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成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大型成矿带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
中国东南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直接归因于区内大规模的岩石圈的减薄和新生地幔物质的注入,其结果造就了3个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的燕山期再活化并成为构造-岩浆-成矿活动中心,它也是区内重要的聚矿构造。从前文研究证实这3个岩石圈尺度不连续是在前燕山期不同基底构造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在那里分布了3个以火山-沉积活动为主的拗陷带,并对应3个成矿带及数个铜金铁(硫)矿集区。3个拗陷带内以发育幔源、壳幔混合源的火成岩类,大量新生幔源物质的注入陆壳是岩石圈尺度不连续再活化的标志。而在隆起区内,那里很少或无火山-沉积活动,主要分布一些大型深成壳源花岗岩,幔源岩石很少,与盆地区有明显的不同是那里很少有或无铜矿,主要是钨锡金银铅锌等成矿带的出露位置。
在中国东南部成矿带的划分与燕山期的“隆-拗”分区一致。围绕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华夏陆块的对接带,与下扬子拗陷、江南隆起、浙赣拗陷、武夷隆起、永梅拗陷相对应,形成了在北东向金属成矿带,拥有一系列超大型、大型金属矿床。下扬子拗陷是一以矽卡岩型铜金矿和“玢岩型”铁硫矿的大型成矿带;江南成矿带是一个著名的钨锡金多金属成矿带,而浙赣拗陷带是一条以同熔型斑岩铜金多金属成矿为特色的成矿带;武夷-云开山-会稽山成矿带,沿华南加里东造山带前缘展布,是一条与壳源重熔型花岗岩或火山岩有关的钨、锡、钽、铀、金银成矿带,分布着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宜春钽铌矿、相山铀矿、冷水坑银矿等超大型矿床;永梅会拗陷带是一以火山-潜火山热液型、斑岩型铜金矿和低温热液型银锑矿为主的成矿带。
区内以“三隆三拗”为背景划分为下扬子、江南东段、浙赣、武功山-北武夷、永梅5条构造-岩浆-成矿带,它们成矿特征十分明显。处于拗陷带内的成矿带,成矿受构造-岩浆作用控制,且以深源成矿为特征,以亲硫型铜多金属矿为主;而处于隆起区的成矿带,与壳源重熔型岩浆岩有关,江南带成矿与中-浅成花岗岩有关,武夷和沿海基底隆起带主要与潜火山岩、斑岩有关,形成以亲石型钨锡银锑等矿产。
上述受隆拗构造控制着呈横向展布的5条矿带,成矿特点具分段性或呈分段富集的特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自西向东可以分为大冶铁铜成矿段、九瑞铜金成矿段、铜陵铜金成矿段、庐枞铁硫和铜金成矿段、宁芜铁硫成矿段以及宁镇铅锌矿成矿段。江南成矿带,西段以钨锑金著称,东段以钨锡金为主;浙赣成矿带与Ⅰ型斑岩、潜火山岩有关的铜金为主,西南的湘桂段以铅锌金居优势;武夷成矿带,在赣江断裂带以西以S型深成花岗岩成矿亚系列为主,以东与S型潜火山岩-斑岩有关的成矿作用显著增强。在永梅会成矿带,其西段以低温热液型银锑矿为主,在上杭地区为一北东向、北西向构造-岩浆-成矿带复合部位,形成了紫金山大型铜金矿矿集区。
2.矿集区或大型矿床的构造型式
矿集区或大型矿床是在有限范围内矿石巨量堆积的结果,因此他形成于独特的地质环境之中。东南地区大型成矿带与“隆-拗”分区的大地构造格局相对应,而大型矿集区出现的位置则产于成矿带内一些大型构造异常变化或构造叠加、复合的部位,引人注目的是东南地区的主要矿集区或大型矿床受控于由北东向、北西向构造的交汇组成的大型“菱形网格构造”系统,成矿有利的部位正是古特提斯构造系统基础上叠加了太平洋构造系统的交汇部位;如铜陵矿集区处于东西向基底构造和北西向构造-岩浆岩带的交汇部位,紫金山矿集区位置则是北东向永梅拗陷中有北西向上杭-云霄火山岩带的叠加。最引人注目的是江南隆起钨锡成矿带和赣东北大型铜金银铅锌矿集区是受多组构造叠加、复合形成的大型反“S”形构造控制,下文就赣东北大型矿集区的聚矿构造详述之。
