互相掩护,构成一个完美的杀阵,就算你是日本剑圣宫本武藏,估计也没戏唱。
明军传统的编制是一个兵种为一队,例如100个长枪兵一队,100个刀斧手和藤牌手为一队。这种编队适合北方作战,但并不适合与倭寇作战。而戚家军从基层小队开始就是多兵种混编。在鸳鸯阵中,狼筅手站在最前方,作为头道屏障,利用狼筅长度长和枝杈多的优势,和藤牌手一起阻挡倭寇的攻势,稳住全队阵脚。
下面用戚家军和倭寇的2次战斗来说明鸳鸯阵到底有多么厉害?!
宁海前哨战
宁海的倭寇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玩起了武士道,拼了命的往前冲,但还没走几步,很多人就被飞来的标枪射倒,运气好点的继续冲,就会被盾牌挡住,或者是被狼筅钩住,倒刺拉扯几次,就算不死也要掉层皮。
如果鸿运高照,到现在你还没死,也不用高兴太早,因为还有四支长矛等着你,就算你想反击,但前面有狼筅和盾牌挡着,只能干着急,眼睁睁地看对方捅你,不被捅死,也被气死了。
情况大致就是这样,倭寇们没冲多久,就被标枪、狼筅和长矛杀死大半,剩下的人虽然还不知道这套阵法的结构和奥妙,但有一点他们是清楚的——再不快跑就死定了。
宁海前哨战就这样结束了,倭寇死伤二百余人,戚家军除一人轻伤外,毫无损失。
花街战斗
在离城两里的花街,自以为得计的倭寇终于遇上了戚家军,吃惊之余,他们惊恐地发现,这群敌人的表情十分凶狠,眼睛冒绿光,似乎恨不得吃了自己(可以理解)。一边要抢劫,一边要吃饭,大家都很急,于是二话不说就开打。
如之前一样,戚继光又摆出了鸳鸯阵,倭寇们则排出一字阵迎战。所谓一字阵,就是一字排开,实在说不上有多高明,然而意外发生了,戚家军虽然取得了优势,砍杀了很多敌人,却未能如以往一样,迅速击溃敌军。
在后方观战的戚继光也很纳闷,但片刻之间,他已然找到了原因——地形。鸳鸯阵是一个威力强大的阵型,但毕竟有十一个人,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空间,而花街地形狭窄,根本施展不开,战局自然陷入僵持,于是戚继光下达了第二个命令:“变阵!”
瞬息之间,鸳鸯阵突然发生了变化,开始了第一次变阵。队长身后的两列纵队各自分开,以五人为单位进行布阵,狼筅兵迈步上前,与盾牌并列,形成第一道防线,两名长枪手跟随其后,短刀手殿后,开始独立作战。
如果说鸳鸯阵是戚继光改编自唐顺之原创的话,那这个阵型应该算是戚继光的独立发明创造,主要用于狭窄地区的巷战,它的名字叫五行阵。
毕竟人少好办事,五个人比十一个人要灵活得多,倭寇们挥舞长刀,面对五行阵,既不能攻,也不能守,只要被狼筅挂住,顷刻之间就会被长矛刺穿,虽然许多人持刀狂呼,死战不退,但除了身上多几个窟窿,实在没有更多的收获。
于是他们决定逃跑,也就在这个时候,戚继光再次下达了指示。阵型就此开始第二次变化。
在命令下达的那一刻,狼筅兵迅速上前,超越所有同伴,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两名长枪手紧跟在他的身后,盾牌手和短刀手分别站在长枪手的侧方,保护他们的侧翼。阵型在狼筅兵的带领下,开始发动追击。
这是鸳鸯阵的第二种变化,它的名字叫三才阵。主要用于冲锋进攻,或是敌军败退时的追击。
当然对于日本人而言,阵型变不变,实在已经不重要了,五行阵和三才阵都是要人命的,跑路才是最佳选择。戚家军追击残敌,再次大获全胜。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二十七日,花街战斗结束,倭寇伤亡一千余人,全军溃败,救出被掳百姓五千余人,戚家军伤亡合计:三人。
狼筅
倭寇使用的武器倭刀,能够有效应对明军普遍装备的长枪。根据嘉靖年间的《倭变事略》记载,倭寇可以一刀砍断明军的十几杆长枪。而长枪一旦被砍断,就几乎成为摆设。
锋利的倭刀使得倭寇有了武器上的优势,而倭寇具有优势的不仅仅是精良的武器,还有娴熟的格斗技巧。其单兵格斗能力显著强于当时的明军士兵。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表达了明军武器不如倭寇的无奈。当时的明朝的主要作战目标是北方游牧民族。外地调去东南的士兵往往难以适应当地环境。例如北方的长枪手训练的是在平原上,结镇对抗骑兵,而到了南方的崎岖不平的丘陵地带和茂密的树林中时,便用不上平时训练的技巧。而反观倭寇,不仅武器占优,单兵素质更强,甚至还比北方来的明军更加适应东南沿海的地形环境。于是戚继光决定招募本地士兵,并装备更加合适的武器。
