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及矿产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区内主要发育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及晚期的岩脉(如花岗斑岩脉、辉绿岩脉和煌斑岩脉)。中酸性侵入岩体属中—浅成相,呈北东、北西、南北向的小岩株、岩枝、岩墙状,总体上构成了东西向的铜陵-戴家汇构造-岩浆-成矿带(常印佛等,1991),显示出东西向基底构造及北东向盖层构造的格局。岩体与围岩均为侵入接触关系,围岩为碳酸盐岩时,接触带出现矽卡岩化,远离接触带形成大理岩化;围岩为粉砂岩、泥质页岩时,则主要为角岩化。伴随着岩浆的多次侵入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Au、Cu、S、Fe、Pb、Zn、Ag等金属矿床(化),矿体均产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或接触带附近的围岩中。
目前,区内已发现并查明资源储量的铜、金等矿产26种,矿产地308处(含伴生矿产地65处),有大型矿产地10处、中型矿产地44处;达到勘探程度的69处,占22%;详查34处,占11%;普查33处,占11%,简测172处,占56%。其中铜矿产地33处,大中型矿床有9处,矿床勘查控制深度一般在500 m以内,个别大型矿床,如冬瓜山南矿段可达1000 m。90%的矿床集中分布于铜官山、狮子山、新桥、凤凰山、沙滩脚5个矿田。水平方向上,各矿田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展布;在垂向上,矿床具多层位的特点,构成“多位一体”(多层楼)的成矿特色。以铜陵-戴家汇构造-岩浆-成矿带为中心线,由北向南,矿床出现由Fe(叶山、长龙山Fe矿床)→Cu、Au、S(铜官山、狮子山、新桥、凤凰山、沙滩脚Cu、Au矿田)→W、Mo、S(石板桥、高家边、三里店W、Mo、Au矿床,峙门口S矿床)的分带。其中,铜矿具有“一带、六层、五个中心” 的分带现象,一带即铜陵-戴家汇岩浆岩成矿带;6层即C2h—C2P1c、P2q、P3d、T1y、T1h、T1n控矿层位;5个中心即以铜官山、狮子山、新桥、凤凰山、沙滩脚为中心的铜、金矿田。金矿具有 “三带、二层、破碎” 的分带规律:3带即天马山-虎山、簸箕山-包村、潘冲-青阳山南北向成矿带,如天马山、白芒山、包村、潘冲矽卡岩型、热液型金矿等,本区的金矿床、矿点61%分布在这3条南北向的金矿带上;2层即C2h—C2P1c铁帽如戴家冲、新桥、峙门口等金矿和P2q上硅质层控制的金矿如焦冲、杉木岭、凤形山等,75%的金矿储量分布在这两个控矿层;一破碎即破碎带中裂隙控制的金矿,如鸡冠石、黑子坑-里冲等,52%的金矿床和矿点分布在破碎带+矽卡岩中。
水平方向上,围绕岩体形成的矿化分带为Cu(Mo)→Cu(Au)→Cu、Au→Au(Cu)→Cu、Pb、Zn、Au、Ag→FeS2、Au、Ag,即内铜外金的特点;金属矿物的分带为: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如铜官山、冬瓜山矿床;蚀变矿物分带: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蛇纹石。另外,矿田内具有明显的铜金配对现象,如铜官山矿田中的铜官山铜矿与天马山金矿;狮子山矿田中狮子山、冬瓜山铜矿与包村、白芒山、鸡冠石金矿。垂直方向上,具有上金下铜的分带现象,含铜矿石类型从下往上依次出现层状分带:含铜粉砂岩→含铜蛇纹岩→含铜磁黄铁矿+少量的含铜黄铁矿→含铜矽卡岩+含铜硬石膏+含铜磁铁矿→含铜磁黄铁矿+含铜黄铁矿→含铜矽卡岩+少量的含铜硬石膏→含铜黄铁矿+少量的含铜磁黄铁矿→含铜矽卡岩;金矿床在平面上分带为:磁铁矿+少量的白钨矿+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黄铜矿+少量自然金→磁铁矿+黄铁矿+闪锌矿+自然金+铋族矿物。含金石英脉由金矿化中心向外为粗脉→细脉→微脉的分带。蚀变岩分带:内矽卡岩→角岩→大理岩。就同一矿床而言,也具有上金下铜的分带现象,如鸡冠石矿床上部以金、银矿化为主,深部以铜矿化主。由表2.5可以看出,狮子山矿田各矿床金、铜平均品位随埋藏深度的减小,Au的平均品位由0.23×10-6逐渐增加到16.47×10-6,且在-127 m以下均为伴生金,-127 m以上为独立金,金的储量百分比也具有从下往上变大的趋势。而铜的平均品位从深部到浅部变化不明显,但铜的储量百分比却有从上往下逐渐增大的趋势。
从区域上看:侵入岩和矿床均分布在近东西向宽约20 km的铜陵-戴家汇构造-岩浆-成矿带上(图2.1)(常印佛等,1991;Wu et al.,2000)。
表2.5 狮子山矿田各矿床Au、Cu平均品位、储量百分比与深度关系表
续表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