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习的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再加之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成功的教学经验启迪着每位教师,数学教学中若能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扩展资料:
因为孩子们能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所以他们会对这样的课抱兴趣,并快乐地学习。但是,想要在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概念,仅仅依靠这一两次操作还是很困难。
也就是说,在课堂上使用各种定量容器进行测量的时候,孩子们会对毫升、分升以及公升的单位形成一定的概念,但当眼前没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把握起来就又变得困难了。
因此,当黑板上出现“3公升5分升等于多少分升?”这样的单位换算的问题时,孩子们就会感觉十分棘手。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把数学概念融入到生活里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一个理念,要让我们的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现代数学教育最缺失和欠缺的地方,就是很多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当中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或者是无法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大部分家长、学生和老师学习数学,都已习惯通过多做题、多刷题方式来认识数学。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做题,这没有错,学好数学更离不开解题,但我们不能把数学学习和解题进行简单的等价起来。
通过对数学历史的研究,我们发现数学其实来源于实践,生产和生活中充满着大量的数学影子, 如人们生活最基本的方式衣、食、住、行等,都可以看到数学的作用。同时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生活中的科学化、经济活动中的最优化,无不需要人们具有更多的能有效运用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与“食”有关联的生活例子
某商店经营一种小商品,进价为每件20元,据市场分析,在一个月内,售价定为25元时,可卖出105件,而售价每上涨1元,就少卖5件.
(1)当售价定为30元时,一个月可获利多少元?
(2)当售价定为每件多少元时,一个月的获利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元?
解:(1)获利:(30-20)[105-5(30-25)]=800;
(2)设售价为每件x元时,一个月的获利为y元,
由题意,得y=(x-20)[105-5(x-25)]
=-5x2+330x-4600
=-5(x-33)2+845,
当x=33时,y的最大值为845,
故当售价定为33元时,一个月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845元.
考点分析:
二次函数的应用;销售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