筅本来是一种茶道工具,狼筅的命名来自于其与筅相同的材质和类似的造型。
筅
《古兵器大揭秘》节目组根据古籍复原了狼筅,其制作简单,材料常见。从下图可以看出,狼筅由带枝竹竿制成,头装枪尖,竹枝上帮上铁质尖头。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上狼筅解》:“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枪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狼筅在戚家军之前已经有过装备,但作战效果并不好,而且逃兵如果把这种枝枝叉叉的武器扔在战场上,反而会反感本方军队的进退。因此,直到戚继光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战术编排,狼筅的真正威力才得以发挥。
狼筅的主要作用不是进攻,而是防守。在鸳鸯阵里的作用就像一二战的铁丝网,阻拦倭寇冲阵,特别是扫一扫转一转,扎倭寇的腿(东南沿海只倭寇,大多光腿或无护具,想想你光着腿在荆棘丛中走路的感觉吧),足以使他们连挥刀开路都无心顾及,以此给使用长枪和鸟铳的队友制造出杀敌的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狼宪作为一个被动防守主动骚扰的兵器,有时也可以使出关门打狗这种主动配合进攻的战术。即我军优势时,便可引诱单一二人倭寇冲入阵前,两侧狼宪手把狼宪V字交叉,封住倭寇退路,便可让倭寇被阵中的刀牌手长枪手随意宰割,以此扩大战果。还要补充一点,狼宪的特性决定了鸳鸯阵多了很多选择权,这对士兵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能让民兵更加从容应敌。而心理往往是我们在考虑冷兵器战争时最容易被忽略的要素。
在实际实验中,倭刀必须要切断侧枝才能前进,就算劈断主枝,锋利的插口也能让士兵再抵抗一阵子。而且狼筅非常长,狼筅手只需要将狼筅前伸即可。所以说,倭刀至少要进行几组的劈砍动作,才能让狼筅失去战斗力,而这个时间已经足够两翼的其他兵种队友来解决问题。
倭刀手也表示,剑道是不提倡多次斩击动作的,而狼筅让武士被迫选择一直不适合自己的方式。到了后期,戚家军装备了铁狼筅之后,我看面对狼筅更加失利。
义乌戚家军纪念馆
戚家军百战不败的原因,还在于戚继光的治军思想极为先进,以东亚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郎机炮、大口径的加农炮发熕,还有鸟铳、倭刀、铁甲,戚家军的装备绝对是东亚第一、世界前列。要知道三十年之后的日本最强悍的萨摩兵团,全军有两万只火枪,却只有两门轻炮,全日本到了江户时代才开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现。而戚家军作为一支地方军队,其火器的先进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机营。
戚家军的胜利还建立在严格甚至是严酷的军法上:如果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百总战死,手下所有旗总斩首;旗总战死,手下队长斩首;队长战死,而手下士兵没有斩获,十名士兵全部斩首。斩级的赏赐也颇丰,每一级赏银40两,这样每个士兵都会全力作战,一直战斗到获胜或是战死。
戚家军的纪律严明也是闻名天下,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所以戚家军无论在哪里作战都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
上面从招兵、练兵、战术、武器、军法、军纪六个方面分析了戚家军为什么无敌?这六个方面恰好对应现代企业的选人、育人、竞争策略、技术装备、内部制度、社会关系。请认真思考一下,对你有哪些创新启示呢,欢迎在下面留言。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