赣东北大型矿集区内表层构造以北东东、北东、北北东向形迹为主,从区内斑岩带的分布特征推测深部存在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北西向、东西向(-北东东向)构造属特提斯构造系统,北东向、北北东向属滨太平洋构造系统。晚期太平洋构造系统叠加于早期的特提斯构造系统之上,形成区内的大型控岩、控矿的反“S”构造。由于晚期构造系统迁就早期构造,或使其再次活动,获得进一步发育。所以他们都是燕山成矿期的重要成矿构造体系,他们因具体的构造组合,结构面序次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控岩控矿构造型式,具典型意义的有5种。
1)北东东或北东向叠瓦逆冲式:德兴铜厂斑岩铜矿田为其典型代表。北东向赣东北超壳断裂带与九江-德兴-三门澳张裂带及镇江-鹰潭-安远北北东向断裂带复合控制上岩浆房,3个成矿斑岩体沿北东向镇桥-海口叠瓦式逆冲带下盘呈多峰状,由北西向南东上侵,形成北西西向(295°)一串3个岩株,围绕岩体形成了“两超、一大”斑岩铜矿床,矿化深度亦由南东向北西加大,达-1000 m以下,显示岩体就位与北西西向基底构造有关,也预示矿田北西部尚具资源潜力。
2)北东向叠瓦式逆冲推覆式:贵溪冷水坑斑岩银矿田为其代表。成矿花岗斑岩沿F2波状逆冲推覆面作多峰状侵入,大透镜状斑岩型银铅锌矿体受派生的向北西缓倾的裂隙带控制,矿床向北西延深,已控深达700 m,其北西面的麻地一带还有找到隐伏矿床的可能。
3)北北东向褶断组合式:德兴银山矿田为其代表。矿田受轴向北东40°的背形构造和北北东、北东东断裂控制,褶皱以片理为变形面,向北北东倾伏,倾伏角60°~80°。在背形轴部与北东东向断裂交汇处,形成成矿英安玢岩爆破岩筒,围绕岩筒形成铜金铅银成矿分带,铜矿床随岩筒下延已深达1500 m以下。控制矿体构造为3组裂隙及中侏罗世火山岩系底部不整合面,后者见矿普遍,矿化范围及矿田外围地区,未见工业矿体。3组含矿裂隙带在赣东北及邻区是北北东向构造(新华夏系)常见的配套裂隙。其中北东东向裂隙带最为重要,在北山、九区北东东向片理发育,并随背形鼻端形成弧形矿体,具压剪性特征,矿化深度大;另一组为北北西向张扭性控矿裂隙带,发育于银山矿段,这组裂隙在区内发育较广,虎圩金矿脉、饶家排银矿脉均受该组裂隙控制。形态变化较大,矿化深度偏小;北北东向含矿裂隙带,也见于银山矿段,具左行压剪性特征,区内先告山硫铁矿脉也属该组裂隙带控制。
4)压剪性破碎带:这是区内燕山期动热变质型金银矿床最常见的控矿构造。发育于浅变质岩系,往往迁就片理发育,形成挤压破碎带或构造片理化带,具以脆性变形为主的韧脆性变形特征。最常见的为近东西或北东东向,主体属特提斯构造系统的继承与发展(大背坞、虎家尖、长寿源)中,其次为北北东向(蛤蟆石),而金家坞则是一个牵就近东西片理发育起来的,向北西收敛,向东撒开,约略向南弯曲的帚状压扭性构造,内旋顺时针扭动,中段矿化最为富集,是由北东向左行压剪性断裂派生构造。他们韧性变形程度初步观察与岩浆热源距离有关,大背坞、虎家尖距侵入体较近,韧性变形均稍强;金家坞离侵入体最远,故韧性变形不明显。
5)雁行式:早期的特提斯构造系统控矿以德兴金山金矿田为代表。走向北东东至近东西向的含金韧性剪切系,向北北西方向缓倾。燕山期受两侧北东-北北东向左行走滑韧脆性断裂改造,使韧性剪切带呈波状扭曲,一般在背形叠加处金矿化较为富集。
3.燕山期陆内俯冲造山成矿模式——以赣东北地区为例
位于浙赣拗陷东段的赣东北地区是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在晋宁期俯冲、碰撞的拼合带,并又经历了加里东期的强烈造山运动以及海西期的裂陷、印支期—燕山期的陆内运动,其中以燕山期的陆内造山运动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在中国东南地区具有典型意义。陆内造山带的控岩控矿模式见图5-5。
图5-5 赣东北成矿区燕山期陆内俯冲造山成岩成矿模式
1)区内3条由古缝合带发展起来的超壳逆冲断裂带,即是燕山期的陆内俯冲带,其前缘隆起——花岗岩带,即燕山期的陆内造山带。
2)沿3条陆内俯冲带,形成3条与深源的Ⅰ型中酸性潜火山岩、斑岩有关的铜、金、银多金属矿带。
3)这些陆内俯冲带早期是古板块俯冲带,也是重要的韧性、韧脆性剪切带、挤压破碎带,因而往往形成动热变质型金银矿带或金银矿化带。
4)花岗岩隆起带成矿主要与S型深成花岗岩或S型潜火山-斑岩有关,其中钨锡矿尤与造山带浅色花岗岩关系密切。该带也有Ⅰ型花岗岩、斑岩,但成矿仍以钨钼为主。
5)在陆内俯冲带后缘伸展带形成灵山-大茅山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钽铌钨锡矿带。至于隆起——花岗岩带在伸展阶段形成的A型花岗岩的钽铌矿化情况有待进一步查明。
上述陆内俯冲造山所形成的成矿分带与安第斯型陆缘B型俯冲带的成矿分带性十分相似,即内带铜金、外带钨锡。由此,不难看出赣东北陆内俯冲造山成矿具有重要典型意义。
2023-08-15 广告